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小侠;冯一中;周剑影;郭晓葵;刘玉龙;李元;张玉松
目的探讨KAI1/CD82蛋白在胃腺癌组织中表达及其与胃癌生物学行为的关系.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技术S-P法检测68例胃腺癌组织中KAI1/CD82蛋白的表达,以20例非肿瘤性胃黏膜组织作对照.对随访14个月~13年的35例做生存分析.结果68例胃腺癌组织KAI1/CD82蛋白阳性表达率为26.5%(18/68),对照组胃黏膜组织阳性表达率95.0%(19/20);高/中分化胃腺癌KAI1/CD82蛋白阳性表达率较低分化者为高,分别为41.4%(12/29)、15.4%(6/39),P<0.05;无淋巴结转移胃腺癌的KAI1/CD82蛋白阳性表达率较有淋巴结转移者为高,分别为45.5%(10/22)、5.3%(8/46),P<0.05;侵及黏膜及黏膜下层、肌层和浆膜层胃腺癌KAI1/CD82蛋白阳性表达率分别为66.7%(4/6)、34.8%(8/23)、15.4%(6/39),P<0.05.KAI1/CD82蛋白在Ⅰ~Ⅱ期胃腺癌阳性表达率为37.0%(17/46),在Ⅲ~Ⅳ期胃腺癌中阳性表达率为13.6%(1/22),P<0.05.KAI1/CD82蛋白阳性患者术后1、3、5、7、10年生存率分别为100.0%(7/7)、85.7%(6/7)、57.1%(4/7)、42.9%(3/7)和28.6%(2/7),而KAI1/CD82阴性患者术后生存率分别为89.3%(25/28)、42.9%(12/28)、14.3%(14/28)、7.1%(2/28)和3.6%(1/28).KAI1/CD82蛋白阳性患者术后1、3、5、7和10年生存率比KAI1/CD82阴性患者术后1、3、5、7和10年生存率显著提高,P<0.05.结论KAI1/CD82蛋白在胃腺癌的表达与肿瘤浸润深度、分化程度、临床分期及淋巴结转移有关,与患者性别、年龄无关.检测KAI1/CD82蛋白有助于临床评估病情,判断预后.
作者:王小侠;冯一中;周剑影;郭晓葵;刘玉龙;李元;张玉松 刊期: 2005年第05期
目的探讨尾侧型同源转录因子2(caudal type homeobox transcriptionfactor 2,CDX2)在胃黏膜肠上皮化生、胃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意义.方法采用CDX2单克隆抗体进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检测CDX2在肠化生、胃癌组织中的表达,同时检测Ki-67在胃癌组织中的表达,以确定癌细胞扩增率.结果CDX2在正常胃黏膜组织中无表达,在肠化生组织中阳性表达率为90.0%(18/20),在胃癌组织中阳性表达率为59.1%(29/49),两者有显著性差异(P=0.013).按Laurén分型,肠型胃癌中CDX2蛋白阳性表达率高于弥漫型胃癌,并有非常显著性差异(73.5%:26.7%,P=0.002).CDX2蛋白标记指数与Ki-67标记指数呈高度负相关(γs=-0.448,P=0.001),提示高CDX2标记指数胃癌细胞扩增率较低.此外,CDX2标记指数与肿瘤的TNM分期呈高度正相关(γs=-0.482,P<0.001)、与淋巴结转移呈负相关(γs=-0.382,P=0.012);与细胞分化程度呈高度正相关(γs=0.591,P<0.001).肠型胃癌组织中CDX2表达亦呈现类似结果.结论CDX2的异常表达在胃黏膜肠上皮化生和胃癌,特别是肠型胃癌的发生中起着重要作用;高CDX2标记指数胃癌其侵袭性低,细胞分化程度高,淋巴结转移数量少,因而检测其表达强度有助于判断胃癌恶性程度及胃癌患者的预后.
作者:龚振斌;胡志前;何金;周辉;周亮 刊期: 2005年第05期
经腹会阴直肠联合切除(Miles)术后,骶前部位遗留有1个很大的腔隙,为了缩短会阴创面的愈合时间,减少伤口感染,我科于1999年10月~2001年10月应用游离大网膜移植于会阴创面的方法治疗15例,现报告如下.
作者:饶华民 刊期: 2005年第05期
环氧化酶(COX)是催化花生四烯酸转变成前列腺素的关键酶.已知有2个异构体,COX-1是构建型,主要维持人体细胞前列腺素基础水平;COX-2为诱导型,正常情况下常缺失而在类风湿性关节炎、胃溃疡、结肠癌等疾病中,COX-2表达量则迅速上升.
作者:李邦华;龙浩;邓觐云 刊期: 2005年第05期
目的通过检测宫颈鳞癌组织p53功能表达状况,观察p53功能表达对宫颈鳞癌预后的影响,以指导治疗.方法采用western印迹法检测60例宫颈鳞癌组织中p53功能表达.60例宫颈癌患者中位年龄44岁;FIGO分期:Ⅰ a期3例,Ⅰ b期31例,Ⅱa期10例,Ⅱb期16例.用SPSS10.0统计软件包分析不同的p53功能表达对宫颈鳞癌生物学行为的影响及预后的差异.结果p53功能表达异常之宫颈鳞癌(16例),其病理分级以Ⅲ级为主(P<0.01),深肌层浸润及淋巴结转移较p53功能表达正常者(44例)常见(P<0.01),有50.0%(8/16)的病例在1年内复发(P<0.01),3年生存率(42.6%)较p53功能表达正常者(78.3%)为低(P<0.01),平均生存时间(32.93个月)较p53功能表达正常者(60.69个月)明显为短(P<0.01).结论p53功能表达异常者,癌的恶性程度及复发率高,患者的生存期短.
作者:张彦娜;郑美莲;刘继红;张昌卿;黄鹤;刘富元 刊期: 2005年第05期
目的观察吉西他滨(gemcitabine,GEM)联合顺铂方案治疗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的疗效及不良反应.方法对经病理组织学或细胞学诊断证实的56例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采用GP方案行静脉化疗:GEM 1000 mg/m2,静脉滴注,d1,d8;DDP 30mg/m2,静脉滴注,d1~d3;21天重复,至少治疗2个周期.结果可评价疗效56例,完全缓解(CR)5.3%(3/56),部分缓解(PR)42.9%(24/56),稳定(SD)33.9%(19/56),进展(PD)17.9%(10/56),总有效率(RR)48.2%(27/56);肿瘤控制率(CR+PR+SD)为82.1%(46/56);中位缓解期7.4个月,中位生存期11.3个月;不良反应以白细胞及血小板减少,消化道反应,乏力为常见,患者均可耐受,无化疗相关死亡.结论吉西他滨联合顺铂对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有较好疗效,不良反应可为患者所耐受,值得临床应用.
作者:喻庆薇 刊期: 2005年第05期
肺癌是当今世界上发生率和死亡率高的恶性肿瘤,且呈上升趋势.50%[1]的肺癌临床诊断已属晚期,因此迫切需要寻找新的诊断指标和治疗方法.现代分子生物学研究证明,肺癌的发生发展是多基因,多阶段,多步骤的复杂演进过程.细胞凋亡(apoptosis)的过程是维持正常组织和器官细胞数量稳定的重要保护机制.
作者:程锦霖;阮永华 刊期: 2005年第05期
胃癌患者存在高凝倾向,抗凝活性减低,并伴有纤溶活性升高[1].根治性手术是治疗胃癌的有效手段.然而,手术创伤可使患者的高凝倾向进一步加重[2,3],易导致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甚至并发肺栓塞.我们观察了27例胃癌患者在行根治性手术围手术期间血浆抗凝血酶活性(AT:A)、纤溶酶原活性(PLG:A)、血浆D-二聚体(D-D)和纤维蛋白原(FIB)含量的动态变化,现报告如下.
作者:谢海啸;王明山;林静;王瑜敏 刊期: 2005年第05期
我科自2003年5月以来应用125Ⅰ内照射支架治疗中晚期食管癌6例,随访10~22个月,近期疗效满意,现报告如下.
作者:黄黎纯;钱振育;王英;黄年根;童奇雯;周贵灵 刊期: 2005年第05期
目的探讨磁富集法对胸腹腔积液中癌细胞检测的临床价值.方法采用磁富集法检测52例患者体腔积液(胸腔积液20例,腹腔积液32例)中癌细胞,并与常规细胞检测方法进行比较.结果根据细胞学的检测结果进行分组,在细胞学诊断为恶性的11例患者中有10例用磁富集检测出恶性肿瘤细胞,4例细胞学诊断为不典型细胞的患者中用磁富集检测出2例恶性肿瘤细胞,38例细胞学诊断为阴性的患者中用磁富集检测出3例为恶性肿瘤细胞.共有5例在细胞学诊断为不典型细胞或阴性的患者中用磁富集检测出恶性肿瘤细胞,其中4例在别的检测方法得到证实,1例患者失访.52例病例中阳性率为38.5%,磁富集法的阳性检出率为85.0%,而常规方法的检出率仅为60.0%.结论磁富集法检测腹腔或胸腔积液中的恶性肿瘤敏感性高于常规细胞学检测,其结果有利于更准确的肿瘤分期.
作者:楼兰英 刊期: 2005年第05期
目的探讨星形细胞瘤中Survivin,PTEN蛋白的表达及它们之间的相关性.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Survivin,PTEN蛋白的表达水平,实验数据用SPSS12.0软件包进行统计.结果73例星形细胞瘤Survivin蛋白总阳性表达率为64.4%(47/73),随着肿瘤恶性程度加重,其阳性表达率逐渐增高(x2=6.900,P=0.032);PTEN蛋白总阳性表达率为72.6%(53/73),随着肿瘤恶性程度加重,其阳性表达率逐渐下降(x2=11.741,P=0.003);Survivin和PTEN蛋白表达与星形细胞瘤的病理分级密切相关.结论Survivin、PTEN蛋白阳性表达率与肿瘤的发展有关.随着肿瘤恶性程度的增高,Survivin蛋白阳性表达率逐渐增高,而PTEN的蛋白阳性表达率则逐渐下降.Survivin和PTEN蛋白在肿瘤中的表达可能存在负相关,在肿瘤的发展中发挥协同效应,联合检测Survivin和PTEN对于诊断星形细胞瘤,判断其恶性程度有一定价值.
作者:金琳芳;陈同钰;谈炎 刊期: 2005年第05期
我院自2002年3月至2005年5月收治中晚期宫颈癌48例,分别采用放射及放射合并瘤内药物注射的方法进行治疗,疗效对比观察情况报告如下.
作者:陈文玲;柯传庆 刊期: 2005年第05期
我科自2002年7月~2005年6月,采用胸腔置管引流并腔内灌注平阳霉素结合全身化疗的方法,治疗恶性胸腔积液41例,获得了满意的临床疗效,现报告如下.
作者:雷静;青晓;杨顺蓉;田丽华 刊期: 2005年第05期
目的研究细胞因子诱导的杀伤细胞(CIK)与同源树突状细胞(DC)共培养后CIK细胞的增殖活性、表型的变化,及其对K562、HL-60白血病细胞细胞毒作用的影响.方法采集健康供者的外周血单个核细胞(MNC),置于37℃,5%CO2培养箱培养2 h,收集非贴壁细胞用于诱导培养CIK细胞,贴壁细胞诱导分化出成熟DC,将成熟DC和CIK细胞按1:5的比例混合培养3天,用MTT法检测DC-CIK共培养细胞杀伤K562和HL-60白血病细胞株的活性.结果DC-CIK共培养后增殖速度明显快于单纯CIK细胞组(P<0.05);培养第14天,CIK中CD3+CD8+、CD3+CD56+双阳性细胞的比率分别为58.6%±7.3和26.5%±6.2,DC-CIK的CD3+CD8+、CD3+CD56+的比率分别为72.5%±4.2和38.4%±6.1,表达差异显著(P<0.05);在2.5:1~20:1的效靶比范围内,DC-CIK对K562、HL-60细胞的杀伤活性较单纯CIK细胞组的杀伤活性要高(P<0.05).结论DC与CIK共培养细胞是增殖活性和细胞毒活性均高于CIK细胞的免疫活性细胞.
作者:李曼;王春;陈宝安;李翠萍;傅强 刊期: 2005年第05期
目的探讨角蛋白CK19在肺癌患者癌和癌旁组织及外周血循环细胞中的表达特点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采用实时荧光定量RT-PCR的方法对62例肺癌患者癌和癌旁组织内CK19 mRNA表达进行检测,并与其对应的外周血中的CK19 mRNA表达结果进行比较.结果62例肺癌患者的癌和癌旁组织和外周血中CK19 mRNA均有表达(分别为61.2%、32.2%、40.3%),而肺癌组织中CK19 mRNA水平明显高于癌旁组织,两者差异显著(P<0.05).外周血中CK19 mRNA的表达与临床分期和病理类型无关;却与肺癌组织中CK19 mRNA的高表达水平及淋巴结是否转移密切相关;健康对照组则无阳性.结论实时荧光定量RT-PCR方法检测肺癌患者外周血中CK19 mRNA表达有较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且操作方便,在肿瘤微转移的诊断监测方面有一定的应用价值.
作者:薛月华;谢匡成;阮征;弭兆元 刊期: 2005年第05期
肺癌是人类常见的恶性肿瘤,肺癌患者的预后与肿瘤的复发和转移有着密切的关系.近十多年来我们对于肺癌的发生发展规律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对其治疗也取得了很大的进展,但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NSCLC)的生存率并未得到明显的提高.Coello等[1]报道,Ⅰ期NSCLC患者,在肿瘤完全切除后,其复发率仍高达25%~50%.因此在手术前判断常规检查不能发现的隐匿存在于手术切除范围以外的淋巴结/远隔脏器及血液中的微量转移癌细胞,就显得格外重要.
作者:公雪慧;邬蒙 刊期: 2005年第05期
1病例报告患者,男,56岁,因前列腺癌术后2年,左肩胛骨疼痛2个月于2004年9月8日入院.2年前在我院泌尿外科行前列腺及双侧睾丸切除,膀胱造瘘术,术后病理诊断:前列腺低-中分化腺癌.2个月前出现左肩胛骨疼痛,无尿频、尿急、尿痛、血尿等不适.B超:肝脏右叶实质性占位,考虑为转移性肝癌.
作者:叶华;吴敬波;朱永生 刊期: 2005年第05期
费城染色体(philadelphia chromosome,Ph)是9和22号染色体长臂末端片断相互易位形成的产物,即t(9;22)(q34;q11),其分子基础是BCR-ABL融合基因,它所编码的P210/P190蛋白具有超正常的酪氨酸激酶活性,可干扰一系列的细胞增殖与凋亡信号,从而导致白血病的发生.BCRABL融合蛋白几乎见于所有的慢性粒细胞白血病(简称慢粒,CML).
作者:杨桂玲;余莉;曹瑞生 刊期: 2005年第05期
目的探讨多西他赛联合顺铂每周给药方案治疗老年非小细胞肺癌的疗效及毒副反应.方法对30例老年NSCLC患者用多西他赛30 mg/m2联合顺铂25 mg/m2,第1,8,15天给药方案治疗.每4周重复,至少完成2周期.结果30例患者:CR 1例;PR 10例;SD 15例;PD 4例.总有效率(RR):36.6%(11/30).Ⅲ~Ⅳ度的中性粒细胞减少发生率为30.0%(9例),非血液学毒性主要为疲劳乏力等(40.0%).结论多西他赛联合顺铂每周给药治疗老年非小细胞肺癌是安全有效的.
作者:罗俊明;丁剑午;蒋为民 刊期: 2005年第05期
血管造影专用高压自动注射器在螺旋CT检查中的广泛应用,对肝癌的早期发现、早期诊断,特别是对小肝癌的早期诊断有着重要的临床意义.如何提高肝癌的CT增强扫描技术,是值得探讨的问题.本文对233例肝癌螺旋CT增强扫描的影像结果进行了回顾性分析.
作者:陶清亮 刊期: 2005年第0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