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梦龙;陈平;曹家庆;许美珍;王文敏
目的观察超声引导下瘤内注射聚合白蛋白(MAA)和32p胶体治疗原发性肝癌(PHC)的疗效和不良反应.方法观察26例PHC患者治疗前后的临床表现、肿块大小、血清AFP水平、组织病理学以及肝肾功能、血常规和免疫指标的变化.结果治疗后,PHC患者临床症状减轻,21例AFP升高者的血清AFP水平明显下降;肿块均见缩小,肿块缩小率≥50%者占78.38%,平均肿块缩小率为53.25%,组织学检查发现治疗区内肿瘤组织出现完全或部分坏死和纤维化.患者1、2、3年生存率分别为88.46%、76.92%、38.46%,平均生存期为16.5个月.局部无并发症.治疗前后ECG、肝肾功能、血常规和免疫功能均无变化.结论瘤内注射聚合白蛋白和32p胶体是1种简单、安全而有效的治疗PHC的新方法,不良反应轻、适应证广.
作者:杨崇美;张安忠;刘吉勇;叶远红;王洪波 刊期: 2001年第04期
我院自1990年4月至1999年4月,对2 878例胸部肿瘤患者采取手术治疗,其中10例术后合并乳糜胸,现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本组10例中,除2例为肺癌术后合并乳糜胸外,其余为中上段食管癌术后合并乳糜胸.原术式:2例肺癌分别行肺左上叶、右上叶切除;4例食管癌经左胸手术切除及胸顶吻合,3例经右胸、左颈、上腹正中三切口手术,1例经左胸左颈两切口手术.
作者:冯庆来;贺伯伟 刊期: 2001年第04期
目的研究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mRNA在胃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采用RT-PCR结合斑点印迹法检测胃癌组织、癌旁组织、肠化生组织和正常对照组织中的TGF-β1mRNA水平,斑点印迹结果采用IS-1000型多功能凝胶成像仪进行定量分析.结果胃癌组的TGF-β1 mRNA水平(1.48±0.17)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0.88±0.08)、癌旁组(0.92±0.11)和癌前病变组(1.00±0.14),P<0.01;早期胃癌组的TGF-β1 mRNA水平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和癌旁组,P<0.05;进展期胃癌组(1.54±0.20)和有淋巴结转移组(1.62±0.26)其水平显著高于早期胃癌组(1.18±0.20)和无淋巴结转移组(1.25±0.19),P<0.05.结论TGF-β1与胃癌的发生、发展有密切关系,并与胃癌的浸润和淋巴结转移有关.
作者:卢震亚;黄怀德;厉有名;陈峰;蔡卫民 刊期: 2001年第04期
目的观察2个不同剂量咪达唑仑对肿瘤患者全麻诱导前的循环、血氧饱和度及心电图的影响.方法将47例行全麻手术的肿瘤患者,随机分为A组及B组,麻醉诱导前分别静脉注射咪达唑仑0.10 mg/kg及0.05 mg/kg.记录用药前后的HR、Bp、SpO2、S-T段、T波及QTc的变化,并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2组患者的年龄、性别、体重无显著性差异.2组患者用药后血压均下降,与用药前比较均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A组心率增快,A、B 2组的血氧饱和度均下降,与用药前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9例患者出现呼吸抑制,其中4例舌后坠,血氧饱和度下降(<90%).2组患者心电图变化与用药前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咪达唑仑用于全麻诱导前的肿瘤患者效果满意,它能解除患者紧张情绪,缓解情绪紧张造成的血压波动,对心电图无干扰,但应注意呼吸监测,以防缺氧.
作者:彭丹丹;程其许;王琦;王永生;郭才桥 刊期: 2001年第04期
目的探讨冷冻治疗后机体免疫功能提高的机制.方法应用流式细胞仪检测人肝癌细胞经0℃或-20℃冷冻后,HLA和B7分子表达率和平均荧光强度的变化.结果0℃组与对照组比较,HLA-Ⅰ分子和B7-2分子的表达率和平均荧光强度均无明显变化;HLA-Ⅱ分子和B7-1分子的表达率增高,平均荧光强度增强.-20℃组与对照组比较,HLA-Ⅰ、HLA-Ⅱ、B7-1和B7-2分子的表达率均增高,平均荧光强度均增强.-20℃组和0℃组比较,HLA-Ⅱ和B7-1分子的表达率和平均荧光强度均无显著性差异;HLA-Ⅰ和B7-2分子表达率均增高,平均荧光强度均增强.结论0℃和-20℃冷冻可增强人肝癌细胞HLA和B7分子的表达,这可能是冷冻治疗提高机体免疫功能的机制之一.
作者:吴维光;赵燕;张积仁;汪森明;彭秋平 刊期: 2001年第04期
目的探讨结直肠癌(CRC)患者的组织与粪便中K-fas癌基因12位点突变检测结果的联系及检出率差异,为建立结直肠癌早期筛检方法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应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分析(PCR-RFLP)方法对45例原发性结直肠癌患者手术切除的组织及术前粪便标本中K-ras癌基因12位点的突变情况进行检测,结果采用卡方检验及卡柏值(Kappa value)进行统计分析.结果癌组织、远端手术切缘粘膜、粪便标本中的K-fas癌基因12位点突变检出率分别为35.56%(16/45)、4.44%(2/45)、37.78%(17/45).癌组织与粪便标本检测结果的关联检验为:x2=33.09,P<0.01;差别检验为:x2=0,P>0.05;观察一致率为93.33%,卡柏值为0.86.结论粪便中K-ras癌基因12位点突变检测结果与癌组织的检测结果存在联系,其检出率无显著性差异,可靠性极好;且粪便取材方便,无创伤性,可能作为结直肠癌高危人群的筛检方法.
作者:梁志明;王国栋;李佩珍;梁小波;李跃平 刊期: 2001年第04期
目的研究CT扫描层厚对肿瘤靶区体积(GTV)的影响.方法在PQS-CT模拟定位机上,应用层厚分别为2mm、3 mm、5 mm、10 mm的条件,分别对埋入同一蜡块中的3个不同直径的物体进行扫描,然后在ACQSIM(虚拟模拟工作站)上逐层画出物体的外轮廓,后利用工作站的统计功能计算出3个被测物体的前后径、左右径、上下径和体积.结果被测物体前后径、左右径在CT影像所测数值与实际测量数值的误差在0.5 mm以内,而上下径的CT数值与实际测量数值的误差大都在1 mm以上,被测物体体积和物体上下径的误差与扫描层厚呈正比例关系.结论临床医生在确定临床靶区体积(CTV)的上下径时,需要考虑GTV的上下径约有75%±61%扫描层厚厚度的范围是不确定的.扫描层厚越薄,扫描得到的肿瘤体积越接近实际的肿瘤体积.
作者:姚原;吴国华;吴旭东;曹鑫强;蒋马伟;沈维生 刊期: 2001年第04期
自1986年7月至1999年7月,我院对456例肺癌患者手术治疗,其中经心包肺切除冶疗Ⅲ期肺癌46例,占10%,现报告如下.
作者:孙立阳;王国新 刊期: 2001年第04期
目的探讨鼻咽癌合并皮肌炎的患者大量服用强的松对放疗疗效的影响.方法治疗组:12例合并皮肌炎的鼻咽癌患者接受常规放射治疗,同时服用较大剂量的强的松.对照组:同期12例单纯鼻咽癌患者接受常规放射治疗,分别与治疗组病例配对作为对照.2组病例在性别、年龄、临床分期和放疗方法上无显著性差异.结果治疗组1、3、5年生存率分别为91.7%、66.7%和33.3%;对照组分别为100.0%、75.0%和50.0%(P>0.05).治疗组死亡8例,其中死于鼻咽部癌复发3例,远处癌转移4例,重度皮肌炎1例;对照组死亡6例,其中死于鼻咽部癌复发2例,远处癌转移4例(P>0.05).结论合并皮肌炎的鼻咽癌的放疗疗效与单纯鼻咽癌的放疗疗效相近;鼻咽癌合并皮肌炎的患者大量服用强的松未明显增加鼻咽癌复发及远处转移的发生.
作者:任浙平;李先明;闫茂生;李晓东 刊期: 2001年第04期
目的探讨体部γ-刀对不能手术的晚期胰腺癌的治疗可能性和治疗效果.方法1998年9月至2000年10月,采用体部γ-刀治疗不能手术的胰腺癌28例.根据包绕计划靶区的等剂量曲线(60%~80%的等剂量曲线)确定治疗剂量,4~8 Gy/次,隔日1次,治疗5~11次,使计划靶区边缘剂量达40~44 Gy.结果治疗结束8~10周后评价近期疗效,完全缓解(CR)率为42.9%,部分缓解(PR)率为53.5%,无变化(NC)率为3.6%.总有效(CR+PR)率达96.4%.1年累计局部控制率为76.9%,1年累计生存率达78.6%.不良反应主要为恶心和食欲下降,患者均能耐受.结论体部γ-刀治疗胰腺癌近期疗效满意,不良反应轻,为不能手术的晚期胰腺癌患者提供了1种有效的治疗手段.
作者:孙新东;于金明;杨新华;卢洁;范晓丽 刊期: 2001年第04期
食管贲门癌切除术后并发幽门梗阻是1种发生率不高但预后严重的并发症之一,近几年来文献报告有增多趋势.我院从1989年至1999年共收治6例,行粘连梗阻松解、幽门成形、肿瘤切除术,再次手术治愈,现报告如下.
作者:张军 刊期: 2001年第04期
目的观察低剂量辐射对小鼠种植瘤的抑制作用及其对红细胞免疫、携氧功能和超氧化物岐化酶(SOD)活性的影响,探讨低剂量辐射是否对红细胞系统存在兴奋效应.方法采用接种S180肉瘤细胞的昆明种雄性小鼠作为动物模型,在接种前6 h给予7.5 cGy X线一次性全身照射,照射后第5天观察肿瘤发生率.隔日测量肿瘤体积,绘制生长曲线.15天后处死小鼠测量肿瘤重量,病理切片观察肿瘤坏死面积、肿瘤浸润性淋巴细胞情况.同时检测红细胞免疫功能、2,3二磷酸甘油酸(2,3-DPG)含量、SOD活性.结果与直接接种组相比,低剂量照射组肿瘤发生率明显降低(P<0.05).肿瘤生长缓慢,平均瘤重减轻(P<0.05),肿瘤坏死面积、肿瘤浸润性淋巴细胞增多.低剂量照射组红细胞免疫功能、2,3-DPG含量、SOD活性明显高于直接接种组(P<0.05).结论低剂量辐射可提高机体抗肿瘤作用,提高红细胞免疫功能,增加2,3-DPG含量,增强SOD活性,在红细胞系统中仍存在兴奋效应.
作者:卢彦达;于洪升;赵环宇;张昌义 刊期: 2001年第04期
目的探讨结直肠恶性淋巴瘤的诊治方法.方法对18例结直肠恶性淋巴瘤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肿瘤好发部位在右半结肠,临床表现以腹部肿块、腹痛、体重下降以及血便、腹胀为主要特点,病理类型绝大多数为非霍奇金淋巴瘤(NHL),组织学以弥漫型B细胞为主.本病少见,临床易误诊为癌,治疗宜采用以根治性手术切除为主的综合治疗.结论诊断时应综合临床表现、影像学及内窥镜检查结果,以提高诊断符合率;治疗应采取根治性手术切除为主的综合治疗,预后较好.
作者:赵建国;吴爱国 刊期: 2001年第04期
目的探讨肝局灶性结节样增生(FNH)的病理学形态学特点.方法分析7例FNH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HE染色,结合免疫组织化学方法观察其形态特点,并利用流式细胞仪进行DNA倍体分析.结果男性4例,女性3例,年龄18~44岁,肝功能、血清AFP均正常,结节直径为2.7~8.0 cm.大体检查:5例有特征性中央星状瘢痕,由致密的纤维结缔组织、畸形的脉管和增生的胆管构成,伴有淋巴细胞浸润.免疫组化:AFP及c-erbB-2均阴性.5例DNA倍体分析:4例为二倍体,1例为异倍体.7例随访6个月~11年,未见复发及恶性病变.结论FNH是1种肝细胞对局部血管异常的反应性增生.
作者:石素胜;冯晓莉;孙耘田 刊期: 2001年第04期
目的探讨大肠癌患者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与组织学分级和Dukes分期的关系.方法采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的方法,检测了68例大肠癌患者肿瘤组织中VEGF表达水平.结果肿瘤组织中VEGF表达水平在不同组织学分级之间比较,无显著性差异;Dukes C、D期组显著高于Dukes A、B期.结论检测大肠癌患者VEGF的表达,可作为判断大肠癌分期、预测淋巴结转移和远处转移的1个指标.
作者:钟世顺;张振书;邓海军;李恕军;李淑梅 刊期: 2001年第04期
目的观察经髂内动脉灌注顺铂和表阿霉素治疗妇科恶性肿瘤的临床疗效.方法对127例妇科恶性肿瘤(卵巢癌54例,宫颈癌47例,阴道癌19例,宫体癌7例),采用Seldinger术经皮股动脉穿刺,选择性双侧髂内动脉插管,联合应用顺铂(50mg/m2)和表阿霉素(45 mg/m2)进行灌注化疗,观察其疗效及不良反应.结果经髂内动脉灌注化疗后,肿块消退有效率为78.7%,临床症状缓解率为91.3%.100.0%(28/28)的Ⅰb~Ⅱa期宫颈癌,88.2%(15/17)的Ⅱb期宫颈癌,100.0%(19/19)的阴道癌及100.0%(7/7)的宫体癌患者成功施行广泛全子宫+双侧附件切除术+双侧盆腔淋巴结清扫术;54例卵巢癌化疗后患者均行肿瘤细胞减灭术,其中66.7%(36/54)的肿瘤全部切净或残存肿瘤<2 cm.除99例(77.9%)发生白细胞Ⅰ~Ⅳ度下降外,未出现严重的不良反应及并发症.结论联合应用顺铂和表阿霉素经髂内动脉灌注化疗是1种安全、有效的妇科恶性肿瘤局部治疗方法.
作者:徐军;杨慧娟;张国玲 刊期: 2001年第04期
目的评价草分枝杆菌治疗恶性胸腔积液的疗效和毒性.方法对38例恶性胸腔积液患者应用灭活的草分枝杆菌注射液(乌体林斯)8.6~17.2μg,行胸腔内注射.结果总有效率为78.9%(30/38),不良反应轻.结论灭活的草分枝杆菌注射液治疗恶性胸腔积液的疗效肯定.
作者:何泽明;陈亮;秦叔逵;纪钧;王琳;陈映霞;钱军 刊期: 2001年第04期
目的探讨尿中核有丝分裂器蛋白(NMP22)的表达与膀胱肿瘤的关系.方法采用ELISA法测定32例膀胱癌、30例泌尿系良性疾病患者及15例正常人尿液中NMP22的含量.结果膀胱癌患者尿液中NMP22含量为(55.84±47.89)U/ml,明显高于泌尿系良性疾病患者(18.78±18.95)U/ml及正常人(6.97±3.82)U/ml(P<0.01).尿液中NMP22水平与肿瘤分期、分级有关.结论检测尿液中NMP22含量可作为膀胱癌筛选和评估其生物学行为的1个指标.
作者:王勤章;周四维;叶章群;蔡丹;向松涛;管维 刊期: 2001年第04期
目的探讨胶质瘤细胞ING1基因表达水平及其与肿瘤细胞增殖活性和凋亡程度的关系.方法采用原位杂交及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方法,分别检测71例不同级别的人胶质瘤组织ING1 mRNA及ING1、PCNA蛋白,并采用TUNEL法检测原位细胞凋亡的情况.结果ING1 mRNA的阳性表达率为94.6%(35/37),ING1蛋白的阳性表达率为90.1%(64/71),两者的表达水平呈正相关(γ=0.714,P<0.01),均随肿瘤恶性程度的增高而降低,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ING1表达水平降低时伴随着凋亡程度的降低及增殖活性的增强.结论胶质瘤细胞中ING1基因的表达水平与肿瘤恶性程度密切相关,并随肿瘤恶性程度的增加而相应降低.其表达异常的改变主要是转录水平调控异常的结果,并可能通过促进细胞增殖和抑制细胞凋亡,在胶质瘤的发生、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
作者:李莉;于士柱;蔡春友;张丽侠;黄悦;管欣琴;安同岭 刊期: 2001年第04期
食管癌术后并发膈疝临床上少见,不及时正确处理将会导致严重后果.我院从1985年3月至2000年10月共做食管癌及贲门癌手术1 319例,术后并发膈疝5例,现报告如下.
作者:王烈;杨绍福;赵泽良;杨宁 刊期: 2001年第0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