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新生;龚巧英;钟睿;邬蒙
从2001年1月至2002年5月,我们应用复方苦参注射液治疗52例晚期癌症患者,结果表明复方苦参注射液能减轻晚期癌症患者的疼痛,改善体质,对提高患者生活质量有一定疗效.
作者:王甦;齐跃 刊期: 2003年第01期
目的研究人参皂甙-Rh2(GS-Rh2)诱导肝癌Bel-7404细胞凋亡的作用.方法应用流式细胞术检测GS-Rh2对肝癌Bel-7404细胞凋亡的诱导作用以及对细胞周期的影响.结果流式细胞术证实GS-Rh2具有诱导凋亡作用,细胞凋亡率(AR)随GS-Rh2浓度增高和作用时间延长而升高,当GS-Rh2浓度由12.5μg/ml增至50.0μg/ml时,AR由16.2%升高至27.5%,但GS-Rh2浓度由50.0μg/ml进一步增至100.0μg/ml后,AR未见相应升高;GS-Rh2可将细胞周期阻滞于G1期.结论GS-Rh2能诱导体外培养的Bel-7404细胞凋亡;GS-Rh2诱导Bel-7404细胞凋亡可能与细胞周期阻滞有关.
作者:樊光华;姜浩;欧文胜 刊期: 2003年第01期
目的探讨原发性肝癌中MMP-9基因的表达,研究其与原发性肝癌侵袭转移的关系.方法采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技术(RT-PCR),对41例原发性肝癌手术切除肿瘤组织、癌旁组织标本的MMP-9基因进行检测,并结合随访资料进行分析.结果肝癌组织和癌旁1 cm、5 cm组织中分别有70.7%、48.9%、41.5%MMP-9表达阳性,癌组织MMP-9表达水平显著高于癌旁5 cm组织(P<0.01),癌组织与癌旁1 cm组织比较,MMP-9表达水平无显著性差异.癌组织MMP-9表达水平与肿瘤复发、有无包膜、门静脉癌栓显著相关(P<0.05).结论MMP-9基因的过度表达与肝癌侵袭转移密切相关,并可作为判断其预后的指标之一.
作者:彭利;王顺祥;何宏涛;张风瑞;唐瑞峰 刊期: 2003年第01期
目的探讨贲门癌组织中P-糖蛋白(p-gp)和p53蛋白共同表达的临床意义,研究其与贲门癌生物学行为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化方法(二步法)检测66例术前未经化疗的贲门癌组织中多药耐药基因产物P-糖蛋白和p53蛋白的表达情况.结果P-gp和p53在贲门癌组织中表达率分别为36.4%(24/66)和51.5%(34/66).P-gp表达与贲门癌组织学类型、临床分期和淋巴结转移均无关(P>0.05);p53除与淋巴结转移有关外(P<0.05),与其组织学类型和临床分期均无关(P>0.05).p53表达阳性病例P-gp表达率明显高于p53表达阴性病例,即83.3%P-gp阳性表达患者p53表达阳性.结论P-gp和p53常共同表达于贲门癌组织中,可作为判断贲门癌患者预后和临床耐药的1个可靠指标.
作者:刘祖宏;谢丽霞;许文兵 刊期: 2003年第01期
目的探讨cyclin D1在喉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41例喉癌组织中cyclin D1的表达,并以12例癌旁正常组织作对照,进行比较分析.结果41例喉癌组织中cyclin D1阳性表达率为51.2%,12例癌旁正常组织阳性表达率为16.7%,两者有显著性差异(P<0.05).cyclin D1的阳性表达率与喉癌患者的性别、年龄、病程、吸烟、饮酒、肿瘤部位和TNM分期无关(P>0.05),但与淋巴结有无转移以及喉癌组织的病理分级有显著相关性(P<0.01).结论cy-clin D1在喉癌的发生发展过程中起着一定的作用,可作为判断喉癌恶性程度和预后的1个重要参考指标.
作者:孙余才;胡国华;朱江 刊期: 2003年第01期
目的探讨宫颈鳞癌及癌前病变组织中VEGF、nm23表达情况及MVD与宫颈鳞癌发展浸润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化方法对50例宫颈鳞癌、28例CIN和12例正常宫颈组织进行VEGF、nm23和CD34检测,计数癌组织MVD,并结合临床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宫颈鳞癌VEGF阳性表达率明显高于正常组织和CINⅠ、Ⅱ级组织,VEGF表达与癌组织MVD、肿瘤浸润、转移和临床分期密切相关;癌组织MVD与肿瘤转移密切相关;正常宫颈组织nm23均呈阳性表达,而宫颈浸润癌组织nm23表达率明显降低,但nm23表达与肿瘤浸润、转移和临床分期无明显相关性.结论宫颈鳞癌组织VEGF呈高表达、nm23呈低表达,可能在宫颈鳞癌血管生长、肿瘤浸润转移过程中起重要作用.
作者:石新兰;黄利鸣;黎家华;徐弘;邓青 刊期: 2003年第01期
1病例介绍患者,男性,73岁.腹胀不适伴消化不良半年,收住入院.患者半年前自觉腹胀不适后逐渐加重,曾在外院行超声检查提示为腹腔黏液瘤.
作者:邬二喜;贾树森 刊期: 2003年第01期
2000年9月至2001年12月,我们应用拓扑替康(topote-can,TPT)联合顺铂(PDD)的化疗方案(TP及MVP),治疗晚期非小细胞肺癌58例,取得较好效果,现报告如下.
作者:张成辉;任中海;陈元珍 刊期: 2003年第01期
目的探讨胰腺癌组织端粒酶活性和端粒酶基因表达及两者的相关性,及其与癌生物学行为的关系,以评价端粒酶活性和端粒酶基因表达检测对胰腺癌的诊断价值.方法采用TRAP-PCR-ELISA方法和原位杂交方法,检测了23例胰腺癌患者端粒酶活性和基因表达情况.结果23例胰腺癌组织端粒酶阳性率为87.0%,10例癌周组织阳性率为10.0%,两者有显著性差异(P<0.05).23例胰腺癌组织中19例(82.6%)hTR表达阳性,10例癌周组织中1例(10.0%)hTR表达阳性.胰腺癌组织中hTR表达阳性率与癌周组织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端粒酶活性及其基因表达与胰腺癌组织学分级、临床分期及伴随局部淋巴结转移无明显相关性(P>0.05).结果还显示端粒酶活性与hTR基因表达相关(P<0.05).结论端粒酶可能是胰腺癌发生的早期事件,端粒酶活性及端粒酶基因表达的检测对胰腺癌具有一定的诊断价值.
作者:周国雄;李兆申;许国铭;黄介飞 刊期: 2003年第01期
目的探讨直肠癌Miles'术后局部复发的诊断和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1985年~1998年收治的56例直肠癌Miles'术后局部复发患者的临床病例资料.结果11例再次手术切除,45例放射治疗.复发时间为3~105个月,中位复发时间为14个月,2年内复发占78.6%,3年内复发占89.3%.CT诊断准确率为85.4%,MRI诊断准确率为85.7%,CT引导下穿刺活检阳性率为88.2%.手术治疗组中位生存期为33个月,放射治疗组中位生存期25个月,手术组中位生存期较放疗组长8个月,但无显著性差异.结论直肠癌Miles'术后3年内应密切随访,以便早期诊断、及时治疗.诊断直肠癌Miles'术后复发常用的方法是行盆腔CT、MRI检查,可靠的方法是CT引导下穿刺活检.对直肠癌Miles'术后局部复发患者应争取再次手术切除,对不能手术切除的患者,可行放射治疗,以缓解症状,延长生存期.
作者:周志伟;万德森;李元方;阮超美;陈映波;陈功;潘志忠;王国强 刊期: 2003年第01期
胰腺癌是发病隐匿、进展快、发生转移较早的1种高度恶性的消化系肿瘤.临床上一旦发现,大多数已属晚期,手术切除率极低,对放射治疗及常规化学治疗均不敏感,目前缺乏有效的治疗手段.我院自1993年8月至2000年8月对30例中晚期胰腺癌患者进行了选择性区域灌注治疗,现报告如下.
作者:姜巩;刘南;尘世军;刘克芬;张绪春 刊期: 2003年第01期
目的分析基因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rhG-CSF)在化疗后24 h与血液学毒性降至Ⅱ度以下时开始给药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随机分组法,将160例患者随机分成A组和B组.A组:化疗后24 h即刻皮下注射rhG-CSF、连续3天;B组:血液学毒性增至Ⅱ度以上时皮下注射rhG-CSF连续3天.结果A组与B组比较,A组自细胞(WBC)及中性粒细胞(ANC)下降程度低,持续时间短,化疗延迟率较低,化疗延迟时间较短,2组不良反应相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化疗24 h后给药可减轻化疗所致WBC及ANC下降的程度及缩短其持续时间,保证下1次化疗的顺利进行.
作者:王存德;江波;刘坤;金从国;王瑜 刊期: 2003年第01期
目的研究并确定人膀胱移行细胞癌染色体9p21.3-9p23区域杂合性缺失发生率和小缺失区域,为寻找与克隆膀胱移行细胞癌相关的抑癌基因提供线索.方法选取7个微卫星多态性标记(其中6个位于9p21.3-9p23,另1个位于9q34作为对照),对24例膀胱移行细胞癌组织及其对应的外周血淋巴细胞进行核素标记的聚合酶链反应和聚丙烯酰胺变性凝胶电泳.分析9p21.3-9p23区各微卫星位点杂合性缺失的发生情况及其与病理分期分级的关系.结果24例膀胱癌中的20例(83.3%)存在至少1个微卫星位点的杂合性缺失.在9p21.3-9p23区域的6个位点中,杂合性缺失率高的为9p23的D9S285,达66.7%(8/12);其次为9p21的D9S1846,达54.5%(6/11).位于9q34.12的D9S1821的杂合性缺失率为54.5%(6/11),而且在发生杂合性缺失的6个病例中,有5个被证明为部分染色体片段的缺失.结论在9p21.3-9p23区域,可能至少存在2个与膀胱移行细胞癌相关的候选抑癌基因,分别位于D9S285和D9S1846附近.
作者:张睿;张建军;张自强;何祖根;程书钧;高燕宁 刊期: 2003年第01期
目的探讨监测胃癌患者早期血行转移的敏感方法,以及检测外周血肿瘤细胞对预测胃癌患者的微小转移、评估预后、提供治疗参考的意义.方法采用RT-PCR方法检测30例胃癌患者、20例良性胃病患者、10例健康对照者外周血中CK20mRNA.胃癌组按临床病理分为TNM Ⅰ~Ⅳ期,TNMⅠ期3例,Ⅱ期9例,Ⅲ期12例,Ⅳ期6例.按组织分化程度分为高、中、低分化,高分化4例,中分化8例,低分化18例.结果良性胃病患者及健康对照者CK20 mRNA均阴性.胃癌患者CK20 mRNA阳性率为43.3%(13/30).TNM Ⅰ~Ⅳ期CK20 mRNA阳性率分别为0(0/3)、11.1%(1/9)、50.0%(6/12)、100.0%(6/6).高分化胃癌CK20 mRNA阳性率为0(0/4),中分化及低分化分别为25.0%(2/8)、61.1%(11/18).CK20 mRNA阳性率与胃癌患者的临床病理分期、肿瘤的分化程度密切相关(P<0.05).结论RT-PCR技术检测CK20 mRNA可作为监测胃癌早期血行转移的敏感方法,CK20 mRNA可作为预测胃癌患者微小转移、评估预后、提供治疗参考的指标.
作者:孟欣颖;陆伟君;张慧;王文奇;吕晓霞 刊期: 2003年第01期
目的探讨围手术期应用乌司他丁对胃癌根治术后患者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将行胃癌根治术的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n=23)和对照组(n=23).实验组于术前1天和术后第l、3、5和7天,每天给予20万单位乌司他丁(UTI)静脉注射;对照组不应用乌司他丁,予以等量生理盐水注射.2组患者均于术前l天和术后第1、3、5、7天采血,检测T细胞亚群及白介素-2(IL-2)和NK细胞活性的变化.结果胃癌患者术前均有不同程度的免疫功能低下,术后第1天CD4+细胞数量、CD4+/CD8+比值、IL-2水平和NK细胞活性均较术前显著下降(P<0.05),术后第7天试验组上述指标迅速恢复,并超过术前水平,与对照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UTI可明显减轻胃癌患者围手术期细胞免疫抑制程度,增强细胞免疫功能.
作者:易彤波;田小林 刊期: 2003年第01期
目的评价对鼻咽癌患者放射治疗后局部残存、区域复发进行立体定向放射治疗的临床价值和毒副作用.方法对33例鼻咽癌放射治疗后局部残存、区域复发的患者,应用大恒公司生产的立体定向放射治疗系统,6 MV X线,60%~90%为参考剂量曲线,肿瘤边缘分次剂量为3~8 Gy(中位数:6 Gy),间隔1~2天,总剂量为12~48 Gy(中位数:31 Gy)/3~13次(中位数:6次).靶体积为4.2~45.0 cm3(中位数:18.7 cm3).患者分为3个组:A组11例为首程根治性放射治疗后6个月内经鼻咽镜、CT或MRI检查发现仍有较大肿块残存;B组13例为首程根治性放射治疗后6个月以上区域复发者;C组9例为根治性放射治疗后复发行二程放射治疗后6个月以上再次复发者.结果全部33例患者CR为54.5%,PR为33.3%,NC为12.1%.A组CR为63.6%,PR为36.4%,NC为0.B组CR为61.5%,PR为23.1%,NC为15.4%.C组CR为33.3%,PR为44.4%,NC为22.2%.A、B、C组3年生存率分别为72.7%,32.3%,33.3%.鼻咽部大出血的发生率为12.1%(4/33).结论鼻咽癌放射治疗后局部残存、区域复发,采用立体定向放射治疗推量治疗或单一治疗是1种有效的方法,鼻咽部大出血是其严重的并发症.
作者:钟军;罗志强;刘明之;罗辉;万桂芬;叶新芊;李国庆 刊期: 2003年第01期
目的研究转移抑制基因Kail在胰腺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与p53、E-钙黏附素(E-cad)表达的相关关系.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PicTureTM二步法,检测12例正常胰腺组织中Kail以及47例胰腺癌组织中Kail、p53及E-cad的表达情况.结果12例正常胰腺组织中Kail阳性表达率为83.3%(10/12);47例胰腺癌组织中Kail、p53及E-cad阳性表达率分别为51.1%(24/27)、46.8%(22/47)和46.8%(22/47).Kail的表达与淋巴结和肝转移密切相关(P<0.05),而与肿瘤直径、组织学分级、侵袭能力以及1年生存率无关(P>0.05).Kail表达与E-cad表达呈正相关(P<0.05),而与p53表达无相关性(P>0.05).结论Kail和E-cad的异常表达在胰腺癌转移中起协同作用.
作者:曹文荣;李玉军 刊期: 2003年第01期
目的探讨全反式维甲酸和甘草酸单独及联合作用对高转移人肺癌细胞(PGCL3)增殖和侵袭的抑制作用.方法用维甲酸和甘草酸处理PGCL3细胞,通过细胞增殖抑制试验、软琼脂集落形成试验、侵袭、运动和黏附试验、以及组织蛋白酶B活性的测定,观察PGCL3细胞增殖和侵袭能力的变化.结果维甲酸和甘草酸可减弱PGCL3细胞增殖能力,并呈剂量依赖性,半抑制浓度IC50分别为12.6μmol/L和1.8 mmol/L.2.5μmol/L和5.0μmol/L维甲酸、0.5 mmol/L和1.0 mmol/L甘草酸能抑制PGCL3细胞的侵袭能力(P<0.05和P<0.01),且有剂量依赖性.5.0μmol/L维甲酸和0.5 mmol/L甘草酸联合作用对PGCL3细胞的侵袭抑制率高于两药单独作用之和,呈协同作用.上述浓度甘草酸对细胞的运动、黏附、组织蛋白酶B分泌和软琼脂集落形成率均有显著抑制作用(P<0.01).结论维甲酸和甘草酸对PGCL3细胞的增殖和侵袭有抑制作用,两药有协同作用,甘草酸抗侵袭机理不是对侵袭的某一环节的阻断,而是对侵袭各个基本环节都有抑制作用.
作者:张东方;黄炜;黄济群;廖兆全 刊期: 2003年第01期
目的评价新辅助化疗(术前诱导化疗)在治疗ⅢA期非小细胞肺癌(NSCLC)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将102例ⅢA期NSCLC患者随机分为2个组:新辅助化疗组51例,诱导化疗后行手术治疗,其中30例术前接受支气管动脉灌注(BAI)化疗,21例术前接受全身化疗.单一手术组51例,确诊后直接行手术治疗.结果新辅助化疗组总有效率(CR+PR)为49.0%(25/51),化疗不良反应患者可耐受.新辅助化疗组手术切除率和完全性切除率为92.2%和54.9%,明显高于单一手术组(72.5%和35.3%,P<0.05).新辅助化疗组患者(34例)平均中位生存期为25个月,2年生存率为55.9%(19/34).单一手术组患者(32例)平均中位生存期为13个月,2年生存率为28.1%(9/32).2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对ⅢA期NSCLC患者进行新辅助化疗可提高手术切除率,延长患者中位生存期,提高患者2年生存率.
作者:李坚;俞力超;狄镇海;张德厚;郭照扬 刊期: 2003年第01期
目的探讨E-钙黏素在结直肠癌组织中的变化及其与结直肠癌临床病理因素的关系.方法应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52例结直肠癌、10例结直肠腺瘤、8例正常肠黏膜组织中E-钙黏素的表达情况.结果结直肠癌E-钙黏素弱表达率或阴性表达率(34.6%,36.6%)明显高于结直肠腺瘤、正常肠组织(P<0.05);E-钙黏素表达与结直肠癌远处转移明显相关(P<0.05),与肿瘤大小、淋巴结侵犯、浆膜浸润无关(P>0.05),低分化者E-钙黏素弱表达率或阴性表达率明显高于中分化、高分化者(P<0.05),随Duke分期进展,E-钙黏素阴性表达率或弱表达率逐渐增高,Duke D、C与Duke B、A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E-钙黏素与结直肠癌生物学行为密切相关.
作者:陈卫昌;刘强;钮美娥;李锐 刊期: 2003年第0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