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宗;王乃平;臧林泉;韦锦斌;李丽
胰腺癌是发病隐匿、进展快、发生转移较早的1种高度恶性的消化系肿瘤.临床上一旦发现,大多数已属晚期,手术切除率极低,对放射治疗及常规化学治疗均不敏感,目前缺乏有效的治疗手段.我院自1993年8月至2000年8月对30例中晚期胰腺癌患者进行了选择性区域灌注治疗,现报告如下.
作者:姜巩;刘南;尘世军;刘克芬;张绪春 刊期: 2003年第01期
目的评价经子宫动脉介入灌注化疗栓塞对宫颈癌的疗效及并发症.方法对46例宫颈癌患者采用Seldinger技术,经右侧股动脉穿刺并分别插管至左、右子宫动脉行灌注化疗或栓塞.其中,19例行单侧子宫动脉栓塞,2例行双侧子宫动脉栓塞.介入治疗后,28例行根治术.结果介入治疗后症状缓解率为100.0%.6例患者肿瘤大出血得以控制.28例手术患者中可观察到肿块体积明显缩小,总有效率为97.4%.栓塞后3例出现栓塞侧附件缺血、坏死,2例出现输尿管运动障碍及2例出现臀部瘀血、坏死等并发症.结论经子宫动脉介入灌注化疗栓塞对宫颈癌患者有非常满意的近期疗效.
作者:张庆明;王小琦 刊期: 2003年第01期
目的评价对鼻咽癌患者放射治疗后局部残存、区域复发进行立体定向放射治疗的临床价值和毒副作用.方法对33例鼻咽癌放射治疗后局部残存、区域复发的患者,应用大恒公司生产的立体定向放射治疗系统,6 MV X线,60%~90%为参考剂量曲线,肿瘤边缘分次剂量为3~8 Gy(中位数:6 Gy),间隔1~2天,总剂量为12~48 Gy(中位数:31 Gy)/3~13次(中位数:6次).靶体积为4.2~45.0 cm3(中位数:18.7 cm3).患者分为3个组:A组11例为首程根治性放射治疗后6个月内经鼻咽镜、CT或MRI检查发现仍有较大肿块残存;B组13例为首程根治性放射治疗后6个月以上区域复发者;C组9例为根治性放射治疗后复发行二程放射治疗后6个月以上再次复发者.结果全部33例患者CR为54.5%,PR为33.3%,NC为12.1%.A组CR为63.6%,PR为36.4%,NC为0.B组CR为61.5%,PR为23.1%,NC为15.4%.C组CR为33.3%,PR为44.4%,NC为22.2%.A、B、C组3年生存率分别为72.7%,32.3%,33.3%.鼻咽部大出血的发生率为12.1%(4/33).结论鼻咽癌放射治疗后局部残存、区域复发,采用立体定向放射治疗推量治疗或单一治疗是1种有效的方法,鼻咽部大出血是其严重的并发症.
作者:钟军;罗志强;刘明之;罗辉;万桂芬;叶新芊;李国庆 刊期: 2003年第01期
目的观察藤黄酸对肿瘤细胞的诱导分化作用.方法从增殖能力、细胞形态和功能变化3个方面评价藤黄酸对肿瘤细胞的诱导分化作用.结果藤黄酸可提高K562细胞的Hb含量,降低B16细胞黑色素含量,抑制Bel 7402细胞增殖并在形态上有趋向分化的改变.结论实验显示藤黄酸有诱导肿瘤细胞分化的作用.
作者:张谨;张洵;王永泉;李保华 刊期: 2003年第01期
从2001年1月至2002年5月,我们应用复方苦参注射液治疗52例晚期癌症患者,结果表明复方苦参注射液能减轻晚期癌症患者的疼痛,改善体质,对提高患者生活质量有一定疗效.
作者:王甦;齐跃 刊期: 2003年第01期
目的比较立体定向放射治疗同期化疗(FSRT+EP)及常规放射治疗同期化疗(RT+EP)治疗ⅢA期肺鳞癌的近期疗效及其副作用.方法对40例ⅢA期肺鳞癌患者进行60Co常规照射,1.8~2.0 Gy/次总剂量为56~64 Gy.对39例ⅢA期肺鳞癌患者采用立体定向分次放疗,4.0~5.0 Gy/次,隔天1次,总剂量为40~50 Gy.化疗方案:顺铂每天15~20 mg/m2、VP-16每天50~60 mg/m2,于常规放疗的第1~5天、第29~33天、立体定向放疗的前3周及治疗开始的第1~5天静脉滴注.结果FS-RT+EP组及RT+EP组的有效率、1年生存率分别为77.5%、76.9%和75.0%、72.5%.Ⅰ~Ⅲ级骨髓抑制发生率分别为35.9%、70.0%.Ⅰ~Ⅲ级食管炎发生率分别为17.9%、45.0%.Ⅰ~Ⅲ级放射性肺炎发生率分别为12.8%、30.0%.结论2种治疗方法对ⅢA期肺鳞癌的近期疗效无明显差异,但FSRT+EP组毒副作用小于RT+EP组,逐步提高立体定向放射治疗的总剂量,立体定向放射治疗同期化疗将有可能继续提高ⅢA肺鳞癌的治疗效果.
作者:姜鹏;王义善;史征 刊期: 2003年第01期
目的探讨E-钙黏素在结直肠癌组织中的变化及其与结直肠癌临床病理因素的关系.方法应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52例结直肠癌、10例结直肠腺瘤、8例正常肠黏膜组织中E-钙黏素的表达情况.结果结直肠癌E-钙黏素弱表达率或阴性表达率(34.6%,36.6%)明显高于结直肠腺瘤、正常肠组织(P<0.05);E-钙黏素表达与结直肠癌远处转移明显相关(P<0.05),与肿瘤大小、淋巴结侵犯、浆膜浸润无关(P>0.05),低分化者E-钙黏素弱表达率或阴性表达率明显高于中分化、高分化者(P<0.05),随Duke分期进展,E-钙黏素阴性表达率或弱表达率逐渐增高,Duke D、C与Duke B、A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E-钙黏素与结直肠癌生物学行为密切相关.
作者:陈卫昌;刘强;钮美娥;李锐 刊期: 2003年第01期
目的探讨宫颈鳞癌及癌前病变组织中VEGF、nm23表达情况及MVD与宫颈鳞癌发展浸润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化方法对50例宫颈鳞癌、28例CIN和12例正常宫颈组织进行VEGF、nm23和CD34检测,计数癌组织MVD,并结合临床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宫颈鳞癌VEGF阳性表达率明显高于正常组织和CINⅠ、Ⅱ级组织,VEGF表达与癌组织MVD、肿瘤浸润、转移和临床分期密切相关;癌组织MVD与肿瘤转移密切相关;正常宫颈组织nm23均呈阳性表达,而宫颈浸润癌组织nm23表达率明显降低,但nm23表达与肿瘤浸润、转移和临床分期无明显相关性.结论宫颈鳞癌组织VEGF呈高表达、nm23呈低表达,可能在宫颈鳞癌血管生长、肿瘤浸润转移过程中起重要作用.
作者:石新兰;黄利鸣;黎家华;徐弘;邓青 刊期: 2003年第01期
目的研究p53、p16、c-erbB-2癌基因表达变化与非小细胞肺癌术后长期生存、短期死亡者的临床病理学特征及预后关系.方法采用SABC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检测了非小细胞肺癌术后5年以上生存者及1年内死亡者的161例蜡块标本的p53、p16、c-erbB-2基因表达情况.结果3项癌基因在2组中的表达均有有显著性差异(P<0.05);p16和c-erbB-2呈阳性表达多为腺癌组织;p16呈阴性表达及p53和c-erbB-2呈阳性表达者,肿瘤分化差、临床分期晚、多伴有淋巴结转移(P<0.05).单项p53阳性或c-erbB-2阳性或p16阴性表达者的预后优于其中2项癌基因联合表达者;单项c-erbB-2阳性表达者的预后较p53阳性或p16阴性表达者差;3项癌基因共同表达的19例患者均在1年内死亡.结论p53、p16、c-erbB-2癌基因联合检测,可有效地判定非小细胞肺癌临床病理学特征及预后,明显优于单个癌基因蛋白的检测.
作者:吕军吉;王丽冰;辛本强;李殿波;葛来增 刊期: 2003年第01期
化疗是治疗人体恶性肿瘤的重要手段之一,然而肿瘤细胞耐药性常常限制了疗效的提高.
作者:布立民;孙淑红;韩英 刊期: 2003年第01期
目的探讨多药耐药相关蛋白(MRP)和肺耐药蛋白(LRP)在胃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应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90例胃癌组织和30例正常胃黏膜中MRP和LRP的表达情况.结果90例胃癌组织中的MRP、LRP阳性表达率分别为92.2%和93.3%,均高于正常胃黏膜的阳性表达率(P<0.05),在高中分化腺癌中的阳性表达率高于低分化腺癌和黏液癌(P<0.05),不同浸润程度及是否有淋巴结转移者的阳性表达率相互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MRP、LRP在胃癌组织中均呈高表达,均在胃癌原发性多药耐药中起重要作用.
作者:于冬青;易永芬 刊期: 2003年第01期
目的研究并确定人膀胱移行细胞癌染色体9p21.3-9p23区域杂合性缺失发生率和小缺失区域,为寻找与克隆膀胱移行细胞癌相关的抑癌基因提供线索.方法选取7个微卫星多态性标记(其中6个位于9p21.3-9p23,另1个位于9q34作为对照),对24例膀胱移行细胞癌组织及其对应的外周血淋巴细胞进行核素标记的聚合酶链反应和聚丙烯酰胺变性凝胶电泳.分析9p21.3-9p23区各微卫星位点杂合性缺失的发生情况及其与病理分期分级的关系.结果24例膀胱癌中的20例(83.3%)存在至少1个微卫星位点的杂合性缺失.在9p21.3-9p23区域的6个位点中,杂合性缺失率高的为9p23的D9S285,达66.7%(8/12);其次为9p21的D9S1846,达54.5%(6/11).位于9q34.12的D9S1821的杂合性缺失率为54.5%(6/11),而且在发生杂合性缺失的6个病例中,有5个被证明为部分染色体片段的缺失.结论在9p21.3-9p23区域,可能至少存在2个与膀胱移行细胞癌相关的候选抑癌基因,分别位于D9S285和D9S1846附近.
作者:张睿;张建军;张自强;何祖根;程书钧;高燕宁 刊期: 2003年第01期
胃癌是我国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根治性手术治疗后仍有部分患者死于复发和转移,而癌细胞在腹腔内、淋巴结、骨髓及外周血中的微转移,是导致胃癌术后复发转移的重要因素.
作者:黄俊;王梦龙 刊期: 2003年第01期
中晚期癌症患者多伴有食欲不振、食量减少、消瘦、肌肉萎缩、甚至恶病质等临床表现,接受化疗者更为突出.为了改善患者生活质量,提高化疗疗效,我们应用甲地孕酮配合化疗治疗中晚期癌症患者30例,现报告如下.
作者:武国强;王江涛 刊期: 2003年第01期
目的研究二甲基氨基偶氮苯(DAB)对大鼠肝脏和大脑组织中CYP2D1基因表达的影响.方法用二甲基氨基偶氮苯(DAB)诱发大鼠形成肝癌,应用改进的逆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RT-PCR)技术检测CYP2D1mRNA的表达情况.结果第1次PCR经30轮循环扩增后,正常大鼠和肝癌大鼠的肝脏组织中均有CYP2D1表达,而大脑组织中无表达;第2次PCR以前次的产物作为模板,再经30轮扩增后,可见正常大鼠和肝癌大鼠的肝脏组织及大脑组织中均有CYP2D1表达,大脑组织PCR产物电泳条带密度低于肝脏组织.结论肝癌大鼠的肝脏组织中有CYP2D1表达,其表达水平与正常组织一样,大脑组织中CYP2D1虽有表达,但是其表达水平明显低于肝脏组织.二甲基氨基偶氮苯不能诱导提高肝脏及大脑组织中CYP2D1基因的表达水平.
作者:宁宗;王乃平;臧林泉;韦锦斌;李丽 刊期: 2003年第01期
目的了解原发性肝癌切除术后患者血清胆红素的变化规律.方法将338例患者分为肝功能代偿组和肝功能代偿不全组,术后均间断检测血清总胆红素和直接胆红素,并作出血清胆红素随时间变化的曲线.结果肝功能代偿组296例,术后胆红素变化平稳,第3天达峰值,第11天恢复至正常水平.肝功能代偿不全组42例,术后第1天胆红素明显升高,第2天即出现第1个峰值,波动较大,术后2周仍未能恢复至正常范围,可在26.0 μmol/L以上持续超过1周.2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结论原发性肝癌患者肝切除术后,通常情况下总胆红素在第3天达峰值,以后逐渐下降,第11天恢复至正常水平以下.如发现胆红素峰值前移,且在较高水平波动,第11天仍未恢复正常,须考虑有肝功能代偿不全,应预防肝功能衰竭发生.
作者:崔专义;樊嘉;肖永胜;孙健;吴志全;周俭;邱双健;黄晓武 刊期: 2003年第01期
目的分析基因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rhG-CSF)在化疗后24 h与血液学毒性降至Ⅱ度以下时开始给药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随机分组法,将160例患者随机分成A组和B组.A组:化疗后24 h即刻皮下注射rhG-CSF、连续3天;B组:血液学毒性增至Ⅱ度以上时皮下注射rhG-CSF连续3天.结果A组与B组比较,A组自细胞(WBC)及中性粒细胞(ANC)下降程度低,持续时间短,化疗延迟率较低,化疗延迟时间较短,2组不良反应相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化疗24 h后给药可减轻化疗所致WBC及ANC下降的程度及缩短其持续时间,保证下1次化疗的顺利进行.
作者:王存德;江波;刘坤;金从国;王瑜 刊期: 2003年第01期
近年来,随着预防紫杉醇过敏反应的研究不断取得进展,国外许多Ⅰ、Ⅱ期临床研究已证实紫杉醇对卵巢癌、乳腺癌等有良好的疗效.
作者:王敏;李旭芬;黄建瑾 刊期: 2003年第01期
目的探讨PTEN基因在胰腺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应用免疫组化Envision法检测54例胰腺癌和10例正常胰腺组织中PTEN蛋白的表达情况,并分析与胰腺癌临床病理因素的关系.结果PTEN蛋白在胰腺癌组织中总的表达率为31.5%(17/54),在Ⅱ、Ⅲ及Ⅳ期胰腺癌组织中的表达率分别为50.0%(9/18)、27.3%(6/22)和14.3%(2/14);有远处转移与无远处转移的胰腺癌组织中PTEN蛋白表达率分别为20.0%(2/10),34.1%(15/44);有淋巴结转移与无淋巴结转移PTEN蛋白表达率分别为18.2%(4/22),40.6%(13/32).PTEN蛋白在G1、G2和G3级胰腺癌组织中的阳性率分别为60.0%(6/10)、28.0%(7/25)和21.1%(4/19).10例正常胰腺组织PTEN阳性表达率为70.0%(7/10).结论胰腺癌的分期愈晚,PTEN蛋白阳性表达率愈低;分化程度愈低,表达愈低.PTEN蛋白的阳性表达对胰腺癌的发生,发展起着重要作用,测定肿瘤组织中PTEN的阳性表达率可以指导胰腺癌的治疗并判断预后.
作者:李平;李兆申;王雅杰;胡育新;许国铭;薛春燕 刊期: 2003年第01期
目的探讨N-(4-羧基苯)钐维甲酰胺对人早幼粒白血病细胞株HL-60细胞的诱导凋亡及其作用机制.方法通过光镜、流式细胞仪、琼脂糖凝胶电泳、RT-PCR等观察并分析N-(4-羧基苯)钐维甲酰胺对HL-60细胞的作用.结果N-(4-羧基苯)钐维甲酰胺能诱导HL-60细胞凋亡,并使细胞bcl-2表达下降.结论N-(4-羧基苯)钐维甲酰胺引起的HL-60细胞凋亡的分子机制可能是通过下调bcl-2的表达而实现的.
作者:李成檀;李文惠;吴志豪;孙雨葳 刊期: 2003年第0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