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军吉;王丽冰;辛本强;李殿波;葛来增
目的研究p53、p16、c-erbB-2癌基因表达变化与非小细胞肺癌术后长期生存、短期死亡者的临床病理学特征及预后关系.方法采用SABC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检测了非小细胞肺癌术后5年以上生存者及1年内死亡者的161例蜡块标本的p53、p16、c-erbB-2基因表达情况.结果3项癌基因在2组中的表达均有有显著性差异(P<0.05);p16和c-erbB-2呈阳性表达多为腺癌组织;p16呈阴性表达及p53和c-erbB-2呈阳性表达者,肿瘤分化差、临床分期晚、多伴有淋巴结转移(P<0.05).单项p53阳性或c-erbB-2阳性或p16阴性表达者的预后优于其中2项癌基因联合表达者;单项c-erbB-2阳性表达者的预后较p53阳性或p16阴性表达者差;3项癌基因共同表达的19例患者均在1年内死亡.结论p53、p16、c-erbB-2癌基因联合检测,可有效地判定非小细胞肺癌临床病理学特征及预后,明显优于单个癌基因蛋白的检测.
作者:吕军吉;王丽冰;辛本强;李殿波;葛来增 刊期: 2003年第01期
目的探讨E-钙黏素在结直肠癌组织中的变化及其与结直肠癌临床病理因素的关系.方法应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52例结直肠癌、10例结直肠腺瘤、8例正常肠黏膜组织中E-钙黏素的表达情况.结果结直肠癌E-钙黏素弱表达率或阴性表达率(34.6%,36.6%)明显高于结直肠腺瘤、正常肠组织(P<0.05);E-钙黏素表达与结直肠癌远处转移明显相关(P<0.05),与肿瘤大小、淋巴结侵犯、浆膜浸润无关(P>0.05),低分化者E-钙黏素弱表达率或阴性表达率明显高于中分化、高分化者(P<0.05),随Duke分期进展,E-钙黏素阴性表达率或弱表达率逐渐增高,Duke D、C与Duke B、A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E-钙黏素与结直肠癌生物学行为密切相关.
作者:陈卫昌;刘强;钮美娥;李锐 刊期: 2003年第01期
目的探讨子宫内膜样腺癌组织中内分泌细胞与雌、孕激素受体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50例子宫内膜样腺癌组织中嗜铬素A(CgA)、雌激素受体(ER)及孕激素受体(PR)的表达情况,并对CgA阳性的子宫内膜样腺癌组织分别进行CgA/ER及CgA/PR双重免疫组化染色.结果子宫内膜样腺癌组织中CgA阳性率为44 0%(22/50).ER阳性率为28 0%(14/50),PR阳性率为50.0%(25/50).子宫内膜样腺癌CgA阳性组与阴性组之间ER表达率无显著性差异(P>0.05),但PR表达率有显著性差异(P<0.05).22例CgA阳性子宫内膜癌细胞中CgA/ER同时表达率为10.1%(221/2 208个细胞),CgA/PR同时表达率为20.1%(490/2 440个细胞).结论子宫内膜癌组织出现较多的内分泌细胞及ER、PR的缺失是肿瘤异质性的表现.内分泌细胞不仅影响肿瘤细胞的生长,而且可能与子宫内膜癌对激素治疗的抗性或激素治疗后的复发有关.
作者:卢晓晔;王自能;覃莉;黄中新;郑辉 刊期: 2003年第01期
目的探讨原发性肝癌中MMP-9基因的表达,研究其与原发性肝癌侵袭转移的关系.方法采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技术(RT-PCR),对41例原发性肝癌手术切除肿瘤组织、癌旁组织标本的MMP-9基因进行检测,并结合随访资料进行分析.结果肝癌组织和癌旁1 cm、5 cm组织中分别有70.7%、48.9%、41.5%MMP-9表达阳性,癌组织MMP-9表达水平显著高于癌旁5 cm组织(P<0.01),癌组织与癌旁1 cm组织比较,MMP-9表达水平无显著性差异.癌组织MMP-9表达水平与肿瘤复发、有无包膜、门静脉癌栓显著相关(P<0.05).结论MMP-9基因的过度表达与肝癌侵袭转移密切相关,并可作为判断其预后的指标之一.
作者:彭利;王顺祥;何宏涛;张风瑞;唐瑞峰 刊期: 2003年第01期
目的探讨监测胃癌患者早期血行转移的敏感方法,以及检测外周血肿瘤细胞对预测胃癌患者的微小转移、评估预后、提供治疗参考的意义.方法采用RT-PCR方法检测30例胃癌患者、20例良性胃病患者、10例健康对照者外周血中CK20mRNA.胃癌组按临床病理分为TNM Ⅰ~Ⅳ期,TNMⅠ期3例,Ⅱ期9例,Ⅲ期12例,Ⅳ期6例.按组织分化程度分为高、中、低分化,高分化4例,中分化8例,低分化18例.结果良性胃病患者及健康对照者CK20 mRNA均阴性.胃癌患者CK20 mRNA阳性率为43.3%(13/30).TNM Ⅰ~Ⅳ期CK20 mRNA阳性率分别为0(0/3)、11.1%(1/9)、50.0%(6/12)、100.0%(6/6).高分化胃癌CK20 mRNA阳性率为0(0/4),中分化及低分化分别为25.0%(2/8)、61.1%(11/18).CK20 mRNA阳性率与胃癌患者的临床病理分期、肿瘤的分化程度密切相关(P<0.05).结论RT-PCR技术检测CK20 mRNA可作为监测胃癌早期血行转移的敏感方法,CK20 mRNA可作为预测胃癌患者微小转移、评估预后、提供治疗参考的指标.
作者:孟欣颖;陆伟君;张慧;王文奇;吕晓霞 刊期: 2003年第01期
电化学介入治疗食管贲门癌,目前国内外尚未广泛开展,也无相关研究资料,为把这一技术开展起来,以改善中晚期无法进行其他治疗或治疗无效患者的生存质量,延长其生存时间,我们从1998年8月到2002年6月应用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思迈计算机公司研制的高科技产品BK9系列电化学治疗仪,治疗了364例中晚期食管贲门癌患者,随访1~36个月,初步取得了较好的近期效果,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作者:任统伟;谢彦良;李香芝;李君旺;周铁山;张明远 刊期: 2003年第01期
目的观察藤黄酸对肿瘤细胞的诱导分化作用.方法从增殖能力、细胞形态和功能变化3个方面评价藤黄酸对肿瘤细胞的诱导分化作用.结果藤黄酸可提高K562细胞的Hb含量,降低B16细胞黑色素含量,抑制Bel 7402细胞增殖并在形态上有趋向分化的改变.结论实验显示藤黄酸有诱导肿瘤细胞分化的作用.
作者:张谨;张洵;王永泉;李保华 刊期: 2003年第01期
目的探讨基质金属蛋白酶-2(MMP-2)和组织基质金属蛋白抑制剂-2(TIMP-2)在胃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与侵袭程度、淋巴结转移的关系.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对96例胃癌组织MMP-2和TIMP-2表达情况进行检测.结果MMP-2和TIMP-2在胃癌组织中表达的阳性率分别为64.6%和30.2%.MMP-2和TIMP-2的表达与淋巴结转移、侵袭程度有显著相关性(P<0.01,P<0.05),与组织学类型、分化程度无显著相关性(P>0.05).结论MMP-2和TIMP-2的表达与胃癌淋巴结转移、肿瘤侵袭程度密切相关,可作为判断胃癌生物学行为和预后的参考指标.
作者:顾学文;陈月香;肖芹;崔飞 刊期: 2003年第01期
1病例介绍患者,男性,73岁.腹胀不适伴消化不良半年,收住入院.患者半年前自觉腹胀不适后逐渐加重,曾在外院行超声检查提示为腹腔黏液瘤.
作者:邬二喜;贾树森 刊期: 2003年第01期
胃癌是我国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根治性手术治疗后仍有部分患者死于复发和转移,而癌细胞在腹腔内、淋巴结、骨髓及外周血中的微转移,是导致胃癌术后复发转移的重要因素.
作者:黄俊;王梦龙 刊期: 2003年第01期
2000年9月至2001年12月,我们应用拓扑替康(topote-can,TPT)联合顺铂(PDD)的化疗方案(TP及MVP),治疗晚期非小细胞肺癌58例,取得较好效果,现报告如下.
作者:张成辉;任中海;陈元珍 刊期: 2003年第01期
目的探讨cyclin D1在喉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41例喉癌组织中cyclin D1的表达,并以12例癌旁正常组织作对照,进行比较分析.结果41例喉癌组织中cyclin D1阳性表达率为51.2%,12例癌旁正常组织阳性表达率为16.7%,两者有显著性差异(P<0.05).cyclin D1的阳性表达率与喉癌患者的性别、年龄、病程、吸烟、饮酒、肿瘤部位和TNM分期无关(P>0.05),但与淋巴结有无转移以及喉癌组织的病理分级有显著相关性(P<0.01).结论cy-clin D1在喉癌的发生发展过程中起着一定的作用,可作为判断喉癌恶性程度和预后的1个重要参考指标.
作者:孙余才;胡国华;朱江 刊期: 2003年第01期
目的探讨多药耐药相关蛋白(MRP)和肺耐药蛋白(LRP)在胃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应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90例胃癌组织和30例正常胃黏膜中MRP和LRP的表达情况.结果90例胃癌组织中的MRP、LRP阳性表达率分别为92.2%和93.3%,均高于正常胃黏膜的阳性表达率(P<0.05),在高中分化腺癌中的阳性表达率高于低分化腺癌和黏液癌(P<0.05),不同浸润程度及是否有淋巴结转移者的阳性表达率相互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MRP、LRP在胃癌组织中均呈高表达,均在胃癌原发性多药耐药中起重要作用.
作者:于冬青;易永芬 刊期: 2003年第01期
目的评价经子宫动脉介入灌注化疗栓塞对宫颈癌的疗效及并发症.方法对46例宫颈癌患者采用Seldinger技术,经右侧股动脉穿刺并分别插管至左、右子宫动脉行灌注化疗或栓塞.其中,19例行单侧子宫动脉栓塞,2例行双侧子宫动脉栓塞.介入治疗后,28例行根治术.结果介入治疗后症状缓解率为100.0%.6例患者肿瘤大出血得以控制.28例手术患者中可观察到肿块体积明显缩小,总有效率为97.4%.栓塞后3例出现栓塞侧附件缺血、坏死,2例出现输尿管运动障碍及2例出现臀部瘀血、坏死等并发症.结论经子宫动脉介入灌注化疗栓塞对宫颈癌患者有非常满意的近期疗效.
作者:张庆明;王小琦 刊期: 2003年第01期
目的研究二甲基氨基偶氮苯(DAB)对大鼠肝脏和大脑组织中CYP2D1基因表达的影响.方法用二甲基氨基偶氮苯(DAB)诱发大鼠形成肝癌,应用改进的逆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RT-PCR)技术检测CYP2D1mRNA的表达情况.结果第1次PCR经30轮循环扩增后,正常大鼠和肝癌大鼠的肝脏组织中均有CYP2D1表达,而大脑组织中无表达;第2次PCR以前次的产物作为模板,再经30轮扩增后,可见正常大鼠和肝癌大鼠的肝脏组织及大脑组织中均有CYP2D1表达,大脑组织PCR产物电泳条带密度低于肝脏组织.结论肝癌大鼠的肝脏组织中有CYP2D1表达,其表达水平与正常组织一样,大脑组织中CYP2D1虽有表达,但是其表达水平明显低于肝脏组织.二甲基氨基偶氮苯不能诱导提高肝脏及大脑组织中CYP2D1基因的表达水平.
作者:宁宗;王乃平;臧林泉;韦锦斌;李丽 刊期: 2003年第01期
从2001年1月至2002年5月,我们应用复方苦参注射液治疗52例晚期癌症患者,结果表明复方苦参注射液能减轻晚期癌症患者的疼痛,改善体质,对提高患者生活质量有一定疗效.
作者:王甦;齐跃 刊期: 2003年第01期
目的探讨N-(4-羧基苯)钐维甲酰胺对人早幼粒白血病细胞株HL-60细胞的诱导凋亡及其作用机制.方法通过光镜、流式细胞仪、琼脂糖凝胶电泳、RT-PCR等观察并分析N-(4-羧基苯)钐维甲酰胺对HL-60细胞的作用.结果N-(4-羧基苯)钐维甲酰胺能诱导HL-60细胞凋亡,并使细胞bcl-2表达下降.结论N-(4-羧基苯)钐维甲酰胺引起的HL-60细胞凋亡的分子机制可能是通过下调bcl-2的表达而实现的.
作者:李成檀;李文惠;吴志豪;孙雨葳 刊期: 2003年第01期
前哨淋巴结(sentine lymph node,SLN)的概念早在1863年由Virchow提出,是指第1个接受从肿瘤原发部位引流的淋巴结.
作者:高峰;李文惠;刘宝华 刊期: 2003年第01期
目的探讨全反式维甲酸和甘草酸单独及联合作用对高转移人肺癌细胞(PGCL3)增殖和侵袭的抑制作用.方法用维甲酸和甘草酸处理PGCL3细胞,通过细胞增殖抑制试验、软琼脂集落形成试验、侵袭、运动和黏附试验、以及组织蛋白酶B活性的测定,观察PGCL3细胞增殖和侵袭能力的变化.结果维甲酸和甘草酸可减弱PGCL3细胞增殖能力,并呈剂量依赖性,半抑制浓度IC50分别为12.6μmol/L和1.8 mmol/L.2.5μmol/L和5.0μmol/L维甲酸、0.5 mmol/L和1.0 mmol/L甘草酸能抑制PGCL3细胞的侵袭能力(P<0.05和P<0.01),且有剂量依赖性.5.0μmol/L维甲酸和0.5 mmol/L甘草酸联合作用对PGCL3细胞的侵袭抑制率高于两药单独作用之和,呈协同作用.上述浓度甘草酸对细胞的运动、黏附、组织蛋白酶B分泌和软琼脂集落形成率均有显著抑制作用(P<0.01).结论维甲酸和甘草酸对PGCL3细胞的增殖和侵袭有抑制作用,两药有协同作用,甘草酸抗侵袭机理不是对侵袭的某一环节的阻断,而是对侵袭各个基本环节都有抑制作用.
作者:张东方;黄炜;黄济群;廖兆全 刊期: 2003年第01期
目的评价新辅助化疗(术前诱导化疗)在治疗ⅢA期非小细胞肺癌(NSCLC)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将102例ⅢA期NSCLC患者随机分为2个组:新辅助化疗组51例,诱导化疗后行手术治疗,其中30例术前接受支气管动脉灌注(BAI)化疗,21例术前接受全身化疗.单一手术组51例,确诊后直接行手术治疗.结果新辅助化疗组总有效率(CR+PR)为49.0%(25/51),化疗不良反应患者可耐受.新辅助化疗组手术切除率和完全性切除率为92.2%和54.9%,明显高于单一手术组(72.5%和35.3%,P<0.05).新辅助化疗组患者(34例)平均中位生存期为25个月,2年生存率为55.9%(19/34).单一手术组患者(32例)平均中位生存期为13个月,2年生存率为28.1%(9/32).2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对ⅢA期NSCLC患者进行新辅助化疗可提高手术切除率,延长患者中位生存期,提高患者2年生存率.
作者:李坚;俞力超;狄镇海;张德厚;郭照扬 刊期: 2003年第0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