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ProGRP、NSE单项及联合检测对恶性胸腔积液的诊断价值

刘运秋;林江涛;朱珊;刘金梅;兰璇;唐小霞

关键词:肺癌, 胸腔积液, 胃泌素前体释放肽片断31-98, 神经原烯醇化酶, 诊断
摘要:目的探讨血清和胸腔积液胃泌素前体释放肽片断31-98(ProGRP)、神经原烯醇化酶(NSE)单项及联合检测对小细胞肺癌(SCLC)和非小细胞肺癌(NSCLC)所致的恶性胸腔积液的诊断价值.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实验检测36例SCLC(SCLC组)、37例NSCLC(非SCLC组)、36例良性胸腔积液患者(良性胸腔积液组)及35例健康对照者(健康对照组)血清和胸腔积液ProGRP、NSE水平.比较血清和胸腔积液ProGRP、NSE单项及联合检测对恶性胸腔积液的诊断价值.结果SCLC组、NSCLC组血清和胸腔积液ProGRP、NSE水平均明显高于良性胸腔积液组及健康对照组(P<0.01);SCLC组血清及胸腔积液ProGRP、NSE水平均明显高于NSCLC组(P<0.01).SCLC组、NSCLC组、良性胸腔积液组及健康对照组的血清ProGRP阳性率分别为83.33%、8.11%、8.33%和2.86%,血清NSE的阳性率分别为72.22%、27.03%、22.22%和17.14%;SCLC组、NSCLC组和良性胸腔积液组胸腔积液ProGRP的阳性率分别为91.67%、2.70%和2.78%,胸腔积液NSE的阳性率分别为80.56%、21.62%和13.89%.血清ProGRP单项检测、NSE单项检测、ProGRP+NSE联合检测(按序列实验)和ProGRP+NSE联合检测(按平行实验)诊断SCLC所致的恶性胸腔积液的敏感度分别为0.8333、0.7222、0.7576和0.9167,特异度分别为0.9722、0.8611、1.0000和0.9167,Youden指数分别为0.8056、0.5833、0.7576和0.8333;胸腔积液ProGRP单项检测、NSE单项检测、ProGRP+NSE联合检测(按序列实验)和ProGRP+NSE联合检测(按平行实验)诊断SCLC所致的恶性胸腔积液的敏感度分别为0.9167、0.8056、0.8056及0.9444,特异度分别为1.0000、0.8889、1.0000及0.8889,Youden指数分别为0.9167、0.6944、0.8056及0.8333.对血清、胸腔积液ProGRP和NSE水平的检测,无论是单项或是联合检测,诊断NSCLC所致的恶性胸腔积液的敏感度、特异度及Youden指数均较低.结论血清、胸腔积液ProGRP和NSE检测对SCLC所致的恶性胸腔积液均有一定的辅助诊断价值;胸腔积液ProGRP、NSE检测优于血清检测;ProGRP检测优于NSE检测;胸腔积液ProGRP单项检测对SCLC所致的恶性胸腔积液的鉴别诊断价值高,其次为ProGRP+NSE联合检测(按平行实验);血清、胸腔积液ProGRP和NSE无论单项检测或是联合检测,对NSCLC所致的恶性胸腔积液均无诊断价值.
实用癌症杂志相关文献
  • 放射及放射合并瘤内药物注射治疗宫颈癌的疗效观察

    我院自2002年3月至2005年5月收治中晚期宫颈癌48例,分别采用放射及放射合并瘤内药物注射的方法进行治疗,疗效对比观察情况报告如下.

    作者:陈文玲;柯传庆 刊期: 2005年第05期

  • 星形细胞瘤中Survivin、PTEN蛋白的表达及其相关性

    目的探讨星形细胞瘤中Survivin,PTEN蛋白的表达及它们之间的相关性.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Survivin,PTEN蛋白的表达水平,实验数据用SPSS12.0软件包进行统计.结果73例星形细胞瘤Survivin蛋白总阳性表达率为64.4%(47/73),随着肿瘤恶性程度加重,其阳性表达率逐渐增高(x2=6.900,P=0.032);PTEN蛋白总阳性表达率为72.6%(53/73),随着肿瘤恶性程度加重,其阳性表达率逐渐下降(x2=11.741,P=0.003);Survivin和PTEN蛋白表达与星形细胞瘤的病理分级密切相关.结论Survivin、PTEN蛋白阳性表达率与肿瘤的发展有关.随着肿瘤恶性程度的增高,Survivin蛋白阳性表达率逐渐增高,而PTEN的蛋白阳性表达率则逐渐下降.Survivin和PTEN蛋白在肿瘤中的表达可能存在负相关,在肿瘤的发展中发挥协同效应,联合检测Survivin和PTEN对于诊断星形细胞瘤,判断其恶性程度有一定价值.

    作者:金琳芳;陈同钰;谈炎 刊期: 2005年第05期

  • 6%羟乙基淀粉急性高容血液稀释对围术期肺癌患者凝血功能的影响

    目的用6%羟乙基淀粉(hydroxyethyl starch,HES)溶液行急性高容血液稀释(acute hypervolemic hemodilution,AHHD),观察其对肺癌患者围手术期凝血功能的影响.方法择期行肺癌根治术患者40例,随机分为2个组:6%羟乙基淀粉(HES)组和对照组(每组20例).HES组麻醉前快速输注6%HES(15 ml/kg,于30 min内),术中的失血量用等量的HES溶液补充,其余的液体需要量用乳酸钠林格氏液(RL)补充.对照组仅输注RL,不实施AHHD.检测输注液体前(T1)、手术开始后5 min(T2)、术毕30 min(T3)、术后6 h(T4)时的血栓弹力图参数反应时间(R)、凝血时间(K)、a角(ANG)、大振幅(MA)以及凝血酶原时间(PT)、激活的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血小板数目(PLT).结果HES组:T2、T3、T4时的ANG、MA均低小于对照组;T2、T3、T4时的凝血时间、PT、APTT、TT均长于对照组(P<0.05或P<0.01);T2、T3、T4时的PLT均低于对照组(P<0.05或P<0.01).HES组T3、T4时的各项凝血指标与T1时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对照组:T3、T4时的ANG、MA均大于T1时;凝血时间、PT、APTT、TT均短于T1(P<0.05或P<0.01).2组的失血量比较无统计学差异.结论用6%HES行AHHD对围术期肺癌患者能产生一定的抗凝效果,这对本来就存在凝血功能亢进的肿瘤患者的预后及康复有积极意义.

    作者:梁桦;杨承祥;李恒;王汉兵 刊期: 2005年第05期

  • 子宫苗勒氏腺肉瘤临床初探

    目的分析子宫腺肉瘤的临床资料,探讨其治疗方法和预后相关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四川大学华西妇产医院1995~2005年收治的8例子宫腺肉瘤病例的临床病理特征、治疗方法和预后.结果患者年龄27~66岁,平均48岁,绝经前与绝经后分别为3例及5例.主要临床特点为阴道异常流血、下腹痛、子宫增大、宫腔内占位及宫颈赘生物等.术前诊断率37.5%;绝经前患者与绝经后患者从出现首发症状到确诊所用时间分别为14个月及8周.组织学特征主要为良性或非典型腺上皮组织伴有肉瘤间质,具有腺周套袖和息肉样突入腺腔的结构.8例均采用手术治疗;7例术后加用化疗.分期早、年轻患者预后好.结论子宫腺肉瘤临床症状不典型,阴道异常流血常为其首发症状;该病诊断率低,年轻患者易受忽略,但是预后较好;治疗以手术为主,化疗为辅;预后与临床分期、患者年龄有关.

    作者:刘志强;彭芝兰;刘辉 刊期: 2005年第05期

  • 蛋白质组学技术及其在肿瘤转移相关蛋白筛选中的应用

    转移是恶性肿瘤的重要生物学行为,肿瘤转移过程的发生是多步骤、多因素、多基因共同参与的复杂病理过程.包括转移相关基因的突变、激活,肿瘤细胞的黏附、迁移、增殖,细胞外基质降解,组织免疫性及肿瘤血管增生因子等的变化并通过细胞基因表达调控机制的调节发生作用,终由功能性蛋白表达来完成.

    作者:曲利娟;丁彦青 刊期: 2005年第05期

  • 雌、孕激素受体在子宫内膜腺癌中的表达及其意义

    目的研究雌激素受体(ER)、孕激素受体(PR)在子宫内膜腺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测定84例子宫内膜腺癌组织中ER、PR的表达.结果子宫内膜腺癌组织中ER、PR阳性表达率分别为58.3%、65.5%.ER、PR阳性表达率与手术病理分期无关(P>0.05),而与组织学分级密切相关.G1级者ER、PR阳性表达率(74.4%、83.7%)显著高于G2级(55.6%、59.3%)(P<0.01)和G3级(14.3%、21.4%)者(P<0.05).子宫肌层浸润深度≤1/2者中ER、PR阳性表达率分别为69.8%、77.4%,>1/2者阳性表达率为38.7%、45.2%,两者中ER、PR阳性表达率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无淋巴结转移的子宫内膜腺癌组织中ER、PR阳性表达率(59.4%、71.6%)分别与有淋巴结转移组织中ER、PR阳性表达率(50.0%、20.0%)进行比较,2者比较PR阳性表达率有显著性差异(P<0.05),而ER的表达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ER、PR的异常表达可能在子宫内膜腺癌的发生、发展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对分析子宫内膜腺癌的预后和指导临床内分泌治疗均有重要意义.

    作者:黄山鹰;艾小燕;舒宽勇 刊期: 2005年第05期

  • 多西他赛联合顺铂每周给药方案治疗30例老年非小细胞肺癌的近期疗效

    目的探讨多西他赛联合顺铂每周给药方案治疗老年非小细胞肺癌的疗效及毒副反应.方法对30例老年NSCLC患者用多西他赛30 mg/m2联合顺铂25 mg/m2,第1,8,15天给药方案治疗.每4周重复,至少完成2周期.结果30例患者:CR 1例;PR 10例;SD 15例;PD 4例.总有效率(RR):36.6%(11/30).Ⅲ~Ⅳ度的中性粒细胞减少发生率为30.0%(9例),非血液学毒性主要为疲劳乏力等(40.0%).结论多西他赛联合顺铂每周给药治疗老年非小细胞肺癌是安全有效的.

    作者:罗俊明;丁剑午;蒋为民 刊期: 2005年第05期

  • 局部浸润肿胀麻醉在高龄乳腺癌单纯乳房切除术中的应用

    对中晚期乳腺癌的单纯乳房切除术是肿瘤外科的1种常见术式,具有明确肿瘤具体病理类型,检测雌、孕激素受体水平及局部治疗作用.术后配合局部放疗、内分泌治疗、中医药及免疫调节等综合治疗,能达到近期治愈或延长生存期、提高患者生活质量的疗效,且手术创伤小,术后功能好,康复快,合并症少.

    作者:邱国钦 刊期: 2005年第05期

  • 人端粒酶逆转录亚单位(hTERT)基因特异性siRNA对MCF-7细胞生长抑制作用的研究

    目的研究人端粒酶逆转录亚单位(hTERT)特异性siRNA对MCF-7细胞体外生长及体内肿瘤形成能力的抑制作用.方法设计并化学合成针对hTERT的siRNA,用脂质体转染法将其导入MCF-7细胞内,通过软琼脂克隆形成试验及接种裸鼠的肿瘤形成实验,观察hTERT-siRNA对人乳腺癌MCF-7细胞体外及体内的生长抑制作用.结果软琼脂克隆形成试验显示,hTERT-siRNA转染的MCF-7细胞克隆形成数量明显少于对照组,抑制率达到84.1%.裸鼠体内实验结果显示,hTERT-siRNA转染组肿瘤生长速度也明显慢于对照组.结论hTERT-siRNA在体内外均显示可以有效、特异地抑制肿瘤细胞的生长.

    作者:薛晓荣;李欣;刘民;汤华 刊期: 2005年第05期

  • 体外扩增的脐血细胞移植BABL/c小鼠的实验研究

    目的探讨体外扩增后脐血单个核细胞(CBMC)的应用价值.方法随机分组的BABL/c小鼠经亚致死量照射后,每组分别由尾静脉注入新鲜CBMC悬液、不同细胞因子组合(TPO+FL+IL-6、TPO+FL+IL-6+IL3)扩增后的CBMC悬液、脐血全血和生理盐水.比较各组小鼠的存活率及造血恢复情况,并应用PCR和免疫组化方法观察小鼠体内人源细胞植入情况.结果扩增前后CBMC均可在BABL/c小鼠体内植入并重建造血功能,且存活率与植入率无显著性差异(P>0.05).实验组造血恢复情况优于对照组.含IL-3的细胞因子组合对CBMC的扩增效果(8.96±0.52倍)优于不含IL-3者(6.28±0.16倍)(P<0.01).结论体外扩增后CBMC数量显著增加,且保持了其重建造血功能及植入潜能,比新鲜的CBMC有更大的应用价值.

    作者:丁朝霞;陈爱平 刊期: 2005年第05期

  • 阑尾杯状细胞类癌临床病理分析(附1例报道)

    杯状细胞类癌是1种很少见的肿瘤,常见的发生部位是阑尾,少数也可发生于直肠、盲肠、卵巢、纵隔、胃等部位.发生于卵巢及纵隔者往往是畸胎瘤的成份之一.这种肿瘤被认为是类癌的1种变型.现报道1例,并结合文献复习,探讨其临床病理特点,诊断及治疗方案.

    作者:吕小梅 刊期: 2005年第05期

  • 前列腺癌术后眶内转移1例报告

    1病例报告患者,男,56岁,因前列腺癌术后2年,左肩胛骨疼痛2个月于2004年9月8日入院.2年前在我院泌尿外科行前列腺及双侧睾丸切除,膀胱造瘘术,术后病理诊断:前列腺低-中分化腺癌.2个月前出现左肩胛骨疼痛,无尿频、尿急、尿痛、血尿等不适.B超:肝脏右叶实质性占位,考虑为转移性肝癌.

    作者:叶华;吴敬波;朱永生 刊期: 2005年第05期

  • DC与CIK共培养后对白血病细胞杀伤活性的研究

    目的研究细胞因子诱导的杀伤细胞(CIK)与同源树突状细胞(DC)共培养后CIK细胞的增殖活性、表型的变化,及其对K562、HL-60白血病细胞细胞毒作用的影响.方法采集健康供者的外周血单个核细胞(MNC),置于37℃,5%CO2培养箱培养2 h,收集非贴壁细胞用于诱导培养CIK细胞,贴壁细胞诱导分化出成熟DC,将成熟DC和CIK细胞按1:5的比例混合培养3天,用MTT法检测DC-CIK共培养细胞杀伤K562和HL-60白血病细胞株的活性.结果DC-CIK共培养后增殖速度明显快于单纯CIK细胞组(P<0.05);培养第14天,CIK中CD3+CD8+、CD3+CD56+双阳性细胞的比率分别为58.6%±7.3和26.5%±6.2,DC-CIK的CD3+CD8+、CD3+CD56+的比率分别为72.5%±4.2和38.4%±6.1,表达差异显著(P<0.05);在2.5:1~20:1的效靶比范围内,DC-CIK对K562、HL-60细胞的杀伤活性较单纯CIK细胞组的杀伤活性要高(P<0.05).结论DC与CIK共培养细胞是增殖活性和细胞毒活性均高于CIK细胞的免疫活性细胞.

    作者:李曼;王春;陈宝安;李翠萍;傅强 刊期: 2005年第05期

  • 食管癌术中主动脉出血18例处理体会

    食管癌灶与主动脉黏连紧密时,在游离过程中极易发生主动脉损伤出血.我科1993年3月至2005年8月间行手术治疗食管癌901例,术中发生主动脉出血18例,发生率2%,经采取局部压迫、使用绦纶布包绕适当加压缝扎及主动脉修补等3种方法得以止血.现报告体会如下.

    作者:阴兵林 刊期: 2005年第05期

  • 甲磺酸伊马替尼治疗难治性或复发性Ph阳性急性白血病2例报告

    费城染色体(philadelphia chromosome,Ph)是9和22号染色体长臂末端片断相互易位形成的产物,即t(9;22)(q34;q11),其分子基础是BCR-ABL融合基因,它所编码的P210/P190蛋白具有超正常的酪氨酸激酶活性,可干扰一系列的细胞增殖与凋亡信号,从而导致白血病的发生.BCRABL融合蛋白几乎见于所有的慢性粒细胞白血病(简称慢粒,CML).

    作者:杨桂玲;余莉;曹瑞生 刊期: 2005年第05期

  • 子宫肌瘤组织中Bcl-2、Bax蛋白的表达

    目的探讨凋亡基因Bcl-2、Bax与子宫肌瘤发生的关系.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40例子宫肌瘤(实验组)及子宫肌壁组织(对照组)中凋亡基因Bcl-2、Bax的表达.结果Bcl-2在子宫肌瘤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85%)明显高于子宫肌壁组织(27%),Bax在子宫肌瘤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17%)明显低于子宫肌壁组织(75%).结论凋亡基因Bcl-2表达、Bax表达缺失与子宫肌瘤的发生有关.

    作者:冯琼;占伏良;谭布珍 刊期: 2005年第05期

  • p53在宫颈鳞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意义

    目的通过检测宫颈鳞癌组织p53功能表达状况,观察p53功能表达对宫颈鳞癌预后的影响,以指导治疗.方法采用western印迹法检测60例宫颈鳞癌组织中p53功能表达.60例宫颈癌患者中位年龄44岁;FIGO分期:Ⅰ a期3例,Ⅰ b期31例,Ⅱa期10例,Ⅱb期16例.用SPSS10.0统计软件包分析不同的p53功能表达对宫颈鳞癌生物学行为的影响及预后的差异.结果p53功能表达异常之宫颈鳞癌(16例),其病理分级以Ⅲ级为主(P<0.01),深肌层浸润及淋巴结转移较p53功能表达正常者(44例)常见(P<0.01),有50.0%(8/16)的病例在1年内复发(P<0.01),3年生存率(42.6%)较p53功能表达正常者(78.3%)为低(P<0.01),平均生存时间(32.93个月)较p53功能表达正常者(60.69个月)明显为短(P<0.01).结论p53功能表达异常者,癌的恶性程度及复发率高,患者的生存期短.

    作者:张彦娜;郑美莲;刘继红;张昌卿;黄鹤;刘富元 刊期: 2005年第05期

  • 非小细胞肺癌微转移检测及其临床意义

    肺癌是人类常见的恶性肿瘤,肺癌患者的预后与肿瘤的复发和转移有着密切的关系.近十多年来我们对于肺癌的发生发展规律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对其治疗也取得了很大的进展,但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NSCLC)的生存率并未得到明显的提高.Coello等[1]报道,Ⅰ期NSCLC患者,在肿瘤完全切除后,其复发率仍高达25%~50%.因此在手术前判断常规检查不能发现的隐匿存在于手术切除范围以外的淋巴结/远隔脏器及血液中的微量转移癌细胞,就显得格外重要.

    作者:公雪慧;邬蒙 刊期: 2005年第05期

  • 内照射支架治疗中晚期食管贲门癌6例报告

    我科自2003年5月以来应用125Ⅰ内照射支架治疗中晚期食管癌6例,随访10~22个月,近期疗效满意,现报告如下.

    作者:黄黎纯;钱振育;王英;黄年根;童奇雯;周贵灵 刊期: 2005年第05期

  • 环型电切术治疗宫颈病变208例临床分析

    目的探讨环型电切术(LEEP)对宫颈病变的治疗效果.方法经细胞学和阴道镜检查后,对208例患者行环型电切术(LEEP),并与同期微波治疗105例进行对照比较,术后随访半年至2年.结果208例中,1次治愈202例,1次治愈率97.1%,有效率100.0%,在治疗效果与愈合时间上显著优于对照组.结论对于宫颈糜烂、宫颈息肉,CIN Ⅰ~Ⅲ级等宫颈病变患者,环型电切术为1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作者:商莉;樊杨 刊期: 2005年第05期

实用癌症杂志

实用癌症杂志

主管:江西省卫生厅

主办:江西省肿瘤医院 江西省肿瘤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