薛红漫;李文益;夏焱
目的通过检测表皮生长因子及其受体在大肠癌中的表达,探讨其在大肠癌中的意义.方法应用SP法免疫组化方法检测10例正常大肠黏膜、64例大肠癌组织中表皮生长因子及其受体的表达.结果正常大肠黏膜中表皮生长因子及其受体均为阴性表达,而其在大肠癌中的表达分别为51%和66%, 与正常组比较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在大肠癌中表皮生长因子与其受体存在显著正相关性(P<0.01).结论表皮生长因子及其受体在大肠癌的发生发展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作者:郑朝晖;黄应桂;林虹 刊期: 2006年第03期
目的探讨经支气管动脉灌注化疗治疗非小细胞肺癌的疗效、安全性和并发症的防治.方法回顾性分析42例行支气管动脉灌注化疗的非小细胞肺癌患者临床治疗经过.经右侧股动脉插管,采用Seldinger技术插管至降主动脉,造影显示支气管动脉,选择靶血管灌注化疗药物.结果完全缓解4例,部分缓解28例,稳定6例,进展4例;总有效率为76.2%.所有病例无严重并发症.结论经支气管动脉灌注化疗是治疗非小细胞肺癌的1种安全、有效的方式.
作者:王宗林;周楠;谢晓阳;代新学;任超峰 刊期: 2006年第03期
骨是癌症转移的常见部位,疼痛是骨转移的常见痛苦的症状之一.我科自1999年2月至2005年2月收治166例转移性骨癌伴疼痛的患者,现分析如下.
作者:王牧民;娄云峰;黄静 刊期: 2006年第03期
目的探讨DNA异倍体对于恶性腹腔积液的诊断价值.方法抽取64例中等量以上腹腔积液患者的腹水,分离其中的细胞,制备单细胞悬液,应用流式细胞仪分析DNA异倍体.结果 DNA异倍体在肿瘤细胞中出现率(82.7%)显著高于非肿瘤细胞(0),统计学检验表明两者有显著性差异.结论流式细胞术分析腹水细胞的DNA异倍体,对于恶性肿瘤的细胞学诊断有较大的意义,可在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卜照香;陈文学 刊期: 2006年第03期
目的探讨局部切除术治疗早期低位直肠癌指征并评估其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42例经局部切除术治疗和病理证实的早期低位直肠癌患者临床资料.结果 42例早期低位直肠癌均为局部肿瘤完整切除.无手术死亡者.无严重术后并发症.获随访39例(92.86 %).39例早期癌中36例(92.31%)术后生存>5年,3例术后1.5~4年仍健在.总局部复发率为9.52 %(4/42),复发距手术间隔期为1.5~2年;其中再次行Dixon术2例,改良Bacon术1例,局部扩大全层切除术1例.结论对经仔细选择的早期低位直肠癌局部切除术是1种安全而有效的治疗方法.
作者:吕强;冯国光;恽蓓;杨志强 刊期: 2006年第03期
目的探讨经腹根治性子宫颈切除术治疗有生育欲望的早期浸润性子宫颈癌患者的可行性与安全性.方法 2004年4月~2005年3月,对3例Ⅰa期和2例Ⅰb期子宫颈癌患者行经腹根治性子宫颈切除术.结果 5例患者均成功施术,其中1例因术中冷冻切片检查发现癌灶距宫颈切缘仅2 mm,且已切除全部宫颈,遂补行子宫体切除术;1例术后病理检查发现脉管内癌栓而术后辅助行TP方案化疗2个周期.平均手术时间为202 min(180~230 min),术中平均出血量为325 ml(150~650 ml),术中、术后无并发症.随访12~22月,无肿瘤复发,4例患者月经正常,1例妊娠36+5周者经剖宫产术娩出一健康女婴,现母婴均健康.结论只要严格掌握适应证,经腹根治性子宫颈切除术治疗有生育欲望的早期浸润性子宫颈癌患者是安全、可行的.
作者:舒宽勇;李隆玉;熊树华;王晨;李汉萍;于小红;李诚信 刊期: 2006年第03期
目的研究肺癌脑膜转移的临床诊断、治疗方法以及预后.方法对17例肺癌脑膜转移的临床资料回顾性分析.结果有明确影象诊断者17例,CSF细胞学诊断6例,17例分别接受鞘内化疗、放疗和全身化疗等治疗,总生存期为5周~18个月,中位生存期为7个月.结论肺癌脑膜转移是癌症的1个严重的并发症之一,预后差,诊断主要依靠CSF细胞学和MRI,治疗手段有鞘内化疗,局部放疗和全身化疗等.
作者:席光明;申随军;王岩;徐军;陈增谦;陶荣杰 刊期: 2006年第03期
目的探讨HA14-1对白血病细胞的作用及其与Bcl-2、Bcl-xL和Bax的关系.方法不同浓度HA14-1( 25,50,75,100 μmol/L)作用于U937、BALL-1和Jurkat clone E6-1细胞4 h,在流式细胞仪上检测作用前后Bcl-2、Bax 、Bcl-xL的平均荧光指数(MFI)及作用后细胞凋亡情况.结果①随HA14-1剂量的增加,存活细胞逐渐减少,U937从(93.7±1.5)%降至(14.8±1.9)%; Jurkat clone E6-1从(94.7±1.5)%降至(12.4±1.3)%;BALL-1从(94.7±0.8)%降至(0.9±0.6)%.同一HA14-1剂量时,不同细胞的存活率与Bcl-2表达高低呈负相关,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②随剂量的增加细胞凋亡率逐渐增加,如Jurkat clone E6-1凋亡率从(0.5±0.1)%上升至(60.1±2.6)%;在较高剂量时(100 μmol/L),细胞大幅度坏死,坏死率从<(3.3±0.6)%增至(26.8±1.6)%.③HA14-1作用引起3种细胞中Bcl-2表达下降,而HA14-1作用前后Bcl-xL和Bax在3种细胞中均无显著改变.结论 HA14-1可以诱导不同Bcl-2表达水平的白血病细胞凋亡,并且细胞对HA14-1的敏感与细胞中Bcl-2表达水平呈相反关系,这为临床逆转Bcl-2高表达造成的化疗耐药提供了理论基础.
作者:薛红漫;李文益;夏焱 刊期: 2006年第03期
目的总结原发性腹膜后巨大恶性肿瘤的外科诊治经验.方法回顾1995年1月~2005年12月收治的26例腹膜后巨大恶性肿瘤的临床资料.结果 25例首次手术完整切除,1例恶性非嗜铬性副神经节瘤未能切除,术后死于休克.完整切除的25例中,18例未见复发,7例有复发,其中4例在3~5年内行5次手术后死亡,2例行3次手术,1例2次手术后仍生存.结论腹膜后恶性肿瘤除恶性淋巴瘤外一般对化疗放疗无效,一经确诊应尽早手术治疗,术后复发如身体条件允许可多次手术.
作者:范峻;潘晓峰;陈涛;姚昌宏 刊期: 2006年第03期
目的探讨H22细胞全细胞性抗原致敏的DC激活的TIL体外抗小鼠肝癌活性,并将H22-DC-TIL过继免疫荷瘤小鼠,研究其对荷瘤小鼠免疫功能的影响及抑瘤作用.方法从小鼠四肢长骨骨髓中获取DC,应用粒/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M-CSF)、白介素-4(IL-4)和肿瘤全细胞性抗原致敏DC,然后用DC激活TIL,观察TIL在体外对H22细胞、Hepal-6细胞和B16细胞的杀伤活性;检测应用H22-DC-TIL后荷瘤小鼠的脾淋巴细胞的NK、LAK、CTL活性、血清TNF活性、抑瘤作用以及瘤体病理改变,并与对照组相比较.结果①H22-DC-TIL具有很强的对H22细胞杀伤活性[杀伤率为(71.31±3.11)%],明显高于其对Hepal-6和B16细胞的杀伤活性[杀伤率分别为(50.11±3.03)%,(30.31±2.89)%],也明显高于未经DC激活的TIL、H22-DC-脾淋巴细胞和未经DC激活的脾淋巴细胞对H22细胞杀伤活性[杀伤率分别为(49.80±3.21)%,(48.76±3.60)%和(19.23±2.71)%]和对Hepal-6细胞杀伤活性[杀伤率分别为(39.40±3.21)%,(38.62±2.87)%和(18.73±2.40)%]以及对B16细胞杀伤活性[杀伤率分别为(26.38±2.51)%,(25.82±2.70)%和(18.34±3.01)%],同时B16-DC-TIL(TIL来源于H22瘤体)也可诱导相对较低的对B16细胞的特异性细胞杀伤活性.②H22-DC-TIL可明显诱导提高荷瘤脾淋巴细胞NK、LAK和CTL活性[活性为(30.43±1.35)%、(31.40±1.80)%、(35.30±1.20)%],并可检测到血清TNF水平明显上升 [血清TNF为(40.41±1.85) U/ml],它们均达正常对照组水平,与未经DC激活的TIL组、H22-DC-脾淋巴细胞组、未经DC激活的脾淋巴细胞组、生理盐水组分别对应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P<0.01).该组瘤体内淋巴细胞浸润程度也高于对照组,其瘤体生长明显受到抑制.结论①H22-DC-TIL可产生很强的体外针对H22细胞的特异性杀伤活性.②H22-DC-TIL具有很强的特异性抗小鼠肝癌作用.
作者:刘剑勇;张志明;赵荫农;张力图;张春燕;唐凯;吴飞翔 刊期: 2006年第03期
泌尿系恶性肿瘤的治疗是1个以手术为主的综合治疗过程.外照射仍然是1种重要的治疗手段,内照射(组织间植入治疗)起步于20世纪90年代并取得突破性进展,组织间植入治疗泌尿系恶性肿瘤早用于前列腺癌并取得较好疗效[1].我院自2003年5月~2005年5月采用125碘粒子组织间植入治疗泌尿系恶性肿瘤12例并与同期手术12例泌尿系恶性肿瘤作比较,近期疗效满意,现报告如下.
作者:涂新华;陈志军;胡涌;吴高亮 刊期: 2006年第03期
目的观察放射治疗对骨转移癌疼痛的缓解效果.方法 59例患者83处骨转移灶均采用60Co放射治疗.采用2种方案:DT 28~50 Gy,14~25次;DT 25~40 Gy,6~10次.结果分次方案对疼痛缓解率无明显影响,总有效率为94.9%,但常规分次放疗3~4次后疼痛缓解,而低分割放疗1~2次后疼痛缓解.结论骨转移癌放射治疗止痛效果确切、迅速,副作用小,对大部份病例可采用低分割方案.
作者:文之斐;刘庆深;蔡瞬吼;黄河澄 刊期: 2006年第03期
目的探讨不同人群中HPV检测在宫颈癌防治中的地位.方法 2004年1月~12月江西省妇幼保健院肿瘤科采用第2代杂交捕获试验(HC-Ⅱ) 对3175例妇女进行13种高危型HPV脱氧核糖核酸(DNA)检测,其中1879例为江西修水县进行宫颈癌普查者和另1296例为该科门诊妇科疾病患者.结果宫颈癌普查与妇科门诊随机筛查中HPV的阳性率随宫颈病变程度的增加而增加(P<0.01),宫颈癌普查中HPV检测CINⅡ以上的灵敏度和特异度分别是0.974,0.548;妇科门诊筛查中HPV检测CINⅡ以上的灵敏度和特异度分别是0.907,0.567,宫颈癌普查和妇科门诊筛查中HPV检测CINⅡ以上的灵敏度和特异度均无显著性差异(P>0.01);阴性预计值分别是0.886和0.984,两者无显著差异(P>0.01).结论 HPV检测适用于宫颈癌的初筛查,但HPV的检测成本较高,尤其在经济欠发达地区,还不能完全用于大面积的宫颈癌集中筛查时,我们可选择性地在重点人群中(高风险人群) 进行高危HPV的机会性筛查.
作者:张燕玲 刊期: 2006年第03期
目的探讨不同浓度的罗格列酮对人胃癌MGC803细胞增殖及其PTEN蛋白表达的影响.方法不同浓度的罗格列酮(12.5、25、50、100 μmol/L)分别与MGC803细胞系共同培养48 h后,采用流式细胞仪检测罗格列酮对MGC803细胞周期的影响,免疫细胞化学检测MGC803细胞PTEN蛋白表达.结果罗格列酮使MGC803细胞停滞于细胞周期G1期,呈剂量依赖性,并诱导PTEN表达上调.结论罗格列酮可以通过诱导PTEN表达上调,使MGC803细胞停滞于细胞周期G1期,进而抑制人胃癌MGC803细胞生长,这可能是PPARγ激活剂抗肿瘤的机制之一.
作者:朱理辉;张琍 刊期: 2006年第03期
目的研究口虾蛄乙酸乙酯提取物对人鼻咽癌CNE-2Z细胞的抑制作用及可能机制.方法于细胞培养镜下观察细胞形态学改变和计数法测定生长曲线;采用3H-脱氧胸苷掺入法测定对DNA合成的影响,采用MTT比色法检测给药后鼻咽癌细胞的增殖抑制情况.结果口虾蛄乙酸乙酯提取物作用后,癌细胞生长延缓并萎缩,胞质粗糙,有大量颗粒状物堆积,而且药物浓度越大,形态学改变越明显;生长曲线测定、3H-脱氧胸苷掺入法及MTT比色法实验结果显示,口虾蛄乙酸乙酯提取物对CNE-2Z细胞的增殖和生长有显著抑制作用,并呈明显的时间-剂量依赖关系,当提取物浓度为400 μg/mL以上时,其对CNE-2Z细胞的掺入抑制率和增殖抑制率均高于阳性对照药5-Fu组.结论口虾蛄乙酸乙酯提取物对鼻咽癌CNE-2Z细胞具有细胞毒作用,其机制可能通过干扰细胞代谢,改变细胞外衣的性质抑制CNE-2Z细胞增殖.
作者:李明勇;黄培春 刊期: 2006年第03期
目的探讨肿瘤相关巨噬细胞(TAMs)浸润与血管内皮生长因子-C(VEGF-C)在胃癌淋巴结转移中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51例胃癌及相应的正常胃组织中VEGF-C表达情况,并于光镜下进行巨噬细胞计数;采用免疫组化双标染色法检测TAMs内VEGF-C表达.结果胃癌组织中VEGF-C表达高于正常胃组织(表达率分别为74.5%、23.5%,P<0.01),淋巴结转移组的表达强于无转移组(表达率分别为83.3%、53.3%,P<0.05).VEGF-C表达阳性的巨噬细胞占总巨噬细胞数的18.0%,VEGF-C表达与TAMs表达呈正相关(γ=0.74,P<0.01).结论胃癌组织中瘤细胞及TAMs均可以分泌VEGF-C,TAMs在胃癌淋巴管生成及淋巴结转移中可能起重要作用.
作者:蔡方;赵勇;武彤彤;裴小娟;赵文丽 刊期: 2006年第03期
原发性支气管肺癌当癌肿侵及纵隔、心脏、大血管、气管、食管、椎体、隆凸或有恶性胸水或心包积液时称T4期,属中晚期,行外科手术切除原发癌灶有相当的难度.2000年以来我们共开展左心房部分切除的肺癌手术3例,现报告如下.
作者:林志勇;曾颖鸥;匡裕康 刊期: 2006年第03期
足底恶性黑色素瘤以往多行手术切除或截肢,并辅以化疗,其弊端是复发率和转移率高.1998年6月~2002年12月我院对15例恶性黑色素瘤患者行扩大切除、皮瓣移植修复创面术,术前术后辅以白介素-2治疗.取得了较满意的疗效.现报告如下.
作者:桂添瑞 刊期: 2006年第03期
目的对照研究奥沙利铂(L-OHP)和羟基喜树碱(HCPT)分别联合5-Fu/CF治疗晚期大肠癌的临床效果.方法将符合入选条件的79例晚期大肠癌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40例(含L-OHP方案)及对照组39例(含HCPT方案),2组均完成3个疗程化疗,每3周重复.对照观察2组的近期疗效及毒副反应.结果观察组CR 1例,PR 18例,总有效率(CR+PR)为47.5%;对照组CR 0例,PR 10例,总有效率(CR+PR)为25.6%,P<0.05.观察组神经毒性及腹泻发生率较高(45%及35%),对照组粒细胞减少发生率较高(61.5%),P<0.05,但2组恶心呕吐、脱发等毒性反应无明显差异.结论奥沙利铂联合5-Fu/CF是治疗大肠癌的有效化疗方案,特别适宜晚期大肠癌以及对5-Fu耐药的病例.
作者:雷静;杨顺蓉;青晓 刊期: 2006年第03期
1 病例介绍患者男性,52岁.头痛伴左侧肢体活动不便6个月,于1998年3月17日来我院就诊.头部CT检查显示:肿物呈球形,其基底部位于右侧大脑顶叶硬脑膜上,诊断为右顶叶脑膜瘤.当日收入院.体检:意识清,左侧肢体活动不便,肌力Ⅳ级,肌张力稍高.术中见:肿瘤位于右顶叶,与硬膜联系紧密,并侵蚀颅骨,大小约为5.5 cm×4.0 cm×3.5 cm,包膜比较完整,颜色暗红,质脆.
作者:邢春艳;曹树文 刊期: 2006年第0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