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东方;黄炜;黄济群;廖兆全
目的探讨围手术期应用乌司他丁对胃癌根治术后患者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将行胃癌根治术的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n=23)和对照组(n=23).实验组于术前1天和术后第l、3、5和7天,每天给予20万单位乌司他丁(UTI)静脉注射;对照组不应用乌司他丁,予以等量生理盐水注射.2组患者均于术前l天和术后第1、3、5、7天采血,检测T细胞亚群及白介素-2(IL-2)和NK细胞活性的变化.结果胃癌患者术前均有不同程度的免疫功能低下,术后第1天CD4+细胞数量、CD4+/CD8+比值、IL-2水平和NK细胞活性均较术前显著下降(P<0.05),术后第7天试验组上述指标迅速恢复,并超过术前水平,与对照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UTI可明显减轻胃癌患者围手术期细胞免疫抑制程度,增强细胞免疫功能.
作者:易彤波;田小林 刊期: 2003年第01期
目的观察骨肉瘤细胞株HOS和神经母细胞瘤细胞株Neuro-2A在体外诱导逆转中端粒酶活性的变化,探讨端粒酶活性作为恶性肿瘤细胞逆转指标的意义.方法体外用维甲酸(RA)和1,7-二羟夹氧蒽酮(DX-1)分别对HOS和Neuro-2A细胞进行逆转诱导,观察处理后瘤细胞的形态和功能变化,并采用TRAP-银染法检测诱导逆转过程中瘤细胞端粒酶活性的改变.结果经诱导剂处理后,HOS和Nenro-2A细胞生长均受到明显抑制,形态和功能检测显示细胞出现逆转改变.HOS细胞的端粒酶活性随诱导剂作用时间的延长及其浓度的增加明显减弱.Neuro-2A细胞株在中、低剂量诱导剂作用下,端粒酶活性无明显下降,仅高剂量组端粒酶活性明显下降.结论HOS和Neuro-2A细胞株在体外诱导恶性逆转的过程中,瘤细胞形态和功能均出现明显改变.端粒酶活性的下调可作为部分恶性肿瘤细胞恶性逆转的指标之一.
作者:张萌;王林;文剑明;谢丹 刊期: 2003年第01期
目的探讨全反式维甲酸和甘草酸单独及联合作用对高转移人肺癌细胞(PGCL3)增殖和侵袭的抑制作用.方法用维甲酸和甘草酸处理PGCL3细胞,通过细胞增殖抑制试验、软琼脂集落形成试验、侵袭、运动和黏附试验、以及组织蛋白酶B活性的测定,观察PGCL3细胞增殖和侵袭能力的变化.结果维甲酸和甘草酸可减弱PGCL3细胞增殖能力,并呈剂量依赖性,半抑制浓度IC50分别为12.6μmol/L和1.8 mmol/L.2.5μmol/L和5.0μmol/L维甲酸、0.5 mmol/L和1.0 mmol/L甘草酸能抑制PGCL3细胞的侵袭能力(P<0.05和P<0.01),且有剂量依赖性.5.0μmol/L维甲酸和0.5 mmol/L甘草酸联合作用对PGCL3细胞的侵袭抑制率高于两药单独作用之和,呈协同作用.上述浓度甘草酸对细胞的运动、黏附、组织蛋白酶B分泌和软琼脂集落形成率均有显著抑制作用(P<0.01).结论维甲酸和甘草酸对PGCL3细胞的增殖和侵袭有抑制作用,两药有协同作用,甘草酸抗侵袭机理不是对侵袭的某一环节的阻断,而是对侵袭各个基本环节都有抑制作用.
作者:张东方;黄炜;黄济群;廖兆全 刊期: 2003年第01期
目前,经纤维支气管镜针吸活检(TBNA)在临床上应用越来越广泛,纤维支气管镜的检查范围也从单纯的评价气道内病变扩展到纵隔腔内.我们在1999年11月至2001年12月期间,对经CT扫描发现纵隔隆突附近淋巴结(前隆突淋巴结,后隆突肿大淋巴结,隆突下淋巴结,右气管旁淋巴结)肿大患者32例,进行了纤维支气管镜针吸活检,现报告如下.
作者:吴琦;董丽霞;谢巍;陈宝元 刊期: 2003年第01期
目的观察藤黄酸对肿瘤细胞的诱导分化作用.方法从增殖能力、细胞形态和功能变化3个方面评价藤黄酸对肿瘤细胞的诱导分化作用.结果藤黄酸可提高K562细胞的Hb含量,降低B16细胞黑色素含量,抑制Bel 7402细胞增殖并在形态上有趋向分化的改变.结论实验显示藤黄酸有诱导肿瘤细胞分化的作用.
作者:张谨;张洵;王永泉;李保华 刊期: 2003年第01期
目的研究p53、p16、c-erbB-2癌基因表达变化与非小细胞肺癌术后长期生存、短期死亡者的临床病理学特征及预后关系.方法采用SABC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检测了非小细胞肺癌术后5年以上生存者及1年内死亡者的161例蜡块标本的p53、p16、c-erbB-2基因表达情况.结果3项癌基因在2组中的表达均有有显著性差异(P<0.05);p16和c-erbB-2呈阳性表达多为腺癌组织;p16呈阴性表达及p53和c-erbB-2呈阳性表达者,肿瘤分化差、临床分期晚、多伴有淋巴结转移(P<0.05).单项p53阳性或c-erbB-2阳性或p16阴性表达者的预后优于其中2项癌基因联合表达者;单项c-erbB-2阳性表达者的预后较p53阳性或p16阴性表达者差;3项癌基因共同表达的19例患者均在1年内死亡.结论p53、p16、c-erbB-2癌基因联合检测,可有效地判定非小细胞肺癌临床病理学特征及预后,明显优于单个癌基因蛋白的检测.
作者:吕军吉;王丽冰;辛本强;李殿波;葛来增 刊期: 2003年第01期
电化学介入治疗食管贲门癌,目前国内外尚未广泛开展,也无相关研究资料,为把这一技术开展起来,以改善中晚期无法进行其他治疗或治疗无效患者的生存质量,延长其生存时间,我们从1998年8月到2002年6月应用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思迈计算机公司研制的高科技产品BK9系列电化学治疗仪,治疗了364例中晚期食管贲门癌患者,随访1~36个月,初步取得了较好的近期效果,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作者:任统伟;谢彦良;李香芝;李君旺;周铁山;张明远 刊期: 2003年第01期
目的分析基因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rhG-CSF)在化疗后24 h与血液学毒性降至Ⅱ度以下时开始给药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随机分组法,将160例患者随机分成A组和B组.A组:化疗后24 h即刻皮下注射rhG-CSF、连续3天;B组:血液学毒性增至Ⅱ度以上时皮下注射rhG-CSF连续3天.结果A组与B组比较,A组自细胞(WBC)及中性粒细胞(ANC)下降程度低,持续时间短,化疗延迟率较低,化疗延迟时间较短,2组不良反应相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化疗24 h后给药可减轻化疗所致WBC及ANC下降的程度及缩短其持续时间,保证下1次化疗的顺利进行.
作者:王存德;江波;刘坤;金从国;王瑜 刊期: 2003年第01期
目的探讨影响脑膜瘤复发的因素.方法对1990年9月~2001年12月收治的16例复发脑膜瘤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复发脑膜瘤者男女比例为3:1,蕈状、分叶状脑膜瘤14例,7例有囊性变、坏死,肿瘤直径>4 cm者11例.结论脑膜瘤影像学特征是术前判断有无复发可能的关键.
作者:王煜;陈坚;陶胜中;吴开华;牛洪泉;薛德麟 刊期: 2003年第01期
目的探讨子宫内膜样腺癌组织中内分泌细胞与雌、孕激素受体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50例子宫内膜样腺癌组织中嗜铬素A(CgA)、雌激素受体(ER)及孕激素受体(PR)的表达情况,并对CgA阳性的子宫内膜样腺癌组织分别进行CgA/ER及CgA/PR双重免疫组化染色.结果子宫内膜样腺癌组织中CgA阳性率为44 0%(22/50).ER阳性率为28 0%(14/50),PR阳性率为50.0%(25/50).子宫内膜样腺癌CgA阳性组与阴性组之间ER表达率无显著性差异(P>0.05),但PR表达率有显著性差异(P<0.05).22例CgA阳性子宫内膜癌细胞中CgA/ER同时表达率为10.1%(221/2 208个细胞),CgA/PR同时表达率为20.1%(490/2 440个细胞).结论子宫内膜癌组织出现较多的内分泌细胞及ER、PR的缺失是肿瘤异质性的表现.内分泌细胞不仅影响肿瘤细胞的生长,而且可能与子宫内膜癌对激素治疗的抗性或激素治疗后的复发有关.
作者:卢晓晔;王自能;覃莉;黄中新;郑辉 刊期: 2003年第01期
目的探讨原发性肝癌中MMP-9基因的表达,研究其与原发性肝癌侵袭转移的关系.方法采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技术(RT-PCR),对41例原发性肝癌手术切除肿瘤组织、癌旁组织标本的MMP-9基因进行检测,并结合随访资料进行分析.结果肝癌组织和癌旁1 cm、5 cm组织中分别有70.7%、48.9%、41.5%MMP-9表达阳性,癌组织MMP-9表达水平显著高于癌旁5 cm组织(P<0.01),癌组织与癌旁1 cm组织比较,MMP-9表达水平无显著性差异.癌组织MMP-9表达水平与肿瘤复发、有无包膜、门静脉癌栓显著相关(P<0.05).结论MMP-9基因的过度表达与肝癌侵袭转移密切相关,并可作为判断其预后的指标之一.
作者:彭利;王顺祥;何宏涛;张风瑞;唐瑞峰 刊期: 2003年第01期
1病例介绍患者女性,55岁.发现右侧腋窝肿块半年,于2002年6月15日入院.
作者:蔡洪英;郭琳琅 刊期: 2003年第01期
目的探讨PTEN基因在胰腺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应用免疫组化Envision法检测54例胰腺癌和10例正常胰腺组织中PTEN蛋白的表达情况,并分析与胰腺癌临床病理因素的关系.结果PTEN蛋白在胰腺癌组织中总的表达率为31.5%(17/54),在Ⅱ、Ⅲ及Ⅳ期胰腺癌组织中的表达率分别为50.0%(9/18)、27.3%(6/22)和14.3%(2/14);有远处转移与无远处转移的胰腺癌组织中PTEN蛋白表达率分别为20.0%(2/10),34.1%(15/44);有淋巴结转移与无淋巴结转移PTEN蛋白表达率分别为18.2%(4/22),40.6%(13/32).PTEN蛋白在G1、G2和G3级胰腺癌组织中的阳性率分别为60.0%(6/10)、28.0%(7/25)和21.1%(4/19).10例正常胰腺组织PTEN阳性表达率为70.0%(7/10).结论胰腺癌的分期愈晚,PTEN蛋白阳性表达率愈低;分化程度愈低,表达愈低.PTEN蛋白的阳性表达对胰腺癌的发生,发展起着重要作用,测定肿瘤组织中PTEN的阳性表达率可以指导胰腺癌的治疗并判断预后.
作者:李平;李兆申;王雅杰;胡育新;许国铭;薛春燕 刊期: 2003年第01期
目的探讨cyclin D1在喉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41例喉癌组织中cyclin D1的表达,并以12例癌旁正常组织作对照,进行比较分析.结果41例喉癌组织中cyclin D1阳性表达率为51.2%,12例癌旁正常组织阳性表达率为16.7%,两者有显著性差异(P<0.05).cyclin D1的阳性表达率与喉癌患者的性别、年龄、病程、吸烟、饮酒、肿瘤部位和TNM分期无关(P>0.05),但与淋巴结有无转移以及喉癌组织的病理分级有显著相关性(P<0.01).结论cy-clin D1在喉癌的发生发展过程中起着一定的作用,可作为判断喉癌恶性程度和预后的1个重要参考指标.
作者:孙余才;胡国华;朱江 刊期: 2003年第01期
目的探讨多药耐药相关蛋白(MRP)和肺耐药蛋白(LRP)在胃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应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90例胃癌组织和30例正常胃黏膜中MRP和LRP的表达情况.结果90例胃癌组织中的MRP、LRP阳性表达率分别为92.2%和93.3%,均高于正常胃黏膜的阳性表达率(P<0.05),在高中分化腺癌中的阳性表达率高于低分化腺癌和黏液癌(P<0.05),不同浸润程度及是否有淋巴结转移者的阳性表达率相互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MRP、LRP在胃癌组织中均呈高表达,均在胃癌原发性多药耐药中起重要作用.
作者:于冬青;易永芬 刊期: 2003年第01期
前哨淋巴结(sentine lymph node,SLN)的概念早在1863年由Virchow提出,是指第1个接受从肿瘤原发部位引流的淋巴结.
作者:高峰;李文惠;刘宝华 刊期: 2003年第01期
近年来,随着预防紫杉醇过敏反应的研究不断取得进展,国外许多Ⅰ、Ⅱ期临床研究已证实紫杉醇对卵巢癌、乳腺癌等有良好的疗效.
作者:王敏;李旭芬;黄建瑾 刊期: 2003年第01期
目的了解原发性肝癌切除术后患者血清胆红素的变化规律.方法将338例患者分为肝功能代偿组和肝功能代偿不全组,术后均间断检测血清总胆红素和直接胆红素,并作出血清胆红素随时间变化的曲线.结果肝功能代偿组296例,术后胆红素变化平稳,第3天达峰值,第11天恢复至正常水平.肝功能代偿不全组42例,术后第1天胆红素明显升高,第2天即出现第1个峰值,波动较大,术后2周仍未能恢复至正常范围,可在26.0 μmol/L以上持续超过1周.2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结论原发性肝癌患者肝切除术后,通常情况下总胆红素在第3天达峰值,以后逐渐下降,第11天恢复至正常水平以下.如发现胆红素峰值前移,且在较高水平波动,第11天仍未恢复正常,须考虑有肝功能代偿不全,应预防肝功能衰竭发生.
作者:崔专义;樊嘉;肖永胜;孙健;吴志全;周俭;邱双健;黄晓武 刊期: 2003年第01期
目的评价新辅助化疗(术前诱导化疗)在治疗ⅢA期非小细胞肺癌(NSCLC)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将102例ⅢA期NSCLC患者随机分为2个组:新辅助化疗组51例,诱导化疗后行手术治疗,其中30例术前接受支气管动脉灌注(BAI)化疗,21例术前接受全身化疗.单一手术组51例,确诊后直接行手术治疗.结果新辅助化疗组总有效率(CR+PR)为49.0%(25/51),化疗不良反应患者可耐受.新辅助化疗组手术切除率和完全性切除率为92.2%和54.9%,明显高于单一手术组(72.5%和35.3%,P<0.05).新辅助化疗组患者(34例)平均中位生存期为25个月,2年生存率为55.9%(19/34).单一手术组患者(32例)平均中位生存期为13个月,2年生存率为28.1%(9/32).2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对ⅢA期NSCLC患者进行新辅助化疗可提高手术切除率,延长患者中位生存期,提高患者2年生存率.
作者:李坚;俞力超;狄镇海;张德厚;郭照扬 刊期: 2003年第01期
我们收集1988年1月至2000年12月在我院治疗的首次胸壁复发而无远处转移的42例患者的临床病例资料,回顾性分析其复发特点、治疗效果及预后因素.
作者:吴新生;龚巧英;钟睿;邬蒙 刊期: 2003年第0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