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国钦
杯状细胞类癌是1种很少见的肿瘤,常见的发生部位是阑尾,少数也可发生于直肠、盲肠、卵巢、纵隔、胃等部位.发生于卵巢及纵隔者往往是畸胎瘤的成份之一.这种肿瘤被认为是类癌的1种变型.现报道1例,并结合文献复习,探讨其临床病理特点,诊断及治疗方案.
作者:吕小梅 刊期: 2005年第05期
转移是恶性肿瘤的重要生物学行为,肿瘤转移过程的发生是多步骤、多因素、多基因共同参与的复杂病理过程.包括转移相关基因的突变、激活,肿瘤细胞的黏附、迁移、增殖,细胞外基质降解,组织免疫性及肿瘤血管增生因子等的变化并通过细胞基因表达调控机制的调节发生作用,终由功能性蛋白表达来完成.
作者:曲利娟;丁彦青 刊期: 2005年第05期
目的研究细胞因子诱导的杀伤细胞(CIK)与同源树突状细胞(DC)共培养后CIK细胞的增殖活性、表型的变化,及其对K562、HL-60白血病细胞细胞毒作用的影响.方法采集健康供者的外周血单个核细胞(MNC),置于37℃,5%CO2培养箱培养2 h,收集非贴壁细胞用于诱导培养CIK细胞,贴壁细胞诱导分化出成熟DC,将成熟DC和CIK细胞按1:5的比例混合培养3天,用MTT法检测DC-CIK共培养细胞杀伤K562和HL-60白血病细胞株的活性.结果DC-CIK共培养后增殖速度明显快于单纯CIK细胞组(P<0.05);培养第14天,CIK中CD3+CD8+、CD3+CD56+双阳性细胞的比率分别为58.6%±7.3和26.5%±6.2,DC-CIK的CD3+CD8+、CD3+CD56+的比率分别为72.5%±4.2和38.4%±6.1,表达差异显著(P<0.05);在2.5:1~20:1的效靶比范围内,DC-CIK对K562、HL-60细胞的杀伤活性较单纯CIK细胞组的杀伤活性要高(P<0.05).结论DC与CIK共培养细胞是增殖活性和细胞毒活性均高于CIK细胞的免疫活性细胞.
作者:李曼;王春;陈宝安;李翠萍;傅强 刊期: 2005年第05期
费城染色体(philadelphia chromosome,Ph)是9和22号染色体长臂末端片断相互易位形成的产物,即t(9;22)(q34;q11),其分子基础是BCR-ABL融合基因,它所编码的P210/P190蛋白具有超正常的酪氨酸激酶活性,可干扰一系列的细胞增殖与凋亡信号,从而导致白血病的发生.BCRABL融合蛋白几乎见于所有的慢性粒细胞白血病(简称慢粒,CML).
作者:杨桂玲;余莉;曹瑞生 刊期: 2005年第05期
目的探讨体外扩增后脐血单个核细胞(CBMC)的应用价值.方法随机分组的BABL/c小鼠经亚致死量照射后,每组分别由尾静脉注入新鲜CBMC悬液、不同细胞因子组合(TPO+FL+IL-6、TPO+FL+IL-6+IL3)扩增后的CBMC悬液、脐血全血和生理盐水.比较各组小鼠的存活率及造血恢复情况,并应用PCR和免疫组化方法观察小鼠体内人源细胞植入情况.结果扩增前后CBMC均可在BABL/c小鼠体内植入并重建造血功能,且存活率与植入率无显著性差异(P>0.05).实验组造血恢复情况优于对照组.含IL-3的细胞因子组合对CBMC的扩增效果(8.96±0.52倍)优于不含IL-3者(6.28±0.16倍)(P<0.01).结论体外扩增后CBMC数量显著增加,且保持了其重建造血功能及植入潜能,比新鲜的CBMC有更大的应用价值.
作者:丁朝霞;陈爱平 刊期: 2005年第05期
目的研究子宫内膜癌中环氧合酶-2(cyclooxygenase-2,COX-2)的表达及其与临床病理因素的关系.探讨COX-2在子宫内膜癌发生、发展中的作用.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20例正常子宫内膜、20例不典型增生子宫内膜、45例子宫内膜癌等3组标本的COX-2蛋白表达水平.结果正常子宫内膜、不典型增生内膜及子宫内膜癌组织中率分别为15.0%(3/20)、50.0%(10/20)、77.8%(35/45),由正常子宫内膜至子宫内膜癌的进展过程中,COX-2的阳性表达率呈现逐渐增高的趋势.COX-2阳性表达率与子宫内膜癌的分期、淋巴结转移、肌层浸润深度、病理类型无明显相关性.高分化内膜癌COX-2阳性表达率(89.3%)高于中低分化内膜癌(58.8%),P<0.05.结论COX-2在子宫内膜癌发生、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COX-2表达上调可能是子宫内膜癌形成中的早期事件.
作者:姜涛;王平 刊期: 2005年第05期
目的探讨凋亡基因Bcl-2、Bax与子宫肌瘤发生的关系.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40例子宫肌瘤(实验组)及子宫肌壁组织(对照组)中凋亡基因Bcl-2、Bax的表达.结果Bcl-2在子宫肌瘤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85%)明显高于子宫肌壁组织(27%),Bax在子宫肌瘤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17%)明显低于子宫肌壁组织(75%).结论凋亡基因Bcl-2表达、Bax表达缺失与子宫肌瘤的发生有关.
作者:冯琼;占伏良;谭布珍 刊期: 2005年第05期
目的探讨放化疗综合治疗食管癌的价值.方法将120例食管癌患者随机分为单纯放疗组60例(单放组)和同期放化疗组60例(综合组)进行对比临床研究.放射治疗采用6 MVX线常规照射,DT 60~70 Gy.综合组在放射治疗第3~7天,24~28天进行化疗.2组均随访满5年.结果综合组与单放组1,2,3年生存率分别为66.7%(40/60),48.3%(29/60),38.3%(23/60)和53.3%(32/60),36.7%(22/60),21.7%(13/60).综合组1,3,5年生存率均明显高于单放组(P<0.05).远处转移率综合组也明显低于单放组(P<0.05).综合组恶心、呕吐等不良反应较单放组严重,但处理后能耐受.结论同期放化疗综合治疗食管癌是值得推广的治疗方法.
作者:仇红艳 刊期: 2005年第05期
目的用6%羟乙基淀粉(hydroxyethyl starch,HES)溶液行急性高容血液稀释(acute hypervolemic hemodilution,AHHD),观察其对肺癌患者围手术期凝血功能的影响.方法择期行肺癌根治术患者40例,随机分为2个组:6%羟乙基淀粉(HES)组和对照组(每组20例).HES组麻醉前快速输注6%HES(15 ml/kg,于30 min内),术中的失血量用等量的HES溶液补充,其余的液体需要量用乳酸钠林格氏液(RL)补充.对照组仅输注RL,不实施AHHD.检测输注液体前(T1)、手术开始后5 min(T2)、术毕30 min(T3)、术后6 h(T4)时的血栓弹力图参数反应时间(R)、凝血时间(K)、a角(ANG)、大振幅(MA)以及凝血酶原时间(PT)、激活的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血小板数目(PLT).结果HES组:T2、T3、T4时的ANG、MA均低小于对照组;T2、T3、T4时的凝血时间、PT、APTT、TT均长于对照组(P<0.05或P<0.01);T2、T3、T4时的PLT均低于对照组(P<0.05或P<0.01).HES组T3、T4时的各项凝血指标与T1时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对照组:T3、T4时的ANG、MA均大于T1时;凝血时间、PT、APTT、TT均短于T1(P<0.05或P<0.01).2组的失血量比较无统计学差异.结论用6%HES行AHHD对围术期肺癌患者能产生一定的抗凝效果,这对本来就存在凝血功能亢进的肿瘤患者的预后及康复有积极意义.
作者:梁桦;杨承祥;李恒;王汉兵 刊期: 2005年第05期
目的研究雌激素受体(ER)、孕激素受体(PR)在子宫内膜腺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测定84例子宫内膜腺癌组织中ER、PR的表达.结果子宫内膜腺癌组织中ER、PR阳性表达率分别为58.3%、65.5%.ER、PR阳性表达率与手术病理分期无关(P>0.05),而与组织学分级密切相关.G1级者ER、PR阳性表达率(74.4%、83.7%)显著高于G2级(55.6%、59.3%)(P<0.01)和G3级(14.3%、21.4%)者(P<0.05).子宫肌层浸润深度≤1/2者中ER、PR阳性表达率分别为69.8%、77.4%,>1/2者阳性表达率为38.7%、45.2%,两者中ER、PR阳性表达率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无淋巴结转移的子宫内膜腺癌组织中ER、PR阳性表达率(59.4%、71.6%)分别与有淋巴结转移组织中ER、PR阳性表达率(50.0%、20.0%)进行比较,2者比较PR阳性表达率有显著性差异(P<0.05),而ER的表达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ER、PR的异常表达可能在子宫内膜腺癌的发生、发展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对分析子宫内膜腺癌的预后和指导临床内分泌治疗均有重要意义.
作者:黄山鹰;艾小燕;舒宽勇 刊期: 2005年第05期
目的探讨细胞分裂方向及细胞命运决定子Numb的表达改变与宫颈鳞癌发生的关系.方法测量经病理检查确诊的59例CIⅡ-Ⅲ、21例CINⅠ及48例正常宫颈鳞状上皮的基底细胞的分裂角度,并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检测上述各例及50例宫颈浸润性鳞癌(ISCC)的Numb蛋白的表达结果在正常宫颈鳞状上皮中基底细胞分裂以垂直分裂为主(54.4%);在CIN I中,垂直分裂减少(40.3%),而水平分裂增加(32.8%);在CINⅡ-Ⅲ中,细胞分裂方向紊乱.基底细胞分裂角度在CINⅠ组和正常对照组间无显著性差异,而CINⅡ-Ⅲ组与CINⅠ组及正常对照组相比较有显著性差异.Numb的表达除在正常对照组和CINⅠ组之间没有差异外,在各组之间有显著性差异,表现为从正常对照组到ISCC组逐渐增强.结论细胞分裂方向的改变和Numb分子的表达增高可能参与了宫颈鳞癌的发生发展过程.
作者:陈小君;叶枫;陈怀增;吕卫国;谢幸 刊期: 2005年第05期
目的探讨肺癌患者的肺弥散功能改变及与其它肺功能参数的相关性.方法对126例肺癌患者的肺功能进行检测,并与84例健康人进行对照.结果肺癌患者的弥散功能指标DLCO%、DLCO/VA%分别为69.47±23.88、79.51±23.09,与对照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0.05).DLCO%及DLCO/VA%与VC%、FEV1%、FVC%、FEV1/FVC%、MVV%呈正相关,其中与FEV1%、MVV%的相关系数较高(r值分别为0.51,0.31,0.66,0.46);RV/TLC与之呈显著负相关(γ值分别为-0.40,-0.41).无慢性肺疾病的肺癌患者DLCO%、DLCO/VA%值分别为78.56±21.35、89.13±19.88,均低于正常对照组(P<0.05).通气功能正常与通气功能异常的肺癌患者的DLCO%均低于正常范围,阻塞性和混合性DLCO%值分别54.84±15.07、54.36±24.40,与通气功能正常组相比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阻塞性和混合性中DLCO/VA%值分别为65.06±15.99、70.94±28.29,与其他两组相比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不同程度肺气肿的患者DLCO%和DLCO/VA%指标均明显下降,与无肺气肿组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肺癌患者存在弥散功能指标的下降,肺通气功能状态、有无慢性肺疾病及肺气肿的程度对之均有影响,弥散功能指标与通气功能指标、肺气肿指标明显相关,肺癌患者手术或化疗前应常规检测弥散功能.
作者:姜正华;朱慕云;周琳;吕元文;汤艳;丁平 刊期: 2005年第05期
目的探讨环型电切术(LEEP)对宫颈病变的治疗效果.方法经细胞学和阴道镜检查后,对208例患者行环型电切术(LEEP),并与同期微波治疗105例进行对照比较,术后随访半年至2年.结果208例中,1次治愈202例,1次治愈率97.1%,有效率100.0%,在治疗效果与愈合时间上显著优于对照组.结论对于宫颈糜烂、宫颈息肉,CIN Ⅰ~Ⅲ级等宫颈病变患者,环型电切术为1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作者:商莉;樊杨 刊期: 2005年第05期
胃癌患者存在高凝倾向,抗凝活性减低,并伴有纤溶活性升高[1].根治性手术是治疗胃癌的有效手段.然而,手术创伤可使患者的高凝倾向进一步加重[2,3],易导致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甚至并发肺栓塞.我们观察了27例胃癌患者在行根治性手术围手术期间血浆抗凝血酶活性(AT:A)、纤溶酶原活性(PLG:A)、血浆D-二聚体(D-D)和纤维蛋白原(FIB)含量的动态变化,现报告如下.
作者:谢海啸;王明山;林静;王瑜敏 刊期: 2005年第05期
食管癌灶与主动脉黏连紧密时,在游离过程中极易发生主动脉损伤出血.我科1993年3月至2005年8月间行手术治疗食管癌901例,术中发生主动脉出血18例,发生率2%,经采取局部压迫、使用绦纶布包绕适当加压缝扎及主动脉修补等3种方法得以止血.现报告体会如下.
作者:阴兵林 刊期: 2005年第05期
目的检测p63蛋白在非小细胞肺癌(NSCLC)组织中的表达情况,并探讨其与NSCLC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p63蛋白在76例NSCLC及12例癌旁肺组织中的表达情况.结果p63蛋白在NSCLC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为55.3%(42/76),而在癌旁肺组织中无阳性表达,两者比较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p63蛋白的表达与NSCLC病理类型密切相关(P<0.01),其在肺鳞癌中的阳性表达率(80.0%)显著高于在肺腺癌(33.3%)和肺腺鳞癌(36.4%)中的阳性表达率;在不同分化程度的肺鳞癌中p63的阳性表达率相互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p63蛋白的表达与NSCLC的TNM分期、淋巴结转移、术后复发及生存期均元明显相关(P>0.05).结论p63蛋白在NSCLC中表达上调,可能是1个有价值的诊断肺鳞癌和判断肺鳞癌分化的标志物.
作者:向敏峰;刘德森;陈发龙 刊期: 2005年第05期
目的探讨CD44V6、EGFR在正常宮颈组织、宫颈上皮内瘤变及宫颈鳞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20例正常宫颈组织、48例宫颈上皮内瘤变及128例宫颈鳞癌患者组织中的CD44V6、EGFR的表达.结果CD44V6和EGFR的蛋白在宫颈鳞癌组织及宫颈上皮内瘤变中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65.63%、35.42%和69.53%、56.25%.CD44V6和EGFR的蛋白表达与宫颈鳞癌的临床分期无关(P>0.05),与病理组织学分级、淋巴结转移有关(P<0.05、P<0.01).结论CD44V6、EGFR可能是宫颈癌发生的相关基因,与肿瘤的发展和转移有关.联合检测CD44V6、EGFR表达可作为宫颈癌早期诊断、转移潜能和预后的判断.
作者:于晓红;李隆玉;魏宝秀;秦娜;付秋风;揭由坤;邓颖辉 刊期: 2005年第05期
对中晚期乳腺癌的单纯乳房切除术是肿瘤外科的1种常见术式,具有明确肿瘤具体病理类型,检测雌、孕激素受体水平及局部治疗作用.术后配合局部放疗、内分泌治疗、中医药及免疫调节等综合治疗,能达到近期治愈或延长生存期、提高患者生活质量的疗效,且手术创伤小,术后功能好,康复快,合并症少.
作者:邱国钦 刊期: 2005年第05期
目的观察吉西他滨(gemcitabine,GEM)联合顺铂方案治疗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的疗效及不良反应.方法对经病理组织学或细胞学诊断证实的56例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采用GP方案行静脉化疗:GEM 1000 mg/m2,静脉滴注,d1,d8;DDP 30mg/m2,静脉滴注,d1~d3;21天重复,至少治疗2个周期.结果可评价疗效56例,完全缓解(CR)5.3%(3/56),部分缓解(PR)42.9%(24/56),稳定(SD)33.9%(19/56),进展(PD)17.9%(10/56),总有效率(RR)48.2%(27/56);肿瘤控制率(CR+PR+SD)为82.1%(46/56);中位缓解期7.4个月,中位生存期11.3个月;不良反应以白细胞及血小板减少,消化道反应,乏力为常见,患者均可耐受,无化疗相关死亡.结论吉西他滨联合顺铂对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有较好疗效,不良反应可为患者所耐受,值得临床应用.
作者:喻庆薇 刊期: 2005年第05期
目的研究人端粒酶逆转录亚单位(hTERT)特异性siRNA对MCF-7细胞体外生长及体内肿瘤形成能力的抑制作用.方法设计并化学合成针对hTERT的siRNA,用脂质体转染法将其导入MCF-7细胞内,通过软琼脂克隆形成试验及接种裸鼠的肿瘤形成实验,观察hTERT-siRNA对人乳腺癌MCF-7细胞体外及体内的生长抑制作用.结果软琼脂克隆形成试验显示,hTERT-siRNA转染的MCF-7细胞克隆形成数量明显少于对照组,抑制率达到84.1%.裸鼠体内实验结果显示,hTERT-siRNA转染组肿瘤生长速度也明显慢于对照组.结论hTERT-siRNA在体内外均显示可以有效、特异地抑制肿瘤细胞的生长.
作者:薛晓荣;李欣;刘民;汤华 刊期: 2005年第0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