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TC与NP方案治疗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的疗效对比观察

施亚斌;朱雪红;何景生;宋绪梅

关键词:非小细胞肺癌, 紫杉醇, 卡铂, 长春瑞滨, 顺铂, 化疗
摘要:目的比较紫杉醇(PTX)加卡铂(CBP)(TC方案)与长春瑞滨(NVB)加顺铂(DDP)(NP方案)治疗晚期非小细胞肺癌(NSCLC)的疗效和不良反应.方法56例初治晚期NSCLC依照患者就诊化疗的先后顺序随机分入TC组和NP组,化疗2周期后进行评价.结果TC组完全缓解率为10.7%,部分缓解率为42.9%,总有效率为53.6%,NP组完全缓解率为7.1%,部分缓解率为42.9%,总有效率为50.0%,2组疗效无显著性差异(P>0.05).TC组胃肠道反应、肾毒性和肌肉关节疼痛发生率均比NP组低,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TC方案和NP方案均可作为治疗晚期NSCLC的一线化疗方案.
实用癌症杂志相关文献
  • PPARγ激活剂罗格列酮抑制人胃癌MGC803细胞增殖机制的研究

    目的探讨PPARγ激活剂罗格列酮抑制人胃癌MGC803细胞增殖的机制.方法采用MTT法、集落形成实验和流式细胞仪分别观察罗格列酮作用于胃癌MGC803细胞48 h对细胞增殖和细胞周期的影响.结果12.5μmol/L、25μmol/L、50μmol/L、100μmol/L的罗格列酮对人胃癌MGC803细胞生长抑制率分别为10.85%、32.52%、57.47%、78.94%,罗格列酮处理后MGC803细胞集落形成明显受到抑制,且细胞周期停滞于G1期.结论罗格列酮对人胃癌MGC803细胞的增殖抑制作用与诱导细胞周期G1期停滞有关.

    作者:朱理辉;张琍 刊期: 2005年第06期

  • 脑胶质瘤放化疗研究进展

    脑胶质瘤约占颅内肿瘤的40%~50%,手术是主要的治疗手段.因胶质瘤常呈浸润性生长,且多处于脑部重要结构,手术无法做到真正的彻底全切,单纯手术治疗的5年生存率<25%,治率较低.胶质瘤术后合理的放化疗总体上可以改善生存,已成为当前此类肿瘤治疗的主流方法,在此将近年国外的相关研究成果作一概述.

    作者:顾科;张军宁 刊期: 2005年第06期

  • 胃癌穿孔21例诊治临床分析

    消化道穿孔是外科常见病,绝大多数为溃疡病所引起,近年来由于治疗溃疡病的药物疗效确切,使溃疡病发展至穿孔的病例日渐减少,而由于肿瘤引起之穿孔病例逐渐增多,应引起临床上的重视.我院自1984年11月至2002年11月共收治消化道穿孔患者318例,其中因胃癌引起穿孔的病例为21例,占6.6%.现结合文献报告如下.

    作者:胡荣;明金庚;张铁流;张红阳 刊期: 2005年第06期

  • 高龄胃癌患者并存疾病的围手术期处理

    目的探讨高龄胃癌患者并存疾病的围手术期处理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113例70岁以上胃癌患者并存疾病的围手术期处理及外科治疗结果.结果并存心血管疾病56例、呼吸系统疾病34例、糖尿病15例、肝功能不全8例、肾功能不全5例、营养不良32例.术后出现并发症29例,其中切口感染8例、腹腔感染4例、切口裂开1例、肺部感染10例、胸腔积液7例、吻合口漏1例、急性呼吸窘迫综合症1例、急性心肌梗塞2例.围手术期死亡2例.结论并存疾病增加了高龄胃癌患者手术风险,但术前全面了解病情,加强对并存疾病的围手术期处理不仅可以降低手术的风险,而且可以减少并发症的发生率和降低围手术期死亡率.

    作者:黄权;雷鸣 刊期: 2005年第06期

  • 5402例食管癌术后切缘癌分析

    目的分析食管癌术后发生切缘残留癌(简称切缘癌)的原因,寻找降低切缘癌发生率切实可行的对策.方法回顾性分析5 402例食管癌根治术病例的临床病理资料.复阅病理切片,将切缘癌分为原位癌、浸润癌、切缘黏膜下层见有脉管内癌栓(简称切缘癌栓)等类型进行观察.结果5 402例病例中,男3 191例,女2 211例,年龄28~86岁,中位年龄55岁.按原发癌不同分为:颈段癌29例,胸上段癌751例,胸中段癌3 964例,胸下段癌539例,多灶癌90例,双原癌29例.5 402例标本按年计算切缘癌发生率为5.4%~7.9%,平均发生率为6.7%(361/5 402),上切缘癌发生率为5.5%(299/5 402),下切缘癌发生率为0.9%(47/5402),上、下切缘癌发生率为0.3%(15/5 402).颈段食管癌、多灶癌的上切缘癌发生率分别为17.2%(5/29)、13.3%(12/90).双原癌病例下切缘浸润癌的发生率为27.6%(8/29).切缘癌中原位癌、切缘癌栓、浸润癌的构成比分别为41.0%(154/376)、7.7%(29/376)、51.3%(193/376).结论食管癌术后上、下切缘都有发生切缘癌的可能,少数情况下可以同时发生,双原癌者下切缘癌发生率较大,其它食管癌均以上切缘癌发生率较大.食管癌术后切缘癌的发生与病变到切缘的距离负相关,但单纯增加距离不能完全避免切缘癌,常规术中切缘冷冻切片检查,可望真正降低切缘癌的发生率.

    作者:赵一电;郭梅 刊期: 2005年第06期

  • 颈、胸上段食管癌MLC照射野的剂量学研究

    目的研究颈、胸上段食管癌使用MLC技术照射的剂量学特点.方法14例经病理证实的颈、胸上段食管癌患者,行常规模拟定位制定常规治疗计划,并以此计划的照野中心为中心行CT扫描,用MLC技术设计第2种方案,同时将资料传入ADAC计划系统设计三维适形方案.将此3种方案的有关参数进行比较.结果肿瘤长度的检查结果:钡透和内镜结果相近(P=0.108)、与CT比较有差异.常规模拟定位的中心与肿瘤的GTV中心在X、Y、Z轴上相差3.4、8.1、5.9 mm.以等中心点归一,给与处方剂量60 Gy/30F,3种照野所覆盖的肿瘤体积占GTV的36%、94%、100%,占CTV 23%、85%、92%.3种照野的100%GTV体积剂量分别为45、58、62 Gy.V 20分别为13.6%、13.5%、12.7%.结论常规模拟定位难以满足颈、胸上段食管癌放疗的剂量要求.使用MLC技术的照野可以达到和适形照野相同的靶区剂量分布,建议使用但应注意脊髓的剂量.

    作者:李斌;陈晓钟;祝成龙;王方正;包婺安 刊期: 2005年第06期

  •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在急性白血病中的表达水平及其意义

    目的探讨急性白血病(AL)血清和骨髓单个核细胞培养上清液(CSBMMNC)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表达水平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定量检测71例急性白血病和20例正常对照血清及CSBMMNC中VEGF表达水平.对其中33例初发AL患者采用2个疗程化疗,分析比较VEGF表达水平的变化与疗效的关系.结果ANLL组与ALL组初发患者血清与CSBMMNC中VEGF水平相比,差异无显著性(P>0.05).AL初发组、复发难治组分别与完全缓解(CR)组、正常对照组血清及CSBMMNC中VEGF表达水平相比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均<0.01).但复发难治组与初发组相比差异无显著性(P均>0.05).初发AL血清与CSBMMNC中VEGF水平与骨髓原始细胞数呈显著正相关(r值分别为0.521和0.849,P均<0.01).33例初发AL患者采用2个疗程化疗,血清及CSBMMNC中高表达组CR率(36.36%)较低表达组CR率(90.90%)低,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均<0.01).结论动态检测血清及CSBMMNC中VEGF水平可在一定程度上了解AL的状态和体内白血病细胞的总负荷量,对AL的疗效及预后判断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作者:杨桂玲;段勇;瞿佳 刊期: 2005年第06期

  • 奥沙利铂联合氟脲嘧啶及亚叶酸钙治疗晚期大肠癌的临床研究

    目的观察奥沙利铂(L-OHP)联合氟脲嘧啶(5-Fu)及亚叶酸钙(CF)治疗晚期大肠癌的疗效和不良反应.方法42例晚期大肠癌患者,采用奥沙利铂120 mg/m2,静脉滴注4 h,d1;亚叶酸钙200mg/m2,静脉滴注2 h,d1~5;氟脲嘧啶500mg/m2,静脉滴注4 h,d1~5;3周为1个周期.结果42例患者中CR 3例(7.1%),PR 14例(33.3%),SD 18例(42.9%),PD 7例(16.7%),总有效率(CR+PR)40.5%(17/42).主要的不良反应为消化道症状,骨髓抑制和感觉神经毒性.结论奥沙利铂联合氟脲嘧啶及亚叶酸钙治疗晚期大肠癌疗效肯定,不良反应轻,值得临床应用.

    作者:喻庆薇 刊期: 2005年第06期

  • 试论对癌症患者进行意义治疗的必要性和意义

    医学事业的进步使人们的平均寿命普遍得到延长,要求改进癌症患者心理生活和情感生活质量的呼声也越来越高.要改善癌症患者心理生活和情感生活的质量,就不能只把焦点集中在对病症的一般性医学治疗上,而更应从心理治疗的层面上给他们以足够的人文关怀和精神关切.虽然在医学领域存在着将意义治疗与患者相结合的倾向,但这项工作目前还没有扩展到癌症患者身上,我们拟在理论上进行一些探索.

    作者:贾林祥 刊期: 2005年第06期

  • 乳头溢液528例分析

    乳头溢液是乳腺疾病的常见临床表现之一,引起乳头溢液的原发疾病多种多样,国外大宗病例研究表明5%左右乳腺疾病患者出现乳头溢液,而病理性乳头溢液患者中有9.3%~21.3%为乳腺癌[1,2].本文从病理性乳头溢液的性质及与乳腺疾病的相关性,来分析乳腺癌与乳头溢液性质的关系.

    作者:王用金;艾秀华;沈力;刘淑芳 刊期: 2005年第06期

  • 心脏黏液型脂肪肉瘤1例报告

    心脏脂肪肉瘤是1种来源于间叶组织或具有间叶组织分化特点的心脏原发性恶性肿瘤,临床罕见,预后很差,诊疗经验少.现报告我院收治的1例,并结合文献分析其临床特点,并探讨有关的诊断及治疗方法.

    作者:廖峰;华海清;徐随福;何泽明;秦叔逵 刊期: 2005年第06期

  • 宫颈癌及其癌前病变组织中HPV16 E6、HPV16 E7蛋白的表达及其意义

    目的探讨宫颈癌及其癌前病变组织中HPV16 E6、E7蛋白的表达及其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化SP法对15例正常宫颈、25例宫颈上皮内瘤变(CIN)以及61例浸润性宫颈癌组织进行了HPV16 E6、HPV16 E7蛋白表达的检测.结果在正常宫颈、CINⅠ~Ⅱ、CINⅢ及浸润性宫颈癌中,HPV16 E6蛋白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0(0/15)、7.14%(1/14)、36.36%(4/11)、59.02%(36/61);CINⅢ和浸润性宫颈癌中HPV16 E6蛋白阳性表达率明显高于正常宫颈组织和CIN Ⅰ~Ⅱ(P<0.05);在高、中、低分化宫颈癌中,HPV16E6蛋白阳性表达率分别为45.45%(5/11)、77.78%(14/18)、53.13%(17/32);HPV16E6蛋白在不同分化程度的宫颈癌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有显著性差异(P<0.05),但HPV16E6蛋白表达与宫颈癌组织分化程度无明显相关性(γs=0.123),HPV16 E6蛋白阳性表达率与宫颈癌临床分期和淋巴结转移无关(P>0.05).HPV16 E7蛋白在正常宫颈上皮、CINⅠ~Ⅱ、CINⅢ及浸润性宫颈癌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20.00%(3/15)、42.86%(6/14)、63.64%(7/11)、57.38%(35/61),HPV16E7蛋白在不同宫颈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无明显差异(P=0.05);HPV16 E7蛋白的表达与宫颈癌临床分期、淋巴结转移和组织分化均无关(P>0.05).结论HPV16 E6蛋白的检测有可能作为宫颈癌前病变转归的指标.

    作者:范余娟;彭芝兰;尹如铁;牛小宇;陈悦悦;李文 刊期: 2005年第06期

  • 青年乳腺癌的临床特点及预后

    目的探讨35岁以下青年乳腺癌的临床特点及其与预后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天津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1988年1月~1992年12月收治的205例青年乳腺癌患者的临床和病理资料并与同期中老年乳腺癌病例作对照分析.结果青年乳腺癌患者治疗后5年、10年生存率分别为75.61%、47.80%;中老年乳腺癌患者5年、10年生存率分别为73.60%、50.70%,2组5年、10年生存率相近,无显著性差异.病理分期、病理类型、腋淋巴结转移、肿瘤大小、雌激素受体水平是影响青年乳腺癌预后的重要因素.结论本组青年乳腺癌预后与中老年乳腺癌预后相近,综合治疗可能改善生存期.

    作者:安松林;方志沂;于泳 刊期: 2005年第06期

  • 进展期胃窦癌D4式清扫术的临床应用

    目的探讨D4式清扫术在提高进展期胃窦癌根治术疗效中的价值.方法对172例进展期胃窦癌D4式清扫术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172例进展期胃窦癌行D4式清扫术,无手术死亡.31例的N016淋巴结发生转移,N016淋巴结转移发生率为18.0%.肿瘤直径≥5 cm、肿瘤侵犯浆膜、N2淋巴结转移与N016淋巴结转移率显著相关(P<0.05).N016淋巴结的清扫可提高患者术后生存率.131例(76.2%)得到随访,失访者列入死亡病例.2年和5年总生存率分别为65.7%(113/172)和34.3%(59/172).结论对进展期胃窦癌施行D4式清扫术是1种安全、合理、有效的选择.

    作者:姚武;张天顺;刘伟中;杨升平 刊期: 2005年第06期

  • 生长抑素受体在消化系肿瘤诊治中的应用

    生长抑素(somatostatin,SS)即是重要的垂体激素,也是1个有着广泛生物学活性的胃肠激素.大量研究表明,生长抑素及其类似物(somatostatin analogue,SSA)具有抗肿瘤活性,可抑制内分泌肿瘤及许多实体肿瘤的增殖.因其生理功能是由细胞膜上的生长抑素受体(somatostatin receptor,SSTR)所介导,所以近年来生长抑素受体在肿瘤中的表达及应用日益受到重视,现将SSTR与消化系肿瘤的关系作一综述.

    作者:周琳;史成章 刊期: 2005年第06期

  • 草酸铂的神经毒性及其预防和治疗

    草酸铂是第3代铂类抗癌药物,与顺铂或卡铂不同之处在于它包含1个环状大基团(1,2-二氨基环己烷),草酸铂-DNA复合物一旦形成,对DNA修复有更大的抵抗力,能更有效的抑制DNA复制.在临床前和临床研究中,草酸铂对许多不同类型的肿瘤都显示出抗瘤活性,尤其对顺铂和卡铂耐药的结直肠癌瘤株有抗瘤活性[1],因此被用于许多肿瘤的治疗,在结直肠癌中的作用更重要,以草酸铂为基础的化疗方案,尤其是草酸铂联合5-FU/CF已经成为晚期结直肠癌的一线或二线治疗和术后辅助化疗的标准方案.

    作者:赵国光;何友兼 刊期: 2005年第06期

  • 非小细胞肺癌患者血清MMP-9检测及其意义

    恶性肿瘤的重要的特点是侵袭性生长和远处转移,此过程与肿瘤新生血管的大量形成及血管基底膜的降解有密切关系.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是一类能降解血管基底膜及其它基质成分的重要蛋白酶,具有促进肿瘤侵袭及血管形成的作用[1].肿瘤细胞具有高表达MMP-9的特性,但检测肿瘤组织MMP-9表达,取材受到一定限制,且为一次性,难以作动态观察,而血清标本取材方便,可动态检测.本研究通过测定非小细胞肺癌(NSCLC)患者血清MMP-9水平,分析血清MMP-9水平变化与患者TNM分期及生存期的关系,以探讨其作为病程、预后和疗效监测指标的可行性.

    作者:达世俭;管丽莉;邬洪梁 刊期: 2005年第06期

  • 胃肠癌患者外周血CK-19的表达及意义

    目的探讨胃肠癌患者中CK-19的表达及其意义.方法采用RT-PCR方法检测胃肠癌患者外周血中CK-19的表达情况.结果108例患者中,阳性表达率为81%(87/108),而对照组(健康成人20例)未发现CK-19的表达.有远处转移的患者CK-19的表达率高,化疗后表达水平下降.结论胃肠癌患者中CK-19的检测对肿瘤的预后,疗效评估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作者:陈术 刊期: 2005年第06期

  • p16在宫颈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意义

    目的探讨p16在宫颈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与临床病理参数和预后的相关性.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S-P法)检测30例正常宫颈组织、20例CIN组织和52例宫颈鳞癌组织中的p16表达情况.结果在正常宫颈组织中p16蛋白基本呈阴性表达;在CIN组织及宫颈癌组织中呈过表达,过表达率分别为30.0%和63.5%.p16蛋白的表达与淋巴转移及病理分级有关(P<0.05),与年龄、临床分期、肿瘤大小、浸润深度、脉管有无癌栓无关(P>0.05);p16表达阳性患者的预后较p16表达阴性患者差,但两者生存率比较差别无显著性.结论抑癌基因p16的过表达发生在宫颈癌和癌前病变阶段,故其可作为1种肿瘤标记物用于宫颈癌的临床筛查及诊断.p16能否作为宫颈癌预后判断的指标尚待进一步研究.

    作者:江涛;李隆玉;潘玫;曾四元;乔志强;吴云燕 刊期: 2005年第06期

  • 甲状腺微小癌的病理学分析

    甲状腺微小癌亦称作为隐匿性甲状腺癌.因肿瘤小于10mm,患者又无特殊临床症状,术前难以确诊.绝大多数病例是因患其它甲状腺疾病进行腺叶切除而在标本病理检查中发现,少数可因颈部淋巴结肿大而行颈部淋巴结切除活检后发现.由于癌灶小,易被临床及病理医师忽略.现对我院1994年~2004年及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进修期间经手术切除,病理确诊的37例甲状腺微小癌进行病理学分析.

    作者:舒美玲 刊期: 2005年第06期

实用癌症杂志

实用癌症杂志

主管:江西省卫生厅

主办:江西省肿瘤医院 江西省肿瘤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