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结直肠癌组织中IGF-I和IGF-IR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李鹏胜;彭俊生;向国安;肖方联;高鹏;张刚庆

关键词:结直肠癌, 实时荧光定量RT-PCR, 胰岛素样生长因子-I, 胰岛素生长因子-I受体
摘要:目的探讨胰岛素样生长因子-I(IGF-I) 及其受体( IGF-IR)在结直肠癌发病机制中的作用及临床意义.方法应用实时荧光定量RT-PCR法对40例结直肠癌癌组织、癌旁2 cm、10 cm 组织和10例非肿瘤患者的正常结直肠组织标本进行IGF-I、IGF-IR定量测定,并将其结果与患者年龄、性别、淋巴结转移、肿瘤浸润深度、分化程度、病理分型和 Dukes分期情况进行综合分析.结果结直肠癌组织IGF-I 及IGF-IR的表达量显著高于正常组织中的表达量(P<0.05);IGF-I、IGF-IR在Dukes C+D期、淋巴结转移组、侵及全层组表达量高于Dukes A+B期、无淋巴结转移组、未侵及全层组(P<0.05).结论 IGF-I、IGF-IR在结直肠癌组织中高表达,提示IGF-I、IGF-IR与结直肠癌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IGF-I、IGF-IR在Dukes C+D 期、淋巴结转移组及浸润全层组中有高表达,提示IGF-I、IGF-IR与结直肠癌的浸润转移密切相关.
实用癌症杂志相关文献
  • 蝎毒多肽提取物诱导前列腺癌DU-145细胞凋亡的实验研究

    目的探讨蝎毒多肽提取物(PESV)诱导前列腺癌DU-145细胞凋亡的作用及机制.方法用PESV(40 μg/mL)处理DU-145细胞,采用Gimesa染色法观察凋亡细胞形态变化;采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核增殖抗原Ki-67及凋亡相关基因bax和bcl-2的表达,并用病理图像分析软件进行半定量分析;TUNEL法检测凋亡细胞,并计算前列腺癌细胞增殖指数(proliferating index,PI)和凋亡指数(apoptosis index,AI).结果 PESV在体外对DU-145细胞有中度增殖抑制效应;在PESV作用下,DU-145细胞出现显著的细胞凋亡征象,凋亡指数明显增高,增殖指数降低,AI/PI明显增高(P<0.05).PESV处理DU-145细胞可明显提高凋亡相关基因bax表达水平,降低凋亡抑制蛋白Bcl-2表达水平,使Bcl-2/Bax比值明显减小(P<0.05).结论 PESV(40 μg/mL)可以诱导细胞凋亡,而且至少是通过促进Bax、抑制Bcl-2基因表达的机制诱导细胞凋亡.

    作者:张月英;张维东;贾青;王兆朋;黄山英;宋守芹;王朝霞 刊期: 2006年第03期

  • 125碘粒子组织间植入治疗泌尿系恶性肿瘤12例报告

    泌尿系恶性肿瘤的治疗是1个以手术为主的综合治疗过程.外照射仍然是1种重要的治疗手段,内照射(组织间植入治疗)起步于20世纪90年代并取得突破性进展,组织间植入治疗泌尿系恶性肿瘤早用于前列腺癌并取得较好疗效[1].我院自2003年5月~2005年5月采用125碘粒子组织间植入治疗泌尿系恶性肿瘤12例并与同期手术12例泌尿系恶性肿瘤作比较,近期疗效满意,现报告如下.

    作者:涂新华;陈志军;胡涌;吴高亮 刊期: 2006年第03期

  • CPT-11联合5-Fu/FA治疗晚期大肠癌

    目的研究CPT-11(伊立替康)联合5-Fu(5-氟脲嘧啶)/FA治疗晚期大肠癌的疗效及其不良反应,及拓扑异构酶-1 (TopoⅠ)阳性对CPT-11的疗效是否有预测作用.方法 28例晚期大肠癌患者接受治疗CPT-11 180 mg/m2,静脉滴注,第 1天;FA 200 mg/m2,静脉滴注,第 l~2天;5-Fu 400 mg/m2静脉推注, 5-Fu 600 mg/m2静脉滴注22 h,第1~2 天,每2周重复1次(l个周期)的方案治疗,4个周期后评价疗效.结果在27例可评价疗效的患者中,CR 1例,PR 7例,SD 8例,PD 11例,有效率29.62%.经卡方检验,TopoⅠ阳性组及阴性组有效率、疾病控制率及中位TTP比较,均无显著性差异.Ⅲ~Ⅳ度毒性反应以骨髓毒性及延迟性腹泻为著.结论 CPT-11联合5-Fu治疗晚期大肠癌有一定疗效,且毒性可以耐受.TopoⅠ阳性组及阴性组治疗反应相仿.

    作者:陈曦;欧阳学农;陈樟树;李捷 刊期: 2006年第03期

  • 胃癌肿瘤相关巨噬细胞浸润与淋巴结转移的关系

    目的探讨肿瘤相关巨噬细胞(TAMs)浸润与血管内皮生长因子-C(VEGF-C)在胃癌淋巴结转移中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51例胃癌及相应的正常胃组织中VEGF-C表达情况,并于光镜下进行巨噬细胞计数;采用免疫组化双标染色法检测TAMs内VEGF-C表达.结果胃癌组织中VEGF-C表达高于正常胃组织(表达率分别为74.5%、23.5%,P<0.01),淋巴结转移组的表达强于无转移组(表达率分别为83.3%、53.3%,P<0.05).VEGF-C表达阳性的巨噬细胞占总巨噬细胞数的18.0%,VEGF-C表达与TAMs表达呈正相关(γ=0.74,P<0.01).结论胃癌组织中瘤细胞及TAMs均可以分泌VEGF-C,TAMs在胃癌淋巴管生成及淋巴结转移中可能起重要作用.

    作者:蔡方;赵勇;武彤彤;裴小娟;赵文丽 刊期: 2006年第03期

  • 表皮生长因子及其受体在大肠癌中的表达及其意义

    目的通过检测表皮生长因子及其受体在大肠癌中的表达,探讨其在大肠癌中的意义.方法应用SP法免疫组化方法检测10例正常大肠黏膜、64例大肠癌组织中表皮生长因子及其受体的表达.结果正常大肠黏膜中表皮生长因子及其受体均为阴性表达,而其在大肠癌中的表达分别为51%和66%, 与正常组比较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在大肠癌中表皮生长因子与其受体存在显著正相关性(P<0.01).结论表皮生长因子及其受体在大肠癌的发生发展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作者:郑朝晖;黄应桂;林虹 刊期: 2006年第03期

  • uPA在鼻咽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意义

    目的探讨尿激酶型纤溶酶原激活剂在鼻咽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与鼻咽癌侵袭和转移的关系.方法应用RT-PCR和免疫组化方法检测55例鼻咽癌术后组织标本中uPA的表达,分析uPA表达与鼻咽癌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结果鼻咽癌组织中都存在uPA基因的表达,并定位于细胞质和/或细胞膜中,uPA基因mRNA和蛋白质的检测均显示有淋巴结转移的癌组织uPA表达高于无淋巴结转移组,TNM分期Ⅲ~Ⅳa的癌组织高于Ⅰ~Ⅱ组,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鼻咽癌组织中uPA基因及蛋白质表达与鼻咽癌的侵袭和转移密切相关.

    作者:李支尧;金树珍;潘国庆;黄冰 刊期: 2006年第03期

  • 宫颈癌集中筛查与机会性筛查中HPV检测的对比分析

    目的探讨不同人群中HPV检测在宫颈癌防治中的地位.方法 2004年1月~12月江西省妇幼保健院肿瘤科采用第2代杂交捕获试验(HC-Ⅱ) 对3175例妇女进行13种高危型HPV脱氧核糖核酸(DNA)检测,其中1879例为江西修水县进行宫颈癌普查者和另1296例为该科门诊妇科疾病患者.结果宫颈癌普查与妇科门诊随机筛查中HPV的阳性率随宫颈病变程度的增加而增加(P<0.01),宫颈癌普查中HPV检测CINⅡ以上的灵敏度和特异度分别是0.974,0.548;妇科门诊筛查中HPV检测CINⅡ以上的灵敏度和特异度分别是0.907,0.567,宫颈癌普查和妇科门诊筛查中HPV检测CINⅡ以上的灵敏度和特异度均无显著性差异(P>0.01);阴性预计值分别是0.886和0.984,两者无显著差异(P>0.01).结论 HPV检测适用于宫颈癌的初筛查,但HPV的检测成本较高,尤其在经济欠发达地区,还不能完全用于大面积的宫颈癌集中筛查时,我们可选择性地在重点人群中(高风险人群) 进行高危HPV的机会性筛查.

    作者:张燕玲 刊期: 2006年第03期

  • 弹性输液泵持续输注5-Fu联合DDP腹腔温热灌注治疗胃肠癌68例疗效观察

    目的探讨弹性输液泵持续输注5-Fu联合DDP腹腔温热灌注对胃肠癌根治术后患者复发、转移、生存率的影响及毒副反应.方法将68例胃肠癌根治术后患者随机分为弹性输液泵持续输注5-Fu联合DDP腹腔温热灌注治疗组及普通静脉化疗对照组,每组34例,随访3年,比较2组1、2、3年复发、转移、生存率情况及毒副反应.结果治疗组1、2、3年肿瘤复发与转移率分别为8.8%、26.5%、41.2%;对照组分别为17.1%、41.2%、67.7%.2组比较,治疗组1、2年肿瘤复发转移率低于对照组,但差异无显著性,3年肿瘤复发与转移率比较差异有显著性(χ2=4.8,P<0.05).治疗组1、2、3年生存率为91.2%、88.2%、76.5%,对照组分别为73.5%、61.8%、50.0%,治疗组高于对照组,2、3年差异有显著性(χ2=6.35、χ2=5.12,P<0.05).结论弹性输液泵持续输注5-Fu联合DDP腹腔温热灌注治疗胃肠癌可减少术后肿瘤复发与转移,提高远期生存率,且毒副反应轻.

    作者:艾麦花;徐永前;梅爱华;金银生;刘银生;鞠德仁;况小平 刊期: 2006年第03期

  • L-OHP和HCPT分别联合5-Fu/CF治疗晚期大肠癌对照研究

    目的对照研究奥沙利铂(L-OHP)和羟基喜树碱(HCPT)分别联合5-Fu/CF治疗晚期大肠癌的临床效果.方法将符合入选条件的79例晚期大肠癌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40例(含L-OHP方案)及对照组39例(含HCPT方案),2组均完成3个疗程化疗,每3周重复.对照观察2组的近期疗效及毒副反应.结果观察组CR 1例,PR 18例,总有效率(CR+PR)为47.5%;对照组CR 0例,PR 10例,总有效率(CR+PR)为25.6%,P<0.05.观察组神经毒性及腹泻发生率较高(45%及35%),对照组粒细胞减少发生率较高(61.5%),P<0.05,但2组恶心呕吐、脱发等毒性反应无明显差异.结论奥沙利铂联合5-Fu/CF是治疗大肠癌的有效化疗方案,特别适宜晚期大肠癌以及对5-Fu耐药的病例.

    作者:雷静;杨顺蓉;青晓 刊期: 2006年第03期

  • 部分脾栓塞术对恶性肿瘤合并脾功能亢进患者的临床疗效

    目的探讨部分脾栓塞术对恶性肿瘤合并脾功能亢进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对16例确诊脾功能亢进的肿瘤患者进行部分性脾栓塞治疗,检测治疗后白细胞和血小板计数水平.结果治疗后16例患者白细胞和血小板水平均上升,可以继续行放化疗.不良反应:发热50%(8/16),腹痛75%(12/16),经对症处理后不影响放化疗正常.结论部分脾栓塞术能提高肿瘤合并脾功能亢进患者的血细胞水平,为进一步的放化疗提供治疗条件.

    作者:丁罡;赵琪德;邵怿;刘合代;梁宏享;黄骞;陈卓慧 刊期: 2006年第03期

  • 羟基喜树碱联合顺铂治疗晚期食管鳞癌临床观察

    目的观察羟基喜树碱(HCPT)联合顺铂(PDD)组成的HP方案对晚期食管鳞癌的近期疗效和不良反应.方法 43例晚期食管癌患者采用HP方案:羟基喜树碱(HCPT)6 mg/m2,d1~5,静脉点滴;顺铂(PDD)20 mg/m2,d1~5,静脉点滴.21天为1个周期.化疗2个周期后评价近期疗效和不良反应.结果 43例均可评价,CR 5例(11.6%)、PR 17例(39.5%)、SD 15例(34.9%)和PD 6例(14.0%).近期总有效率51.2%.主要不良反应为骨髓抑制和胃肠道反应,多为Ⅰ~Ⅱ度,患者均可耐受,不影响治疗正常进行.结论 HP方案治疗晚期食管癌近期疗效好,不良反应少,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张国华;刘士霞 刊期: 2006年第03期

  • 长春瑞滨加草酸铂或顺铂治疗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的比较

    目的观察比较长春瑞滨加草酸铂与长春瑞滨加顺铂治疗晚期肺腺癌的疗效及不良反应.方法 120例晚期肺腺癌患者分别接受长春瑞滨加草酸铂(NO)与长春瑞滨加顺铂(NP)方案治疗,2组患者一般特征具有可比性(P>0.05).化疗2~3个周期后评价疗效.结果 NO组及NP组有效率分别为43.3%及45.0%;NO组中位生存期11个月,1年生存率38.3%,3年生存率8.3%;NP组中位生存期10个月,1年生存率40.0%,3年生存率10.0%,2组疗效无显著性差异(P>0.05).骨髓抑制为2种方案剂量限制性毒性,NO及NP组Ⅲ~Ⅳ度白细胞减少发生率分别是22.2%及21.6%(P>0.05).NP组消化道反应较NO组明显(P<0.05); 肾功能异常较NO组明显(P<0.05);NO组神经毒性较明显(P<0.05),但停药后均可恢复;其他不良反应发生率2组接近,所有不良反应均能耐受.结论 NO及NP方案均为治疗晚期肺腺癌有效安全的方案,2方案疗效相当,不良反应接近,NO方案消化道反应及肾功能损伤更为轻微,患者耐受性较好.

    作者:刘坤;赵金奇;王羽丰;江波 刊期: 2006年第03期

  • 原发性腹膜后巨大恶性肿瘤26例诊治分析

    目的总结原发性腹膜后巨大恶性肿瘤的外科诊治经验.方法回顾1995年1月~2005年12月收治的26例腹膜后巨大恶性肿瘤的临床资料.结果 25例首次手术完整切除,1例恶性非嗜铬性副神经节瘤未能切除,术后死于休克.完整切除的25例中,18例未见复发,7例有复发,其中4例在3~5年内行5次手术后死亡,2例行3次手术,1例2次手术后仍生存.结论腹膜后恶性肿瘤除恶性淋巴瘤外一般对化疗放疗无效,一经确诊应尽早手术治疗,术后复发如身体条件允许可多次手术.

    作者:范峻;潘晓峰;陈涛;姚昌宏 刊期: 2006年第03期

  • 经腹根治性宫颈切除术治疗早期宫颈癌5例暨妊娠分娩1例报告

    目的探讨经腹根治性子宫颈切除术治疗有生育欲望的早期浸润性子宫颈癌患者的可行性与安全性.方法 2004年4月~2005年3月,对3例Ⅰa期和2例Ⅰb期子宫颈癌患者行经腹根治性子宫颈切除术.结果 5例患者均成功施术,其中1例因术中冷冻切片检查发现癌灶距宫颈切缘仅2 mm,且已切除全部宫颈,遂补行子宫体切除术;1例术后病理检查发现脉管内癌栓而术后辅助行TP方案化疗2个周期.平均手术时间为202 min(180~230 min),术中平均出血量为325 ml(150~650 ml),术中、术后无并发症.随访12~22月,无肿瘤复发,4例患者月经正常,1例妊娠36+5周者经剖宫产术娩出一健康女婴,现母婴均健康.结论只要严格掌握适应证,经腹根治性子宫颈切除术治疗有生育欲望的早期浸润性子宫颈癌患者是安全、可行的.

    作者:舒宽勇;李隆玉;熊树华;王晨;李汉萍;于小红;李诚信 刊期: 2006年第03期

  • HA14-1对白血病细胞的作用

    目的探讨HA14-1对白血病细胞的作用及其与Bcl-2、Bcl-xL和Bax的关系.方法不同浓度HA14-1( 25,50,75,100 μmol/L)作用于U937、BALL-1和Jurkat clone E6-1细胞4 h,在流式细胞仪上检测作用前后Bcl-2、Bax 、Bcl-xL的平均荧光指数(MFI)及作用后细胞凋亡情况.结果①随HA14-1剂量的增加,存活细胞逐渐减少,U937从(93.7±1.5)%降至(14.8±1.9)%; Jurkat clone E6-1从(94.7±1.5)%降至(12.4±1.3)%;BALL-1从(94.7±0.8)%降至(0.9±0.6)%.同一HA14-1剂量时,不同细胞的存活率与Bcl-2表达高低呈负相关,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②随剂量的增加细胞凋亡率逐渐增加,如Jurkat clone E6-1凋亡率从(0.5±0.1)%上升至(60.1±2.6)%;在较高剂量时(100 μmol/L),细胞大幅度坏死,坏死率从<(3.3±0.6)%增至(26.8±1.6)%.③HA14-1作用引起3种细胞中Bcl-2表达下降,而HA14-1作用前后Bcl-xL和Bax在3种细胞中均无显著改变.结论 HA14-1可以诱导不同Bcl-2表达水平的白血病细胞凋亡,并且细胞对HA14-1的敏感与细胞中Bcl-2表达水平呈相反关系,这为临床逆转Bcl-2高表达造成的化疗耐药提供了理论基础.

    作者:薛红漫;李文益;夏焱 刊期: 2006年第03期

  • 结直肠癌组织中IGF-I和IGF-IR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目的探讨胰岛素样生长因子-I(IGF-I) 及其受体( IGF-IR)在结直肠癌发病机制中的作用及临床意义.方法应用实时荧光定量RT-PCR法对40例结直肠癌癌组织、癌旁2 cm、10 cm 组织和10例非肿瘤患者的正常结直肠组织标本进行IGF-I、IGF-IR定量测定,并将其结果与患者年龄、性别、淋巴结转移、肿瘤浸润深度、分化程度、病理分型和 Dukes分期情况进行综合分析.结果结直肠癌组织IGF-I 及IGF-IR的表达量显著高于正常组织中的表达量(P<0.05);IGF-I、IGF-IR在Dukes C+D期、淋巴结转移组、侵及全层组表达量高于Dukes A+B期、无淋巴结转移组、未侵及全层组(P<0.05).结论 IGF-I、IGF-IR在结直肠癌组织中高表达,提示IGF-I、IGF-IR与结直肠癌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IGF-I、IGF-IR在Dukes C+D 期、淋巴结转移组及浸润全层组中有高表达,提示IGF-I、IGF-IR与结直肠癌的浸润转移密切相关.

    作者:李鹏胜;彭俊生;向国安;肖方联;高鹏;张刚庆 刊期: 2006年第03期

  • CT灌注成像在肺部肿瘤诊断中的应用

    20世纪80年代初Axel等[1]首次提出了动态CT灌注功能成像的理论设想.随着多层螺旋CT(MSCT)扫描技术和计算机软硬件的发展,这一理论逐渐成为现实.多层螺旋CT扫描可以一次获得多个生理参数,新式的对比剂能在血管内存留更长时间,以及与PET标准化摄取值类似的计算标准化灌注值的CT灌注软件包的开发[2],使CT灌注成像技术正日趋成熟,现已成为1种形态学与功能成像相结合的新型影像学方法,得到临床广泛应用.国内外对CT灌注成像在肺部肿瘤诊断及鉴别诊断中的应用研究相对较多,现作一概述.

    作者:陆忠华;王建华;黄云海 刊期: 2006年第03期

  • 左心房部分切除的T4期肺癌3例报告

    原发性支气管肺癌当癌肿侵及纵隔、心脏、大血管、气管、食管、椎体、隆凸或有恶性胸水或心包积液时称T4期,属中晚期,行外科手术切除原发癌灶有相当的难度.2000年以来我们共开展左心房部分切除的肺癌手术3例,现报告如下.

    作者:林志勇;曾颖鸥;匡裕康 刊期: 2006年第03期

  • 来源隐匿转移癌的诊治探讨

    来源隐匿的转移癌(metastasis of unknown origin ,MUO)是指经病理或细胞学检查证实,而常规检查未能确定原发灶的转移癌[1].本病在临床上并不少见,约占所有癌症患者的0.5%~9.0%[2].现通过对本院23例MUO的报道,探讨MUO的诊治方法.

    作者:林奔;邓燕明 刊期: 2006年第03期

  • 树突状细胞对肿瘤浸润淋巴细胞抗小鼠肝癌活性影响的研究

    目的探讨H22细胞全细胞性抗原致敏的DC激活的TIL体外抗小鼠肝癌活性,并将H22-DC-TIL过继免疫荷瘤小鼠,研究其对荷瘤小鼠免疫功能的影响及抑瘤作用.方法从小鼠四肢长骨骨髓中获取DC,应用粒/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M-CSF)、白介素-4(IL-4)和肿瘤全细胞性抗原致敏DC,然后用DC激活TIL,观察TIL在体外对H22细胞、Hepal-6细胞和B16细胞的杀伤活性;检测应用H22-DC-TIL后荷瘤小鼠的脾淋巴细胞的NK、LAK、CTL活性、血清TNF活性、抑瘤作用以及瘤体病理改变,并与对照组相比较.结果①H22-DC-TIL具有很强的对H22细胞杀伤活性[杀伤率为(71.31±3.11)%],明显高于其对Hepal-6和B16细胞的杀伤活性[杀伤率分别为(50.11±3.03)%,(30.31±2.89)%],也明显高于未经DC激活的TIL、H22-DC-脾淋巴细胞和未经DC激活的脾淋巴细胞对H22细胞杀伤活性[杀伤率分别为(49.80±3.21)%,(48.76±3.60)%和(19.23±2.71)%]和对Hepal-6细胞杀伤活性[杀伤率分别为(39.40±3.21)%,(38.62±2.87)%和(18.73±2.40)%]以及对B16细胞杀伤活性[杀伤率分别为(26.38±2.51)%,(25.82±2.70)%和(18.34±3.01)%],同时B16-DC-TIL(TIL来源于H22瘤体)也可诱导相对较低的对B16细胞的特异性细胞杀伤活性.②H22-DC-TIL可明显诱导提高荷瘤脾淋巴细胞NK、LAK和CTL活性[活性为(30.43±1.35)%、(31.40±1.80)%、(35.30±1.20)%],并可检测到血清TNF水平明显上升 [血清TNF为(40.41±1.85) U/ml],它们均达正常对照组水平,与未经DC激活的TIL组、H22-DC-脾淋巴细胞组、未经DC激活的脾淋巴细胞组、生理盐水组分别对应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P<0.01).该组瘤体内淋巴细胞浸润程度也高于对照组,其瘤体生长明显受到抑制.结论①H22-DC-TIL可产生很强的体外针对H22细胞的特异性杀伤活性.②H22-DC-TIL具有很强的特异性抗小鼠肝癌作用.

    作者:刘剑勇;张志明;赵荫农;张力图;张春燕;唐凯;吴飞翔 刊期: 2006年第03期

实用癌症杂志

实用癌症杂志

主管:江西省卫生厅

主办:江西省肿瘤医院 江西省肿瘤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