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化疗对晚期胃癌患者细胞免疫功能的影响

王娴;黄建瑾;李旭芬;张苏展

关键词:胃癌, 化疗, NK细胞活性, T淋巴细胞亚群
摘要:目的研究化疗对胃癌患者细胞免疫功能的影响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对38例Ⅳ期胃癌患者采用ELF方案进行常规化疗,测定其化疗前后患者外周静脉血中NK细胞活性和T淋巴细胞亚群比例,并分析比较其化疗疗效.结果化疗前NK细胞活性为24.78±8.42,化疗后为19.40±6.38,两者有显著性差异(P<0.05),但对T淋巴细胞亚群比例变化的影响不明显;NK细胞活性下调组化疗疗效显著下降.结论化疗对NK细胞活性有明显下调作用,但对T淋巴细胞亚群的影响并不明显;而且NK细胞活性下调组化疗疗效显著下降.
实用癌症杂志相关文献
  • 肾癌细胞凋亡的超微结构改变

    目的观察肾癌细胞凋亡的形态学特征及凋亡过程中线粒体结构的变化,揭示线粒体在细胞凋亡过程中的作用.方法采用3种化疗药物诱导肾癌细胞株发生凋亡,再于光镜和电镜下观察肾癌细胞的形态结构改变.结果3种药物均可诱导肾癌细胞凋亡,有典型的细胞凋亡的形态学改变,线粒体结构改变早于细胞染色质结构改变.结论线粒体在细胞凋亡的过程中起着重要的调控作用,其内部某些成分可能启动或阻止细胞凋亡的发生.

    作者:周鹤同;苏长青 刊期: 2001年第03期

  • 非免疫缺陷相关性B细胞淋巴瘤中bcl-2与EB病毒的相互关系

    目的探讨非免疫缺陷相关性B细胞淋巴瘤(BCL)中EB病毒(EBV)与bcl-2蛋白表达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IHC)、原位杂交(ISH)技术,分别检测63例非免疫缺陷相关性BCL中的bcl-2、LMP-1蛋白以及EBV编码的核内小RNA(EBER1/2),并且对bcl-2、EBER1/2双阳性的病例进行双标记.结果63例中,bcl-2蛋白阳性49例(77.8%),其中42例(85.7%)呈高表达.EBER1/2阳性6例(9.5%).LMP-1阳性1例(1.6%).双标记显示2例喉部浆细胞性淋巴瘤均呈EBER1/2、bcl-2双阳性(其中1例LMP-1阳性).结论bcl-2蛋白的表达与非免疫缺陷相关性BCL密切相关;而EBV与非免疫缺陷相关性BCL的关系不大;EBV通过LMP-1诱导bcl-2蛋白的表达,在非免疫缺陷相关性BCL发病中的意义有限,可能与发生部位、组织学类型有关;bcl-2蛋白高表达可能有多种诱导机制参与.

    作者:唐文台;郭瑞珍;何妙侠;刘华庆 刊期: 2001年第03期

  • 大剂量甲氨喋呤联合化疗治疗非霍奇金淋巴瘤的临床观察

    甲氨喋呤是临床上常用的抗代谢药物,当剂量增至1~5g/m2时可穿透各种生理屏障,也可直接渗透至肿瘤细胞内,克服耐药以提高治疗效果.大剂量甲氨喋呤(HD-MTX)通常用于治疗白血病、淋巴瘤、骨肉瘤等,我院1993年3月~1999年12月对38例中、高度恶性非霍奇金淋巴瘤(NHL)予以HD-MTX为主的方案联合治疗,现报告如下.

    作者:莫贤毅;林忠;刘魁凤;温宗秋;叶升;李红 刊期: 2001年第03期

  • 超分割放疗及同步CAP方案治疗非小细胞肺癌的疗效观察

    同步放化疗是近年来国内外开展的探索性治疗非小细胞肺癌(NSCLC)的新力法,但目前仍无固定的模式.我院自1993年4月~1996年12月采用超分割放射治疗及同步CAP方案的方法治疗了42例非小细胞肺癌,现报告如下.

    作者:谢朝辉;奚继明;马惠新 刊期: 2001年第03期

  • 胃双原发恶性肿瘤12例诊治分析

    目的探讨胃双原发恶性肿瘤的临床特点及其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12例胃双原发恶性肿瘤的临床资料.结果12例中胃同时性双原发性腺癌9例,胃恶性淋巴瘤合并胃腺癌2例,胃间质肉瘤合并胃腺癌1例.所有病例均手术治疗,并获随访.生存5年以上者3例,其余9例因转移或复发分别于术后2~4年内死亡.结论胃双原发恶性肿瘤因其肿瘤的多中心发生,侵犯范围广,故转移复发概率相应增大.因而更加强调诊断的早期性,手术切除的根治性,辅助性化疗的重要性.

    作者:刘骞;邵永孚;王成峰 刊期: 2001年第03期

  • α-L-岩藻糖苷酶在原发性肝癌诊断中的价值

    我们应用α-L-岩藻糖苷酶(α-L-fucosidase,AFU)与甲胎蛋白(AFP)同时检测的方法,以探讨AFU在原发性肝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CC)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作者:张跃华 刊期: 2001年第03期

  • 不同病理状态急性白血病患者脑脊液β2微球蛋白含量的变化

    β2微球蛋白(β2-MG)是人类白细胞抗原系统(HLA)Ⅰ类分子的轻链或称β链.HLAⅠ类抗原广泛、不均一地分布于体内各种有核细胞表面,β2-MG对维持HLAⅠ分子天然构象的稳定性及其表达有重要意义.在多种病理情况下,体液中β2-MG含量增加.研究表明脑脊液(CSF)中的β2-MG水平上升与中枢神经系统(CNS)感染或受恶性肿瘤侵犯有关[1~3],但关于在急性白血病(AL)不同病理状态下,患者CSFβ2-MG的含量变化如何,尚缺乏报道.我们分析处于不同病理活动状态下,AL患者CSFβ2-MG含量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

    作者:刘陶文;黎金庆 刊期: 2001年第03期

  • 老年人甲状腺癌25例的诊断及治疗

    目的探讨老年人甲状腺癌的诊断及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25例老年人甲状腺癌的临床资料.结果23例切除肿瘤,2例拒绝手术.未手术的2例及行姑息性肿瘤切除者分别于发病及手术后6个月内死亡.22例切除肿瘤者,术后1~2年内死亡5例,2~3年内死亡8例,3~5年内死亡3例,存活5年以上者6例.结论老年人甲状腺癌以乳头状癌占多数,恶性程度较低,应采用较保守的术式治疗.

    作者:张涛 刊期: 2001年第03期

  • 细胞间隙连接通讯与肺癌

    细胞间隙连接通讯(gap junction intercellular communication,GJIC)是细胞间的1种重要连接方式,在细胞分化、生长控制及维持体内环境平衡等方面起重要作用.近几年来,国内外对GJIC与癌变的关系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发现多数肿瘤细胞无GJIC功能,其间隙连接(GJ)少或无,邻近的正常组织或良性肿瘤的间隙连接正常.少数肿瘤细胞有脆弱的连接通讯,但很容易受到破坏,其间隙连接数量少;或连接通讯功能比正常细胞低.认为GJIC在癌变发生过程中扮演着极为重要的角色[1].已有学者对GJIC在肺癌发生、发展中的作用进行了研究,本文对它们之间的关系作一综述.

    作者:陈清勇;王彦刈;郑筱祥;周建英 刊期: 2001年第03期

  • 肾癌组织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表达的意义

    目的探讨肾癌组织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的表达及与临床病理的关系.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对46例肾癌组织中的VEGF进行检测.结果肾癌组织中VEGF阳性表达率为73.9%,阳性着色于细胞质和细胞膜,VEGF表达与肿瘤大小、细胞类型和病理分级均无关(P>0.05),Ⅲ+Ⅳ期强阳性表达率明显高于Ⅰ+Ⅱ期(P<0.05),VEGF阳性表达者5年生存率明显低于阴性表达者.结论VEGF表达对肾癌生物学行为有重要影响,其可能成为预测肾癌转移和预后的指标.

    作者:石岐兴;白晓军;关宏华;郭洪新 刊期: 2001年第03期

  • 胃左动脉灌注化疗与手术综合治疗中晚期贲门癌

    目的对比研究单纯手术、单纯动脉灌注化疗和综合治疗对中晚期贲门癌的治疗效果.方法79例中晚期贲门癌患者,分成单纯手术(A组)、单纯动脉灌注化疗(B组)和综合治疗组(C组),进行对比研究.其中A组32例,B组18例,C组(先动脉灌注化疗后手术)29例,3组平均年龄分别为59.2岁、59.6岁、58.9岁,临床分期均为ⅢB期.结果动脉灌注化疗(B组和C组)47例,半个月后95.7%患者症状改善,肿瘤缩小;肿瘤切除率:A组为62.5%(20/32)、C组为100.0%(29/29);A组1、3、5年生存率分别为78.1%(25/32)、46.9%(15/32)和25.0%(8/32),C组分别为93.1%(27/29)、79.3%(23/29)和51.7%(15/29),2组术后3、5年生存率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B组和C组1年生存率比较,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综合治疗组的手术切除率和术后生存率显著高于同期的单纯手术组和单纯动脉灌注化疗组.动脉灌注化疗1个月后为手术良好时机.

    作者:翟伟;冯伦高;王家顺;潘永成;杨林 刊期: 2001年第03期

  • Kimura's病2例报告

    1病例报告例1.男性,45岁.因左耳前肿块2年,于1994年11月9日入院.患者2年前发现左耳前肿块,近2个月来明显增大,除耳前皮肤偶有瘙痒外,无其他不适感.曾有嗜酸性细胞增多症病史.10余年前曾因右耳后肿块而行手术切除.病理检查示:嗜酸性细胞聚集.体检:左耳屏前肿块4 cm×3 cm,其表面皮肤色泽正常,质稍软,边界不清,可移动,无压痛.右耳后肿块2cm×2 cm,质地中等.右上颈部亦可触及大小为1 cm×1 cm的淋巴结.无其他阳性体征.因诊断不明,在局麻下行肿块切除术,术中见肿块与腮腺及周围组织无明显界限,即行左腮腺浅叶及肿块切除术.术后病理诊断:左腮腺良性淋巴上皮病变.免疫组化检查结果:淋巴样细胞显示LCA、UCHL1、DPD4阳性,淋巴滤泡套区L26阳性,结合HE切片诊断为Kimura's病.

    作者:乔明哲;陈智斌;乔宗海;徐其昌 刊期: 2001年第03期

  • 脑膜瘤细胞凋亡及凋亡相关基因bcl-2、p53蛋白的表达

    目的探讨脑膜瘤自发性细胞凋亡及凋亡相关基因bcl-2、p53蛋白在脑膜瘤中的表达及其意义.方法采用TUNEL法和免疫组化S-P法检测40例脑膜瘤中细胞凋亡及凋亡相关基因bcl-2、p53蛋白的表达.结果恶性和非典型脑膜瘤中的细胞凋亡指数(AI)明显高于良性脑膜瘤(P<0.05),良性脑膜瘤不同亚型之间bcl-2、p53表达无显著性差异(P>0.05);p53蛋白表达随脑膜瘤恶性程度增高而增强,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p53阳性与阴性的脑膜瘤中的细胞凋亡指数无显著性差异;bcl-2蛋白表达与脑膜瘤细胞凋亡呈负相关.结论恶性及非典型脑膜瘤中自发性细胞凋亡增多;凋亡是脑膜瘤恶性或不典型的1个重要的生物学行为;p53基因在脑膜瘤的恶变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与脑膜瘤的恶性进展密切相关;bcl-2基因在脑膜瘤中可抑制细胞凋亡.

    作者:田道锋;叶应湖;王国安 刊期: 2001年第03期

  • 原发乳腺非霍奇金淋巴瘤6例临床分析

    目的分析原发乳腺非霍奇金淋巴瘤的临床特点,探讨诊断、分期和治疗方法及其预后的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6例原发乳腺非霍奇金淋巴瘤的临床资料.6例病例均获随访,均于手术局部切除后辅助化疗和(或)放疗.结果6例的中位生存期为53.5个月,均无瘤生存.结论与原发乳腺非霍奇金淋巴瘤预后密切相关的因素依次是临床分期、病理类型和原发肿瘤大小,对原发乳腺非霍奇金淋巴瘤行综合治疗,可取得满意疗效.

    作者:车旭;邵永孚;王成峰 刊期: 2001年第03期

  • 胸膜全肺切除治疗肺癌伴癌性胸腔积液

    肺癌胸膜转移伴癌性胸腔积液,内科治疗疗效较差.为探讨本病的外科治疗方法,我们自1981年6月至1999年6月对28例肺癌伴癌性胸腔积液患者,行胸膜全肺切除术,现报告如下.

    作者:谢家声;葛殿蕴;魏松洋;寇卫军 刊期: 2001年第03期

  • 多发性早期胃癌7例报告

    随着对早期胃癌的深入研究,多发性早期胃癌的发现率也逐渐增高,但仍易漏诊.现对1995年~2000年间我院收治的7例多发性早期胃癌进行回顾性分析,以探讨多发性早期胃癌的漏诊原因.

    作者:陈国斌;李海根;林云;漆筱萍 刊期: 2001年第03期

  • 121例Ⅲ b期子宫颈癌的疗效分析

    Ⅲb期子宫颈癌放射治疗的疗效较差,放疗前给予化疗能否提高疗效,尚无一致结论.我们自1993年1月~1994年10月共收治子宫颈癌患者283例,其中Ⅲb期子宫颈癌患者121例,现分析如下.

    作者:李魁秀;牛书怀;宋藏珠;房朝辉 刊期: 2001年第03期

  • PTEN基因及PCNA与胶质母细胞瘤的关系

    目的研究胶质母细胞瘤中PTEN基因突变及增殖细胞核抗原(proliferating cell nuclear antigen,PCNA)的表达,并探讨其与两者之间的关系.方法对102例胶质瘤石蜡切片进行聚合酶链反应-单链构象多态性分析(PCR-SSCP),检测其PTEN基因突变情况;同时采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PCNA在胶质瘤中的表达.结果有11例胶质母细胞瘤发生PTEN基因突变,突变发生率为26.2%(11/42),显著高于其它胶质瘤(x2=11.62,P<0.01);胶质母细胞瘤PCNA阳性表达的平均指数为45.13%±8.72%,其它胶质瘤的平均指数为19.47%±9.98%,后者PCNA指数显著小于前者(F=18.38,P<0.01).结论PTEN基因突变在胶质母细胞瘤的发生、发展中起重要作用;脑胶质瘤中PCNA的表达程度与胶质瘤的恶性程度呈正相关;胶质母细胞瘤中PTEN基因突变与PCNA表达强度呈正相关.

    作者:屈洪涛;袁先厚;袁忠惠;曹长军;文志华 刊期: 2001年第03期

  • 儿童睾丸卵黄囊瘤7例临床观察

    1病例报告7例睾丸卵黄囊瘤患儿的就诊年龄为12~38个月,平均年龄为18个月.临床表现:睾丸无痛性肿块6例(左侧4例,右侧2例),左腹股沟无痛性肿块伴同侧阴囊无睾丸者1例.胸片检查均未发现肺部转移灶.腹部B超检查发现1例有腹膜后实质性占位,大小为7 cm×8 cm,边界清楚,内部回声欠均匀.术前6例血清AFP检查结果:1例>70 000μg/L,4例>1 000μg/L,1例>500μg/L,有左腹股沟肿块的患儿术前未查AFP及HCG,其余6例患者的HCG正常.按照UICC 1997年的分期标准,本组属Ⅰ期6例,Ⅱ期1例.6例行经腹股沟高位精索睾丸切除术,另1例有腹股沟肿块者术中探查证实为隐睾,行隐睾切除术.全部患儿术后病理证实为卵黄囊瘤.术后1个月复查AFP均有不同程度降低,其中恢复至正常水平者3例,全部为Ⅰ期患者,术后未做化疗.其余4例采用EP方案化疗:VP16100 mg/m2静脉点滴,第1~3天;DDP 30 mg/m2静脉点滴,第1~3天,每3周重复.完成1个周期的1例,2个周期的2例,这3例化疗后AFP全部恢复正常.

    作者:叶升;刘魁凤 刊期: 2001年第03期

  • Ⅲ、Ⅳ期鼻咽癌患者放疗前核素骨显像的临床价值

    目的探讨Ⅲ、Ⅳ期鼻咽癌患者放疗前骨显像的临床价值.方法对196例经病理学诊断证实的Ⅲ、Ⅳ期鼻咽癌患者在放疗前行骨显像检查,并对骨显像检查有骨转移及可疑骨转移的患者进一步行X线摄片和(或)MRI(CT)检查.结果196例患者中69例(35.2%)有骨转移、5例为可疑骨转移,其中有52例经MRI检查、22例经CT检查.检出的69例均被证实有骨转移,5例可疑骨转移者被排除.该69例患者同期行X线摄片检查,仅检出12例(17.4%)有骨转移.骨转移以发生于肋骨者多(41.8%),其次为脊柱(31.0%)和骨盆(17.1%).40岁以下患者易发生骨转移.男、女性以及Ⅲ期与Ⅳ期相比较,其骨转移发生率无显著性差异.结论Ⅲ、Ⅳ期鼻咽癌患者放疗前行骨显像检查能检出早期骨转移,对临床分期、治疗方案的选择和预后判断具有重要价值.

    作者:胡学锋;卫光宇;冯彦林;刘冬生 刊期: 2001年第03期

实用癌症杂志

实用癌症杂志

主管:江西省卫生厅

主办:江西省肿瘤医院 江西省肿瘤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