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理辉;张琍
目的研究颈、胸上段食管癌使用MLC技术照射的剂量学特点.方法14例经病理证实的颈、胸上段食管癌患者,行常规模拟定位制定常规治疗计划,并以此计划的照野中心为中心行CT扫描,用MLC技术设计第2种方案,同时将资料传入ADAC计划系统设计三维适形方案.将此3种方案的有关参数进行比较.结果肿瘤长度的检查结果:钡透和内镜结果相近(P=0.108)、与CT比较有差异.常规模拟定位的中心与肿瘤的GTV中心在X、Y、Z轴上相差3.4、8.1、5.9 mm.以等中心点归一,给与处方剂量60 Gy/30F,3种照野所覆盖的肿瘤体积占GTV的36%、94%、100%,占CTV 23%、85%、92%.3种照野的100%GTV体积剂量分别为45、58、62 Gy.V 20分别为13.6%、13.5%、12.7%.结论常规模拟定位难以满足颈、胸上段食管癌放疗的剂量要求.使用MLC技术的照野可以达到和适形照野相同的靶区剂量分布,建议使用但应注意脊髓的剂量.
作者:李斌;陈晓钟;祝成龙;王方正;包婺安 刊期: 2005年第06期
目的探讨p16在宫颈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与临床病理参数和预后的相关性.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S-P法)检测30例正常宫颈组织、20例CIN组织和52例宫颈鳞癌组织中的p16表达情况.结果在正常宫颈组织中p16蛋白基本呈阴性表达;在CIN组织及宫颈癌组织中呈过表达,过表达率分别为30.0%和63.5%.p16蛋白的表达与淋巴转移及病理分级有关(P<0.05),与年龄、临床分期、肿瘤大小、浸润深度、脉管有无癌栓无关(P>0.05);p16表达阳性患者的预后较p16表达阴性患者差,但两者生存率比较差别无显著性.结论抑癌基因p16的过表达发生在宫颈癌和癌前病变阶段,故其可作为1种肿瘤标记物用于宫颈癌的临床筛查及诊断.p16能否作为宫颈癌预后判断的指标尚待进一步研究.
作者:江涛;李隆玉;潘玫;曾四元;乔志强;吴云燕 刊期: 2005年第06期
目的探讨35岁以下青年乳腺癌的临床特点及其与预后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天津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1988年1月~1992年12月收治的205例青年乳腺癌患者的临床和病理资料并与同期中老年乳腺癌病例作对照分析.结果青年乳腺癌患者治疗后5年、10年生存率分别为75.61%、47.80%;中老年乳腺癌患者5年、10年生存率分别为73.60%、50.70%,2组5年、10年生存率相近,无显著性差异.病理分期、病理类型、腋淋巴结转移、肿瘤大小、雌激素受体水平是影响青年乳腺癌预后的重要因素.结论本组青年乳腺癌预后与中老年乳腺癌预后相近,综合治疗可能改善生存期.
作者:安松林;方志沂;于泳 刊期: 2005年第06期
目的观察奥沙利铂(L-OHP)联合氟脲嘧啶(5-Fu)及亚叶酸钙(CF)治疗晚期大肠癌的疗效和不良反应.方法42例晚期大肠癌患者,采用奥沙利铂120 mg/m2,静脉滴注4 h,d1;亚叶酸钙200mg/m2,静脉滴注2 h,d1~5;氟脲嘧啶500mg/m2,静脉滴注4 h,d1~5;3周为1个周期.结果42例患者中CR 3例(7.1%),PR 14例(33.3%),SD 18例(42.9%),PD 7例(16.7%),总有效率(CR+PR)40.5%(17/42).主要的不良反应为消化道症状,骨髓抑制和感觉神经毒性.结论奥沙利铂联合氟脲嘧啶及亚叶酸钙治疗晚期大肠癌疗效肯定,不良反应轻,值得临床应用.
作者:喻庆薇 刊期: 2005年第06期
目的分析4例基本外科收治的肠道子宫内膜异位症病例的临床特点及诊治情况.方法1985年1月~2005年10月,收治于基本外科的4例肠道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分析其年龄、病史、临床表现、体格检查、辅助检查、手术方式及术后随访情况.结果4例就诊于基本外科的患者平均年龄39.8岁.2例行急诊手术,2例因直肠肿物择期手术.2例急诊手术的患者术前有盆腔子宫内膜异位症病史.1例患者有排便习惯改变.2例患者术前行纤维结肠镜检查.手术中发现病变累及直肠前壁者2例,累计阑尾及回盲部者1例,累及回肠末端1例.结论有周期性的消化道症状及相应的妇科病史的育龄妇女应高度怀疑肠道子宫内膜异位症的可能,手术有诊断治疗的双重作用.应重视妇科医生与外科医生的合作,应重视患者术后随诊.
作者:付晨薇;刘骞 刊期: 2005年第06期
目的检测膜联蛋白A1(Annexin A1)在正常乳腺组织、乳腺良性增生、癌前病变及乳腺癌中的表达,以探讨其表达差异同乳腺癌发生发展的相关性.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SABC方法和蛋白印迹检测乳腺正常组织、良性病变(纤维腺瘤)、癌前病变(乳腺囊性增生症)、非浸润性导管癌、浸润性导管癌中Annexin A1的表达情况.结果Annexin A1的染色评分在20例癌旁正常乳腺组织为1.5328±0.45603;在20例良性病变为1.3250±0.56928;在20例癌前病变为0.9125±0.40324;在20例非浸润性导管癌为0.1550±0.20125;在40例浸润性导管癌为0.1038±0.12004.正常乳腺组织、乳腺囊性增生症、乳腺癌3组间差异显著(P<0.01).乳腺囊性增生症、良性增生、乳腺癌3组间差异显著(P<0.01).良性增生与正常组织之间,非浸润导管癌与浸润性导管癌之间无显著差异(P>0.05).乳腺癌中Annexin A1表达水平与乳腺肿瘤大小及临床分期有关(P<0.05),与患者绝经与否、乳腺癌组织学分级、淋巴结转移与否等无显著差异(P>0.05).蛋白印迹结果与上述结果一致.结论Annexin A1表达水平在乳腺癌及其癌前病变组织中有不同程度的下调,下调程度与乳腺癌发生的危险性及恶性度密切相关,提示Annexin A1可以作为乳腺癌发生趋势预测、早期诊断、评价预后具有重要应用价值的指标.
作者:张敏;王金穗;曹云山;李妘;朱任之 刊期: 2005年第06期
目的探讨抑癌基因PTEN在乳腺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采用SABC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了62例乳腺癌、15例癌旁及12例正常乳腺组织中PTEN蛋白表达水平,结合临床病理指标进性分析.结果乳腺癌组PTEN蛋白阳性表达率(56.5%)显著低于癌旁组(86.7%)和正常组(100.0%),P均<0.05;癌旁组(86.7%)低于正常组(100.0%),P>0.05.伴有淋巴结转移的乳腺癌中PTEN蛋白阳性表达率(32.1%)显著低于无淋巴结转移乳腺癌(61.8%),P<0.05;浸润性癌PTEN蛋白阳性表达率(44.4%)显著低于早期浸润性癌(75.0%),P<0.05;PTEN蛋白表达与肿瘤大小、PTNM分期无关,P>0.05.结论PTEN蛋白在乳腺癌的发生、发展、侵袭转移中可能起着重要作用.PTEN蛋白表达水平可以作为判定乳腺癌病理生物学行为的客观指标.
作者:陈启;曹明智;周岩冰;杨金镛 刊期: 2005年第06期
目的探讨局部灌注化疗结合腹腔低渗热化疗对预防胃癌术后复发和转移的价值.方法将170例实行根治术的胃癌患者随机分成2个组.治疗组(88例):术后行局部动脉灌注化疗加腹腔低渗热化疗;对照组(82例):术后行全身静脉化疗,比较2组疗效.结果随访5年,治疗组1、3、5年生存率分别为95.5%(84/88)、83.0%(73/88)、54.6%(48/88);对照组分别为75.6%(62/82)、54.9%(45/82)、34.2%(28/82).治疗组局部复发率、腹膜转移率、肝转移率和骨髓抑制发生率分别为9.1%(8/88)、20.5%(18/88)、22.7%(20/88)、18.2%(16/88);对照组分别为24.4%(20/82)、43.9%(36/82)、46.3%(38/82)、39.0%(32/82).2组指标比较,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局部灌注化疗结合腹腔低渗热化疗能有效防治胃癌术后局部复发和腹膜转移、肝转移,疗效好于静脉化疗,且副作用小.
作者:刘晓东;罗琪;刘忠臣 刊期: 2005年第06期
我科自1988年10月至2004年2月共收治了23例残胃贲门癌及残胃状态下食管癌,其中9例行了手术治疗,现报道如下.
作者:林群;匡裕康;吴九发 刊期: 2005年第06期
目的探讨宫颈癌及其癌前病变组织中HPV16 E6、E7蛋白的表达及其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化SP法对15例正常宫颈、25例宫颈上皮内瘤变(CIN)以及61例浸润性宫颈癌组织进行了HPV16 E6、HPV16 E7蛋白表达的检测.结果在正常宫颈、CINⅠ~Ⅱ、CINⅢ及浸润性宫颈癌中,HPV16 E6蛋白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0(0/15)、7.14%(1/14)、36.36%(4/11)、59.02%(36/61);CINⅢ和浸润性宫颈癌中HPV16 E6蛋白阳性表达率明显高于正常宫颈组织和CIN Ⅰ~Ⅱ(P<0.05);在高、中、低分化宫颈癌中,HPV16E6蛋白阳性表达率分别为45.45%(5/11)、77.78%(14/18)、53.13%(17/32);HPV16E6蛋白在不同分化程度的宫颈癌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有显著性差异(P<0.05),但HPV16E6蛋白表达与宫颈癌组织分化程度无明显相关性(γs=0.123),HPV16 E6蛋白阳性表达率与宫颈癌临床分期和淋巴结转移无关(P>0.05).HPV16 E7蛋白在正常宫颈上皮、CINⅠ~Ⅱ、CINⅢ及浸润性宫颈癌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20.00%(3/15)、42.86%(6/14)、63.64%(7/11)、57.38%(35/61),HPV16E7蛋白在不同宫颈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无明显差异(P=0.05);HPV16 E7蛋白的表达与宫颈癌临床分期、淋巴结转移和组织分化均无关(P>0.05).结论HPV16 E6蛋白的检测有可能作为宫颈癌前病变转归的指标.
作者:范余娟;彭芝兰;尹如铁;牛小宇;陈悦悦;李文 刊期: 2005年第06期
我科1998年1月至2004年12月对247例直肠癌患者施行直肠前切除术,发生吻合口漏31例,经及时,积极处理,全部治愈.为探讨漏发生原因及其预防、治疗措施,从而降低直肠漏的发生率,特作如下分析.
作者:魏海云;黄凯;刘旗泉 刊期: 2005年第06期
目的分析食管癌术后发生切缘残留癌(简称切缘癌)的原因,寻找降低切缘癌发生率切实可行的对策.方法回顾性分析5 402例食管癌根治术病例的临床病理资料.复阅病理切片,将切缘癌分为原位癌、浸润癌、切缘黏膜下层见有脉管内癌栓(简称切缘癌栓)等类型进行观察.结果5 402例病例中,男3 191例,女2 211例,年龄28~86岁,中位年龄55岁.按原发癌不同分为:颈段癌29例,胸上段癌751例,胸中段癌3 964例,胸下段癌539例,多灶癌90例,双原癌29例.5 402例标本按年计算切缘癌发生率为5.4%~7.9%,平均发生率为6.7%(361/5 402),上切缘癌发生率为5.5%(299/5 402),下切缘癌发生率为0.9%(47/5402),上、下切缘癌发生率为0.3%(15/5 402).颈段食管癌、多灶癌的上切缘癌发生率分别为17.2%(5/29)、13.3%(12/90).双原癌病例下切缘浸润癌的发生率为27.6%(8/29).切缘癌中原位癌、切缘癌栓、浸润癌的构成比分别为41.0%(154/376)、7.7%(29/376)、51.3%(193/376).结论食管癌术后上、下切缘都有发生切缘癌的可能,少数情况下可以同时发生,双原癌者下切缘癌发生率较大,其它食管癌均以上切缘癌发生率较大.食管癌术后切缘癌的发生与病变到切缘的距离负相关,但单纯增加距离不能完全避免切缘癌,常规术中切缘冷冻切片检查,可望真正降低切缘癌的发生率.
作者:赵一电;郭梅 刊期: 2005年第06期
生长抑素(somatostatin,SS)即是重要的垂体激素,也是1个有着广泛生物学活性的胃肠激素.大量研究表明,生长抑素及其类似物(somatostatin analogue,SSA)具有抗肿瘤活性,可抑制内分泌肿瘤及许多实体肿瘤的增殖.因其生理功能是由细胞膜上的生长抑素受体(somatostatin receptor,SSTR)所介导,所以近年来生长抑素受体在肿瘤中的表达及应用日益受到重视,现将SSTR与消化系肿瘤的关系作一综述.
作者:周琳;史成章 刊期: 2005年第06期
目的探讨PPARγ激活剂罗格列酮抑制人胃癌MGC803细胞增殖的机制.方法采用MTT法、集落形成实验和流式细胞仪分别观察罗格列酮作用于胃癌MGC803细胞48 h对细胞增殖和细胞周期的影响.结果12.5μmol/L、25μmol/L、50μmol/L、100μmol/L的罗格列酮对人胃癌MGC803细胞生长抑制率分别为10.85%、32.52%、57.47%、78.94%,罗格列酮处理后MGC803细胞集落形成明显受到抑制,且细胞周期停滞于G1期.结论罗格列酮对人胃癌MGC803细胞的增殖抑制作用与诱导细胞周期G1期停滞有关.
作者:朱理辉;张琍 刊期: 2005年第06期
消化道穿孔是外科常见病,绝大多数为溃疡病所引起,近年来由于治疗溃疡病的药物疗效确切,使溃疡病发展至穿孔的病例日渐减少,而由于肿瘤引起之穿孔病例逐渐增多,应引起临床上的重视.我院自1984年11月至2002年11月共收治消化道穿孔患者318例,其中因胃癌引起穿孔的病例为21例,占6.6%.现结合文献报告如下.
作者:胡荣;明金庚;张铁流;张红阳 刊期: 2005年第06期
目的探讨凝血栓蛋白1(THBS1)基因启动子CpG岛异常甲基化与大肠腺癌及其临床病理特征的关联.方法THBS1基因甲基化状态用甲基化特异性PCR检测.结果大肠腺癌、癌旁组织中,THBS1基因启动子CpG岛甲基化率的差异有显著性(χ2=5.93,P=0.025);老年患者肿瘤组织中THBS1基因甲基化率明显高于非老年患者(χ2=5.68,P=0.017),直径≥3cm的肿瘤组织中THBS1基因甲基化率显著高于直径<3 cm的肿瘤(χ2=4.16,P=0.041),C期和D期肿瘤组织中THBS1基因甲基化率显著高于A期或B期肿瘤(χ2=8.04,u=2,P=0.018).结论THBS1基因甲基化与大肠腺癌的发生有关,肿瘤以老年、晚期和直径较大的肿瘤多见.
作者:张友才;陈永平;李骥;王晓东;邓长生;朱尤庆;龚玲 刊期: 2005年第06期
草酸铂是第3代铂类抗癌药物,与顺铂或卡铂不同之处在于它包含1个环状大基团(1,2-二氨基环己烷),草酸铂-DNA复合物一旦形成,对DNA修复有更大的抵抗力,能更有效的抑制DNA复制.在临床前和临床研究中,草酸铂对许多不同类型的肿瘤都显示出抗瘤活性,尤其对顺铂和卡铂耐药的结直肠癌瘤株有抗瘤活性[1],因此被用于许多肿瘤的治疗,在结直肠癌中的作用更重要,以草酸铂为基础的化疗方案,尤其是草酸铂联合5-FU/CF已经成为晚期结直肠癌的一线或二线治疗和术后辅助化疗的标准方案.
作者:赵国光;何友兼 刊期: 2005年第06期
目的探讨重组人红细胞生成素(rhEPO)在预防含铂方案化疗相贫血中的作用.方法选择93例进展期恶性肿瘤患者随机分组:化疗+rhEPO组45例和单纯化疗组48例.2组均接受含铂剂为主联合方案化疗.分别于化疗后4周、8周、16周评估血红蛋白水平,治疗开始前及治疗16周后评估体力状况评分(KPS),应用癌症患者生活质量评估量表(QLQ-52)对患者的总体生活质量进行评估.结果化疗+rhEPO组化疗前Hb水平为(124.0±9.8)g/L,完成4个周期化疗后Hb水平为(120.0±11.0)g/L,差异无显著意义(P>0.05).单化疗组化疗前Hb水平为(126.0±12.0)g/L,完成4个周期化疗后平均Hb水平为(98.0±10.2)g/L,其中23例患者Hb水平<100 g/L.与化疗前比较,具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生活质量调查分析显示,单化疗组化疗前QOL评分为(90±34)分,完成4个周期化疗后QOL评分为(106±40)分,总体生活质量受到显著影响(P<0.05);联合治疗组患者生活质量评分无明显变化(P>0.05).结论化疗联用rhEPO即能有效维持肿瘤患者的Hb水平,可预防并延缓化疗造成的贫血的发生,又能维持良好的生活质量,安全可靠.
作者:刘莉;丁乾;宋颖秋;石星;曹如波;王晶;伍钢 刊期: 2005年第06期
目的观察多西紫杉醇联合卡培他滨作为一线方案治疗晚期胃癌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46例晚期胃癌患者采用多西紫杉醇75 mg/m2静脉滴注d1;卡培他滨每日1 250 mg/m2,分2次口服,d1~14,21天为1个周期,连用2个周期后评价疗效.结果CR 4例,PR 20例,SD 15例,PD 7例,总有效率52.2%,毒副作用主要有Ⅰ~Ⅱ度恶心、呕吐、腹泻、口腔炎、手足综合征、末梢神经感觉异常及白细胞减少.结论多西紫杉醇联合卡培他滨治疗晚期胃癌疗效较高,安全性好,副作用可耐受,值得临床进一步观察.
作者:陈火国;靳文剑;洪道显 刊期: 2005年第06期
甲状腺微小癌亦称作为隐匿性甲状腺癌.因肿瘤小于10mm,患者又无特殊临床症状,术前难以确诊.绝大多数病例是因患其它甲状腺疾病进行腺叶切除而在标本病理检查中发现,少数可因颈部淋巴结肿大而行颈部淋巴结切除活检后发现.由于癌灶小,易被临床及病理医师忽略.现对我院1994年~2004年及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进修期间经手术切除,病理确诊的37例甲状腺微小癌进行病理学分析.
作者:舒美玲 刊期: 2005年第0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