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弹性输液泵持续输注5-Fu联合DDP腹腔温热灌注治疗胃肠癌68例疗效观察

艾麦花;徐永前;梅爱华;金银生;刘银生;鞠德仁;况小平

关键词:胃肠肿瘤, 5-氟脲嘧啶, 顺铂, 转移, 复发
摘要:目的探讨弹性输液泵持续输注5-Fu联合DDP腹腔温热灌注对胃肠癌根治术后患者复发、转移、生存率的影响及毒副反应.方法将68例胃肠癌根治术后患者随机分为弹性输液泵持续输注5-Fu联合DDP腹腔温热灌注治疗组及普通静脉化疗对照组,每组34例,随访3年,比较2组1、2、3年复发、转移、生存率情况及毒副反应.结果治疗组1、2、3年肿瘤复发与转移率分别为8.8%、26.5%、41.2%;对照组分别为17.1%、41.2%、67.7%.2组比较,治疗组1、2年肿瘤复发转移率低于对照组,但差异无显著性,3年肿瘤复发与转移率比较差异有显著性(χ2=4.8,P<0.05).治疗组1、2、3年生存率为91.2%、88.2%、76.5%,对照组分别为73.5%、61.8%、50.0%,治疗组高于对照组,2、3年差异有显著性(χ2=6.35、χ2=5.12,P<0.05).结论弹性输液泵持续输注5-Fu联合DDP腹腔温热灌注治疗胃肠癌可减少术后肿瘤复发与转移,提高远期生存率,且毒副反应轻.
实用癌症杂志相关文献
  • 胃癌肿瘤相关巨噬细胞浸润与淋巴结转移的关系

    目的探讨肿瘤相关巨噬细胞(TAMs)浸润与血管内皮生长因子-C(VEGF-C)在胃癌淋巴结转移中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51例胃癌及相应的正常胃组织中VEGF-C表达情况,并于光镜下进行巨噬细胞计数;采用免疫组化双标染色法检测TAMs内VEGF-C表达.结果胃癌组织中VEGF-C表达高于正常胃组织(表达率分别为74.5%、23.5%,P<0.01),淋巴结转移组的表达强于无转移组(表达率分别为83.3%、53.3%,P<0.05).VEGF-C表达阳性的巨噬细胞占总巨噬细胞数的18.0%,VEGF-C表达与TAMs表达呈正相关(γ=0.74,P<0.01).结论胃癌组织中瘤细胞及TAMs均可以分泌VEGF-C,TAMs在胃癌淋巴管生成及淋巴结转移中可能起重要作用.

    作者:蔡方;赵勇;武彤彤;裴小娟;赵文丽 刊期: 2006年第03期

  • uPA在鼻咽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意义

    目的探讨尿激酶型纤溶酶原激活剂在鼻咽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与鼻咽癌侵袭和转移的关系.方法应用RT-PCR和免疫组化方法检测55例鼻咽癌术后组织标本中uPA的表达,分析uPA表达与鼻咽癌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结果鼻咽癌组织中都存在uPA基因的表达,并定位于细胞质和/或细胞膜中,uPA基因mRNA和蛋白质的检测均显示有淋巴结转移的癌组织uPA表达高于无淋巴结转移组,TNM分期Ⅲ~Ⅳa的癌组织高于Ⅰ~Ⅱ组,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鼻咽癌组织中uPA基因及蛋白质表达与鼻咽癌的侵袭和转移密切相关.

    作者:李支尧;金树珍;潘国庆;黄冰 刊期: 2006年第03期

  • 肺癌脑膜转移17例诊断治疗

    目的研究肺癌脑膜转移的临床诊断、治疗方法以及预后.方法对17例肺癌脑膜转移的临床资料回顾性分析.结果有明确影象诊断者17例,CSF细胞学诊断6例,17例分别接受鞘内化疗、放疗和全身化疗等治疗,总生存期为5周~18个月,中位生存期为7个月.结论肺癌脑膜转移是癌症的1个严重的并发症之一,预后差,诊断主要依靠CSF细胞学和MRI,治疗手段有鞘内化疗,局部放疗和全身化疗等.

    作者:席光明;申随军;王岩;徐军;陈增谦;陶荣杰 刊期: 2006年第03期

  • L-OHP和HCPT分别联合5-Fu/CF治疗晚期大肠癌对照研究

    目的对照研究奥沙利铂(L-OHP)和羟基喜树碱(HCPT)分别联合5-Fu/CF治疗晚期大肠癌的临床效果.方法将符合入选条件的79例晚期大肠癌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40例(含L-OHP方案)及对照组39例(含HCPT方案),2组均完成3个疗程化疗,每3周重复.对照观察2组的近期疗效及毒副反应.结果观察组CR 1例,PR 18例,总有效率(CR+PR)为47.5%;对照组CR 0例,PR 10例,总有效率(CR+PR)为25.6%,P<0.05.观察组神经毒性及腹泻发生率较高(45%及35%),对照组粒细胞减少发生率较高(61.5%),P<0.05,但2组恶心呕吐、脱发等毒性反应无明显差异.结论奥沙利铂联合5-Fu/CF是治疗大肠癌的有效化疗方案,特别适宜晚期大肠癌以及对5-Fu耐药的病例.

    作者:雷静;杨顺蓉;青晓 刊期: 2006年第03期

  • 足底恶性黑色素瘤15例临床疗效分析

    足底恶性黑色素瘤以往多行手术切除或截肢,并辅以化疗,其弊端是复发率和转移率高.1998年6月~2002年12月我院对15例恶性黑色素瘤患者行扩大切除、皮瓣移植修复创面术,术前术后辅以白介素-2治疗.取得了较满意的疗效.现报告如下.

    作者:桂添瑞 刊期: 2006年第03期

  • 支气管动脉灌注化疗治疗肺癌42例临床分析

    目的探讨经支气管动脉灌注化疗治疗非小细胞肺癌的疗效、安全性和并发症的防治.方法回顾性分析42例行支气管动脉灌注化疗的非小细胞肺癌患者临床治疗经过.经右侧股动脉插管,采用Seldinger技术插管至降主动脉,造影显示支气管动脉,选择靶血管灌注化疗药物.结果完全缓解4例,部分缓解28例,稳定6例,进展4例;总有效率为76.2%.所有病例无严重并发症.结论经支气管动脉灌注化疗是治疗非小细胞肺癌的1种安全、有效的方式.

    作者:王宗林;周楠;谢晓阳;代新学;任超峰 刊期: 2006年第03期

  • 局部切除术对早期低位直肠癌的临床疗效

    目的探讨局部切除术治疗早期低位直肠癌指征并评估其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42例经局部切除术治疗和病理证实的早期低位直肠癌患者临床资料.结果 42例早期低位直肠癌均为局部肿瘤完整切除.无手术死亡者.无严重术后并发症.获随访39例(92.86 %).39例早期癌中36例(92.31%)术后生存>5年,3例术后1.5~4年仍健在.总局部复发率为9.52 %(4/42),复发距手术间隔期为1.5~2年;其中再次行Dixon术2例,改良Bacon术1例,局部扩大全层切除术1例.结论对经仔细选择的早期低位直肠癌局部切除术是1种安全而有效的治疗方法.

    作者:吕强;冯国光;恽蓓;杨志强 刊期: 2006年第03期

  • HER-2基因和基质金属蛋白酶-9在大肠癌中的表达和临床意义

    目的探讨HER-2和基质金属蛋白酶-9在大肠癌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采用Elivision免疫组化检测法,用HER-2抗体、MMP-9抗体标记50例大肠癌组织标本.综合考虑切片中阳性细胞占所观察同类细胞的百分比和阳性细胞着色强度来判断.结果 MMP-9、HER-2表达与大肠癌患者性别、年龄、肿瘤部位无相关性,(P>0.05).DukesC期、DukesD期患者中MMP-9、HER-2阳性表达率明显高于DukesA期、DukesB期,(P<0.05).大肠癌A型血患者中MMP-9、HER-2阳性率明显高于非A型血患者,(P<0.05).但HER-2与MMP-9表达间无协同作用.结论 MMP-9、HER-2的表达均是反映大肠癌侵袭、转移的重要标记物,它们独自影响和调节大肠癌侵袭和转移.

    作者:曾纪权;熊建萍;黄传生;黎治平;高文 刊期: 2006年第03期

  • 口虾蛄提取物对人鼻咽癌CNE-2Z细胞的抑制作用

    目的研究口虾蛄乙酸乙酯提取物对人鼻咽癌CNE-2Z细胞的抑制作用及可能机制.方法于细胞培养镜下观察细胞形态学改变和计数法测定生长曲线;采用3H-脱氧胸苷掺入法测定对DNA合成的影响,采用MTT比色法检测给药后鼻咽癌细胞的增殖抑制情况.结果口虾蛄乙酸乙酯提取物作用后,癌细胞生长延缓并萎缩,胞质粗糙,有大量颗粒状物堆积,而且药物浓度越大,形态学改变越明显;生长曲线测定、3H-脱氧胸苷掺入法及MTT比色法实验结果显示,口虾蛄乙酸乙酯提取物对CNE-2Z细胞的增殖和生长有显著抑制作用,并呈明显的时间-剂量依赖关系,当提取物浓度为400 μg/mL以上时,其对CNE-2Z细胞的掺入抑制率和增殖抑制率均高于阳性对照药5-Fu组.结论口虾蛄乙酸乙酯提取物对鼻咽癌CNE-2Z细胞具有细胞毒作用,其机制可能通过干扰细胞代谢,改变细胞外衣的性质抑制CNE-2Z细胞增殖.

    作者:李明勇;黄培春 刊期: 2006年第03期

  • 蝎毒多肽提取物诱导前列腺癌DU-145细胞凋亡的实验研究

    目的探讨蝎毒多肽提取物(PESV)诱导前列腺癌DU-145细胞凋亡的作用及机制.方法用PESV(40 μg/mL)处理DU-145细胞,采用Gimesa染色法观察凋亡细胞形态变化;采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核增殖抗原Ki-67及凋亡相关基因bax和bcl-2的表达,并用病理图像分析软件进行半定量分析;TUNEL法检测凋亡细胞,并计算前列腺癌细胞增殖指数(proliferating index,PI)和凋亡指数(apoptosis index,AI).结果 PESV在体外对DU-145细胞有中度增殖抑制效应;在PESV作用下,DU-145细胞出现显著的细胞凋亡征象,凋亡指数明显增高,增殖指数降低,AI/PI明显增高(P<0.05).PESV处理DU-145细胞可明显提高凋亡相关基因bax表达水平,降低凋亡抑制蛋白Bcl-2表达水平,使Bcl-2/Bax比值明显减小(P<0.05).结论 PESV(40 μg/mL)可以诱导细胞凋亡,而且至少是通过促进Bax、抑制Bcl-2基因表达的机制诱导细胞凋亡.

    作者:张月英;张维东;贾青;王兆朋;黄山英;宋守芹;王朝霞 刊期: 2006年第03期

  • 蛋白质组学在胃癌中的研究进展

    胃癌属常见恶性肿瘤之一,在我国其发病率及病死率高居各类恶性肿瘤之首,严重威胁着人们的健康和生命.

    作者:谢笑娟;朱梁;罗治文 刊期: 2006年第03期

  • 125碘粒子组织间植入治疗泌尿系恶性肿瘤12例报告

    泌尿系恶性肿瘤的治疗是1个以手术为主的综合治疗过程.外照射仍然是1种重要的治疗手段,内照射(组织间植入治疗)起步于20世纪90年代并取得突破性进展,组织间植入治疗泌尿系恶性肿瘤早用于前列腺癌并取得较好疗效[1].我院自2003年5月~2005年5月采用125碘粒子组织间植入治疗泌尿系恶性肿瘤12例并与同期手术12例泌尿系恶性肿瘤作比较,近期疗效满意,现报告如下.

    作者:涂新华;陈志军;胡涌;吴高亮 刊期: 2006年第03期

  • 原发性腹膜后巨大恶性肿瘤26例诊治分析

    目的总结原发性腹膜后巨大恶性肿瘤的外科诊治经验.方法回顾1995年1月~2005年12月收治的26例腹膜后巨大恶性肿瘤的临床资料.结果 25例首次手术完整切除,1例恶性非嗜铬性副神经节瘤未能切除,术后死于休克.完整切除的25例中,18例未见复发,7例有复发,其中4例在3~5年内行5次手术后死亡,2例行3次手术,1例2次手术后仍生存.结论腹膜后恶性肿瘤除恶性淋巴瘤外一般对化疗放疗无效,一经确诊应尽早手术治疗,术后复发如身体条件允许可多次手术.

    作者:范峻;潘晓峰;陈涛;姚昌宏 刊期: 2006年第03期

  • 乳腺癌危险性因素和保护性因素

    乳腺癌在许多国家和地区已居女性恶性肿瘤发病的首位.其发病率呈现世界范围的增高,严重威胁着妇女的生命和健康.在大量乳腺癌病因学研究的基础上,本文试对它的危险因素和保护性因素作一下系统地分析.

    作者:杜灵彬;汪祥辉 刊期: 2006年第03期

  • CT灌注成像在肺部肿瘤诊断中的应用

    20世纪80年代初Axel等[1]首次提出了动态CT灌注功能成像的理论设想.随着多层螺旋CT(MSCT)扫描技术和计算机软硬件的发展,这一理论逐渐成为现实.多层螺旋CT扫描可以一次获得多个生理参数,新式的对比剂能在血管内存留更长时间,以及与PET标准化摄取值类似的计算标准化灌注值的CT灌注软件包的开发[2],使CT灌注成像技术正日趋成熟,现已成为1种形态学与功能成像相结合的新型影像学方法,得到临床广泛应用.国内外对CT灌注成像在肺部肿瘤诊断及鉴别诊断中的应用研究相对较多,现作一概述.

    作者:陆忠华;王建华;黄云海 刊期: 2006年第03期

  • 树突状细胞对肿瘤浸润淋巴细胞抗小鼠肝癌活性影响的研究

    目的探讨H22细胞全细胞性抗原致敏的DC激活的TIL体外抗小鼠肝癌活性,并将H22-DC-TIL过继免疫荷瘤小鼠,研究其对荷瘤小鼠免疫功能的影响及抑瘤作用.方法从小鼠四肢长骨骨髓中获取DC,应用粒/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M-CSF)、白介素-4(IL-4)和肿瘤全细胞性抗原致敏DC,然后用DC激活TIL,观察TIL在体外对H22细胞、Hepal-6细胞和B16细胞的杀伤活性;检测应用H22-DC-TIL后荷瘤小鼠的脾淋巴细胞的NK、LAK、CTL活性、血清TNF活性、抑瘤作用以及瘤体病理改变,并与对照组相比较.结果①H22-DC-TIL具有很强的对H22细胞杀伤活性[杀伤率为(71.31±3.11)%],明显高于其对Hepal-6和B16细胞的杀伤活性[杀伤率分别为(50.11±3.03)%,(30.31±2.89)%],也明显高于未经DC激活的TIL、H22-DC-脾淋巴细胞和未经DC激活的脾淋巴细胞对H22细胞杀伤活性[杀伤率分别为(49.80±3.21)%,(48.76±3.60)%和(19.23±2.71)%]和对Hepal-6细胞杀伤活性[杀伤率分别为(39.40±3.21)%,(38.62±2.87)%和(18.73±2.40)%]以及对B16细胞杀伤活性[杀伤率分别为(26.38±2.51)%,(25.82±2.70)%和(18.34±3.01)%],同时B16-DC-TIL(TIL来源于H22瘤体)也可诱导相对较低的对B16细胞的特异性细胞杀伤活性.②H22-DC-TIL可明显诱导提高荷瘤脾淋巴细胞NK、LAK和CTL活性[活性为(30.43±1.35)%、(31.40±1.80)%、(35.30±1.20)%],并可检测到血清TNF水平明显上升 [血清TNF为(40.41±1.85) U/ml],它们均达正常对照组水平,与未经DC激活的TIL组、H22-DC-脾淋巴细胞组、未经DC激活的脾淋巴细胞组、生理盐水组分别对应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P<0.01).该组瘤体内淋巴细胞浸润程度也高于对照组,其瘤体生长明显受到抑制.结论①H22-DC-TIL可产生很强的体外针对H22细胞的特异性杀伤活性.②H22-DC-TIL具有很强的特异性抗小鼠肝癌作用.

    作者:刘剑勇;张志明;赵荫农;张力图;张春燕;唐凯;吴飞翔 刊期: 2006年第03期

  • 卵巢癌裸鼠模型及其在实验研究中的应用

    1969年丹麦学者Rygaard等[1]首次报道将人结肠癌肿瘤移植于裸鼠获得成功,70年代初Giovanella 等相继将体外培养的人癌细胞系成功地移植于裸鼠,随着不同种类的人肿瘤组织及细胞株相继移植成功,裸小鼠已成为研究人肿瘤的理想动物模型和进行各项实验研究的重要工具.本文综述近年来卵巢癌裸鼠模型建立的影响因素及其在实验研究中的应用进展.

    作者:刘丽丹;高国兰 刊期: 2006年第03期

  • HA14-1对白血病细胞的作用

    目的探讨HA14-1对白血病细胞的作用及其与Bcl-2、Bcl-xL和Bax的关系.方法不同浓度HA14-1( 25,50,75,100 μmol/L)作用于U937、BALL-1和Jurkat clone E6-1细胞4 h,在流式细胞仪上检测作用前后Bcl-2、Bax 、Bcl-xL的平均荧光指数(MFI)及作用后细胞凋亡情况.结果①随HA14-1剂量的增加,存活细胞逐渐减少,U937从(93.7±1.5)%降至(14.8±1.9)%; Jurkat clone E6-1从(94.7±1.5)%降至(12.4±1.3)%;BALL-1从(94.7±0.8)%降至(0.9±0.6)%.同一HA14-1剂量时,不同细胞的存活率与Bcl-2表达高低呈负相关,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②随剂量的增加细胞凋亡率逐渐增加,如Jurkat clone E6-1凋亡率从(0.5±0.1)%上升至(60.1±2.6)%;在较高剂量时(100 μmol/L),细胞大幅度坏死,坏死率从<(3.3±0.6)%增至(26.8±1.6)%.③HA14-1作用引起3种细胞中Bcl-2表达下降,而HA14-1作用前后Bcl-xL和Bax在3种细胞中均无显著改变.结论 HA14-1可以诱导不同Bcl-2表达水平的白血病细胞凋亡,并且细胞对HA14-1的敏感与细胞中Bcl-2表达水平呈相反关系,这为临床逆转Bcl-2高表达造成的化疗耐药提供了理论基础.

    作者:薛红漫;李文益;夏焱 刊期: 2006年第03期

  • 结直肠癌组织中IGF-I和IGF-IR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目的探讨胰岛素样生长因子-I(IGF-I) 及其受体( IGF-IR)在结直肠癌发病机制中的作用及临床意义.方法应用实时荧光定量RT-PCR法对40例结直肠癌癌组织、癌旁2 cm、10 cm 组织和10例非肿瘤患者的正常结直肠组织标本进行IGF-I、IGF-IR定量测定,并将其结果与患者年龄、性别、淋巴结转移、肿瘤浸润深度、分化程度、病理分型和 Dukes分期情况进行综合分析.结果结直肠癌组织IGF-I 及IGF-IR的表达量显著高于正常组织中的表达量(P<0.05);IGF-I、IGF-IR在Dukes C+D期、淋巴结转移组、侵及全层组表达量高于Dukes A+B期、无淋巴结转移组、未侵及全层组(P<0.05).结论 IGF-I、IGF-IR在结直肠癌组织中高表达,提示IGF-I、IGF-IR与结直肠癌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IGF-I、IGF-IR在Dukes C+D 期、淋巴结转移组及浸润全层组中有高表达,提示IGF-I、IGF-IR与结直肠癌的浸润转移密切相关.

    作者:李鹏胜;彭俊生;向国安;肖方联;高鹏;张刚庆 刊期: 2006年第03期

  • 脊索瘤样脑膜瘤1例报告

    1 病例介绍患者男性,52岁.头痛伴左侧肢体活动不便6个月,于1998年3月17日来我院就诊.头部CT检查显示:肿物呈球形,其基底部位于右侧大脑顶叶硬脑膜上,诊断为右顶叶脑膜瘤.当日收入院.体检:意识清,左侧肢体活动不便,肌力Ⅳ级,肌张力稍高.术中见:肿瘤位于右顶叶,与硬膜联系紧密,并侵蚀颅骨,大小约为5.5 cm×4.0 cm×3.5 cm,包膜比较完整,颜色暗红,质脆.

    作者:邢春艳;曹树文 刊期: 2006年第03期

实用癌症杂志

实用癌症杂志

主管:江西省卫生厅

主办:江西省肿瘤医院 江西省肿瘤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