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阵;王哲海;刘波;张伟亮
目的观察奥沙利铂(L-OHP)联合氟脲嘧啶(5-Fu)及亚叶酸钙(CF)治疗晚期大肠癌的疗效和不良反应.方法42例晚期大肠癌患者,采用奥沙利铂120 mg/m2,静脉滴注4 h,d1;亚叶酸钙200mg/m2,静脉滴注2 h,d1~5;氟脲嘧啶500mg/m2,静脉滴注4 h,d1~5;3周为1个周期.结果42例患者中CR 3例(7.1%),PR 14例(33.3%),SD 18例(42.9%),PD 7例(16.7%),总有效率(CR+PR)40.5%(17/42).主要的不良反应为消化道症状,骨髓抑制和感觉神经毒性.结论奥沙利铂联合氟脲嘧啶及亚叶酸钙治疗晚期大肠癌疗效肯定,不良反应轻,值得临床应用.
作者:喻庆薇 刊期: 2005年第06期
目的探讨急性白血病(AL)血清和骨髓单个核细胞培养上清液(CSBMMNC)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表达水平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定量检测71例急性白血病和20例正常对照血清及CSBMMNC中VEGF表达水平.对其中33例初发AL患者采用2个疗程化疗,分析比较VEGF表达水平的变化与疗效的关系.结果ANLL组与ALL组初发患者血清与CSBMMNC中VEGF水平相比,差异无显著性(P>0.05).AL初发组、复发难治组分别与完全缓解(CR)组、正常对照组血清及CSBMMNC中VEGF表达水平相比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均<0.01).但复发难治组与初发组相比差异无显著性(P均>0.05).初发AL血清与CSBMMNC中VEGF水平与骨髓原始细胞数呈显著正相关(r值分别为0.521和0.849,P均<0.01).33例初发AL患者采用2个疗程化疗,血清及CSBMMNC中高表达组CR率(36.36%)较低表达组CR率(90.90%)低,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均<0.01).结论动态检测血清及CSBMMNC中VEGF水平可在一定程度上了解AL的状态和体内白血病细胞的总负荷量,对AL的疗效及预后判断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作者:杨桂玲;段勇;瞿佳 刊期: 2005年第06期
目的探讨Kilon基因在卵巢上皮性癌中的表达状态及其与基因启动子CpG岛甲基化的关系.方法采用RT-PCR的方法检测20例卵巢正常组织,17例良性上皮性肿瘤,72例卵巢上皮性癌组织和SKOV3、3AO、CaoV3卵巢癌细胞株Kilon基因mRNA的表达并用限制性内切酶-PCR的方法检测基因启动子中CpG岛甲基化的状况.结果在卵巢上皮性癌组织中Kilon mRNA的表达率(33.3%),显著低于正常卵巢组织和卵巢良性上皮性肿瘤组织的表达率分别为60.0%,76.5%.SKOV3、CaoV3和3AO均未见Kilon mRNA表达.启动子甲基化在3种组织中的阳性率分别为0,11.8%和5.6%,卵巢癌与卵巢正常组织和良性肿瘤无显著差异.卵巢癌Kilon启动子HapⅡ内切酶位点甲基化与mRNA失表达无相关性.SKOV-3、CAOV3和3AO均未发现甲基化.结论卵巢上皮性癌细胞存在Kilon基因表达缺失.基因启动子CpG岛HapⅡ酶切位点的甲基化与Kilon基因低表达无相关性.
作者:张晶;陈小君;叶枫;陈怀增;吕卫国;谢幸 刊期: 2005年第06期
草酸铂是第3代铂类抗癌药物,与顺铂或卡铂不同之处在于它包含1个环状大基团(1,2-二氨基环己烷),草酸铂-DNA复合物一旦形成,对DNA修复有更大的抵抗力,能更有效的抑制DNA复制.在临床前和临床研究中,草酸铂对许多不同类型的肿瘤都显示出抗瘤活性,尤其对顺铂和卡铂耐药的结直肠癌瘤株有抗瘤活性[1],因此被用于许多肿瘤的治疗,在结直肠癌中的作用更重要,以草酸铂为基础的化疗方案,尤其是草酸铂联合5-FU/CF已经成为晚期结直肠癌的一线或二线治疗和术后辅助化疗的标准方案.
作者:赵国光;何友兼 刊期: 2005年第06期
目的探讨直肠类癌的临床病理与其手术策略、预后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32例直肠类癌的临床病理及随访资料,按肿瘤直径大小和肌层有无浸润分别分组,比较各组手术治疗效果和生存率.结果直肠类癌大径<2 cm组28例中1例死亡,5年生存率为100.0%,大径>2 cm组4例中2例死亡,5年生存率为33.3%,2组5年生存率比较有非常显著性差异(χ2=14.71,P<0.0001);未浸润肌层组28例中无死亡病例,5年生存率为100.0%,浸润肌层组4例中3例死亡,5年生存率为25.0%,2组5年生存率比较有非常显著性差异(χ2=15.53,P<0.0001).结论直径大小和肌层浸润是决定直肠类癌手术方式的关键,是影响其预后的两个重要相关因素.
作者:高斌斌;徐忠法;孙燕来 刊期: 2005年第06期
恶性肿瘤的重要的特点是侵袭性生长和远处转移,此过程与肿瘤新生血管的大量形成及血管基底膜的降解有密切关系.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是一类能降解血管基底膜及其它基质成分的重要蛋白酶,具有促进肿瘤侵袭及血管形成的作用[1].肿瘤细胞具有高表达MMP-9的特性,但检测肿瘤组织MMP-9表达,取材受到一定限制,且为一次性,难以作动态观察,而血清标本取材方便,可动态检测.本研究通过测定非小细胞肺癌(NSCLC)患者血清MMP-9水平,分析血清MMP-9水平变化与患者TNM分期及生存期的关系,以探讨其作为病程、预后和疗效监测指标的可行性.
作者:达世俭;管丽莉;邬洪梁 刊期: 2005年第06期
目的探讨PPARγ激活剂罗格列酮抑制人胃癌MGC803细胞增殖的机制.方法采用MTT法、集落形成实验和流式细胞仪分别观察罗格列酮作用于胃癌MGC803细胞48 h对细胞增殖和细胞周期的影响.结果12.5μmol/L、25μmol/L、50μmol/L、100μmol/L的罗格列酮对人胃癌MGC803细胞生长抑制率分别为10.85%、32.52%、57.47%、78.94%,罗格列酮处理后MGC803细胞集落形成明显受到抑制,且细胞周期停滞于G1期.结论罗格列酮对人胃癌MGC803细胞的增殖抑制作用与诱导细胞周期G1期停滞有关.
作者:朱理辉;张琍 刊期: 2005年第06期
甲状腺微小癌亦称作为隐匿性甲状腺癌.因肿瘤小于10mm,患者又无特殊临床症状,术前难以确诊.绝大多数病例是因患其它甲状腺疾病进行腺叶切除而在标本病理检查中发现,少数可因颈部淋巴结肿大而行颈部淋巴结切除活检后发现.由于癌灶小,易被临床及病理医师忽略.现对我院1994年~2004年及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进修期间经手术切除,病理确诊的37例甲状腺微小癌进行病理学分析.
作者:舒美玲 刊期: 2005年第06期
目的探讨局部灌注化疗结合腹腔低渗热化疗对预防胃癌术后复发和转移的价值.方法将170例实行根治术的胃癌患者随机分成2个组.治疗组(88例):术后行局部动脉灌注化疗加腹腔低渗热化疗;对照组(82例):术后行全身静脉化疗,比较2组疗效.结果随访5年,治疗组1、3、5年生存率分别为95.5%(84/88)、83.0%(73/88)、54.6%(48/88);对照组分别为75.6%(62/82)、54.9%(45/82)、34.2%(28/82).治疗组局部复发率、腹膜转移率、肝转移率和骨髓抑制发生率分别为9.1%(8/88)、20.5%(18/88)、22.7%(20/88)、18.2%(16/88);对照组分别为24.4%(20/82)、43.9%(36/82)、46.3%(38/82)、39.0%(32/82).2组指标比较,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局部灌注化疗结合腹腔低渗热化疗能有效防治胃癌术后局部复发和腹膜转移、肝转移,疗效好于静脉化疗,且副作用小.
作者:刘晓东;罗琪;刘忠臣 刊期: 2005年第06期
目的分析4例基本外科收治的肠道子宫内膜异位症病例的临床特点及诊治情况.方法1985年1月~2005年10月,收治于基本外科的4例肠道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分析其年龄、病史、临床表现、体格检查、辅助检查、手术方式及术后随访情况.结果4例就诊于基本外科的患者平均年龄39.8岁.2例行急诊手术,2例因直肠肿物择期手术.2例急诊手术的患者术前有盆腔子宫内膜异位症病史.1例患者有排便习惯改变.2例患者术前行纤维结肠镜检查.手术中发现病变累及直肠前壁者2例,累计阑尾及回盲部者1例,累及回肠末端1例.结论有周期性的消化道症状及相应的妇科病史的育龄妇女应高度怀疑肠道子宫内膜异位症的可能,手术有诊断治疗的双重作用.应重视妇科医生与外科医生的合作,应重视患者术后随诊.
作者:付晨薇;刘骞 刊期: 2005年第06期
目的分析食管癌术后发生切缘残留癌(简称切缘癌)的原因,寻找降低切缘癌发生率切实可行的对策.方法回顾性分析5 402例食管癌根治术病例的临床病理资料.复阅病理切片,将切缘癌分为原位癌、浸润癌、切缘黏膜下层见有脉管内癌栓(简称切缘癌栓)等类型进行观察.结果5 402例病例中,男3 191例,女2 211例,年龄28~86岁,中位年龄55岁.按原发癌不同分为:颈段癌29例,胸上段癌751例,胸中段癌3 964例,胸下段癌539例,多灶癌90例,双原癌29例.5 402例标本按年计算切缘癌发生率为5.4%~7.9%,平均发生率为6.7%(361/5 402),上切缘癌发生率为5.5%(299/5 402),下切缘癌发生率为0.9%(47/5402),上、下切缘癌发生率为0.3%(15/5 402).颈段食管癌、多灶癌的上切缘癌发生率分别为17.2%(5/29)、13.3%(12/90).双原癌病例下切缘浸润癌的发生率为27.6%(8/29).切缘癌中原位癌、切缘癌栓、浸润癌的构成比分别为41.0%(154/376)、7.7%(29/376)、51.3%(193/376).结论食管癌术后上、下切缘都有发生切缘癌的可能,少数情况下可以同时发生,双原癌者下切缘癌发生率较大,其它食管癌均以上切缘癌发生率较大.食管癌术后切缘癌的发生与病变到切缘的距离负相关,但单纯增加距离不能完全避免切缘癌,常规术中切缘冷冻切片检查,可望真正降低切缘癌的发生率.
作者:赵一电;郭梅 刊期: 2005年第06期
我科1998年1月至2004年12月对247例直肠癌患者施行直肠前切除术,发生吻合口漏31例,经及时,积极处理,全部治愈.为探讨漏发生原因及其预防、治疗措施,从而降低直肠漏的发生率,特作如下分析.
作者:魏海云;黄凯;刘旗泉 刊期: 2005年第06期
乳头溢液是乳腺疾病的常见临床表现之一,引起乳头溢液的原发疾病多种多样,国外大宗病例研究表明5%左右乳腺疾病患者出现乳头溢液,而病理性乳头溢液患者中有9.3%~21.3%为乳腺癌[1,2].本文从病理性乳头溢液的性质及与乳腺疾病的相关性,来分析乳腺癌与乳头溢液性质的关系.
作者:王用金;艾秀华;沈力;刘淑芳 刊期: 2005年第06期
心脏脂肪肉瘤是1种来源于间叶组织或具有间叶组织分化特点的心脏原发性恶性肿瘤,临床罕见,预后很差,诊疗经验少.现报告我院收治的1例,并结合文献分析其临床特点,并探讨有关的诊断及治疗方法.
作者:廖峰;华海清;徐随福;何泽明;秦叔逵 刊期: 2005年第06期
局部晚期乳腺癌(locally advanced breast cancer,LABC)一般是指乳腺原发病灶较大,手术切除较困难,但没有远处转移的临床Ⅲ期乳腺癌,其区域淋巴结转移率在90%以上,预后较差,如何有效治疗LABC,是临床上需引起重视的课题之一.术前化疗设计的生物学基础是癌细胞增殖可使耐药性细胞增多,早期采用无交叉耐药的化疗,有助于抑制耐药细胞的产生,从而提高化疗疗效[1].化疗可以使LABC降期以便手术治疗,而表阿霉素与诺维苯联合应用是目前对转移性乳腺癌化疗较有效的方案.我中心2003年8月至2004年10月采用表阿霉素加诺维苯作为LABC的新辅助化疗方案,治疗LABC患者46例,观察治疗后肿瘤的有效率、手术切除率及药物的安全性,结果报道如下.
作者:任统伟;王润莲;张敏;袁航;王春燕 刊期: 2005年第06期
目的观察肺癌患者体内Th1和Th2类细胞因子的基因表达及化疗对其表达的影响.方法采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技术,检测肺癌患者在化疗前、化疗后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Th1和Th2类细胞因子mRNA表达.结果正常对照及良性肺部疾病组Th1和Th2类细胞因子基因表达呈阴性或基本不表达;肺癌组IL-4、IL-6、IL-10的mRNA表达水平显著高于良性肺部疾病组和正常对照组(P值均<0.001);IFN-γ元阳性表达(0/52),IL-2则仅有2例阳性表达,均较正常对照组及良性肺部疾病组明显减少(P值分别为0.006,0.007;0.004,0.003);且Th1和Th2类细胞因子基因表达水平与肺癌的病理分型及临床分期无相关性(P值分别为0.925,0.752,0.868,0.780,0.949).化疗后IL-4、IL-6、IL-10的阳性表达较化疗前显著减少(P值分别为0.003,0.001,0.002),而IFNγ、IL-2阳性表达较化疗前有显著增加(P值均<0.001).结论肺癌患者Th1类细胞因子表达受抑,Th2类因子呈强势表达;化疗可使肺癌患者Th2类细胞因子的强势表达向Th1类逆转.
作者:梁婧;李岩;刘文波;许晓群;赵跃然 刊期: 2005年第06期
目的观察吉西他滨联合顺铂治疗复发或转移性鼻咽癌的临床疗效和不良反应.方法吉西他滨1000 mg/m2,分别于第1天和第8天静脉点滴;顺铂80 mg/m2,第1天,或顺铂每天20 mg/m2,第1~4天,21天为1个周期,所有病例接受至少2个周期的化疗.结果28例患者入组,完全缓解6例,部分缓解18例,总有效率为85.7%(24忍8).中位随访时间15个月(6~23个月),1年生存率为86%,中位疾病进展时间为8.6个月(2.5~18个月).主要不良反应为骨髓抑制及恶心、呕吐,有4例(14%,4/28)发生了Ⅲ~Ⅳ度骨髓毒性.结论吉西他滨联合顺铂方案治疗复发或转移性鼻咽癌有较好的疗效,患者耐受性好,值得临床进一步研究.
作者:洪茜;彭培建;周桑玉;陈志坚 刊期: 2005年第06期
目的探讨抑癌基因PTEN在乳腺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采用SABC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了62例乳腺癌、15例癌旁及12例正常乳腺组织中PTEN蛋白表达水平,结合临床病理指标进性分析.结果乳腺癌组PTEN蛋白阳性表达率(56.5%)显著低于癌旁组(86.7%)和正常组(100.0%),P均<0.05;癌旁组(86.7%)低于正常组(100.0%),P>0.05.伴有淋巴结转移的乳腺癌中PTEN蛋白阳性表达率(32.1%)显著低于无淋巴结转移乳腺癌(61.8%),P<0.05;浸润性癌PTEN蛋白阳性表达率(44.4%)显著低于早期浸润性癌(75.0%),P<0.05;PTEN蛋白表达与肿瘤大小、PTNM分期无关,P>0.05.结论PTEN蛋白在乳腺癌的发生、发展、侵袭转移中可能起着重要作用.PTEN蛋白表达水平可以作为判定乳腺癌病理生物学行为的客观指标.
作者:陈启;曹明智;周岩冰;杨金镛 刊期: 2005年第06期
目的观察伊班膦酸钠(艾本)联合化疗对乳腺癌骨转移的止痛效果和不良反应.方法将65例晚期乳腺癌并骨转移患者随机分为A、B 2个组,A组给予伊班膦酸钠4 mg,静脉滴注,每4周1次,连用2~4次,并给长春瑞宾25 mg/m2,静脉注射,第1、8天;表阿霉素50~70 mg/m2,静脉注射,第2天;每21~28天为1个周期,连用2~4个周期.B组为单用伊班膦酸钠,剂量和用法同A组.结果A、B 2组止痛有效率分别为87.5%(28/32)和81.3%(26/32),经统计学分析,元显著性差异(P>0.05);A组不良反应较B组多,主要是化疗后骨髓抑制及消化道反应.结论对乳腺癌骨转移性疼痛,采用伊班膦酸钠治疗,可获得较好的疗效,若再加化疗,并不能进一步提高近期镇痛效果.
作者:陈阵;王哲海;刘波;张伟亮 刊期: 2005年第06期
我科自1988年10月至2004年2月共收治了23例残胃贲门癌及残胃状态下食管癌,其中9例行了手术治疗,现报道如下.
作者:林群;匡裕康;吴九发 刊期: 2005年第0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