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进展期头颈部鳞癌非手术治疗的研究进展

倪松;徐震纲

关键词:进展期, 头颈部鳞癌, 非手术治疗
摘要:头颈部恶性肿瘤约占全身恶性肿瘤的6%~7%,其中绝大部分为头颈部鳞癌.早期的头颈部鳞癌,通过单一的手术或放疗均可取得较好的效果,而对于进展期的头颈部鳞癌,则应当选择更为积极的治疗措施.目前由于治疗方式上的改变,以及大量新药的出现,进展期头颈部鳞癌的治疗有了新的发展,疗效较传统的治疗模式也有了明显的改善,本文就这方面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实用癌症杂志相关文献
  • 14-3-3σ蛋白表达对恶性肿瘤诊断和治疗的意义

    目前的研究表明,肿瘤从本质上来说是基因病.其中,抑癌基因的基因调控失活很大程度会导致肿瘤发展[1].在许多癌组织中发现,由于启动子的DNA高度甲基化而致抑癌基因沉默.那些基因包括:FHIT、△Np63、 CDH1、 RASSFIA、 CDH13、 Sfrp1、 RARb、 p16、 DAPK和14-3-3σ基因[2].

    作者:敖梅红;李隆玉 刊期: 2006年第05期

  • MAGE-A4在人大肠肿瘤中的表达及其与淋巴结转移的关系

    目的研究MAGE-A4在人大肠肿瘤组织中的表达,并探讨其与大肠腺癌侵袭和转移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技术SP法,观察38例正常大肠黏膜、31例大肠腺瘤、83例大肠腺癌组织中MAGE-A4蛋白的表达特点.结果 MAGE-A4蛋白的表达定位于胞质及胞核.在正常大肠黏膜组织、大肠腺瘤、大肠腺癌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5.26%、38.71%及38.55%.正常大肠黏膜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与在大肠腺瘤、大肠腺癌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相比较,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而在大肠腺瘤中的表达强度与在大肠腺癌中的相比,无显著性差异(P>0.05);在不同组织学类型的大肠腺瘤中的表达也无显著性差异(P>0.05);不同性别、不同年龄、不同侵袭深度、有肝转移与无肝转移的大肠腺癌患者,其大肠肿瘤组织中MAGE-A4蛋白的表达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但有淋巴结转移与无淋巴结转移的大肠癌患者,其MAGE-A4蛋白的表达有显著性差异,且呈正相关关系(P<0.01,γs=0.312).结论 MAGE-A4蛋白在大肠肿瘤的发生中有一定作用,且与大肠腺癌患者有无淋巴结转移有正相关关系.

    作者:梁锐;王芳;高倩;王志强;金克炜 刊期: 2006年第05期

  • HGF和其受体c-met在NSCLC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与VEGF的关系

    目的检测肝细胞生长因子(HGF)及其受体(c-met)和血管生长因子(VEGF)在非小细胞肺癌(NSCLC)中的表达,分析其与NSCLC临床病理参数的关系及HGF和VEGF相关关系.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SABC法对68例NSCLC组织中的HGF、c-met和VEGF进行检测.结果 68例NSCLC组织中HGF、c-met和VEGF表达率分别为45.6%(31/68)、51.5%(35/68)和41.8%(28/68).HGF的表达与组织类型、分化程度无关(P>0.05).c-met的表达与组织类型、分化程度相关(P<0.01,P<0.005).VEGF的表达与组织类型无关(P>0.05)而与分化程度相关(P<0.05).HGF的表达与c-met的表达呈明显正相关(P=0.000,γ=0.471),HGF的表达与VEGF的表达亦呈明显正相关(P=0.000,γ=0.662).结论 HGF、c-met及VEGF的增强表达与NSCLC发展演进和肿瘤血管生成有密切关系.

    作者:刘瑞娟 刊期: 2006年第05期

  • 改良FOLFOX方案一线治疗晚期大肠癌的临床观察

    目的以FOLFOX4方案为基础,改变奥沙利铂、5-氟脲嘧啶和亚叶酸钙的使用方法及剂量,设计改良的FOLFOX方案,一线治疗晚期大肠癌,观察其疗效和毒副反应.方法 51例晚期大肠癌患者接受奥沙利铂85 mg/m2 静脉点滴2 h,第1天;亚叶酸钙400 mg/m2 静脉点滴2 h,第1天;5-氟脲嘧啶2.6 g/m2,持续静脉输注46 h,每2周重复.结果完全缓解2例、部分缓解22例、稳定14例、疾病进展13例,全组有效率47.0%(24/51).生活质量明显改善38例(74.6%).毒副反应主要是恶心呕吐、骨髓抑制、手足麻木,程度均较轻.结论改良FOLFOX方案一线治疗晚期大肠癌疗效确切,毒副反应可耐受.

    作者:张凌;熊建萍;钟陆行;邱峰;罗辉;徐俊;陶庆松;项小军;左风霞 刊期: 2006年第05期

  • 乳腺钼靶X线片致密浸润阴影的分析

    乳腺钼靶X线检查是诊断乳腺疾病的重要方法.为了提高乳腺钼靶X线诊断符合率,对我院50例均显示乳腺内致密浸润阴影的钼靶X线片进行分析.

    作者:刘岚 刊期: 2006年第05期

  • AMACR与p63、34βE12在前列腺病变诊断中的应用

    目的探讨AMACR、p63、34βE12在前列腺病变组织中的表达及其在鉴别诊断中的意义.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37例前列腺腺癌、14例前列腺重度上皮内瘤变(HGPIN)、25例前列腺结节性增生(BPH)组织中AMACR、p63、34βE12的表达.结果 AMACR在前列腺腺癌组织中阳性率为100.00%,表现为癌细胞弥漫性胞质内着色较深的颗粒状物,在HGPIN及BPH组织中阳性率分别为64.29%和0.AMACR在前列腺癌、HGPIN、BPH 3组中的表达阳性率相互比较,均具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p63、34βE12在前列腺癌、HGPIN、BPH中阳性率分别为0,71.43%和100.00%,3组阳性率相互比较,均具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 AMACR是前列腺癌诊断较为敏感的特异性标志物.联合标记AMACR、p63与34βE12在前列腺病变的鉴别断中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刘宏斌;杨其昌;张晓娟;朱燕;沈屹 刊期: 2006年第05期

  • 放疗同步口服替莫唑胺治疗颅内转移瘤疗效评价

    目的评价X线立体定向放射治疗同步口服替莫唑胺化疗对脑转移瘤的疗效及毒副反应.方法回顾性分析脑转移瘤单纯颅脑放疗(全脑放疗WBI+X线立体定向放射治疗SRT)16例和放疗同步口服替莫唑胺化疗(WBI+SRT+TMZ)26例的疗效及毒副反应.2组患者放射治疗的方法相同,采用6MV X线,全脑照射2.0 Gy/次,TD 30~40 Gy/3~4周,全脑放疗后行立体定向放射治疗局部加量,SRT每次处方剂量5~8 Gy,每周3次,病灶局部总剂量TD 55~72 Gy;同步化疗组化疗方案为:口服替莫唑胺100 mg,每日1次,周1至周5服用,连服2周,间隔1周重复上述剂量治疗,直至放疗结束后再服2周,随访3~25个月.结果单纯放疗组病灶完全消失(CR)占56.25%(9/16),部分消失(PR)占37.50%(6/16),无变化(NC)占6.25%(1/16),总缓解率为93.75%;同步化疗组分别为CR 80.80%(21/26)、PR 19.20%(5/26),总缓解率为100.00%,2组总缓解率比较,无显著性差异(χ2=3.09,P>0.05).单纯放疗组肿瘤局部复发率、中位复发时间、中位生存时间,分别为37.5%(6/16)、9.8个月、11.5个月,同步化疗组分别为11.5%(3/26)、12个月、13.2个月,2组比较肿瘤局部复发率无显著性差异(χ2=2.57 P>0.05),中位复发时间、中位生存时间有统计学差异(t=6.56,P<0.05,t=5.02 P<0.05).出现Ⅲ度以上白细胞计数减少单纯放疗组发生率为12.5%(2/16),同步化疗组为34.6%(9/26),2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χ2=1.83,P>0.05).结论放疗同步口服替莫唑胺治疗脑转移瘤安全、有效,能达到延缓中位复发时间、延长中位生存期的目的,不良反应无明显增加.

    作者:应学明;吴浩源;熊建萍;罗宵;张晓华 刊期: 2006年第05期

  • 肿瘤综合征-格林巴利综合征1例报告

    1 病例报告患者女性,65岁,发病以四肢疼痛无力20天,且症状逐渐加重,以至不能行走,于2005年9月7日住入我院神经内科.

    作者:杨海芳 刊期: 2006年第05期

  • 丙戊酸诱导白血病U937细胞凋亡机理的实验研究

    目的从分子水平探索丙戊酸(VPA)诱导白血病U937细胞凋亡的机制,为临床治疗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将U937细胞分为1 mmol/L VPA作用组、1 mmol/L VPA+1 μmol/L zVAD-fmk作用组和空白对照组,作用72 h后进行Annixin-ⅴ及PI双重染色,在流式细胞仪上检测细胞凋亡;采用流式细胞仪检测处理前后各组细胞Bcl-2、Bax和Bcl-xl的平均荧光指数(MFI) 以及胱冬肽酶(caspase)3、8和9的含量.结果 1mmol/L VPA诱导U937凋亡率为(75.78±4.20)%(P<0.01);多caspase抑制剂zVAD-fmk可全部抑制U937凋亡,凋亡率为(2.89±0.36)%(P<0.01).细胞内Bcl-2、Bax 和Bcl-xl的 MFI无明显变化.VPA作用后U937中caspase 3由(14.09±1.19)%上升至(32.30±2.47)%,caspase 8由(4.58±1.41)%上升至( 86.47±3.26)%(P均<0.01), caspase 9变化不显著.结论 VPA通过激活caspase 3和caspase 8诱导U937凋亡; VPA诱导U937凋亡并非通过改变细胞中Bcl-2等的含量实现.

    作者:薛红漫;郭海霞;李晓圆;张金华;李文益 刊期: 2006年第05期

  • 生长抑素对大肠癌的治疗作用及机制

    大肠癌是人类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国内外研究表明,生长抑素类似物可以通过多种途径对大肠癌等多种实体肿瘤产生抑制作用,这是近年来的研究热点之一.本文就生长抑素类似物对大肠癌的治疗作用及其机制研究作一综述.

    作者:杨杰;陈劲松;梁庆模 刊期: 2006年第05期

  • 厌氧菌肿瘤靶向性和体内安全性研究进展

    肿瘤的基因治疗是现代肿瘤治疗的一大热点,而基因载体的靶向性问题和安全性问题一直是基因治疗发展和应用中的障碍.早在150年前趋乏氧区定植和增殖且非致病性的厌氧菌就开始被用于肿瘤治疗[1],但结果并不明确,而且对细菌毒性感染无力控制,使得这方面的研究一度处于低谷.近几年,随着肿瘤特异性靶向菌株的发现和基因组序列测定技术、基因工程技术的发展,人们对厌氧菌的兴趣重燃,将它用于基因治疗的载体领域.现就厌氧菌肿瘤靶向性和体内安全性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作者:王琳;吴敬波 刊期: 2006年第05期

  • 胰头原发性非霍奇金淋巴瘤1例报告

    1 病例报告患者男性,53岁,主因巩膜、皮肤黄染20天,于2005年10月4日入院.查体仅发现皮肤巩膜黄染,余无阳性发现.上腹部CT检查发现:肝内、外胆管明显扩张,胆囊大,胰腺钩突部有一类圆形肿物约5 cm×4 cm,密度不均,内可见小片状低密度,增强扫描肿物强化程度较低.

    作者:范忠林;马力;刘月平 刊期: 2006年第05期

  • 中晚期鼻咽癌调强适形放疗分段设计计划的可行性研究

    目的通过对中晚期鼻咽癌调强适形放射治疗分阶段2次设计治疗计划的自身对照研究,分析靶区因受到一定剂量照射后退缩而造成适形指数的下降以及危及器官等剂量曲线的变化,探讨采用分阶段设计治疗计划的必要性.方法对5例中晚期鼻咽癌首诊患者行诱导化疗加分阶段调强适形放射治疗.诱导化疗采用紫杉醇+DDP化疗2周期.鼻咽和上颈部采用IMRT技术,下颈及锁骨上区常规切线照射技术.调强适形放射治疗按步骤行面罩固定体位、定位CT扫描、勾画靶区、给出处方剂量、设计第1阶段治疗计划(靶计划1),计算适形指数CI1.患者在治疗半程(15~16次)时,按原固定体位、参考坐标不变,重复上述步骤,设计第2阶段治疗计划(靶计划2),并算出CI2.再将靶计划1拷贝到第二次靶区中,得出靶计划1-2,并算出CI1-2.同时对各计划感兴趣及危及器官的剂量进行图像比较.结果 CI1、 CI2与CI1~2比较,CI1、CI2均比CI1~2高,两者存在显著性差异(P=0.000;0.03);CI1与CI2比较,两者无明显差别(P=0.115).放疗半程时,靶计划1-2的脊髓、脑干、腮腺等器官的剂量与靶计划1比较均发生改变.结论中晚期鼻咽癌在治疗过程中鼻咽腔内肿物以及颈部淋巴结退缩明显者,其适形指数明显下降,建议积极采用多阶段设计治疗计划照射技术;对条件限制只做一次性靶计划设计者,危及器官的限量应足够低,否则就可能有超量的危险.

    作者:张瑜;潘建基;陆军;郑崴;柏朋刚;陈传本;潘才住;张秀春 刊期: 2006年第05期

  • 肺转移瘤21例外科治疗体会

    肺是转移瘤发生率高的脏器之一,约30%的恶性肿瘤患者发生肺转移,约50%的转移瘤仅限于肺.肺转移瘤多源于结、直肠,生殖系统恶性肿瘤[1].自1991年2月至2000年6月我们对21例不同的肺转移瘤患者采取了手术治疗,取得了较良好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作者:许朝阳;田承南 刊期: 2006年第05期

  • 紫杉醇联合顺铂/卡铂在宫颈癌新辅助化疗中的作用

    目的探讨紫杉醇联合顺铂/卡铂在宫颈癌新辅助化疗中的作用.方法选择2003年2月~2006年7月经病理确诊的109例Ⅰb2期宫颈鳞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新辅助化疗联合手术治疗组(以下简称联合治疗组)58例,术前采用紫杉醇联合顺铂/卡铂化疗,2~3周后手术;另51例行单纯手术治疗(以下简称单纯手术组).观察联合治疗组化疗1个疗程的有效率及2组术后宫颈深间质层浸润、脉管癌栓、淋巴结转移情况,同时观察新辅助化疗的毒副反应及评价新辅助化疗的安全性.结果联合治疗组中,完全缓解10例,部分缓解35例,稳定13例,进展0例,临床有效率为77.6%(45/58);联合治疗组的肿瘤大横径由化疗前的(4.46+0.31) cm缩小为化疗后的(3.08+0.22) cm,P<0.05;联合治疗组与单纯手术组的术中出血量分别为(379.48+169.45) ml及(398.82+228.10) ml,P>0.05;手术时间分别为(158.70+20.27) min及(160.19+25.82) min,P>0.05;联合治疗组与单纯手术组的宫颈深层间质浸润发生率分别为55.2%(32/58)及56.9%(29/51),P>0.05;脉管癌栓发生率分别为31.0%(18/58)及31.4%(16/51),P>0.05;淋巴结转移率分别为22.4%(13/58)及25.5%(13/51),P>0.05.在联合治疗组中,出现Ⅰ~Ⅲ度的骨髓抑制42例,占72.4%(42/58),经使用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骨髓抑制症状好转,血象恢复正常,无1例化疗相关死亡.结论紫杉醇联合顺铂/卡铂用于宫颈癌新辅助化疗,可缩小瘤体,提高宫颈癌的近期疗效.

    作者:安云婷;李隆玉;邓克华;李汉萍;罗兵;舒宽勇;潘玫;万磊 刊期: 2006年第05期

  • 骨桥蛋白与肿瘤的关系研究进展

    骨桥蛋白(osteopontin,OPN)是1种具有多种生物学活性的分泌型磷酸化糖蛋白,分子量为41.5 kD,OPN基因的表达具有组织细胞特异性,并且受多种激素、生长因子、肿瘤促进剂及原癌基因表达产物的调控. 骨桥蛋白可以促进肿瘤细胞的趋化、黏附和迁移,近年来,大量研究发现OPN 在肿瘤的复发与转移过程中起重要作用[1,2],从而为肿瘤的早期诊断、复发和预后判断提供了1个新的指标.亦成为防治肿瘤转移的潜在靶点.

    作者:何庆飞;李汉贤;禹正扬 刊期: 2006年第05期

  • 原发性骶骨肿瘤手术切除16例临床分析

    原发性骶骨肿瘤比较少见,早期症状较轻,难以发现,且晚期手术困难,死亡率高.我院自2001年至2006年共收治原发性骶骨肿瘤18例,手术治疗16例,取得了较好的临床效果,现报告如下.

    作者:沈杰;姚浩群 刊期: 2006年第05期

  • 红霉素溶液注入胸腔治疗术后乳糜胸

    我科自2005年10月以来,对4例胸部手术后并发乳糜胸患者实施红霉素溶液注入胸腔治疗,均获痊愈,现报告如下.

    作者:王东升;匡裕康;江峰 刊期: 2006年第05期

  • 奥沙利铂联合长春瑞滨治疗晚期非小细胞肺癌临床疗效观察

    目的价奥沙利铂联合长春瑞滨治疗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的疗效和不良反应 .方法化疗方案:长春瑞滨 25 mg/m2静脉滴注第1、8天,奥沙利铂130 mg/m2静脉滴注第2天,3周重复.治疗2个周期后评价疗效.结果全组28例, CR 1例(3.5%),PR 9例(32.1%),NC 8例(28.6%),PD 10例(35.7%),总有效率(CR+PR)35.7%;中位生存期8.4个月; 中位缓解期4.8个月;1年生存率为38.9%.不良反应以骨髓抑制、静脉炎及消化道反应为主.结论沙利铂联合长春瑞滨治疗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疗效确切,不良反应轻,值得临床进一步研究.

    作者:唐东霞;方小玲;徐静;左风霞 刊期: 2006年第05期

  • CD44V6和MMP-9蛋白表达与胃癌浸润和转移的关系

    目的探讨CD44V6和MMP-9表达与胃癌浸润和转移的相关性.方法收集胃癌手术标本86例,应用免疫组化MaxvisionTM法检测CD44V6和MMP-9在胃癌组织的表达.结果 CD44V6和MMP-9的表达与肿瘤细胞分化无关(P>0.05),与浸润深度、淋巴结转移、PTNM分期具有相关性.CD44V6和MMP-9表达存在相关性.结论 CD44V6和MMP-9的阳性表达可作为预测胃癌转移潜能的生物学指标,且CD44V6和MMP-9的表达存在相关性,协同表达预示胃癌具有较强的侵袭转移能力,联合检验有望成为预测胃癌淋巴结转移和浸润能力的1种有价值的手段.

    作者:罗庆丰;黄传生;高玟 刊期: 2006年第05期

实用癌症杂志

实用癌症杂志

主管:江西省卫生厅

主办:江西省肿瘤医院 江西省肿瘤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