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14-3-3σ蛋白表达对恶性肿瘤诊断和治疗的意义

敖梅红;李隆玉

关键词:14-3-3σ蛋白, 14-3-3σ基因, CpG甲基化, P53蛋白
摘要:目前的研究表明,肿瘤从本质上来说是基因病.其中,抑癌基因的基因调控失活很大程度会导致肿瘤发展[1].在许多癌组织中发现,由于启动子的DNA高度甲基化而致抑癌基因沉默.那些基因包括:FHIT、△Np63、 CDH1、 RASSFIA、 CDH13、 Sfrp1、 RARb、 p16、 DAPK和14-3-3σ基因[2].
实用癌症杂志相关文献
  • 食管癌术后颈部吻合口瘘46例的治疗分析

    吻合口瘘是食管癌术后严重的并发症,是造成患者术后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国内文献报道其发生率2.5%~11.6%,病死率28.5%~71.0%[1].我院自1998年1月~2005年12月采取经食管床胃颈部吻合术.手术治疗食管癌565例,发生颈部吻合瘘46例,主要采用保守治疗的方法,取得较好的效果.

    作者:黄建;匡裕康;吴九发;林群 刊期: 2006年第05期

  • 肺转移瘤21例外科治疗体会

    肺是转移瘤发生率高的脏器之一,约30%的恶性肿瘤患者发生肺转移,约50%的转移瘤仅限于肺.肺转移瘤多源于结、直肠,生殖系统恶性肿瘤[1].自1991年2月至2000年6月我们对21例不同的肺转移瘤患者采取了手术治疗,取得了较良好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作者:许朝阳;田承南 刊期: 2006年第05期

  • 多西他赛单用或与顺铂联合对舌鳞癌增殖的抑制作用

    目的通过进行多西他赛单用或与顺铂联合对舌鳞癌增殖抑制作用的体内外实验研究,探讨其在舌鳞癌乃至头颈部鳞癌治疗中的价值.方法体外培养中国人舌鳞癌细胞系Tscca,采用MTT的方法检测多西他赛与顺铂单药或联合对舌鳞癌细胞增殖的抑制作用;建立人舌鳞癌裸鼠动物模型,通过隔日测量肿瘤的大小和实验结束时肿瘤的重量,研究多西他赛单用或与顺铂联合在体内对舌鳞癌荷瘤鼠的肿瘤生长抑制作用.结果体外研究表明多西他赛单药对人舌鳞癌细胞增殖有抑制作用,这种抑制作用呈剂量依赖性,多西他赛抑制Tscca细胞增殖的IC50为0.018 μmol/L;与顺铂联合对Tscca的抑制作用得到显著增强;在体内实验中,DDP组、docetaxel组、DDP+docetaxel组的抑瘤率分别为72.6%、73.8%、94.6%,两者联用对荷瘤鼠肿瘤生长发挥了协同作用.结论体内外实验证实多西他赛单用或与顺铂联用可显著抑制舌鳞癌的生长,展现了多西他赛在舌鳞癌治疗方面的前景.

    作者:孙传政;陈福进;曾木圣;李晓江;宋立兵;李满枝;曾宗渊;陈艳峰;隋军 刊期: 2006年第05期

  • 老年胃癌患者胃液中肿瘤标志物联合检测的临床意义

    目的探讨老年患者胃液中TNFα、CA199和CA724联合检测对胃癌的诊断意义.方法采用放射免疫技术测定42例胃癌、30例浅表性胃炎和31例胃癌前病变的老年患者胃液中TNFα、CA199和CA724浓度.结果胃癌组胃液中TNFα、CA199和CA724的浓度分别显著高于浅表性胃炎组、胃癌前病变组(8.96±2.10) ng/ml vs (5.66±1.65) ng/ml,(4.92±1.24) ng/ml;(59.47±10.58) U/ml vs (38.73±9.23) U/ml,(36.89±11.23) U/ml;(37.08±7.06) U/ml vs (25.42±7.26) U/ml,(23.87±6.31) U/ml;P均<0.001);胃癌组联合检测胃液中TNFα、CA199和CA724,其敏感度、特异度分别为86.9%,83.3%,均分别高于3项标志物的敏感度和特异度 ( TNFα 69.1%,75.4%; CA199 65.7%,67.2%; CA724 66.7%,70.5%).结论联合检测胃液中TNFα、CA199和CA724等肿瘤标志物能有助于提高老年患者胃癌的诊断准确率.

    作者:李明;刘顺英;李卫东;孙健 刊期: 2006年第05期

  • 子宫颈肉瘤21例临床分析

    目的分析子宫颈肉瘤患者的临床特点及不同治疗方式、不同病理类型患者的生存情况. 方法回顾性分析21例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21例患者中癌肉瘤(恶性中胚叶混合瘤)9例,胚胎性横纹肌肉瘤(葡萄状肉瘤)6例,平滑肌肉瘤5例,内膜间质肉瘤1例.21例患者的中位年龄43岁,其中癌肉瘤患者的中位年龄47岁(19~69岁),平滑肌肉瘤患者的中位年龄43岁(34~47岁),胚胎性横纹肌肉瘤患者的中位年龄21岁(20~37岁).21例患者均有阴道出血症状及宫颈肿瘤.6例胚胎性横纹肌肉瘤的患者均有质脆的葡萄状肿物填满整个阴道并有肿块脱出.4例患者仅行单纯放疗,17例患者均采用联合治疗.本组有6例患者肿瘤复发,复发率为28.5%(6/21).中位复发时间为29个月(10~194个月).6例患者在1年内死亡,2例生存已超过10年.寿命表法计算21例患者的生存概率为:1年70.0%,3年36.9%, 5年22.1%.4例单纯放疗患者分别于治疗后3、6、32、36个月死亡;2例放疗加化疗的患者分别于治疗后4、10个月死亡;15例手术联合放疗和/或化疗的患者,4例分别于治疗后2、4、5、24个月死亡,11例患者随访中,其中8例生存已超过2年,5例已超过3年,3例已超过5年,其中2例长期生存已超过10年.5例平滑肌肉瘤患者,1例治疗后6个月死亡,4例生存已超过32个月,长1例已生存了318个月;6例胚胎性横纹肌肉瘤患者,2例于治疗后2、4个月死亡,3例生存超过28个月,2例已超过5年,长生存156个且无肿瘤复发;9例癌肉瘤患者,6例分别于治疗后3、4、5、24、32、36个月死亡,1例生存超过48个月,另2例分别在治疗后18、37个月失访;1例内膜间质肉瘤治疗后6个月死亡. 结论子宫颈肉瘤以手术联合化疗和或放疗为宜,胚胎性横纹肌肉瘤、平滑肌肉瘤患者的预后较好,而癌肉瘤患者的预后差.

    作者:马绍康;吴令英;刘丽影 刊期: 2006年第05期

  • 肿瘤综合征-格林巴利综合征1例报告

    1 病例报告患者女性,65岁,发病以四肢疼痛无力20天,且症状逐渐加重,以至不能行走,于2005年9月7日住入我院神经内科.

    作者:杨海芳 刊期: 2006年第05期

  • 晚期胃癌腹腔灌注化疗联合静脉化疗临床观察

    晚期胃癌病变广泛,除了远处转移,常有腹腔邻近组织器官及区域淋巴结受侵.我科对自2002年3月~2004年2月间收治的52例晚期胃癌患者,分别采用腹腔灌注化疗联合静脉化疗和单用静脉化疗,现报告如下.

    作者:李乃娥 刊期: 2006年第05期

  • 奥沙利铂联合长春瑞滨治疗晚期非小细胞肺癌临床疗效观察

    目的价奥沙利铂联合长春瑞滨治疗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的疗效和不良反应 .方法化疗方案:长春瑞滨 25 mg/m2静脉滴注第1、8天,奥沙利铂130 mg/m2静脉滴注第2天,3周重复.治疗2个周期后评价疗效.结果全组28例, CR 1例(3.5%),PR 9例(32.1%),NC 8例(28.6%),PD 10例(35.7%),总有效率(CR+PR)35.7%;中位生存期8.4个月; 中位缓解期4.8个月;1年生存率为38.9%.不良反应以骨髓抑制、静脉炎及消化道反应为主.结论沙利铂联合长春瑞滨治疗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疗效确切,不良反应轻,值得临床进一步研究.

    作者:唐东霞;方小玲;徐静;左风霞 刊期: 2006年第05期

  • 经尿道同步汽化电切术治疗前列腺增生合并膀胱肿瘤的疗效观察

    2001年4月~2006年3月,我院对19例前列腺增生合并膀胱肿瘤患者同期行经尿道汽化电切术治疗,疗效满意,现报告如下.

    作者:吴泉龙 刊期: 2006年第05期

  • 进展期头颈部鳞癌非手术治疗的研究进展

    头颈部恶性肿瘤约占全身恶性肿瘤的6%~7%,其中绝大部分为头颈部鳞癌.早期的头颈部鳞癌,通过单一的手术或放疗均可取得较好的效果,而对于进展期的头颈部鳞癌,则应当选择更为积极的治疗措施.目前由于治疗方式上的改变,以及大量新药的出现,进展期头颈部鳞癌的治疗有了新的发展,疗效较传统的治疗模式也有了明显的改善,本文就这方面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作者:倪松;徐震纲 刊期: 2006年第05期

  • 复发、转移的年轻妇女宫颈癌91例临床分析

    目的探讨91例年龄≤35岁妇女宫颈癌的不良预后因素.方法对91例年龄≤35岁宫颈癌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91例中,24~30岁35例,30~35岁56例.16~20岁结婚49例.鳞癌76例,腺癌6例,其他病理类型9例.Ⅰ期49例,Ⅱ期35例,Ⅲ期6例,Ⅳ期1例.手术治疗60例,根治性放疗31例.结果 91例治疗结束时均完全缓解,半年内出现复发、转移者为54例(59.3%),1年内77例(84.6%).复发、转移部位以原发灶紧邻区域为主61例(67.0%),沿淋巴结转移8例(8.8%),远处转移22例(24.2%).结论早婚、早育、多产,症状持续时间短、肿瘤体积大为不良预后因素,病理类型不是年轻宫颈癌不良预后因素的首要指标.临床诊疗过程中应重点关注盆腔病变及相邻区域的处理,探讨减少远处转移的有效化疗方法.

    作者:金志红;廖革望;江宁 刊期: 2006年第05期

  • 恶性胸膜间皮瘤合并胸腔积液的局部治疗

    恶性胸膜间皮瘤是1种发生于胸膜的弥漫浸润性疾病,临床中少见.本病缺乏典型的临床特征,临床上大多数患者以呼吸困难和胸痛为首发症状,可伴有乏力和体重下降等,也有的患者因体检时发现胸腔积液而就诊.对恶性胸膜间皮瘤所致的胸腔积液我们采用综合治疗联合局部热疗,以抑制胸腔积液的生成并促进其吸收,减少包裹性积液的产生,以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

    作者:山长平;王士金 刊期: 2006年第05期

  • 散发性胆囊肿瘤错配修复基因hMLH1、hMSH2和nm23H1基因蛋白表达的研究

    目的探讨hMLH1和hMSH22种错配修复基因和抑癌基因nm23H1蛋白在胆囊肿瘤组织中的表达,评估其在胆囊肿瘤发生、发展和预后判断中的临床意义,为揭示肿瘤发生的病理机制提供实验依据.方法采用Envision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70例胆囊肿瘤组织和10例胆囊炎症组织hMLH1、hMSH2和nm23H1蛋白表达变化.结果①在胆囊癌、胆囊良性肿瘤和炎症组织中,hMLH1、 hMSH2和nm23H1蛋白表达阳性率差异显著(P<0.05);②在胆囊癌组织中,hMLH1、hMSH2蛋白表达阳性率分别为51.06%、42.55%;有淋巴结转移者hMLH1蛋白表达阳性率(25.00%)和Nevin Ⅳ+Ⅴ期表达阳性率(29.17%)分别低于无淋巴结转移者(70.37%)和Nevin Ⅰ+Ⅱ+Ⅲ期(73.91%),P<0.01,伴肝脏浸润者(27.78%)低于无肝脏浸润者(65.51%),P<0.05;但hMSH2蛋白表达阳性率无显著性差异;③在胆囊癌组织中,nm23H1蛋白表达阳性率为46.81%,有淋巴结转移者(25.00%)低于无淋巴结转移者(62.96%),P<0.01;Nevin Ⅳ+Ⅴ期(29.17%)低于Ⅰ+ Ⅱ +Ⅲ期(65.22%),P<0.05;④在胆囊癌组织中,hMSH2蛋白表达阳性者中nm23H1蛋白表达阳性率(65.00%)显著高于hMSH2蛋白表达阴性者(33.33%),P<0.05.结论实验结果提示,DNA错配修复基因hMLH1、hMSH2和nm23H1基因相互协同,参与了胆囊肿瘤发生、发展和转移的过程,可能是胆囊肿瘤发生的1个重要分子机制.

    作者:卢海英;钱立勇;林慧敏;李继承 刊期: 2006年第05期

  • 中晚期鼻咽癌调强适形放疗分段设计计划的可行性研究

    目的通过对中晚期鼻咽癌调强适形放射治疗分阶段2次设计治疗计划的自身对照研究,分析靶区因受到一定剂量照射后退缩而造成适形指数的下降以及危及器官等剂量曲线的变化,探讨采用分阶段设计治疗计划的必要性.方法对5例中晚期鼻咽癌首诊患者行诱导化疗加分阶段调强适形放射治疗.诱导化疗采用紫杉醇+DDP化疗2周期.鼻咽和上颈部采用IMRT技术,下颈及锁骨上区常规切线照射技术.调强适形放射治疗按步骤行面罩固定体位、定位CT扫描、勾画靶区、给出处方剂量、设计第1阶段治疗计划(靶计划1),计算适形指数CI1.患者在治疗半程(15~16次)时,按原固定体位、参考坐标不变,重复上述步骤,设计第2阶段治疗计划(靶计划2),并算出CI2.再将靶计划1拷贝到第二次靶区中,得出靶计划1-2,并算出CI1-2.同时对各计划感兴趣及危及器官的剂量进行图像比较.结果 CI1、 CI2与CI1~2比较,CI1、CI2均比CI1~2高,两者存在显著性差异(P=0.000;0.03);CI1与CI2比较,两者无明显差别(P=0.115).放疗半程时,靶计划1-2的脊髓、脑干、腮腺等器官的剂量与靶计划1比较均发生改变.结论中晚期鼻咽癌在治疗过程中鼻咽腔内肿物以及颈部淋巴结退缩明显者,其适形指数明显下降,建议积极采用多阶段设计治疗计划照射技术;对条件限制只做一次性靶计划设计者,危及器官的限量应足够低,否则就可能有超量的危险.

    作者:张瑜;潘建基;陆军;郑崴;柏朋刚;陈传本;潘才住;张秀春 刊期: 2006年第05期

  • 甲状腺癌的CT诊断研究

    目的评价甲状腺癌的CT诊断价值. 方法回顾性分析46例甲状腺癌患者术前CT检查及术后病理检查结果.结果所有病例CT扫描均可见肿块,其边缘均不清楚,呈浸润性生长.36例肿瘤为实性,患侧甲状腺体积增大,失去正常解剖形态,其密度不均匀,均可见不同程度的低密度区,无明确分界;增强扫描肿瘤呈不均匀强化.10例为囊性,伴高密度乳头状结节,囊壁厚薄不均,囊壁及结节有钙化.气管受侵12例,颈鞘血管受侵8例,食管受侵4例.颈部淋巴结转移22例,同侧转移14例,双侧转移9例.结论甲状腺癌的CT表现具有一定特征性,可作为判断甲状腺癌有无侵犯颈鞘血管和气管的依据,为选择临床治疗方法提供参考依据.

    作者:颜海婴;颜丹;朴雯雯 刊期: 2006年第05期

  • 乳腺钼靶X线片致密浸润阴影的分析

    乳腺钼靶X线检查是诊断乳腺疾病的重要方法.为了提高乳腺钼靶X线诊断符合率,对我院50例均显示乳腺内致密浸润阴影的钼靶X线片进行分析.

    作者:刘岚 刊期: 2006年第05期

  • 14-3-3σ蛋白表达对恶性肿瘤诊断和治疗的意义

    目前的研究表明,肿瘤从本质上来说是基因病.其中,抑癌基因的基因调控失活很大程度会导致肿瘤发展[1].在许多癌组织中发现,由于启动子的DNA高度甲基化而致抑癌基因沉默.那些基因包括:FHIT、△Np63、 CDH1、 RASSFIA、 CDH13、 Sfrp1、 RARb、 p16、 DAPK和14-3-3σ基因[2].

    作者:敖梅红;李隆玉 刊期: 2006年第05期

  • 胰腺癌细胞EGF受体家族的表达与EGF受体抑制剂Iressa作用的关系

    目的探讨胰腺癌细胞表皮生长因子(EGF)家族的表达与表皮生长因子酪氨酸激酶抑制剂易瑞沙(Iressa) 对胰腺癌细胞作用的关系.方法应用MTT 方法测定Iressa对不同胰腺癌细胞株的50%生长抑制剂量(GI50H).MTT 检测EGF对不同胰腺癌细胞诱导增殖的能力.应用western blot 检测胰腺癌细胞株表面EGF受体家族:EGFR (ErbB-1/HER1)、ErbB-2/Neu/HER2、 ErbB-3/HER3、 ErbB-4/HER4的表达情况.并比较分析EGF受体家族的表达与EGF对胰腺癌细胞的生长刺激作用以及与Iressa GI50的关系.结果 Iressa在胰腺癌中的GI50 为2.5 μmol/L ~ >10 μmol/L.EGF受体家族在不同胰腺癌细胞表达量不同.Iressa对胰腺癌细胞的敏感性以及EGF对胰腺癌细胞的生长刺激作用与EGF受体家族成员表达相关.结论 Iressa 对胰腺癌细胞的生长抑制作用与细胞表面EGFR表达相关,但是单一EGFR受体不是惟一决定因素.

    作者:李俊生;汤文浩 刊期: 2006年第05期

  • 改良FOLFOX方案一线治疗晚期大肠癌的临床观察

    目的以FOLFOX4方案为基础,改变奥沙利铂、5-氟脲嘧啶和亚叶酸钙的使用方法及剂量,设计改良的FOLFOX方案,一线治疗晚期大肠癌,观察其疗效和毒副反应.方法 51例晚期大肠癌患者接受奥沙利铂85 mg/m2 静脉点滴2 h,第1天;亚叶酸钙400 mg/m2 静脉点滴2 h,第1天;5-氟脲嘧啶2.6 g/m2,持续静脉输注46 h,每2周重复.结果完全缓解2例、部分缓解22例、稳定14例、疾病进展13例,全组有效率47.0%(24/51).生活质量明显改善38例(74.6%).毒副反应主要是恶心呕吐、骨髓抑制、手足麻木,程度均较轻.结论改良FOLFOX方案一线治疗晚期大肠癌疗效确切,毒副反应可耐受.

    作者:张凌;熊建萍;钟陆行;邱峰;罗辉;徐俊;陶庆松;项小军;左风霞 刊期: 2006年第05期

  • 阴道延长及卵巢移位术在年轻宫颈癌患者治疗中的应用

    目的研究宫颈癌根治术的同时行阴道延长及卵巢移位术,对提高年轻患者生存质量的意义.方法选择有手术适应症的年轻宫颈癌患者12例,在作根治术的同时,行卵巢移位和阴道延长术,另选择同期宫颈癌患者18例行常规根治术作为对照,用化学发光法检测患者手术前后血清中促卵泡素(FSH)、雌二醇 (E2)的水平,进行比较.结果研究组术前、术后2个月患者血清FSH、E2值分别是(6.52±1.90) U/L、(120.15±44.21) ng/ml,(9.56±3.42)U/L、(108.01±39.15) ng/ml,手术前后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对照组术前、术后2个月患者血清FSH、E2值分别是(7.15±2.01) U/L、(105.14±41.25) ng/ml,(30.25±5.26) U/L、(70.82±32.10) ng/ml,手术前后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研究组延长后阴道长度为(8.52±0.95) cm,对照组术后阴道长度为(5.15±1.31) cm,两组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0.05). 结论阴道延长及卵巢移位术可提高年轻宫颈癌患者的术后生存质量.

    作者:奚庆华;史锦云;张玉泉;施建飞;叶青;鞠少卿 刊期: 2006年第05期

实用癌症杂志

实用癌症杂志

主管:江西省卫生厅

主办:江西省肿瘤医院 江西省肿瘤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