邢春艳;曹树文
目的研究谷胱苷肽S 转硫酶T1 、M1和P1(GSTT1、GSTM1和GSTP1)多态性与结直肠癌易感性的关系.方法在江苏省进行了1个病例-对照研究(结直肠癌患者315例,人群对照439例),调查研究对象的生活习惯,抽取静脉血,提取白细胞DNA,以多重PCR技术检测GSTT1和GSTM1基因缺失,PCR-RFLP 技术检测GSTP1 基因单核苷酸多态(第104密码子A→G).结果①在结直肠癌组和正常组GSTT1和GSTM1基因缺失频率分别为55.24 %、57.31 %和72.70 %、73.29 %、差异无显著性.②在结直肠癌组GSTP1 A/A、A/G和G/G基因型分布频度分别为57.51%、36.74%和5.75%;对照组分别为63.70%、31.05%和5.25%,2组之间差异无显著性(χ2 MH=2.993,P=0.224).与GSTP1 A/A基因型携带者相比,G/G基因型者发生结直肠癌的危险性无显著升高,其性别、年龄、吸烟、饮酒习惯调整后的OR为1.09(95%CI:0.79~1.51).结论 GSTT1、GSTM1基因缺失型和GSTP1 G/G基因型与结直肠癌的易感性无显著相关.
作者:付全航;高长明;吴建中;曹佳;Tajima Kazuo;周建农 刊期: 2006年第03期
目的探讨HA14-1对白血病细胞的作用及其与Bcl-2、Bcl-xL和Bax的关系.方法不同浓度HA14-1( 25,50,75,100 μmol/L)作用于U937、BALL-1和Jurkat clone E6-1细胞4 h,在流式细胞仪上检测作用前后Bcl-2、Bax 、Bcl-xL的平均荧光指数(MFI)及作用后细胞凋亡情况.结果①随HA14-1剂量的增加,存活细胞逐渐减少,U937从(93.7±1.5)%降至(14.8±1.9)%; Jurkat clone E6-1从(94.7±1.5)%降至(12.4±1.3)%;BALL-1从(94.7±0.8)%降至(0.9±0.6)%.同一HA14-1剂量时,不同细胞的存活率与Bcl-2表达高低呈负相关,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②随剂量的增加细胞凋亡率逐渐增加,如Jurkat clone E6-1凋亡率从(0.5±0.1)%上升至(60.1±2.6)%;在较高剂量时(100 μmol/L),细胞大幅度坏死,坏死率从<(3.3±0.6)%增至(26.8±1.6)%.③HA14-1作用引起3种细胞中Bcl-2表达下降,而HA14-1作用前后Bcl-xL和Bax在3种细胞中均无显著改变.结论 HA14-1可以诱导不同Bcl-2表达水平的白血病细胞凋亡,并且细胞对HA14-1的敏感与细胞中Bcl-2表达水平呈相反关系,这为临床逆转Bcl-2高表达造成的化疗耐药提供了理论基础.
作者:薛红漫;李文益;夏焱 刊期: 2006年第03期
目的探讨弹性输液泵持续输注5-Fu联合DDP腹腔温热灌注对胃肠癌根治术后患者复发、转移、生存率的影响及毒副反应.方法将68例胃肠癌根治术后患者随机分为弹性输液泵持续输注5-Fu联合DDP腹腔温热灌注治疗组及普通静脉化疗对照组,每组34例,随访3年,比较2组1、2、3年复发、转移、生存率情况及毒副反应.结果治疗组1、2、3年肿瘤复发与转移率分别为8.8%、26.5%、41.2%;对照组分别为17.1%、41.2%、67.7%.2组比较,治疗组1、2年肿瘤复发转移率低于对照组,但差异无显著性,3年肿瘤复发与转移率比较差异有显著性(χ2=4.8,P<0.05).治疗组1、2、3年生存率为91.2%、88.2%、76.5%,对照组分别为73.5%、61.8%、50.0%,治疗组高于对照组,2、3年差异有显著性(χ2=6.35、χ2=5.12,P<0.05).结论弹性输液泵持续输注5-Fu联合DDP腹腔温热灌注治疗胃肠癌可减少术后肿瘤复发与转移,提高远期生存率,且毒副反应轻.
作者:艾麦花;徐永前;梅爱华;金银生;刘银生;鞠德仁;况小平 刊期: 2006年第03期
足底恶性黑色素瘤以往多行手术切除或截肢,并辅以化疗,其弊端是复发率和转移率高.1998年6月~2002年12月我院对15例恶性黑色素瘤患者行扩大切除、皮瓣移植修复创面术,术前术后辅以白介素-2治疗.取得了较满意的疗效.现报告如下.
作者:桂添瑞 刊期: 2006年第03期
目的探讨DNA异倍体对于恶性腹腔积液的诊断价值.方法抽取64例中等量以上腹腔积液患者的腹水,分离其中的细胞,制备单细胞悬液,应用流式细胞仪分析DNA异倍体.结果 DNA异倍体在肿瘤细胞中出现率(82.7%)显著高于非肿瘤细胞(0),统计学检验表明两者有显著性差异.结论流式细胞术分析腹水细胞的DNA异倍体,对于恶性肿瘤的细胞学诊断有较大的意义,可在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卜照香;陈文学 刊期: 2006年第03期
目的观察比较长春瑞滨加草酸铂与长春瑞滨加顺铂治疗晚期肺腺癌的疗效及不良反应.方法 120例晚期肺腺癌患者分别接受长春瑞滨加草酸铂(NO)与长春瑞滨加顺铂(NP)方案治疗,2组患者一般特征具有可比性(P>0.05).化疗2~3个周期后评价疗效.结果 NO组及NP组有效率分别为43.3%及45.0%;NO组中位生存期11个月,1年生存率38.3%,3年生存率8.3%;NP组中位生存期10个月,1年生存率40.0%,3年生存率10.0%,2组疗效无显著性差异(P>0.05).骨髓抑制为2种方案剂量限制性毒性,NO及NP组Ⅲ~Ⅳ度白细胞减少发生率分别是22.2%及21.6%(P>0.05).NP组消化道反应较NO组明显(P<0.05); 肾功能异常较NO组明显(P<0.05);NO组神经毒性较明显(P<0.05),但停药后均可恢复;其他不良反应发生率2组接近,所有不良反应均能耐受.结论 NO及NP方案均为治疗晚期肺腺癌有效安全的方案,2方案疗效相当,不良反应接近,NO方案消化道反应及肾功能损伤更为轻微,患者耐受性较好.
作者:刘坤;赵金奇;王羽丰;江波 刊期: 2006年第03期
1969年丹麦学者Rygaard等[1]首次报道将人结肠癌肿瘤移植于裸鼠获得成功,70年代初Giovanella 等相继将体外培养的人癌细胞系成功地移植于裸鼠,随着不同种类的人肿瘤组织及细胞株相继移植成功,裸小鼠已成为研究人肿瘤的理想动物模型和进行各项实验研究的重要工具.本文综述近年来卵巢癌裸鼠模型建立的影响因素及其在实验研究中的应用进展.
作者:刘丽丹;高国兰 刊期: 2006年第03期
目的探讨H22细胞全细胞性抗原致敏的DC激活的TIL体外抗小鼠肝癌活性,并将H22-DC-TIL过继免疫荷瘤小鼠,研究其对荷瘤小鼠免疫功能的影响及抑瘤作用.方法从小鼠四肢长骨骨髓中获取DC,应用粒/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M-CSF)、白介素-4(IL-4)和肿瘤全细胞性抗原致敏DC,然后用DC激活TIL,观察TIL在体外对H22细胞、Hepal-6细胞和B16细胞的杀伤活性;检测应用H22-DC-TIL后荷瘤小鼠的脾淋巴细胞的NK、LAK、CTL活性、血清TNF活性、抑瘤作用以及瘤体病理改变,并与对照组相比较.结果①H22-DC-TIL具有很强的对H22细胞杀伤活性[杀伤率为(71.31±3.11)%],明显高于其对Hepal-6和B16细胞的杀伤活性[杀伤率分别为(50.11±3.03)%,(30.31±2.89)%],也明显高于未经DC激活的TIL、H22-DC-脾淋巴细胞和未经DC激活的脾淋巴细胞对H22细胞杀伤活性[杀伤率分别为(49.80±3.21)%,(48.76±3.60)%和(19.23±2.71)%]和对Hepal-6细胞杀伤活性[杀伤率分别为(39.40±3.21)%,(38.62±2.87)%和(18.73±2.40)%]以及对B16细胞杀伤活性[杀伤率分别为(26.38±2.51)%,(25.82±2.70)%和(18.34±3.01)%],同时B16-DC-TIL(TIL来源于H22瘤体)也可诱导相对较低的对B16细胞的特异性细胞杀伤活性.②H22-DC-TIL可明显诱导提高荷瘤脾淋巴细胞NK、LAK和CTL活性[活性为(30.43±1.35)%、(31.40±1.80)%、(35.30±1.20)%],并可检测到血清TNF水平明显上升 [血清TNF为(40.41±1.85) U/ml],它们均达正常对照组水平,与未经DC激活的TIL组、H22-DC-脾淋巴细胞组、未经DC激活的脾淋巴细胞组、生理盐水组分别对应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P<0.01).该组瘤体内淋巴细胞浸润程度也高于对照组,其瘤体生长明显受到抑制.结论①H22-DC-TIL可产生很强的体外针对H22细胞的特异性杀伤活性.②H22-DC-TIL具有很强的特异性抗小鼠肝癌作用.
作者:刘剑勇;张志明;赵荫农;张力图;张春燕;唐凯;吴飞翔 刊期: 2006年第03期
来源隐匿的转移癌(metastasis of unknown origin ,MUO)是指经病理或细胞学检查证实,而常规检查未能确定原发灶的转移癌[1].本病在临床上并不少见,约占所有癌症患者的0.5%~9.0%[2].现通过对本院23例MUO的报道,探讨MUO的诊治方法.
作者:林奔;邓燕明 刊期: 2006年第03期
目的通过检测表皮生长因子及其受体在大肠癌中的表达,探讨其在大肠癌中的意义.方法应用SP法免疫组化方法检测10例正常大肠黏膜、64例大肠癌组织中表皮生长因子及其受体的表达.结果正常大肠黏膜中表皮生长因子及其受体均为阴性表达,而其在大肠癌中的表达分别为51%和66%, 与正常组比较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在大肠癌中表皮生长因子与其受体存在显著正相关性(P<0.01).结论表皮生长因子及其受体在大肠癌的发生发展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作者:郑朝晖;黄应桂;林虹 刊期: 2006年第03期
目的探讨不同人群中HPV检测在宫颈癌防治中的地位.方法 2004年1月~12月江西省妇幼保健院肿瘤科采用第2代杂交捕获试验(HC-Ⅱ) 对3175例妇女进行13种高危型HPV脱氧核糖核酸(DNA)检测,其中1879例为江西修水县进行宫颈癌普查者和另1296例为该科门诊妇科疾病患者.结果宫颈癌普查与妇科门诊随机筛查中HPV的阳性率随宫颈病变程度的增加而增加(P<0.01),宫颈癌普查中HPV检测CINⅡ以上的灵敏度和特异度分别是0.974,0.548;妇科门诊筛查中HPV检测CINⅡ以上的灵敏度和特异度分别是0.907,0.567,宫颈癌普查和妇科门诊筛查中HPV检测CINⅡ以上的灵敏度和特异度均无显著性差异(P>0.01);阴性预计值分别是0.886和0.984,两者无显著差异(P>0.01).结论 HPV检测适用于宫颈癌的初筛查,但HPV的检测成本较高,尤其在经济欠发达地区,还不能完全用于大面积的宫颈癌集中筛查时,我们可选择性地在重点人群中(高风险人群) 进行高危HPV的机会性筛查.
作者:张燕玲 刊期: 2006年第03期
目的探讨胰岛素样生长因子-I(IGF-I) 及其受体( IGF-IR)在结直肠癌发病机制中的作用及临床意义.方法应用实时荧光定量RT-PCR法对40例结直肠癌癌组织、癌旁2 cm、10 cm 组织和10例非肿瘤患者的正常结直肠组织标本进行IGF-I、IGF-IR定量测定,并将其结果与患者年龄、性别、淋巴结转移、肿瘤浸润深度、分化程度、病理分型和 Dukes分期情况进行综合分析.结果结直肠癌组织IGF-I 及IGF-IR的表达量显著高于正常组织中的表达量(P<0.05);IGF-I、IGF-IR在Dukes C+D期、淋巴结转移组、侵及全层组表达量高于Dukes A+B期、无淋巴结转移组、未侵及全层组(P<0.05).结论 IGF-I、IGF-IR在结直肠癌组织中高表达,提示IGF-I、IGF-IR与结直肠癌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IGF-I、IGF-IR在Dukes C+D 期、淋巴结转移组及浸润全层组中有高表达,提示IGF-I、IGF-IR与结直肠癌的浸润转移密切相关.
作者:李鹏胜;彭俊生;向国安;肖方联;高鹏;张刚庆 刊期: 2006年第03期
目的探讨蝎毒多肽提取物(PESV)诱导前列腺癌DU-145细胞凋亡的作用及机制.方法用PESV(40 μg/mL)处理DU-145细胞,采用Gimesa染色法观察凋亡细胞形态变化;采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核增殖抗原Ki-67及凋亡相关基因bax和bcl-2的表达,并用病理图像分析软件进行半定量分析;TUNEL法检测凋亡细胞,并计算前列腺癌细胞增殖指数(proliferating index,PI)和凋亡指数(apoptosis index,AI).结果 PESV在体外对DU-145细胞有中度增殖抑制效应;在PESV作用下,DU-145细胞出现显著的细胞凋亡征象,凋亡指数明显增高,增殖指数降低,AI/PI明显增高(P<0.05).PESV处理DU-145细胞可明显提高凋亡相关基因bax表达水平,降低凋亡抑制蛋白Bcl-2表达水平,使Bcl-2/Bax比值明显减小(P<0.05).结论 PESV(40 μg/mL)可以诱导细胞凋亡,而且至少是通过促进Bax、抑制Bcl-2基因表达的机制诱导细胞凋亡.
作者:张月英;张维东;贾青;王兆朋;黄山英;宋守芹;王朝霞 刊期: 2006年第03期
目的探讨改良Kraske经骶尾后入路手术在中低位直肠肿瘤保肛治疗中的应用及其适应证.方法回顾性分析江苏省肿瘤医院普外科结直肠外科1997年11月~2005年11月应用该手术方法治疗的31例中低位直肠良恶性肿瘤的临床资料.结果全组31例患者中,直肠腺癌14例,直肠类癌5例,直肠间质瘤1例,直肠腺瘤9例,增生性息肉2例.所有患者手术过程均顺利,无肛门失禁病例.3例并发粪瘘(3/31,9.6%),其中2例于术后1个月痊愈,1例术后2周再次行横结肠袢式双腔造瘘术.2例直肠腺瘤患者术后1年出现复发(2/31,6.5%),1例追加Parks术,1例再次经肛局部扩大切除.14例直肠腺癌,T1期9例,T2期5例,无局部复发,总的5年生存率为90%.5例直肠类癌的5年生存率为100%.1例间质瘤目前生存3年.结论改良的经骶尾后入路Kraske术为直肠中下段的各种良性和选择性的恶性肿瘤的保肛手术提供了1个安全、有效、易操作和患者易耐受的手术方式.
作者:尚俊清;周建农;许发培;仲坚 刊期: 2006年第03期
目的探讨肿瘤相关巨噬细胞(TAMs)浸润与血管内皮生长因子-C(VEGF-C)在胃癌淋巴结转移中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51例胃癌及相应的正常胃组织中VEGF-C表达情况,并于光镜下进行巨噬细胞计数;采用免疫组化双标染色法检测TAMs内VEGF-C表达.结果胃癌组织中VEGF-C表达高于正常胃组织(表达率分别为74.5%、23.5%,P<0.01),淋巴结转移组的表达强于无转移组(表达率分别为83.3%、53.3%,P<0.05).VEGF-C表达阳性的巨噬细胞占总巨噬细胞数的18.0%,VEGF-C表达与TAMs表达呈正相关(γ=0.74,P<0.01).结论胃癌组织中瘤细胞及TAMs均可以分泌VEGF-C,TAMs在胃癌淋巴管生成及淋巴结转移中可能起重要作用.
作者:蔡方;赵勇;武彤彤;裴小娟;赵文丽 刊期: 2006年第03期
1 病例介绍患者男性,52岁.头痛伴左侧肢体活动不便6个月,于1998年3月17日来我院就诊.头部CT检查显示:肿物呈球形,其基底部位于右侧大脑顶叶硬脑膜上,诊断为右顶叶脑膜瘤.当日收入院.体检:意识清,左侧肢体活动不便,肌力Ⅳ级,肌张力稍高.术中见:肿瘤位于右顶叶,与硬膜联系紧密,并侵蚀颅骨,大小约为5.5 cm×4.0 cm×3.5 cm,包膜比较完整,颜色暗红,质脆.
作者:邢春艳;曹树文 刊期: 2006年第03期
目的对照研究奥沙利铂(L-OHP)和羟基喜树碱(HCPT)分别联合5-Fu/CF治疗晚期大肠癌的临床效果.方法将符合入选条件的79例晚期大肠癌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40例(含L-OHP方案)及对照组39例(含HCPT方案),2组均完成3个疗程化疗,每3周重复.对照观察2组的近期疗效及毒副反应.结果观察组CR 1例,PR 18例,总有效率(CR+PR)为47.5%;对照组CR 0例,PR 10例,总有效率(CR+PR)为25.6%,P<0.05.观察组神经毒性及腹泻发生率较高(45%及35%),对照组粒细胞减少发生率较高(61.5%),P<0.05,但2组恶心呕吐、脱发等毒性反应无明显差异.结论奥沙利铂联合5-Fu/CF是治疗大肠癌的有效化疗方案,特别适宜晚期大肠癌以及对5-Fu耐药的病例.
作者:雷静;杨顺蓉;青晓 刊期: 2006年第03期
目的观察奈达铂(NDP)联合5-氟脲嘧啶(5-Fu)治疗晚期食管癌的临床疗效.方法 38例晚期食管癌患者应用NDP 80 mg/m2,静脉滴注,第1天;5-Fu 500 mg/m2,静脉滴注,第1~5天,每3周重复,至少2个周期.结果入组的38例中36例可评价疗效,其中CR 0例,PR 15例,SD 16例,PD 5例,总有效率(RR)41.7%;中位缓解期5.2个月;中位生存期9个月,主要毒副反应为骨髓抑制.结论奈达铂联合5-Fu治疗晚期食管癌疗效较好,毒副反应较小,患者耐受性好,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何泽明;梅静峰;秦叔逵;陈映霞;王琳;钱军 刊期: 2006年第03期
胃癌属常见恶性肿瘤之一,在我国其发病率及病死率高居各类恶性肿瘤之首,严重威胁着人们的健康和生命.
作者:谢笑娟;朱梁;罗治文 刊期: 2006年第03期
目的探讨经支气管动脉灌注化疗治疗非小细胞肺癌的疗效、安全性和并发症的防治.方法回顾性分析42例行支气管动脉灌注化疗的非小细胞肺癌患者临床治疗经过.经右侧股动脉插管,采用Seldinger技术插管至降主动脉,造影显示支气管动脉,选择靶血管灌注化疗药物.结果完全缓解4例,部分缓解28例,稳定6例,进展4例;总有效率为76.2%.所有病例无严重并发症.结论经支气管动脉灌注化疗是治疗非小细胞肺癌的1种安全、有效的方式.
作者:王宗林;周楠;谢晓阳;代新学;任超峰 刊期: 2006年第0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