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涛;王平
杯状细胞类癌是1种很少见的肿瘤,常见的发生部位是阑尾,少数也可发生于直肠、盲肠、卵巢、纵隔、胃等部位.发生于卵巢及纵隔者往往是畸胎瘤的成份之一.这种肿瘤被认为是类癌的1种变型.现报道1例,并结合文献复习,探讨其临床病理特点,诊断及治疗方案.
作者:吕小梅 刊期: 2005年第05期
目的探讨凋亡基因Bcl-2、Bax与子宫肌瘤发生的关系.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40例子宫肌瘤(实验组)及子宫肌壁组织(对照组)中凋亡基因Bcl-2、Bax的表达.结果Bcl-2在子宫肌瘤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85%)明显高于子宫肌壁组织(27%),Bax在子宫肌瘤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17%)明显低于子宫肌壁组织(75%).结论凋亡基因Bcl-2表达、Bax表达缺失与子宫肌瘤的发生有关.
作者:冯琼;占伏良;谭布珍 刊期: 2005年第05期
目的探讨KAI1/CD82蛋白在胃腺癌组织中表达及其与胃癌生物学行为的关系.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技术S-P法检测68例胃腺癌组织中KAI1/CD82蛋白的表达,以20例非肿瘤性胃黏膜组织作对照.对随访14个月~13年的35例做生存分析.结果68例胃腺癌组织KAI1/CD82蛋白阳性表达率为26.5%(18/68),对照组胃黏膜组织阳性表达率95.0%(19/20);高/中分化胃腺癌KAI1/CD82蛋白阳性表达率较低分化者为高,分别为41.4%(12/29)、15.4%(6/39),P<0.05;无淋巴结转移胃腺癌的KAI1/CD82蛋白阳性表达率较有淋巴结转移者为高,分别为45.5%(10/22)、5.3%(8/46),P<0.05;侵及黏膜及黏膜下层、肌层和浆膜层胃腺癌KAI1/CD82蛋白阳性表达率分别为66.7%(4/6)、34.8%(8/23)、15.4%(6/39),P<0.05.KAI1/CD82蛋白在Ⅰ~Ⅱ期胃腺癌阳性表达率为37.0%(17/46),在Ⅲ~Ⅳ期胃腺癌中阳性表达率为13.6%(1/22),P<0.05.KAI1/CD82蛋白阳性患者术后1、3、5、7、10年生存率分别为100.0%(7/7)、85.7%(6/7)、57.1%(4/7)、42.9%(3/7)和28.6%(2/7),而KAI1/CD82阴性患者术后生存率分别为89.3%(25/28)、42.9%(12/28)、14.3%(14/28)、7.1%(2/28)和3.6%(1/28).KAI1/CD82蛋白阳性患者术后1、3、5、7和10年生存率比KAI1/CD82阴性患者术后1、3、5、7和10年生存率显著提高,P<0.05.结论KAI1/CD82蛋白在胃腺癌的表达与肿瘤浸润深度、分化程度、临床分期及淋巴结转移有关,与患者性别、年龄无关.检测KAI1/CD82蛋白有助于临床评估病情,判断预后.
作者:王小侠;冯一中;周剑影;郭晓葵;刘玉龙;李元;张玉松 刊期: 2005年第05期
我院自2002年3月至2005年5月收治中晚期宫颈癌48例,分别采用放射及放射合并瘤内药物注射的方法进行治疗,疗效对比观察情况报告如下.
作者:陈文玲;柯传庆 刊期: 2005年第05期
肺癌是当今世界上发生率和死亡率高的恶性肿瘤,且呈上升趋势.50%[1]的肺癌临床诊断已属晚期,因此迫切需要寻找新的诊断指标和治疗方法.现代分子生物学研究证明,肺癌的发生发展是多基因,多阶段,多步骤的复杂演进过程.细胞凋亡(apoptosis)的过程是维持正常组织和器官细胞数量稳定的重要保护机制.
作者:程锦霖;阮永华 刊期: 2005年第05期
目的探讨体外扩增后脐血单个核细胞(CBMC)的应用价值.方法随机分组的BABL/c小鼠经亚致死量照射后,每组分别由尾静脉注入新鲜CBMC悬液、不同细胞因子组合(TPO+FL+IL-6、TPO+FL+IL-6+IL3)扩增后的CBMC悬液、脐血全血和生理盐水.比较各组小鼠的存活率及造血恢复情况,并应用PCR和免疫组化方法观察小鼠体内人源细胞植入情况.结果扩增前后CBMC均可在BABL/c小鼠体内植入并重建造血功能,且存活率与植入率无显著性差异(P>0.05).实验组造血恢复情况优于对照组.含IL-3的细胞因子组合对CBMC的扩增效果(8.96±0.52倍)优于不含IL-3者(6.28±0.16倍)(P<0.01).结论体外扩增后CBMC数量显著增加,且保持了其重建造血功能及植入潜能,比新鲜的CBMC有更大的应用价值.
作者:丁朝霞;陈爱平 刊期: 2005年第05期
目的分析阑尾类癌的临床特征、治疗方法和预后.方法根据13例阑尾类癌的治疗和结局,分析阑尾类癌的临床特征、治疗方法和预后的关系.结果总体5年生存率83.3%(11/13);肿瘤直径小于1 cm局限于浆膜内无转移者,5年、10年生存率均为100.0%;肿瘤直径1~2 cm局限于浆膜内,无淋巴结转移者,5年生存率为100.0%,10年生存率为33.3%;肿瘤直径大于2 cm,肿瘤侵出浆膜外并淋巴结转移者,5年生存率为33.3%,无10年生存者;1例肝脏转移,2年内死亡.结论阑尾类癌发病率低,临床诊断和治疗带有偶然性和特殊性;肿瘤直径小于1 cm者单行阑尾切除术已足够;直径在1~2 cm者回盲部切除术后辅以化疗;肿瘤直径大于2 cm者可有浆膜受侵和淋巴结转移,宜行右半结肠切除术,术后辅以化疗.
作者:高善俊;曹秀峰;袁爱华;纪律 刊期: 2005年第05期
目的研究细胞因子诱导的杀伤细胞(CIK)与同源树突状细胞(DC)共培养后CIK细胞的增殖活性、表型的变化,及其对K562、HL-60白血病细胞细胞毒作用的影响.方法采集健康供者的外周血单个核细胞(MNC),置于37℃,5%CO2培养箱培养2 h,收集非贴壁细胞用于诱导培养CIK细胞,贴壁细胞诱导分化出成熟DC,将成熟DC和CIK细胞按1:5的比例混合培养3天,用MTT法检测DC-CIK共培养细胞杀伤K562和HL-60白血病细胞株的活性.结果DC-CIK共培养后增殖速度明显快于单纯CIK细胞组(P<0.05);培养第14天,CIK中CD3+CD8+、CD3+CD56+双阳性细胞的比率分别为58.6%±7.3和26.5%±6.2,DC-CIK的CD3+CD8+、CD3+CD56+的比率分别为72.5%±4.2和38.4%±6.1,表达差异显著(P<0.05);在2.5:1~20:1的效靶比范围内,DC-CIK对K562、HL-60细胞的杀伤活性较单纯CIK细胞组的杀伤活性要高(P<0.05).结论DC与CIK共培养细胞是增殖活性和细胞毒活性均高于CIK细胞的免疫活性细胞.
作者:李曼;王春;陈宝安;李翠萍;傅强 刊期: 2005年第05期
血管造影专用高压自动注射器在螺旋CT检查中的广泛应用,对肝癌的早期发现、早期诊断,特别是对小肝癌的早期诊断有着重要的临床意义.如何提高肝癌的CT增强扫描技术,是值得探讨的问题.本文对233例肝癌螺旋CT增强扫描的影像结果进行了回顾性分析.
作者:陶清亮 刊期: 2005年第05期
目的探讨磁富集法对胸腹腔积液中癌细胞检测的临床价值.方法采用磁富集法检测52例患者体腔积液(胸腔积液20例,腹腔积液32例)中癌细胞,并与常规细胞检测方法进行比较.结果根据细胞学的检测结果进行分组,在细胞学诊断为恶性的11例患者中有10例用磁富集检测出恶性肿瘤细胞,4例细胞学诊断为不典型细胞的患者中用磁富集检测出2例恶性肿瘤细胞,38例细胞学诊断为阴性的患者中用磁富集检测出3例为恶性肿瘤细胞.共有5例在细胞学诊断为不典型细胞或阴性的患者中用磁富集检测出恶性肿瘤细胞,其中4例在别的检测方法得到证实,1例患者失访.52例病例中阳性率为38.5%,磁富集法的阳性检出率为85.0%,而常规方法的检出率仅为60.0%.结论磁富集法检测腹腔或胸腔积液中的恶性肿瘤敏感性高于常规细胞学检测,其结果有利于更准确的肿瘤分期.
作者:楼兰英 刊期: 2005年第05期
我科自2002年7月~2005年6月,采用胸腔置管引流并腔内灌注平阳霉素结合全身化疗的方法,治疗恶性胸腔积液41例,获得了满意的临床疗效,现报告如下.
作者:雷静;青晓;杨顺蓉;田丽华 刊期: 2005年第05期
食管癌灶与主动脉黏连紧密时,在游离过程中极易发生主动脉损伤出血.我科1993年3月至2005年8月间行手术治疗食管癌901例,术中发生主动脉出血18例,发生率2%,经采取局部压迫、使用绦纶布包绕适当加压缝扎及主动脉修补等3种方法得以止血.现报告体会如下.
作者:阴兵林 刊期: 2005年第05期
恶性肿瘤化疗后的血小板计数下降,影响了患者的后继治疗,输注血小板不仅价格昂贵,而且有多种病毒感染的潜在危险.我院自2003年9月至2004年12月,采用国产重组人白介素-11(rhIL-11,北京双鹭药业股份有限公司产品,商品名:迈格尔)治疗化疗后的血小板下降,效果明显,现报告如下.
作者:鲁明骞;文彩红;许新华;薛峰;王杰 刊期: 2005年第05期
对中晚期乳腺癌的单纯乳房切除术是肿瘤外科的1种常见术式,具有明确肿瘤具体病理类型,检测雌、孕激素受体水平及局部治疗作用.术后配合局部放疗、内分泌治疗、中医药及免疫调节等综合治疗,能达到近期治愈或延长生存期、提高患者生活质量的疗效,且手术创伤小,术后功能好,康复快,合并症少.
作者:邱国钦 刊期: 2005年第05期
肺癌是人类常见的恶性肿瘤,肺癌患者的预后与肿瘤的复发和转移有着密切的关系.近十多年来我们对于肺癌的发生发展规律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对其治疗也取得了很大的进展,但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NSCLC)的生存率并未得到明显的提高.Coello等[1]报道,Ⅰ期NSCLC患者,在肿瘤完全切除后,其复发率仍高达25%~50%.因此在手术前判断常规检查不能发现的隐匿存在于手术切除范围以外的淋巴结/远隔脏器及血液中的微量转移癌细胞,就显得格外重要.
作者:公雪慧;邬蒙 刊期: 2005年第05期
目的研究雌激素受体(ER)、孕激素受体(PR)在子宫内膜腺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测定84例子宫内膜腺癌组织中ER、PR的表达.结果子宫内膜腺癌组织中ER、PR阳性表达率分别为58.3%、65.5%.ER、PR阳性表达率与手术病理分期无关(P>0.05),而与组织学分级密切相关.G1级者ER、PR阳性表达率(74.4%、83.7%)显著高于G2级(55.6%、59.3%)(P<0.01)和G3级(14.3%、21.4%)者(P<0.05).子宫肌层浸润深度≤1/2者中ER、PR阳性表达率分别为69.8%、77.4%,>1/2者阳性表达率为38.7%、45.2%,两者中ER、PR阳性表达率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无淋巴结转移的子宫内膜腺癌组织中ER、PR阳性表达率(59.4%、71.6%)分别与有淋巴结转移组织中ER、PR阳性表达率(50.0%、20.0%)进行比较,2者比较PR阳性表达率有显著性差异(P<0.05),而ER的表达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ER、PR的异常表达可能在子宫内膜腺癌的发生、发展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对分析子宫内膜腺癌的预后和指导临床内分泌治疗均有重要意义.
作者:黄山鹰;艾小燕;舒宽勇 刊期: 2005年第05期
目的探讨肺癌患者的肺弥散功能改变及与其它肺功能参数的相关性.方法对126例肺癌患者的肺功能进行检测,并与84例健康人进行对照.结果肺癌患者的弥散功能指标DLCO%、DLCO/VA%分别为69.47±23.88、79.51±23.09,与对照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0.05).DLCO%及DLCO/VA%与VC%、FEV1%、FVC%、FEV1/FVC%、MVV%呈正相关,其中与FEV1%、MVV%的相关系数较高(r值分别为0.51,0.31,0.66,0.46);RV/TLC与之呈显著负相关(γ值分别为-0.40,-0.41).无慢性肺疾病的肺癌患者DLCO%、DLCO/VA%值分别为78.56±21.35、89.13±19.88,均低于正常对照组(P<0.05).通气功能正常与通气功能异常的肺癌患者的DLCO%均低于正常范围,阻塞性和混合性DLCO%值分别54.84±15.07、54.36±24.40,与通气功能正常组相比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阻塞性和混合性中DLCO/VA%值分别为65.06±15.99、70.94±28.29,与其他两组相比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不同程度肺气肿的患者DLCO%和DLCO/VA%指标均明显下降,与无肺气肿组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肺癌患者存在弥散功能指标的下降,肺通气功能状态、有无慢性肺疾病及肺气肿的程度对之均有影响,弥散功能指标与通气功能指标、肺气肿指标明显相关,肺癌患者手术或化疗前应常规检测弥散功能.
作者:姜正华;朱慕云;周琳;吕元文;汤艳;丁平 刊期: 2005年第05期
自1987年1月至2002年12月,我科共为587例肺癌患者实施了手术治疗,其中行全肺切除术63例,占同期肺癌手术的10.7%(63/587).为了探讨全肺切除术在肺癌外科治疗中的价值,本文对63例全肺切除术病例的临床资料及治疗结果进行分析,报告如下.
作者:林群;匡裕康;吴九发 刊期: 2005年第05期
1977年Cabanas[1]在阴茎癌阴茎背侧进行淋巴造影时描述了1种识别引流淋巴结的技术,证明引流原发肿瘤的第1个淋巴结是有可能发生转移的淋巴结,被称为前哨淋巴结(sentinel lymph node,SLN).理论上,前哨淋巴结早发生肿瘤转移,检测和评估前哨淋巴结对恶性肿瘤的外科处理具有指导意义.作为一种微创技术,对于没有转移证据的患者,前哨淋巴结活检可以避免淋巴结完全被切除的并发症.
作者:张峰;邵永孚 刊期: 2005年第05期
目的探讨放化疗综合治疗食管癌的价值.方法将120例食管癌患者随机分为单纯放疗组60例(单放组)和同期放化疗组60例(综合组)进行对比临床研究.放射治疗采用6 MVX线常规照射,DT 60~70 Gy.综合组在放射治疗第3~7天,24~28天进行化疗.2组均随访满5年.结果综合组与单放组1,2,3年生存率分别为66.7%(40/60),48.3%(29/60),38.3%(23/60)和53.3%(32/60),36.7%(22/60),21.7%(13/60).综合组1,3,5年生存率均明显高于单放组(P<0.05).远处转移率综合组也明显低于单放组(P<0.05).综合组恶心、呕吐等不良反应较单放组严重,但处理后能耐受.结论同期放化疗综合治疗食管癌是值得推广的治疗方法.
作者:仇红艳 刊期: 2005年第0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