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正华;朱慕云;周琳;吕元文;汤艳;丁平
目的探讨星形细胞瘤中Survivin,PTEN蛋白的表达及它们之间的相关性.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Survivin,PTEN蛋白的表达水平,实验数据用SPSS12.0软件包进行统计.结果73例星形细胞瘤Survivin蛋白总阳性表达率为64.4%(47/73),随着肿瘤恶性程度加重,其阳性表达率逐渐增高(x2=6.900,P=0.032);PTEN蛋白总阳性表达率为72.6%(53/73),随着肿瘤恶性程度加重,其阳性表达率逐渐下降(x2=11.741,P=0.003);Survivin和PTEN蛋白表达与星形细胞瘤的病理分级密切相关.结论Survivin、PTEN蛋白阳性表达率与肿瘤的发展有关.随着肿瘤恶性程度的增高,Survivin蛋白阳性表达率逐渐增高,而PTEN的蛋白阳性表达率则逐渐下降.Survivin和PTEN蛋白在肿瘤中的表达可能存在负相关,在肿瘤的发展中发挥协同效应,联合检测Survivin和PTEN对于诊断星形细胞瘤,判断其恶性程度有一定价值.
作者:金琳芳;陈同钰;谈炎 刊期: 2005年第05期
经腹会阴直肠联合切除(Miles)术后,骶前部位遗留有1个很大的腔隙,为了缩短会阴创面的愈合时间,减少伤口感染,我科于1999年10月~2001年10月应用游离大网膜移植于会阴创面的方法治疗15例,现报告如下.
作者:饶华民 刊期: 2005年第05期
胃癌患者存在高凝倾向,抗凝活性减低,并伴有纤溶活性升高[1].根治性手术是治疗胃癌的有效手段.然而,手术创伤可使患者的高凝倾向进一步加重[2,3],易导致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甚至并发肺栓塞.我们观察了27例胃癌患者在行根治性手术围手术期间血浆抗凝血酶活性(AT:A)、纤溶酶原活性(PLG:A)、血浆D-二聚体(D-D)和纤维蛋白原(FIB)含量的动态变化,现报告如下.
作者:谢海啸;王明山;林静;王瑜敏 刊期: 2005年第05期
血管造影专用高压自动注射器在螺旋CT检查中的广泛应用,对肝癌的早期发现、早期诊断,特别是对小肝癌的早期诊断有着重要的临床意义.如何提高肝癌的CT增强扫描技术,是值得探讨的问题.本文对233例肝癌螺旋CT增强扫描的影像结果进行了回顾性分析.
作者:陶清亮 刊期: 2005年第05期
我科自2002年7月~2005年6月,采用胸腔置管引流并腔内灌注平阳霉素结合全身化疗的方法,治疗恶性胸腔积液41例,获得了满意的临床疗效,现报告如下.
作者:雷静;青晓;杨顺蓉;田丽华 刊期: 2005年第05期
目的探讨放化疗综合治疗食管癌的价值.方法将120例食管癌患者随机分为单纯放疗组60例(单放组)和同期放化疗组60例(综合组)进行对比临床研究.放射治疗采用6 MVX线常规照射,DT 60~70 Gy.综合组在放射治疗第3~7天,24~28天进行化疗.2组均随访满5年.结果综合组与单放组1,2,3年生存率分别为66.7%(40/60),48.3%(29/60),38.3%(23/60)和53.3%(32/60),36.7%(22/60),21.7%(13/60).综合组1,3,5年生存率均明显高于单放组(P<0.05).远处转移率综合组也明显低于单放组(P<0.05).综合组恶心、呕吐等不良反应较单放组严重,但处理后能耐受.结论同期放化疗综合治疗食管癌是值得推广的治疗方法.
作者:仇红艳 刊期: 2005年第05期
目的研究细胞因子诱导的杀伤细胞(CIK)与同源树突状细胞(DC)共培养后CIK细胞的增殖活性、表型的变化,及其对K562、HL-60白血病细胞细胞毒作用的影响.方法采集健康供者的外周血单个核细胞(MNC),置于37℃,5%CO2培养箱培养2 h,收集非贴壁细胞用于诱导培养CIK细胞,贴壁细胞诱导分化出成熟DC,将成熟DC和CIK细胞按1:5的比例混合培养3天,用MTT法检测DC-CIK共培养细胞杀伤K562和HL-60白血病细胞株的活性.结果DC-CIK共培养后增殖速度明显快于单纯CIK细胞组(P<0.05);培养第14天,CIK中CD3+CD8+、CD3+CD56+双阳性细胞的比率分别为58.6%±7.3和26.5%±6.2,DC-CIK的CD3+CD8+、CD3+CD56+的比率分别为72.5%±4.2和38.4%±6.1,表达差异显著(P<0.05);在2.5:1~20:1的效靶比范围内,DC-CIK对K562、HL-60细胞的杀伤活性较单纯CIK细胞组的杀伤活性要高(P<0.05).结论DC与CIK共培养细胞是增殖活性和细胞毒活性均高于CIK细胞的免疫活性细胞.
作者:李曼;王春;陈宝安;李翠萍;傅强 刊期: 2005年第05期
目的探讨环型电切术(LEEP)对宫颈病变的治疗效果.方法经细胞学和阴道镜检查后,对208例患者行环型电切术(LEEP),并与同期微波治疗105例进行对照比较,术后随访半年至2年.结果208例中,1次治愈202例,1次治愈率97.1%,有效率100.0%,在治疗效果与愈合时间上显著优于对照组.结论对于宫颈糜烂、宫颈息肉,CIN Ⅰ~Ⅲ级等宫颈病变患者,环型电切术为1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作者:商莉;樊杨 刊期: 2005年第05期
恶性肿瘤化疗后的血小板计数下降,影响了患者的后继治疗,输注血小板不仅价格昂贵,而且有多种病毒感染的潜在危险.我院自2003年9月至2004年12月,采用国产重组人白介素-11(rhIL-11,北京双鹭药业股份有限公司产品,商品名:迈格尔)治疗化疗后的血小板下降,效果明显,现报告如下.
作者:鲁明骞;文彩红;许新华;薛峰;王杰 刊期: 2005年第05期
肺癌是当今世界上发生率和死亡率高的恶性肿瘤,且呈上升趋势.50%[1]的肺癌临床诊断已属晚期,因此迫切需要寻找新的诊断指标和治疗方法.现代分子生物学研究证明,肺癌的发生发展是多基因,多阶段,多步骤的复杂演进过程.细胞凋亡(apoptosis)的过程是维持正常组织和器官细胞数量稳定的重要保护机制.
作者:程锦霖;阮永华 刊期: 2005年第05期
目的分析阑尾类癌的临床特征、治疗方法和预后.方法根据13例阑尾类癌的治疗和结局,分析阑尾类癌的临床特征、治疗方法和预后的关系.结果总体5年生存率83.3%(11/13);肿瘤直径小于1 cm局限于浆膜内无转移者,5年、10年生存率均为100.0%;肿瘤直径1~2 cm局限于浆膜内,无淋巴结转移者,5年生存率为100.0%,10年生存率为33.3%;肿瘤直径大于2 cm,肿瘤侵出浆膜外并淋巴结转移者,5年生存率为33.3%,无10年生存者;1例肝脏转移,2年内死亡.结论阑尾类癌发病率低,临床诊断和治疗带有偶然性和特殊性;肿瘤直径小于1 cm者单行阑尾切除术已足够;直径在1~2 cm者回盲部切除术后辅以化疗;肿瘤直径大于2 cm者可有浆膜受侵和淋巴结转移,宜行右半结肠切除术,术后辅以化疗.
作者:高善俊;曹秀峰;袁爱华;纪律 刊期: 2005年第05期
目的探讨磁富集法对胸腹腔积液中癌细胞检测的临床价值.方法采用磁富集法检测52例患者体腔积液(胸腔积液20例,腹腔积液32例)中癌细胞,并与常规细胞检测方法进行比较.结果根据细胞学的检测结果进行分组,在细胞学诊断为恶性的11例患者中有10例用磁富集检测出恶性肿瘤细胞,4例细胞学诊断为不典型细胞的患者中用磁富集检测出2例恶性肿瘤细胞,38例细胞学诊断为阴性的患者中用磁富集检测出3例为恶性肿瘤细胞.共有5例在细胞学诊断为不典型细胞或阴性的患者中用磁富集检测出恶性肿瘤细胞,其中4例在别的检测方法得到证实,1例患者失访.52例病例中阳性率为38.5%,磁富集法的阳性检出率为85.0%,而常规方法的检出率仅为60.0%.结论磁富集法检测腹腔或胸腔积液中的恶性肿瘤敏感性高于常规细胞学检测,其结果有利于更准确的肿瘤分期.
作者:楼兰英 刊期: 2005年第05期
目的探讨角蛋白CK19在肺癌患者癌和癌旁组织及外周血循环细胞中的表达特点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采用实时荧光定量RT-PCR的方法对62例肺癌患者癌和癌旁组织内CK19 mRNA表达进行检测,并与其对应的外周血中的CK19 mRNA表达结果进行比较.结果62例肺癌患者的癌和癌旁组织和外周血中CK19 mRNA均有表达(分别为61.2%、32.2%、40.3%),而肺癌组织中CK19 mRNA水平明显高于癌旁组织,两者差异显著(P<0.05).外周血中CK19 mRNA的表达与临床分期和病理类型无关;却与肺癌组织中CK19 mRNA的高表达水平及淋巴结是否转移密切相关;健康对照组则无阳性.结论实时荧光定量RT-PCR方法检测肺癌患者外周血中CK19 mRNA表达有较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且操作方便,在肿瘤微转移的诊断监测方面有一定的应用价值.
作者:薛月华;谢匡成;阮征;弭兆元 刊期: 2005年第05期
目的探讨CD44V6、EGFR在正常宮颈组织、宫颈上皮内瘤变及宫颈鳞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20例正常宫颈组织、48例宫颈上皮内瘤变及128例宫颈鳞癌患者组织中的CD44V6、EGFR的表达.结果CD44V6和EGFR的蛋白在宫颈鳞癌组织及宫颈上皮内瘤变中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65.63%、35.42%和69.53%、56.25%.CD44V6和EGFR的蛋白表达与宫颈鳞癌的临床分期无关(P>0.05),与病理组织学分级、淋巴结转移有关(P<0.05、P<0.01).结论CD44V6、EGFR可能是宫颈癌发生的相关基因,与肿瘤的发展和转移有关.联合检测CD44V6、EGFR表达可作为宫颈癌早期诊断、转移潜能和预后的判断.
作者:于晓红;李隆玉;魏宝秀;秦娜;付秋风;揭由坤;邓颖辉 刊期: 2005年第05期
杯状细胞类癌是1种很少见的肿瘤,常见的发生部位是阑尾,少数也可发生于直肠、盲肠、卵巢、纵隔、胃等部位.发生于卵巢及纵隔者往往是畸胎瘤的成份之一.这种肿瘤被认为是类癌的1种变型.现报道1例,并结合文献复习,探讨其临床病理特点,诊断及治疗方案.
作者:吕小梅 刊期: 2005年第05期
目的探讨体外扩增后脐血单个核细胞(CBMC)的应用价值.方法随机分组的BABL/c小鼠经亚致死量照射后,每组分别由尾静脉注入新鲜CBMC悬液、不同细胞因子组合(TPO+FL+IL-6、TPO+FL+IL-6+IL3)扩增后的CBMC悬液、脐血全血和生理盐水.比较各组小鼠的存活率及造血恢复情况,并应用PCR和免疫组化方法观察小鼠体内人源细胞植入情况.结果扩增前后CBMC均可在BABL/c小鼠体内植入并重建造血功能,且存活率与植入率无显著性差异(P>0.05).实验组造血恢复情况优于对照组.含IL-3的细胞因子组合对CBMC的扩增效果(8.96±0.52倍)优于不含IL-3者(6.28±0.16倍)(P<0.01).结论体外扩增后CBMC数量显著增加,且保持了其重建造血功能及植入潜能,比新鲜的CBMC有更大的应用价值.
作者:丁朝霞;陈爱平 刊期: 2005年第05期
目的检测p63蛋白在非小细胞肺癌(NSCLC)组织中的表达情况,并探讨其与NSCLC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p63蛋白在76例NSCLC及12例癌旁肺组织中的表达情况.结果p63蛋白在NSCLC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为55.3%(42/76),而在癌旁肺组织中无阳性表达,两者比较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p63蛋白的表达与NSCLC病理类型密切相关(P<0.01),其在肺鳞癌中的阳性表达率(80.0%)显著高于在肺腺癌(33.3%)和肺腺鳞癌(36.4%)中的阳性表达率;在不同分化程度的肺鳞癌中p63的阳性表达率相互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p63蛋白的表达与NSCLC的TNM分期、淋巴结转移、术后复发及生存期均元明显相关(P>0.05).结论p63蛋白在NSCLC中表达上调,可能是1个有价值的诊断肺鳞癌和判断肺鳞癌分化的标志物.
作者:向敏峰;刘德森;陈发龙 刊期: 2005年第05期
目的探讨胃间质瘤(GISTs)临床病理学特征与预后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对36例胃GISTs的临床病理及随访资料进行分析,并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SP法)检测CD117,CD34,SMA(平滑肌肌动蛋白),S-100蛋白及Ki-67蛋白等抗体在肿瘤中的表达.结果很低度、低度、中度及高度侵袭危险性病例数分别为4例、18例、10例及4例;免疫组织化学显示很低、低度、中度及高度侵袭危险组中的ki-67标记指数分别为(6.2±2.2)%、(8.6±3.5)%、(18.0±7.6)%及(25.0±8.6)%,标记指数相互比较均存在着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其它抗体在各组中的表达无明显差异.随访的28例病例中6例出现复发和转移,且均为中、高度侵袭危险病例.结论胃GISTs临床病理的分级及Ki-67标记指数的测定有助于临床预后的判断.
作者:章建国;施公胜;池鸣鸣;黄华 刊期: 2005年第05期
转移是恶性肿瘤的重要生物学行为,肿瘤转移过程的发生是多步骤、多因素、多基因共同参与的复杂病理过程.包括转移相关基因的突变、激活,肿瘤细胞的黏附、迁移、增殖,细胞外基质降解,组织免疫性及肿瘤血管增生因子等的变化并通过细胞基因表达调控机制的调节发生作用,终由功能性蛋白表达来完成.
作者:曲利娟;丁彦青 刊期: 2005年第05期
我科自2003年5月以来应用125Ⅰ内照射支架治疗中晚期食管癌6例,随访10~22个月,近期疗效满意,现报告如下.
作者:黄黎纯;钱振育;王英;黄年根;童奇雯;周贵灵 刊期: 2005年第0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