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转化生长因子β1基因在胃癌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

卢震亚;黄怀德;厉有名;陈峰;蔡卫民

关键词:胃肿瘤, 转化生长因子β1, 逆转录-多聚酶链反应
摘要:目的研究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mRNA在胃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采用RT-PCR结合斑点印迹法检测胃癌组织、癌旁组织、肠化生组织和正常对照组织中的TGF-β1mRNA水平,斑点印迹结果采用IS-1000型多功能凝胶成像仪进行定量分析.结果胃癌组的TGF-β1 mRNA水平(1.48±0.17)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0.88±0.08)、癌旁组(0.92±0.11)和癌前病变组(1.00±0.14),P<0.01;早期胃癌组的TGF-β1 mRNA水平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和癌旁组,P<0.05;进展期胃癌组(1.54±0.20)和有淋巴结转移组(1.62±0.26)其水平显著高于早期胃癌组(1.18±0.20)和无淋巴结转移组(1.25±0.19),P<0.05.结论TGF-β1与胃癌的发生、发展有密切关系,并与胃癌的浸润和淋巴结转移有关.
实用癌症杂志相关文献
  • TNF-α对人肝癌细胞E-钙粘蛋白、α5β1整合蛋白及粘着斑激酶蛋白表达的影响

    目的研究应用肿瘤坏死因子(TNF-α)单独处理SMMC-7721肝癌细胞不能引起肝癌细胞凋亡的原因.方法采用免疫组化ABC法,结合图像分析仪及流式细胞术和Western印迹方法测定SMMC-7721细胞表面E-钙粘蛋白(E-cadherin)、α5β1整合蛋白(α5β1 intergrin)、粘着斑激酶(FAK)表达及粘着斑激酶磷酸化的程度.结果在肿瘤坏死因子的作用下,E-钙粘蛋白的表达略有下降,但无明显差异.整合蛋白α5亚基的表达明显下降,而整合蛋白β1亚基表达基本无变化.粘着斑激酶的蛋白表达随着肿瘤坏死因子浓度的增加略有下降,但变化不明显,粘着斑激酶的磷酸化程度无明显的变化.结论单独用肿瘤坏死因子处理SMMC-7721肝癌细胞后,并没有阻断由整合蛋白α5β1亚基及E-钙粘蛋白介导的2条信号通路,且由胱冬肽酶(caspases)介导的凋亡也没有被完全启动,不足以引起细胞的凋亡.

    作者:方新初;苏剑敏;方袆;查锡良 刊期: 2001年第04期

  • 转化生长因子β1基因在胃癌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

    目的研究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mRNA在胃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采用RT-PCR结合斑点印迹法检测胃癌组织、癌旁组织、肠化生组织和正常对照组织中的TGF-β1mRNA水平,斑点印迹结果采用IS-1000型多功能凝胶成像仪进行定量分析.结果胃癌组的TGF-β1 mRNA水平(1.48±0.17)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0.88±0.08)、癌旁组(0.92±0.11)和癌前病变组(1.00±0.14),P<0.01;早期胃癌组的TGF-β1 mRNA水平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和癌旁组,P<0.05;进展期胃癌组(1.54±0.20)和有淋巴结转移组(1.62±0.26)其水平显著高于早期胃癌组(1.18±0.20)和无淋巴结转移组(1.25±0.19),P<0.05.结论TGF-β1与胃癌的发生、发展有密切关系,并与胃癌的浸润和淋巴结转移有关.

    作者:卢震亚;黄怀德;厉有名;陈峰;蔡卫民 刊期: 2001年第04期

  • 多发性骨髓瘤中血清白介素6和C反应蛋白的测定

    白介素6(IL-6)是1种多功能的细胞因子,能诱导肝细胞合成C反应蛋白(c-reactive protein,CRP)[1].近年来研究发现,IL-6与多发性骨髓瘤(multiple myeloma,MM)的病理生理学密切相关,被认为是骨髓瘤细胞的主要生长因子[2].为此,我们对16例MM患者的血清IL-6和CRP进行检测,并探讨其临床意义.

    作者:陈君敏;郑玲;魏秀妹 刊期: 2001年第04期

  • 鼻咽癌合并皮肌炎12例临床分析

    目的探讨鼻咽癌合并皮肌炎的患者大量服用强的松对放疗疗效的影响.方法治疗组:12例合并皮肌炎的鼻咽癌患者接受常规放射治疗,同时服用较大剂量的强的松.对照组:同期12例单纯鼻咽癌患者接受常规放射治疗,分别与治疗组病例配对作为对照.2组病例在性别、年龄、临床分期和放疗方法上无显著性差异.结果治疗组1、3、5年生存率分别为91.7%、66.7%和33.3%;对照组分别为100.0%、75.0%和50.0%(P>0.05).治疗组死亡8例,其中死于鼻咽部癌复发3例,远处癌转移4例,重度皮肌炎1例;对照组死亡6例,其中死于鼻咽部癌复发2例,远处癌转移4例(P>0.05).结论合并皮肌炎的鼻咽癌的放疗疗效与单纯鼻咽癌的放疗疗效相近;鼻咽癌合并皮肌炎的患者大量服用强的松未明显增加鼻咽癌复发及远处转移的发生.

    作者:任浙平;李先明;闫茂生;李晓东 刊期: 2001年第04期

  • 草分枝杆菌联合羟基喜树碱对SPCA/Ⅰ人肺腺癌细胞抗增殖效应的研究

    目的探讨草分枝杆菌(mycobacteriumphlei)对人肺腺癌细胞系SPCA/Ⅰ的抗增殖效应,以及不同浓度草分枝杆菌与羟基喜树碱联合应用时的协同效应.方法应用细胞培养和MTT比色法,检测不同浓度组的草分枝杆菌,以及草分枝杆菌与羟基喜树碱联合应用对SPCA/Ⅰ人肺腺癌细胞生长的抑制作用,波长定于570nm,测定光密度(A值)并计算抑制率.结果不同浓度的草分枝杆菌,在体外对SPCA/Ⅰ人肺腺癌细胞株均有直接的抑制作用,其抑制率与所用药物浓度呈正相关.1.720μg/ml及0.860 μg/ml浓度的草分枝杆菌与羟基喜树碱(1.0 PPC、0.5 PPC)联用,在体外对人肺腺癌细胞的抑制率显著高于单用羟基喜树碱组.结论草分枝杆菌在体外对SPCA/Ⅰ人肺腺癌细胞有直接抑制作用,该药与羟基喜树碱联合应用有显著的协同抗肿瘤效应.

    作者:朱慕云;吕元文;姜正华;郭媛;甘军纪 刊期: 2001年第04期

  • 开胸术后乳糜胸的诊断和治疗

    我院自1990年4月至1999年4月,对2 878例胸部肿瘤患者采取手术治疗,其中10例术后合并乳糜胸,现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本组10例中,除2例为肺癌术后合并乳糜胸外,其余为中上段食管癌术后合并乳糜胸.原术式:2例肺癌分别行肺左上叶、右上叶切除;4例食管癌经左胸手术切除及胸顶吻合,3例经右胸、左颈、上腹正中三切口手术,1例经左胸左颈两切口手术.

    作者:冯庆来;贺伯伟 刊期: 2001年第04期

  • 阿司匹林对胃癌细胞株SGC-7901的细胞毒作用

    目的探讨阿司匹林对胃癌细胞株SGC-7901的细胞毒作用.方法采用MTT法检测阿司匹林对胃癌细胞的抑制率,采用流式细胞仪测定细胞周期,采用琼脂糖凝胶电泳法检测细胞凋亡.结果阿司匹林对SGC-7901细胞株的抑制作用具有量效和时效依赖关系;可使SGC-7901细胞的S期细胞比例和G2/M期细胞比例升高,G0/G1期细胞比例下降,并呈一定的剂量效应关系;未见典型的阶梯状凋亡条带.结论阿司匹林对SGC-7901细胞株有细胞毒作用,其细胞毒作用可能与阻止细胞周期有关.

    作者:刘兴;高青;冯文莉 刊期: 2001年第04期

  • 食管癌术后并发膈疝5例报告

    食管癌术后并发膈疝临床上少见,不及时正确处理将会导致严重后果.我院从1985年3月至2000年10月共做食管癌及贲门癌手术1 319例,术后并发膈疝5例,现报告如下.

    作者:王烈;杨绍福;赵泽良;杨宁 刊期: 2001年第04期

  • 咪达唑仑对肿瘤患者全麻诱导前循环、血氧饱和度及心电图的影响

    目的观察2个不同剂量咪达唑仑对肿瘤患者全麻诱导前的循环、血氧饱和度及心电图的影响.方法将47例行全麻手术的肿瘤患者,随机分为A组及B组,麻醉诱导前分别静脉注射咪达唑仑0.10 mg/kg及0.05 mg/kg.记录用药前后的HR、Bp、SpO2、S-T段、T波及QTc的变化,并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2组患者的年龄、性别、体重无显著性差异.2组患者用药后血压均下降,与用药前比较均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A组心率增快,A、B 2组的血氧饱和度均下降,与用药前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9例患者出现呼吸抑制,其中4例舌后坠,血氧饱和度下降(<90%).2组患者心电图变化与用药前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咪达唑仑用于全麻诱导前的肿瘤患者效果满意,它能解除患者紧张情绪,缓解情绪紧张造成的血压波动,对心电图无干扰,但应注意呼吸监测,以防缺氧.

    作者:彭丹丹;程其许;王琦;王永生;郭才桥 刊期: 2001年第04期

  • 大肠癌组织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表达与血管生成和细胞增殖关系的研究

    目的研究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在大肠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与血管生成和细胞增殖的关系.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98例大肠癌组织中VEGF表达及微血管密度(MVD)、PCNA标记指数(PCNA LI),并分析VEGF与MVD、PCNA LI的相关性.结果98例大肠癌中,VEGF表达阳性36例(36.7%);VEGF表达阳性的肿瘤其MVD和PCNA LI显著高于VEGF阴性者(P<0.05).VEGF表达与MVD、PCNA LI呈显著正相关(P<0.05).有转移组(包括淋巴结转移和远处转移)VEGF表达明显高于无转移组,VEGF表达随肿瘤分期的升高而增强.结论VEGF在大肠癌血管生成和细胞增殖中起重要作用.

    作者:熊斌;张峰;胡名柏;胡卫东;袁宏银 刊期: 2001年第04期

  • 经典型霍奇金淋巴瘤CD15及CD30 蛋白表达的研究

    目的探讨CD15和CD30在经典型霍奇金淋巴瘤(cHL)H/RS细胞的表达及区别.方法采用SABC法对32例cHL中CD15和CD30蛋白的表达进行检测.结果CD15阳性25例,阳性率为78.1%;CD30阳性30例,阳性率为93.8%.各型之间阳性表达没有显著性差异,2种蛋白表达之间也无显著性差异.结论CD15和CD30均可作为cHL的诊断性免疫标记.

    作者:吴自勍;赵彤;贺海容;张进华 刊期: 2001年第04期

  • 经皮经肝途径置放记忆合金胆道支架治疗恶性胆道梗阻7例报告

    胆道支架置放技术为恶性胆道梗阻患者提供了1种较好的减黄疗法,结合抗肿瘤治疗可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和延长患者的生存期.我们自1999年10月至2001年3月对10例恶性胆道梗阻患者,采用经皮经肝置放记忆合金胆道支架进行治疗,其中7例成功放置支架,取得了较好的疗效,报告如下.

    作者:王梦龙;陈平;曹家庆;许美珍;王文敏 刊期: 2001年第04期

  • 膀胱癌患者尿液中核有丝分裂器蛋白测定的临床意义

    目的探讨尿中核有丝分裂器蛋白(NMP22)的表达与膀胱肿瘤的关系.方法采用ELISA法测定32例膀胱癌、30例泌尿系良性疾病患者及15例正常人尿液中NMP22的含量.结果膀胱癌患者尿液中NMP22含量为(55.84±47.89)U/ml,明显高于泌尿系良性疾病患者(18.78±18.95)U/ml及正常人(6.97±3.82)U/ml(P<0.01).尿液中NMP22水平与肿瘤分期、分级有关.结论检测尿液中NMP22含量可作为膀胱癌筛选和评估其生物学行为的1个指标.

    作者:王勤章;周四维;叶章群;蔡丹;向松涛;管维 刊期: 2001年第04期

  • 自杀基因疗法联合化疗对癌胚抗原表达型肺肿瘤的杀伤作用

    目的探讨阳离子脂质体介导E.coli cd/HSV-1 tk融合自杀基因联合长春瑞滨对癌胚抗原阳性肺癌的体内杀伤作用.方法裸鼠皮下接种肺癌细胞SPCA-1后第5、9、13天,腹腔注射阳离子脂质体/pE-CEAcd-tk复合物,于第6~15天连续腹腔注射5-氟胞嘧碇+丙氧鸟苷前体药物进行自杀基因治疗.于第5、13天给予长春瑞滨进行联合治疗.结果阳离子脂质体介导融合自杀基因联合长春瑞滨使小鼠皮下的肿瘤结节的生长受到显著抑制.其平均瘤体体积显著小于单独自杀基因或化疗治疗组的平均瘤体体积(P<0.01).结论阳离子脂质体介导E.coli cd/HSV-1 tk融合基因联合长春瑞滨化疗在体内可有效抑制肺肿瘤的生长,为癌胚抗原阳性肺癌的治疗提供了1条新的途径.

    作者:李芳;伍新尧;童大跃 刊期: 2001年第04期

  • 经心包肺切除治疗Ⅲ期肺癌46例报告

    自1986年7月至1999年7月,我院对456例肺癌患者手术治疗,其中经心包肺切除冶疗Ⅲ期肺癌46例,占10%,现报告如下.

    作者:孙立阳;王国新 刊期: 2001年第04期

  • 食管贲门癌术后并发幽门梗阻的预防和处理

    食管贲门癌切除术后并发幽门梗阻是1种发生率不高但预后严重的并发症之一,近几年来文献报告有增多趋势.我院从1989年至1999年共收治6例,行粘连梗阻松解、幽门成形、肿瘤切除术,再次手术治愈,现报告如下.

    作者:张军 刊期: 2001年第04期

  • CT模拟定位中扫描层厚对肿瘤靶区体积的影响

    目的研究CT扫描层厚对肿瘤靶区体积(GTV)的影响.方法在PQS-CT模拟定位机上,应用层厚分别为2mm、3 mm、5 mm、10 mm的条件,分别对埋入同一蜡块中的3个不同直径的物体进行扫描,然后在ACQSIM(虚拟模拟工作站)上逐层画出物体的外轮廓,后利用工作站的统计功能计算出3个被测物体的前后径、左右径、上下径和体积.结果被测物体前后径、左右径在CT影像所测数值与实际测量数值的误差在0.5 mm以内,而上下径的CT数值与实际测量数值的误差大都在1 mm以上,被测物体体积和物体上下径的误差与扫描层厚呈正比例关系.结论临床医生在确定临床靶区体积(CTV)的上下径时,需要考虑GTV的上下径约有75%±61%扫描层厚厚度的范围是不确定的.扫描层厚越薄,扫描得到的肿瘤体积越接近实际的肿瘤体积.

    作者:姚原;吴国华;吴旭东;曹鑫强;蒋马伟;沈维生 刊期: 2001年第04期

  • 肝局灶性结节样增生的临床病理学研究

    目的探讨肝局灶性结节样增生(FNH)的病理学形态学特点.方法分析7例FNH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HE染色,结合免疫组织化学方法观察其形态特点,并利用流式细胞仪进行DNA倍体分析.结果男性4例,女性3例,年龄18~44岁,肝功能、血清AFP均正常,结节直径为2.7~8.0 cm.大体检查:5例有特征性中央星状瘢痕,由致密的纤维结缔组织、畸形的脉管和增生的胆管构成,伴有淋巴细胞浸润.免疫组化:AFP及c-erbB-2均阴性.5例DNA倍体分析:4例为二倍体,1例为异倍体.7例随访6个月~11年,未见复发及恶性病变.结论FNH是1种肝细胞对局部血管异常的反应性增生.

    作者:石素胜;冯晓莉;孙耘田 刊期: 2001年第04期

  • 肝癌患者集束电极射频治疗后T淋巴细胞亚群及sIL-2R的改变

    目的研究原发性肝癌患者集束电极(多弹头)射频治疗前后T细胞亚群及sIL-2R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采用免疫荧光染色法及ELISA双抗体夹心法,检测40例原发性肝癌患者治疗前后的T细胞亚群及sIL-2R的改变,并与健康对照组比较.结果肝癌组患者治疗前CD+3和CD+4降低,CD+8和sIL-2R增高,CD+4/CD+8比值明显下降,与对照组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1).肝癌组患者治疗后CD+3和CD+4升高,CD+8和sIL-2R降低,CD+4/CD+8比值增高,治疗前后比较,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集束电极(多弹头)射频治疗可增强原发性肝癌患者机体免疫功能,提高其抗肿瘤能力.

    作者:汪东文;马庆久;杜锡林;贺舜民;鲁建国;张盈华 刊期: 2001年第04期

  • 大肠癌组织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

    目的探讨大肠癌患者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与组织学分级和Dukes分期的关系.方法采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的方法,检测了68例大肠癌患者肿瘤组织中VEGF表达水平.结果肿瘤组织中VEGF表达水平在不同组织学分级之间比较,无显著性差异;Dukes C、D期组显著高于Dukes A、B期.结论检测大肠癌患者VEGF的表达,可作为判断大肠癌分期、预测淋巴结转移和远处转移的1个指标.

    作者:钟世顺;张振书;邓海军;李恕军;李淑梅 刊期: 2001年第04期

实用癌症杂志

实用癌症杂志

主管:江西省卫生厅

主办:江西省肿瘤医院 江西省肿瘤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