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彦达;于洪升;赵环宇;张昌义
目的观察低剂量辐射对小鼠种植瘤的抑制作用及其对红细胞免疫、携氧功能和超氧化物岐化酶(SOD)活性的影响,探讨低剂量辐射是否对红细胞系统存在兴奋效应.方法采用接种S180肉瘤细胞的昆明种雄性小鼠作为动物模型,在接种前6 h给予7.5 cGy X线一次性全身照射,照射后第5天观察肿瘤发生率.隔日测量肿瘤体积,绘制生长曲线.15天后处死小鼠测量肿瘤重量,病理切片观察肿瘤坏死面积、肿瘤浸润性淋巴细胞情况.同时检测红细胞免疫功能、2,3二磷酸甘油酸(2,3-DPG)含量、SOD活性.结果与直接接种组相比,低剂量照射组肿瘤发生率明显降低(P<0.05).肿瘤生长缓慢,平均瘤重减轻(P<0.05),肿瘤坏死面积、肿瘤浸润性淋巴细胞增多.低剂量照射组红细胞免疫功能、2,3-DPG含量、SOD活性明显高于直接接种组(P<0.05).结论低剂量辐射可提高机体抗肿瘤作用,提高红细胞免疫功能,增加2,3-DPG含量,增强SOD活性,在红细胞系统中仍存在兴奋效应.
作者:卢彦达;于洪升;赵环宇;张昌义 刊期: 2001年第04期
鼻咽癌是我国华南地区的常见恶性肿瘤,尤其是广东省,有些地区的年发病率高达21~25/10万,严重危害人民的身体健康.长期以来,常规分割照射一直是治疗鼻咽癌的主要方法.然而,这种方法治疗鼻咽癌后的局部复发率高达15%~30%[1].随着放射生物学科的发展,人们开始采用改变分割次数的方法治疗鼻咽癌,其中以超分割和加速超分割的研究多,并取得一定的疗效.现对这一疗法的进展作一综述.
作者:曹卡加;闵华庆 刊期: 2001年第04期
目的总结胰十二指肠切除术的经验教训.方法对1961年6月至1999年6月收治的232例行胰十二指肠切除术(PD)的胰头及壶腹部肿瘤患者的病例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术后近期并发症的发生率为35.8%(83/232),手术死亡率为6.9%(16/232).以1986年为界,将PD手术患者分为2个阶段进行对照,手术并发症从第1个阶段的45.3%(34/75)下降至第2个阶段的31.2%(49/157,P<0.05),手术死亡率从第1个阶段的14.7%(11/75)下降至第2个阶段的3.2%(5/157,P<0.01).结论配备有丰富经验的专科医生和完善的外科操作技术是降低手术并发症和手术死亡率的关键.
作者:徐泽宽;刘训良;苗毅;钱祝银;戴存才;杜竟辉 刊期: 2001年第04期
目的探讨CD15和CD30在经典型霍奇金淋巴瘤(cHL)H/RS细胞的表达及区别.方法采用SABC法对32例cHL中CD15和CD30蛋白的表达进行检测.结果CD15阳性25例,阳性率为78.1%;CD30阳性30例,阳性率为93.8%.各型之间阳性表达没有显著性差异,2种蛋白表达之间也无显著性差异.结论CD15和CD30均可作为cHL的诊断性免疫标记.
作者:吴自勍;赵彤;贺海容;张进华 刊期: 2001年第04期
目的研究应用肿瘤坏死因子(TNF-α)单独处理SMMC-7721肝癌细胞不能引起肝癌细胞凋亡的原因.方法采用免疫组化ABC法,结合图像分析仪及流式细胞术和Western印迹方法测定SMMC-7721细胞表面E-钙粘蛋白(E-cadherin)、α5β1整合蛋白(α5β1 intergrin)、粘着斑激酶(FAK)表达及粘着斑激酶磷酸化的程度.结果在肿瘤坏死因子的作用下,E-钙粘蛋白的表达略有下降,但无明显差异.整合蛋白α5亚基的表达明显下降,而整合蛋白β1亚基表达基本无变化.粘着斑激酶的蛋白表达随着肿瘤坏死因子浓度的增加略有下降,但变化不明显,粘着斑激酶的磷酸化程度无明显的变化.结论单独用肿瘤坏死因子处理SMMC-7721肝癌细胞后,并没有阻断由整合蛋白α5β1亚基及E-钙粘蛋白介导的2条信号通路,且由胱冬肽酶(caspases)介导的凋亡也没有被完全启动,不足以引起细胞的凋亡.
作者:方新初;苏剑敏;方袆;查锡良 刊期: 2001年第04期
目的探讨草分枝杆菌(mycobacteriumphlei)对人肺腺癌细胞系SPCA/Ⅰ的抗增殖效应,以及不同浓度草分枝杆菌与羟基喜树碱联合应用时的协同效应.方法应用细胞培养和MTT比色法,检测不同浓度组的草分枝杆菌,以及草分枝杆菌与羟基喜树碱联合应用对SPCA/Ⅰ人肺腺癌细胞生长的抑制作用,波长定于570nm,测定光密度(A值)并计算抑制率.结果不同浓度的草分枝杆菌,在体外对SPCA/Ⅰ人肺腺癌细胞株均有直接的抑制作用,其抑制率与所用药物浓度呈正相关.1.720μg/ml及0.860 μg/ml浓度的草分枝杆菌与羟基喜树碱(1.0 PPC、0.5 PPC)联用,在体外对人肺腺癌细胞的抑制率显著高于单用羟基喜树碱组.结论草分枝杆菌在体外对SPCA/Ⅰ人肺腺癌细胞有直接抑制作用,该药与羟基喜树碱联合应用有显著的协同抗肿瘤效应.
作者:朱慕云;吕元文;姜正华;郭媛;甘军纪 刊期: 2001年第04期
目的探讨结直肠恶性淋巴瘤的诊治方法.方法对18例结直肠恶性淋巴瘤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肿瘤好发部位在右半结肠,临床表现以腹部肿块、腹痛、体重下降以及血便、腹胀为主要特点,病理类型绝大多数为非霍奇金淋巴瘤(NHL),组织学以弥漫型B细胞为主.本病少见,临床易误诊为癌,治疗宜采用以根治性手术切除为主的综合治疗.结论诊断时应综合临床表现、影像学及内窥镜检查结果,以提高诊断符合率;治疗应采取根治性手术切除为主的综合治疗,预后较好.
作者:赵建国;吴爱国 刊期: 2001年第04期
白介素6(IL-6)是1种多功能的细胞因子,能诱导肝细胞合成C反应蛋白(c-reactive protein,CRP)[1].近年来研究发现,IL-6与多发性骨髓瘤(multiple myeloma,MM)的病理生理学密切相关,被认为是骨髓瘤细胞的主要生长因子[2].为此,我们对16例MM患者的血清IL-6和CRP进行检测,并探讨其临床意义.
作者:陈君敏;郑玲;魏秀妹 刊期: 2001年第04期
目的探讨冷冻治疗后机体免疫功能提高的机制.方法应用流式细胞仪检测人肝癌细胞经0℃或-20℃冷冻后,HLA和B7分子表达率和平均荧光强度的变化.结果0℃组与对照组比较,HLA-Ⅰ分子和B7-2分子的表达率和平均荧光强度均无明显变化;HLA-Ⅱ分子和B7-1分子的表达率增高,平均荧光强度增强.-20℃组与对照组比较,HLA-Ⅰ、HLA-Ⅱ、B7-1和B7-2分子的表达率均增高,平均荧光强度均增强.-20℃组和0℃组比较,HLA-Ⅱ和B7-1分子的表达率和平均荧光强度均无显著性差异;HLA-Ⅰ和B7-2分子表达率均增高,平均荧光强度均增强.结论0℃和-20℃冷冻可增强人肝癌细胞HLA和B7分子的表达,这可能是冷冻治疗提高机体免疫功能的机制之一.
作者:吴维光;赵燕;张积仁;汪森明;彭秋平 刊期: 2001年第04期
目的探讨染色体17p13.1位点杂合缺失(LOH)与乳腺癌生物学行为及预后的关系.方法应用PCR-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分析(PCR-RFLP)的方法,检测60例原发性乳腺癌患者17号染色体短臂17p13.1位点LOH.结果经PCR扩增、酶切和电泳分离,在17p13.1位点共筛选出信息个体38例,LOH发生频率为42.1%(16/38).在Ⅰ~Ⅱ期和Ⅲ~Ⅳ期乳癌中LOH阳性率分别为56.0%和15.4%,有显著性差异(P<0.05).而该位点LOH与淋巴结转移及ER、PR水平无明显相关.分析17p13.1位点LOH与预后的关系发现,LOH阳性乳腺癌患者术后生存期明显较LOH阴性患者短(P<0.01).结论17p13.1位点LOH多发生在乳腺癌病变早期,检测该位点LOH有可能成为判断乳腺癌预后的1个新的分子生物学指标.
作者:王洪义;崔建涛;吕有勇 刊期: 2001年第04期
目的探讨大肠癌患者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与组织学分级和Dukes分期的关系.方法采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的方法,检测了68例大肠癌患者肿瘤组织中VEGF表达水平.结果肿瘤组织中VEGF表达水平在不同组织学分级之间比较,无显著性差异;Dukes C、D期组显著高于Dukes A、B期.结论检测大肠癌患者VEGF的表达,可作为判断大肠癌分期、预测淋巴结转移和远处转移的1个指标.
作者:钟世顺;张振书;邓海军;李恕军;李淑梅 刊期: 2001年第04期
目的研究子宫内膜癌组织中类固醇激素受体的表达及其与临床病理学特征及预后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化S-P法测定62例子宫内膜癌组织中雌激素受体(ER)和孕激素受体(PR)的表达,并评价其与患者年龄、临床手术分期、组织学分级和生存率的关系.结果62例中,34例(54.84%)PR阳性,30例(48.39%)ER阳性.PR的阳性表达与临床手术分期(P<0.01)、组织学分级(P<0.05)、肌层浸润深度(P<0.01)及生存率(P<0.05)相关;ER的阳性表达只与肌层的浸润深度明显相关(P<0.05).结论PR的阳性表达可能是独立于其他临床病理学参数的重要预后指标.
作者:奚庆华;张玉泉;史锦云;施公胜;黄剑飞 刊期: 2001年第04期
目的研究转人IL-2基因对原代肾细胞癌(RCC)细胞致瘤性的影响,为RCC的基因治疗打下基础.方法将人IL-2基因与逆转录病毒载体pLNCX连接,转染包装细胞,经鉴定后,感染原代RCC细胞,采用MTT法检测转人IL-2基因的原代RCC的IL-2的活性.然后,将转人IL-2基因的原代RCC和未转基因原代RCC分别接种裸鼠,观测转IL-2前后RCC细胞致瘤性的变化.结果转人IL-2的RCC细胞IL-2的生物学活性平均为(244±52)U/ml,接种裸鼠后无肿瘤长出.结论转人IL-2基因使原代RCC失去了致瘤性,转人IL-2基因的RCC细胞可作为瘤苗用于肾细胞癌的治疗.
作者:张晓琴;陈坚;曹广文;万谟彬;戚中田 刊期: 2001年第04期
目的观察经髂内动脉灌注顺铂和表阿霉素治疗妇科恶性肿瘤的临床疗效.方法对127例妇科恶性肿瘤(卵巢癌54例,宫颈癌47例,阴道癌19例,宫体癌7例),采用Seldinger术经皮股动脉穿刺,选择性双侧髂内动脉插管,联合应用顺铂(50mg/m2)和表阿霉素(45 mg/m2)进行灌注化疗,观察其疗效及不良反应.结果经髂内动脉灌注化疗后,肿块消退有效率为78.7%,临床症状缓解率为91.3%.100.0%(28/28)的Ⅰb~Ⅱa期宫颈癌,88.2%(15/17)的Ⅱb期宫颈癌,100.0%(19/19)的阴道癌及100.0%(7/7)的宫体癌患者成功施行广泛全子宫+双侧附件切除术+双侧盆腔淋巴结清扫术;54例卵巢癌化疗后患者均行肿瘤细胞减灭术,其中66.7%(36/54)的肿瘤全部切净或残存肿瘤<2 cm.除99例(77.9%)发生白细胞Ⅰ~Ⅳ度下降外,未出现严重的不良反应及并发症.结论联合应用顺铂和表阿霉素经髂内动脉灌注化疗是1种安全、有效的妇科恶性肿瘤局部治疗方法.
作者:徐军;杨慧娟;张国玲 刊期: 2001年第04期
我们的前期研究工作已经证明,在一定的剂量范围内,60Coγ射线能诱导Lewis肺癌细胞发生凋亡,且与照射剂量和培养时间有密切的关系[1].为研究放射线诱发Lewis肺癌细胞凋亡的分子机制,我们对受照射后的Lewis肺癌细胞的小鼠移植瘤组织进行了免疫组化染色和免疫电镜观察,以探讨放射线对Lewis肺癌细胞凋亡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及其与细胞凋亡的关系.
作者:张燕;岳婧;苏长青 刊期: 2001年第04期
目的探讨尿中核有丝分裂器蛋白(NMP22)的表达与膀胱肿瘤的关系.方法采用ELISA法测定32例膀胱癌、30例泌尿系良性疾病患者及15例正常人尿液中NMP22的含量.结果膀胱癌患者尿液中NMP22含量为(55.84±47.89)U/ml,明显高于泌尿系良性疾病患者(18.78±18.95)U/ml及正常人(6.97±3.82)U/ml(P<0.01).尿液中NMP22水平与肿瘤分期、分级有关.结论检测尿液中NMP22含量可作为膀胱癌筛选和评估其生物学行为的1个指标.
作者:王勤章;周四维;叶章群;蔡丹;向松涛;管维 刊期: 2001年第04期
我院自1990年4月至1999年4月,对2 878例胸部肿瘤患者采取手术治疗,其中10例术后合并乳糜胸,现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本组10例中,除2例为肺癌术后合并乳糜胸外,其余为中上段食管癌术后合并乳糜胸.原术式:2例肺癌分别行肺左上叶、右上叶切除;4例食管癌经左胸手术切除及胸顶吻合,3例经右胸、左颈、上腹正中三切口手术,1例经左胸左颈两切口手术.
作者:冯庆来;贺伯伟 刊期: 2001年第04期
目的探讨幽门螺杆菌(Hp)感染、抑癌基因p16 5′-CpG岛甲基化与胃癌的相关性.方法对57例胃癌患者及30例慢性浅表性胃炎患者(对照组)分别采用快速尿素酶法及Giemsa染色法进行Hp检测,并采用甲基化敏感性限制性内切酶(HpaⅡ、MspⅠ、SacⅡ)酶切后PCR扩增法进行p16基因外显子Ⅰ多位点甲基化状态的检测.结果57例胃癌患者中,Hp阳性27例(47.4%),p16基因甲基化18例(31.6%);Hp阳性胃癌组p16基因甲基化13例(48.2%),Hp阴性胃癌组p16基因甲基化5例(16.7%).对照组30例中,无p16基因甲基化,Hp阳性16例(53.3%);结果显示胃癌组与对照组Hp感染无显著性差异(P>0 05),2组p16基因甲基化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Hp阳性胃癌组与Hp阴性胃癌组比较,p16基因甲基化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幽门螺杆菌感染可诱发抑癌基因p16 5′-CpG岛出现甲基化,可能是幽门螺杆菌参与致癌的机制之一.
作者:石巍;廖爱军;刘革修 刊期: 2001年第04期
目的观察超声引导下瘤内注射聚合白蛋白(MAA)和32p胶体治疗原发性肝癌(PHC)的疗效和不良反应.方法观察26例PHC患者治疗前后的临床表现、肿块大小、血清AFP水平、组织病理学以及肝肾功能、血常规和免疫指标的变化.结果治疗后,PHC患者临床症状减轻,21例AFP升高者的血清AFP水平明显下降;肿块均见缩小,肿块缩小率≥50%者占78.38%,平均肿块缩小率为53.25%,组织学检查发现治疗区内肿瘤组织出现完全或部分坏死和纤维化.患者1、2、3年生存率分别为88.46%、76.92%、38.46%,平均生存期为16.5个月.局部无并发症.治疗前后ECG、肝肾功能、血常规和免疫功能均无变化.结论瘤内注射聚合白蛋白和32p胶体是1种简单、安全而有效的治疗PHC的新方法,不良反应轻、适应证广.
作者:杨崇美;张安忠;刘吉勇;叶远红;王洪波 刊期: 2001年第04期
目的研究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mRNA在胃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采用RT-PCR结合斑点印迹法检测胃癌组织、癌旁组织、肠化生组织和正常对照组织中的TGF-β1mRNA水平,斑点印迹结果采用IS-1000型多功能凝胶成像仪进行定量分析.结果胃癌组的TGF-β1 mRNA水平(1.48±0.17)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0.88±0.08)、癌旁组(0.92±0.11)和癌前病变组(1.00±0.14),P<0.01;早期胃癌组的TGF-β1 mRNA水平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和癌旁组,P<0.05;进展期胃癌组(1.54±0.20)和有淋巴结转移组(1.62±0.26)其水平显著高于早期胃癌组(1.18±0.20)和无淋巴结转移组(1.25±0.19),P<0.05.结论TGF-β1与胃癌的发生、发展有密切关系,并与胃癌的浸润和淋巴结转移有关.
作者:卢震亚;黄怀德;厉有名;陈峰;蔡卫民 刊期: 2001年第0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