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书勤;李彭军;赵占考;侯芝艳
目的:研究食管癌患者免疫功能的变化规律,探索食管癌的免疫发病机制.方法:应用形态学方法测定食管癌患者LBT、RBC-C3bRR、RBC-ICR及NTER;用EUSA法测定食管癌患者血清sIL-2R和TNF-α水平;用生化方法测定食管癌患者血清NO含量,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食管癌患者血清NO含量、LBT、RBC-C3bRR和NTER均显著低于正常对照组(P均<0.001);而血清sIL-2R含量、血清TNF--α含量及RBC-ICR均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P均<0.001).肿瘤根治术后患者血清NO含量、LBT、RBC-C3bRR和NTER较术前明显升高(P<0.05;<0.001;<0.001;<0.05),但仍低于正常对照组(P均<0.001):而血清sIL-2R含量、血清TNF-α含量及RBC-ICR较术前明显降低(P均<0.001),但仍高于正常对照组(P均<0.001).本实验还发现食管癌患者RBC-C3bRR与血清NO含量及LBT呈正相关,与血清sIL-2R含量呈负相关.结论:食管癌患者的多项免疫指标均发生了明显的改变,多项免疫指标的联合检测对食管癌发病机理探讨、疗效观察和预后判断均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作者:佟书娟;陈军;王宁萍;赵建宁;周娅;黎雪如 刊期: 2002年第02期
目的:探讨提高对原发性结肠恶性淋巴瘤的诊断水平及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总结1985年至1998年间15例原发性结肠恶性淋巴瘤诊断、治疗及随访结果结果:随访10例手术加化疗或放疗患者,其中4例(40.00%)术后生存超过5年2例(20.00%)超过10年,5例死于淋巴瘤复发,消化道出血,穿孔及中毒性休克结论:采用正确的诊断手段,早期诊断手术切除加系统的化疗和放疗可提高对该病的诊断率及延长生存期.
作者:陈理国;王圣诺;刘冬生;彭志宏 刊期: 2002年第02期
患者,男,36岁.因右膝部疼痛3个月伴渐大肿物1个月,于2000年2月入院.查体:心肺无异常,浅表淋巴结无肿大.右膝前下内侧触及一约5cm×4cm×4cm肿物,质韧偏硬,固定有压痛,膝关节活动好.X线:右胫骨上段骨质破坏,CT示:右胫骨干骺端前部分骨质破坏缺损,其周见软组织肿块8.5cm×7cm×3.5cm.全身骨核素扫描示:右胫骨上段,股骨下端放射性核素异常浓集.碱性磷酸酶:77U/L.诊断:骨恶性肿瘤待诊.经病灶穿刺活检确诊:右胫骨上段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
作者:肖砚斌;许建波;郭萍 刊期: 2002年第02期
目的:探讨肾嫌色细胞癌的临床诊断和治疗方法.方法:3例肾嫌色细胞癌均经手术切除及光镜、免疫组化、Hale's胶体铁染色和电镜检查结果:Doppler超声和CT检查无特异性.病理组织学:肉眼观察肿瘤质地均一,呈淡棕色,肿瘤中央可有坏死灶;光镜下细胞大,胞浆呈纤细网状结构,胞界清楚;Hale's胶体铁染色阳性;EMA、CK19、Ckpan、Vimentin阳性,S-100阴性;电镜下胞浆内有大量膜性小囊泡.随访14.1~31个月(平均19.7个月),1例术后11个月肺部转移,2例无复发或转移,至今生存.结论:肾嫌色细胞癌在病理组织学、组织化学、免疫组化和电镜观察与其它肾癌有明显区别.手术切除是治疗首选方法.可能是一种低恶性潜能有较好预后的肿瘤。
作者:戚晓平;阮绍坤;戴晓汶;黄晓峰;林考兴 刊期: 2002年第02期
非乳腺组织原发癌的乳腺转移临床上很少见,近年来我们遇到3例,现报告如下.例1,女,37岁.1992年8月以胸闷咳嗽、痰中带血主诉入院查体:双侧锁骨上淋巴结未触及,心肺腹部未见异常,无重症肌无力体征.胸部X线见前上纵隔有一10cm×8cm肿块,气管镜检查见气管壁有质脆肿物,病理报告为恶性胸腺瘤,诊断为恶性胸腺瘤Ⅳ期.化疗3个疗程后,于1993年6月发现左乳腺外上象限有一7cm×5cm大小肿块,活动、光滑,与皮肤无粘连.同侧腋下可触及3枚蚕豆大小淋巴结,右侧未见异常.于1993年6月24日在硬外麻醉下行左乳腺切除及腋窝淋巴结清扫术,术后病理报告:左乳腺及同侧腋窝转移性小细胞恶性肿瘤,与原切片比较符合恶性胸腺瘤转移.
作者:王超峰;王新民 刊期: 2002年第02期
基因芯片是生物芯片的一种,融现代微电子、计算机、表面化学和基因分析技术于一体,可广泛应用于医学研究;现已应用于肿瘤基因表达谱分析、突变基因检测、特异基因确定、治疗因素对肿瘤影响及药物筛选等方面研究.具有高通量、高效率和高自动化特点,可能成为医学发展的关键技术.
作者:江荣才;浦佩玉 刊期: 2002年第02期
目的:探讨上皮性卵巢癌组织异位β-HCC基因和蛋白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分别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免疫组化(IHC)和放射免疫测定(RIA)方法检测上皮性卵巢癌细胞β-HCG基因和蛋白表达及癌组织培养上清和腹水中的β-HCG的浓度.结果:12例上皮性卵巢癌β-HCG基因表达全部阳性(100%).7例免疫组化β-HCG蛋白阳性(58.3%).培养上清和腹水中β-HCG平均浓度分别为0.586U/L和1.638U/L.结论:上皮性卵巢癌组织异位β-HCG的表达频率很高,β-HCG可以作为该肿瘤的标记物,RT-PCR方法的特异性,敏感性较高.
作者:周雷;曹文枫;王耕辛;迟芳 刊期: 2002年第02期
例1,女,74岁.近1个月腹部增大,腰部不适,于2001年10月22日入院.妇科检查:盆腔内可及一直径10cm囊实性肿物,活动可.B超示:盆腔囊实性肿物-来自卵巢(畸胎瘤).CT示:盆腔左侧混合性肿物,考虑卵巢畸胎瘤.行全子宫+双附件切除术,术中见肝膈表面光滑,大网膜未见异常.子宫增大如孕3个月大小,后壁可及一肿物,直径约10cm,双附件未见异常.病理检查:子宫11cm×11cm×7cm,左侧后壁肌间见一圆形肿物10cm×7cm×7cm,边界清,包膜完整,切面实性,黄白(图1).
作者:廉世萍;战忠利 刊期: 2002年第02期
例1,患者女,30岁.因左侧炎性乳腺癌根治术后8个月,颈部肿物1个月于1993年10月14日入院.患者8个月前在其它医院行左侧炎性乳腺癌根治术,术后化疗2周期.查体:左乳腺根治术后状态,甲状腺左叶肿大,触及3cm×3cm质硬肿块,左锁骨上可及0.5~1.0cm肿大淋巴结3个,CT等辅助检查肺、肝、脑未见转移诊断:甲状腺癌T2、于1993年10月17 日行甲状腺癌根治并左侧颈淋巴结清扫术.术后病理诊断:左甲状腺转移性腺癌,来源乳腺左颈淋巴结转移4/6术后化疗4周期.1995年2月因脑转移死亡
作者:张益红 刊期: 2002年第02期
女性,46岁.2年前普查发现子宫肌瘤,1年来月经量明显增多,伴血块,近4个月自觉白带增多,于2000年1月18日入院.妇科检查,月经规则3/26天,宫颈肥大、光滑,宫体增大如孕3个月大小,质硬,表面高低不平,活动欠佳,附件未扪及包块,无压痛.阴道B超检查,肌瘤明显增大,遂行全子宫及双附件切除.术后至今仍健在.
作者:董军明;王坚;桂律;叶宣光 刊期: 2002年第02期
继发性双侧膈神经麻痹,常致急性呼吸衰竭,须机械通气维持呼吸.我院近年来治疗双侧膈神经麻痹,予机械通气辅助均获得成功,但耗时耗力耗财,总结其中成功的经验,对将来的工作不无裨益.
作者:罗清泉;赵玉才;周允中;陈文虎;谭强 刊期: 2002年第02期
目的:探讨上尿路肿瘤术后再发膀胱癌的因素.方法:采用回顾性研究对上尿路肿瘤76例进行总结结果:术后膀胱癌再发率36%(27/76),70%(19/27)发生于术后2年.多器官性肿瘤者的再发率69%(11/16)高于单发肿瘤者的27%(16/60).输尿管下段肿瘤者的再发率50%(8/16)高于肾盂输尿管上段者的18%(8/44)Ⅱ~Ⅲ级、T3者再发率高.未切除患侧输尿管口周围膀胱壁的再发率49%(21/43),高于肾输尿管膀胱部分切除术的18%(6/33)结论:上尿路肿瘤的部位、多器官性、病理分级、分期是术后膀胱癌再发的危险因素,切除输尿管口周围膀胱壁是防览止再发的关键.
作者:郝刚跃;杨明山;马庆铮;许纯孝 刊期: 2002年第02期
目的:分析、评价新的非小细胞肺癌TNM分期方法的优缺点(UICC 1997).方法:对照UICC 1987制订的非小细胞肺癌TNM分期方法,复习有关文献,结合临床实际将新、旧分期方法作对比分析.结果:对1997年新修订的非小细胞肺癌TNM分期方法,目前国际上仍存在一些争议,1987的肺癌分期法临床应用效果良好,1997年所做小范围修订,其中有些并不十分恰当.结论:新的非小细胞肺癌分期方法虽不尽完美,但仍不啻为国际统一的权威分期标准.我国肺癌发病率及临床病例数量均居世界前列,理应在临床工作根据不同T、N、M以及影响预后的各种因素,包括新的生物学指标,为在下次修订中能与各国肺癌工作者共同参与、制定出对各期肺癌治疗方案的确定、预后的估计更为准确而合理的分期标准以及能被普遍接受的淋巴引流图.
作者:王云杰;刘锟;马群风;赵正源 刊期: 2002年第02期
目的:检测肝癌亚临床转移灶并探讨其临床病理学意义方法:采用病理大切片技术检测55例肝癌手术切除标本瘤外肝实质内亚临床转移灶;LSAB(Labelled streptavidin-biotin)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检测肝癌微血管密度结果:全组36例(65.5%)瘤外肝组织内存在亚临床转移灶.肝癌亚临床转移灶与年龄、性别、AFP浓度、Fdmondson分级、HBsAg等无关(P>0.05).肿瘤无包膜或包膜不完整、大于3cm、微血管密度高者亚临床转移灶多见亚临床转移灶距原发肿瘤边缘的大距离超过1cm者为42.0%(15/36),超过1.8cm者为8.0%(3/36),远者达3.5cm有亚临床转移灶者术后复发率(694%)较无亚临床转移灶者(29.4%)高(P>0.05).有亚临床转移灶者术后1、2年生存率分别为72.2%和50.0%,无亚临床转移灶者分别为84.2%和57.9%,但两者之间的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有亚临床转移灶者术后l、2年无瘤生存率(52.8%,33.3%)较无亚临床转移灶者(94.7%,63.2%)低(P<0.01)结论:肝癌亚临床转移灶的发生率较高,肿瘤内丰富的新生微血管是肿瘤发生肝内亚临床转移的重要途径之一病理大切片检测肝癌手术标本内亚临床转移灶可能是预测肝癌预后重要的病理学指标.
作者:李升平;张昌卿;冯凯涛;吴秋良;石明;陈敏山;李锦清 刊期: 2002年第02期
我院1997年6月至1999年5月选用干扰素(α-2b-INF)联合顺铂(DDP)+5-氟脲嘧啶(5-FU)腹腔化疗治疗卵巢癌合并腹水,取得良好疗效,现将结果报道如下.1材料与方法1.1临床资料
作者:段萍;朱春丹;陈秀珍 刊期: 2002年第02期
大肠癌是目前死亡率较高的恶性肿瘤.肿瘤耐药直接影响其化疗效果及复发率,多药耐药基因(MDR-1)在肿瘤多药耐药中的作用已由基因转染实验所证明[1].本研究应用力尔凡对MDR-1基因高表达的大肠癌患者联合化疗,使耐药逆转,现报告如下.
作者:高梅鉴;赵鸣雁;薛东波;赵明;李爱东;吕洪光 刊期: 2002年第02期
我们对近年儿童恶性淋巴瘤(ML)误诊的25例总结如下.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霍奇金病(HD)8例,非霍奇金淋巴瘤(NHL)17例;男15例,女10例,男:女为1.5:1;年龄2个月至14岁,平均7.5岁;病程短为21天,长为14个月,中位时间为6个月.
作者:甄子俊;方建培;黄绍良;钟凤仪 刊期: 2002年第02期
进行期胃癌根治术后腹膜转移约占40%~50%.是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1].其途径是:1)癌细胞浸透胃浆膜;2)向腹腔脱落,在腹腔内环境作用下形成有生物活性的脱落癌细胞(ECC);3)与腹膜粘附着床,增殖形成癌结节.转移病灶一旦形成,即为临床转移,治疗十分困难.因此将胃癌腹膜转移诊断和预测提高到亚临床水平,采取有效的阻断治疗,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近年来,我们对此作了较为系统的基础与临床应用研究.
作者:徐惠绵;陈峻青;王舒宝 刊期: 2002年第02期
目的:探讨细胞凋亡在慢性髓性白血病(chronic myeloid leukemia,CML)加速、急变中的意义.方法:CML不同临床分期的41例患者,分离骨髓单个核细胞(bone marrow mononeuclear cells,BMMNC),用DNA凝胶电泳、流式细胞仪及原位末端标记法检测细胞凋亡,荧光分光光度法检测caspase3活性,流式细胞仪测定细胞周期分布结果:CML各组用DNA凝胶电泳法均未见梯状条带;流式细胞仪及原位末端标记法检测细胞凋亡,发现CML各组间未见显著差异;急变期组caspase3活性明显低于慢性期未治疗组及治疗组;急变期组较慢性期组G0/G1期细胞显著增多,S期细胞显著减少.随访19例慢性加速期组患者,发现5例1年内发生急变,未急变者与急变者caspase3活性分别为86.91±23.42及69.85±15.37,P>0.05.结论:细胞凋亡受抑可能在CML急变形成过程中发挥一定的作用.
作者:邹俊晖;潘祥林 刊期: 2002年第02期
目的:评价自体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移植(autologous peripheral blood stem eell transplantation,APBSCT)治疗多发性骨髓瘤的临床疗效方法:16例确诊多发性骨髓瘤患者接受APBSCT,其中2例接受了二次移植,1例接受CD34+细胞筛选后的自体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移植移植后继续常规化疗,13例患者给予α-干扰素维持治疗结果:APBSCT可延长多发性骨髓瘤患者的无瘤生存率及总生存率,该组患者3年、5年无瘤生存率分别为18.75%±9.75%、0,平均无瘤生存时间为24.8个月3年、5年总生存率分别为41.25%±12.72%、18.33%±10.77%,平均总生存时间为37.4个月本组移植患者的CR率高,达76.92%,接近国外报道而且,移植后造血重建快,移植相关并发症少结论:APBSCT是治疗多发性骨髓瘤、改善其预后的重要手段。
作者:杨玉花;克晓燕;王良绪 刊期: 2002年第0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