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国雄;李兆申;许国铭;黄介飞
中晚期癌症患者多伴有食欲不振、食量减少、消瘦、肌肉萎缩、甚至恶病质等临床表现,接受化疗者更为突出.为了改善患者生活质量,提高化疗疗效,我们应用甲地孕酮配合化疗治疗中晚期癌症患者30例,现报告如下.
作者:武国强;王江涛 刊期: 2003年第01期
目的研究金属蛋白酶-2(MMP-2)在膀胱移行细胞癌(TCCB)组织中的表达规律,探讨其与肿瘤的侵袭和转移的关系.方法通过免疫组织化学、原位杂交及酶谱分析等方法研究47例手术切除的TCCB中MMP-2的表达情况,同时取5例正常膀胱组织作为对照.结果在正常膀胱组织中MMP-2不表达或微弱表达,而在肿瘤组织中MMP-2呈不同程度的阳性表达.随着TCCB临床病理分期、分级的升高,MMP-2表达呈现增高趋势,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MMP-2表达与TCCB的侵袭和转移性密切相关.临床上可以将MMP-2作为判断TCCB进展的标志物.
作者:周洪澜;王医术;李一雷;王心蕊;赵忠文 刊期: 2003年第01期
目的研究人参皂甙-Rh2(GS-Rh2)诱导肝癌Bel-7404细胞凋亡的作用.方法应用流式细胞术检测GS-Rh2对肝癌Bel-7404细胞凋亡的诱导作用以及对细胞周期的影响.结果流式细胞术证实GS-Rh2具有诱导凋亡作用,细胞凋亡率(AR)随GS-Rh2浓度增高和作用时间延长而升高,当GS-Rh2浓度由12.5μg/ml增至50.0μg/ml时,AR由16.2%升高至27.5%,但GS-Rh2浓度由50.0μg/ml进一步增至100.0μg/ml后,AR未见相应升高;GS-Rh2可将细胞周期阻滞于G1期.结论GS-Rh2能诱导体外培养的Bel-7404细胞凋亡;GS-Rh2诱导Bel-7404细胞凋亡可能与细胞周期阻滞有关.
作者:樊光华;姜浩;欧文胜 刊期: 2003年第01期
目的探讨PTEN基因在胰腺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应用免疫组化Envision法检测54例胰腺癌和10例正常胰腺组织中PTEN蛋白的表达情况,并分析与胰腺癌临床病理因素的关系.结果PTEN蛋白在胰腺癌组织中总的表达率为31.5%(17/54),在Ⅱ、Ⅲ及Ⅳ期胰腺癌组织中的表达率分别为50.0%(9/18)、27.3%(6/22)和14.3%(2/14);有远处转移与无远处转移的胰腺癌组织中PTEN蛋白表达率分别为20.0%(2/10),34.1%(15/44);有淋巴结转移与无淋巴结转移PTEN蛋白表达率分别为18.2%(4/22),40.6%(13/32).PTEN蛋白在G1、G2和G3级胰腺癌组织中的阳性率分别为60.0%(6/10)、28.0%(7/25)和21.1%(4/19).10例正常胰腺组织PTEN阳性表达率为70.0%(7/10).结论胰腺癌的分期愈晚,PTEN蛋白阳性表达率愈低;分化程度愈低,表达愈低.PTEN蛋白的阳性表达对胰腺癌的发生,发展起着重要作用,测定肿瘤组织中PTEN的阳性表达率可以指导胰腺癌的治疗并判断预后.
作者:李平;李兆申;王雅杰;胡育新;许国铭;薛春燕 刊期: 2003年第01期
目的分析基因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rhG-CSF)在化疗后24 h与血液学毒性降至Ⅱ度以下时开始给药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随机分组法,将160例患者随机分成A组和B组.A组:化疗后24 h即刻皮下注射rhG-CSF、连续3天;B组:血液学毒性增至Ⅱ度以上时皮下注射rhG-CSF连续3天.结果A组与B组比较,A组自细胞(WBC)及中性粒细胞(ANC)下降程度低,持续时间短,化疗延迟率较低,化疗延迟时间较短,2组不良反应相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化疗24 h后给药可减轻化疗所致WBC及ANC下降的程度及缩短其持续时间,保证下1次化疗的顺利进行.
作者:王存德;江波;刘坤;金从国;王瑜 刊期: 2003年第01期
目的探讨c-erbB-2反义寡脱氧核苷酸(ASODN)对人卵巢癌裸鼠皮下移植瘤的治疗作用.方法将15只裸鼠建立人卵巢癌皮下移植瘤模型,然后随机分成3组予以不同条件处理:对照组(腹腔注射转染液和脂质体),正义治疗组(腹腔注射脂质体-c-erbB-2-SODN),反义治疗组(腹腔注射脂质体-c-erbB-2-ASODN).治疗期间定期观测裸鼠体重和肿瘤体积,计算抑瘤率及肿瘤缩小率.利用RT-PCR技术比较治疗后各组肿瘤组织中c-erbB-2基因水平.结果反义治疗组与正义治疗组的抑瘤率分别为71.2%和7.6%,反义治疗组肿瘤缩小率为22.7%,与正义治疗组相比较有显著性差异.各组裸鼠体重变化无明显差异.RT-PCR结果显示反义治疗组c-erbB-2表达水平降低约61.0%.结论脂质体-c-erbB-2-ASODN对人卵巢癌裸鼠皮下移植瘤有一定的治疗作用,可能成为日后卵巢癌基因治疗的重要途径.
作者:吴永忠;任庆兰;李少林 刊期: 2003年第01期
近年来,随着预防紫杉醇过敏反应的研究不断取得进展,国外许多Ⅰ、Ⅱ期临床研究已证实紫杉醇对卵巢癌、乳腺癌等有良好的疗效.
作者:王敏;李旭芬;黄建瑾 刊期: 2003年第01期
2000年9月至2001年12月,我们应用拓扑替康(topote-can,TPT)联合顺铂(PDD)的化疗方案(TP及MVP),治疗晚期非小细胞肺癌58例,取得较好效果,现报告如下.
作者:张成辉;任中海;陈元珍 刊期: 2003年第01期
目的探讨围手术期应用乌司他丁对胃癌根治术后患者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将行胃癌根治术的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n=23)和对照组(n=23).实验组于术前1天和术后第l、3、5和7天,每天给予20万单位乌司他丁(UTI)静脉注射;对照组不应用乌司他丁,予以等量生理盐水注射.2组患者均于术前l天和术后第1、3、5、7天采血,检测T细胞亚群及白介素-2(IL-2)和NK细胞活性的变化.结果胃癌患者术前均有不同程度的免疫功能低下,术后第1天CD4+细胞数量、CD4+/CD8+比值、IL-2水平和NK细胞活性均较术前显著下降(P<0.05),术后第7天试验组上述指标迅速恢复,并超过术前水平,与对照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UTI可明显减轻胃癌患者围手术期细胞免疫抑制程度,增强细胞免疫功能.
作者:易彤波;田小林 刊期: 2003年第01期
目的观察骨肉瘤细胞株HOS和神经母细胞瘤细胞株Neuro-2A在体外诱导逆转中端粒酶活性的变化,探讨端粒酶活性作为恶性肿瘤细胞逆转指标的意义.方法体外用维甲酸(RA)和1,7-二羟夹氧蒽酮(DX-1)分别对HOS和Neuro-2A细胞进行逆转诱导,观察处理后瘤细胞的形态和功能变化,并采用TRAP-银染法检测诱导逆转过程中瘤细胞端粒酶活性的改变.结果经诱导剂处理后,HOS和Nenro-2A细胞生长均受到明显抑制,形态和功能检测显示细胞出现逆转改变.HOS细胞的端粒酶活性随诱导剂作用时间的延长及其浓度的增加明显减弱.Neuro-2A细胞株在中、低剂量诱导剂作用下,端粒酶活性无明显下降,仅高剂量组端粒酶活性明显下降.结论HOS和Neuro-2A细胞株在体外诱导恶性逆转的过程中,瘤细胞形态和功能均出现明显改变.端粒酶活性的下调可作为部分恶性肿瘤细胞恶性逆转的指标之一.
作者:张萌;王林;文剑明;谢丹 刊期: 2003年第01期
目的探讨多药耐药相关蛋白(MRP)和肺耐药蛋白(LRP)在胃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应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90例胃癌组织和30例正常胃黏膜中MRP和LRP的表达情况.结果90例胃癌组织中的MRP、LRP阳性表达率分别为92.2%和93.3%,均高于正常胃黏膜的阳性表达率(P<0.05),在高中分化腺癌中的阳性表达率高于低分化腺癌和黏液癌(P<0.05),不同浸润程度及是否有淋巴结转移者的阳性表达率相互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MRP、LRP在胃癌组织中均呈高表达,均在胃癌原发性多药耐药中起重要作用.
作者:于冬青;易永芬 刊期: 2003年第01期
目的探讨基质金属蛋白酶-2(MMP-2)和组织基质金属蛋白抑制剂-2(TIMP-2)在胃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与侵袭程度、淋巴结转移的关系.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对96例胃癌组织MMP-2和TIMP-2表达情况进行检测.结果MMP-2和TIMP-2在胃癌组织中表达的阳性率分别为64.6%和30.2%.MMP-2和TIMP-2的表达与淋巴结转移、侵袭程度有显著相关性(P<0.01,P<0.05),与组织学类型、分化程度无显著相关性(P>0.05).结论MMP-2和TIMP-2的表达与胃癌淋巴结转移、肿瘤侵袭程度密切相关,可作为判断胃癌生物学行为和预后的参考指标.
作者:顾学文;陈月香;肖芹;崔飞 刊期: 2003年第01期
目的研究p53、p16、c-erbB-2癌基因表达变化与非小细胞肺癌术后长期生存、短期死亡者的临床病理学特征及预后关系.方法采用SABC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检测了非小细胞肺癌术后5年以上生存者及1年内死亡者的161例蜡块标本的p53、p16、c-erbB-2基因表达情况.结果3项癌基因在2组中的表达均有有显著性差异(P<0.05);p16和c-erbB-2呈阳性表达多为腺癌组织;p16呈阴性表达及p53和c-erbB-2呈阳性表达者,肿瘤分化差、临床分期晚、多伴有淋巴结转移(P<0.05).单项p53阳性或c-erbB-2阳性或p16阴性表达者的预后优于其中2项癌基因联合表达者;单项c-erbB-2阳性表达者的预后较p53阳性或p16阴性表达者差;3项癌基因共同表达的19例患者均在1年内死亡.结论p53、p16、c-erbB-2癌基因联合检测,可有效地判定非小细胞肺癌临床病理学特征及预后,明显优于单个癌基因蛋白的检测.
作者:吕军吉;王丽冰;辛本强;李殿波;葛来增 刊期: 2003年第01期
目的评价新辅助化疗(术前诱导化疗)在治疗ⅢA期非小细胞肺癌(NSCLC)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将102例ⅢA期NSCLC患者随机分为2个组:新辅助化疗组51例,诱导化疗后行手术治疗,其中30例术前接受支气管动脉灌注(BAI)化疗,21例术前接受全身化疗.单一手术组51例,确诊后直接行手术治疗.结果新辅助化疗组总有效率(CR+PR)为49.0%(25/51),化疗不良反应患者可耐受.新辅助化疗组手术切除率和完全性切除率为92.2%和54.9%,明显高于单一手术组(72.5%和35.3%,P<0.05).新辅助化疗组患者(34例)平均中位生存期为25个月,2年生存率为55.9%(19/34).单一手术组患者(32例)平均中位生存期为13个月,2年生存率为28.1%(9/32).2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对ⅢA期NSCLC患者进行新辅助化疗可提高手术切除率,延长患者中位生存期,提高患者2年生存率.
作者:李坚;俞力超;狄镇海;张德厚;郭照扬 刊期: 2003年第01期
目的探讨N-(4-羧基苯)钐维甲酰胺对人早幼粒白血病细胞株HL-60细胞的诱导凋亡及其作用机制.方法通过光镜、流式细胞仪、琼脂糖凝胶电泳、RT-PCR等观察并分析N-(4-羧基苯)钐维甲酰胺对HL-60细胞的作用.结果N-(4-羧基苯)钐维甲酰胺能诱导HL-60细胞凋亡,并使细胞bcl-2表达下降.结论N-(4-羧基苯)钐维甲酰胺引起的HL-60细胞凋亡的分子机制可能是通过下调bcl-2的表达而实现的.
作者:李成檀;李文惠;吴志豪;孙雨葳 刊期: 2003年第01期
目的研究并确定人膀胱移行细胞癌染色体9p21.3-9p23区域杂合性缺失发生率和小缺失区域,为寻找与克隆膀胱移行细胞癌相关的抑癌基因提供线索.方法选取7个微卫星多态性标记(其中6个位于9p21.3-9p23,另1个位于9q34作为对照),对24例膀胱移行细胞癌组织及其对应的外周血淋巴细胞进行核素标记的聚合酶链反应和聚丙烯酰胺变性凝胶电泳.分析9p21.3-9p23区各微卫星位点杂合性缺失的发生情况及其与病理分期分级的关系.结果24例膀胱癌中的20例(83.3%)存在至少1个微卫星位点的杂合性缺失.在9p21.3-9p23区域的6个位点中,杂合性缺失率高的为9p23的D9S285,达66.7%(8/12);其次为9p21的D9S1846,达54.5%(6/11).位于9q34.12的D9S1821的杂合性缺失率为54.5%(6/11),而且在发生杂合性缺失的6个病例中,有5个被证明为部分染色体片段的缺失.结论在9p21.3-9p23区域,可能至少存在2个与膀胱移行细胞癌相关的候选抑癌基因,分别位于D9S285和D9S1846附近.
作者:张睿;张建军;张自强;何祖根;程书钧;高燕宁 刊期: 2003年第01期
目的探讨直肠癌Miles'术后局部复发的诊断和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1985年~1998年收治的56例直肠癌Miles'术后局部复发患者的临床病例资料.结果11例再次手术切除,45例放射治疗.复发时间为3~105个月,中位复发时间为14个月,2年内复发占78.6%,3年内复发占89.3%.CT诊断准确率为85.4%,MRI诊断准确率为85.7%,CT引导下穿刺活检阳性率为88.2%.手术治疗组中位生存期为33个月,放射治疗组中位生存期25个月,手术组中位生存期较放疗组长8个月,但无显著性差异.结论直肠癌Miles'术后3年内应密切随访,以便早期诊断、及时治疗.诊断直肠癌Miles'术后复发常用的方法是行盆腔CT、MRI检查,可靠的方法是CT引导下穿刺活检.对直肠癌Miles'术后局部复发患者应争取再次手术切除,对不能手术切除的患者,可行放射治疗,以缓解症状,延长生存期.
作者:周志伟;万德森;李元方;阮超美;陈映波;陈功;潘志忠;王国强 刊期: 2003年第01期
目的探讨原发性肝癌中MMP-9基因的表达,研究其与原发性肝癌侵袭转移的关系.方法采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技术(RT-PCR),对41例原发性肝癌手术切除肿瘤组织、癌旁组织标本的MMP-9基因进行检测,并结合随访资料进行分析.结果肝癌组织和癌旁1 cm、5 cm组织中分别有70.7%、48.9%、41.5%MMP-9表达阳性,癌组织MMP-9表达水平显著高于癌旁5 cm组织(P<0.01),癌组织与癌旁1 cm组织比较,MMP-9表达水平无显著性差异.癌组织MMP-9表达水平与肿瘤复发、有无包膜、门静脉癌栓显著相关(P<0.05).结论MMP-9基因的过度表达与肝癌侵袭转移密切相关,并可作为判断其预后的指标之一.
作者:彭利;王顺祥;何宏涛;张风瑞;唐瑞峰 刊期: 2003年第01期
目的评价对鼻咽癌患者放射治疗后局部残存、区域复发进行立体定向放射治疗的临床价值和毒副作用.方法对33例鼻咽癌放射治疗后局部残存、区域复发的患者,应用大恒公司生产的立体定向放射治疗系统,6 MV X线,60%~90%为参考剂量曲线,肿瘤边缘分次剂量为3~8 Gy(中位数:6 Gy),间隔1~2天,总剂量为12~48 Gy(中位数:31 Gy)/3~13次(中位数:6次).靶体积为4.2~45.0 cm3(中位数:18.7 cm3).患者分为3个组:A组11例为首程根治性放射治疗后6个月内经鼻咽镜、CT或MRI检查发现仍有较大肿块残存;B组13例为首程根治性放射治疗后6个月以上区域复发者;C组9例为根治性放射治疗后复发行二程放射治疗后6个月以上再次复发者.结果全部33例患者CR为54.5%,PR为33.3%,NC为12.1%.A组CR为63.6%,PR为36.4%,NC为0.B组CR为61.5%,PR为23.1%,NC为15.4%.C组CR为33.3%,PR为44.4%,NC为22.2%.A、B、C组3年生存率分别为72.7%,32.3%,33.3%.鼻咽部大出血的发生率为12.1%(4/33).结论鼻咽癌放射治疗后局部残存、区域复发,采用立体定向放射治疗推量治疗或单一治疗是1种有效的方法,鼻咽部大出血是其严重的并发症.
作者:钟军;罗志强;刘明之;罗辉;万桂芬;叶新芊;李国庆 刊期: 2003年第01期
前哨淋巴结(sentine lymph node,SLN)的概念早在1863年由Virchow提出,是指第1个接受从肿瘤原发部位引流的淋巴结.
作者:高峰;李文惠;刘宝华 刊期: 2003年第0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