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脑脊液乳酸脱氢酶测定对鉴别细菌性脑膜炎和病毒性脑膜炎的临床意义

徐兆珍;郭欣;李晓光;于洪敏;刘英慧

关键词:脑脊液, 乳酸脱氢酶, 细菌性脑膜炎, 病毒性脑膜炎
摘要:目的探讨测定脑脊液(CSF)乳酸脱氢酶(LDH),对鉴别细菌性脑膜炎和病毒性脑膜炎的临床意义.方法上海东凌-科华公司生产的LDH试剂盒,酶法测定,应用美国贝克曼公司CX5全自动生化分析仪.结果细菌性脑膜炎时CSF中LDH活性明显高于病毒性脑膜炎.结论脑脊液乳酸脱氢酶的测定对鉴别细菌性脑膜炎和病毒性脑膜炎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黑龙江医学杂志相关文献
  • 100例双胎妊娠的临床观察及护理

    我科自1987-08~1996,共收住双胎妊娠100例.入院后我们加强对双胎妊娠的管理.其围产期并发症逐步下降.

    作者:姚晶群 刊期: 2002年第02期

  • 骨外固定技术结合病灶清除治疗下肢长骨感染性骨缺损

    下肢长骨感染性骨缺损为骨科常见而又十分棘手的病症.我院1995~2001年应用骨延长加压固定技术,治疗该病27例,随访6年,骨功能重建良好,无感染、无复发,伤肢全部恢复原有长度和负重功能.

    作者:李金山;方占昌;郑玉田 刊期: 2002年第02期

  • 颅脑损伤合并多发伤86例急救体会

    1991-02~2000-08,我们共收治颅脑损伤合并胸腹、躯干、四肢损伤86例,占同期颅脑损伤374例的23%.现就急救体会报告如下.

    作者:冀有良;康节利;矫红艳 刊期: 2002年第02期

  • 外伤性迟发性心包填塞的诊断及治疗

    本文通过7例外伤性迟发性心包填塞病例分析,提出该病早期诊断依据,主要危症指征.讨论对该病的抢救原则与措施.

    作者:汤继泉;刘军;付剑韬;王树华;张志文 刊期: 2002年第02期

  • 烧伤病房预防创面感染的措施

    烧伤由于组织失去皮肤屏障,机体代谢增强,免疫功能下降及创面渗出坏死组织的侵蚀等因素,极易发生创面感染.传统认为,预防创面感染的关键是大量应用抗生素.但据文献报道,香港及英美等国医院,抗生素使用量并不大,而主要抓感染传播的环节,如:保持环境的干净、干燥、空气流通与洁净,经常洗手,使用1次性医疗用品,严格的消毒灭菌等.感染率也控制在7%左右.我院2000-01起加强了对烧伤病房消毒隔离措施的管理及医院感染监控,使烧伤创面感染率明显降低,现报告如下.

    作者:张婷艳;王金秋;陈英杰 刊期: 2002年第02期

  • 久治不愈的褥疮治疗体会

    褥疮是临床常见并发症之一,重症及瘫痪病人长期卧床骨突出处皮肤因长期受压,局部坏死而引起溃疡形成褥疮.褥疮很容易引起感染,一旦恶化,会给病人带来极大的痛苦,甚至发生败血症危机病人的生命.以往临床上常采用紫草油、龙胆紫等涂创面,虽结痂,但皮下仍积脓性分泌物,迁延不愈.近年我们使用鸡蛋皮内膜敷于褥疮创面,治疗褥疮,收到满意的效果,尤其对Ⅰ期和Ⅱ期褥疮治疗效果更佳.

    作者:王凤兰;高胜杰;胡彦全 刊期: 2002年第02期

  • CPUT试剂盒检测胃HP感染(460例分析)

    目的应用CPUT试剂盒检测胃Hp感染.方法对460例胃十二指肠病,HP感染阳性率及发病年龄进行了统计学半定量分析处理.结果HP感染率较高,占受检人数的51.52%,其中尤以胃溃疡、十二指肠壶腹部溃疡的检出率高,分别为68.85%、79.07%,其次为返流性胃炎65.00%,慢性浅表性胃炎48.82%;胃癌47.23%,而萎缩性胃炎检出率低15.22%.与福建省三明地区比较无明显地区差异.发病年龄在50岁以下者明显增高,尤以31~40岁感染率高为61.44%,而51岁以上高龄组HP感染率仅为31.46%.结论证实HP在我国人群中感染率高并与上述疾病发生、发展有直接关系,应广泛应用CPUT试剂盒检测HP,此方法简便、及时、快速、准确.

    作者:赵晓辉;李强;荆元宏;刘守君 刊期: 2002年第02期

  • 甘油治疗牙本质过敏症60例

    牙本质过敏症的治疗方法很多,常见的有氟化钠脱敏法,碘化银法、氨硝酸银法.自1994年以来我们采用纯甘油加热法治疗牙本质过敏症156例,取得了较为满意的效果.

    作者:王秀梅 刊期: 2002年第02期

  • PCNA在妊娠滋养细胞肿瘤中的表达与相关性研究

    目的通过检测PCNA在3种妊娠滋养细胞疾病和正常绒毛中的表达找出规律,并观察良性葡萄胎可颖恶变者化疗后对PCNA表达值的影响,从而找出预测葡萄胎恶变的阳性指标.方法,采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正常早孕绒毛(人流术者)20例,葡萄胎40例,侵蚀性葡萄胎20例,绒毛膜癌20例中PCNA的表达,并采用等级资料的秩和检验法进行统计.结果绒癌、侵蚀性葡萄胎中PCNA阳性细胞数均高于正常绒毛或者葡萄胎(P<0.01).绒癌中PCNA阳性细胞数高于侵蚀性葡萄胎(P<0.01).结论PCNA在滋养细胞疾病中的表达阳性率与滋养细胞疾病的增生程度和恶性程度呈正相关关系.PCNA做为预测葡萄胎恶变、及恶变程度和预后的手段是客观、可靠、易行的.

    作者:倪亚莉;刘珍 刊期: 2002年第02期

  • 氯氮平对血小板体积的影响

    氯氮平(clozapine)是一种抗精神分裂症的常用药.本文经过多年观察发现:在粒细胞没有改变之前,PLT(血小板计数)和MPV(血小板体积)就有一定的改变.为了研究此变化的关系,我们选择32例病人进行观察.报告如下.

    作者:艾群;姜晓岩;李如玉 刊期: 2002年第02期

  • 胰岛素样生长因子Ⅰ与胎儿宫内发育迟缓关系的研究

    目的探讨胰岛素样生长因子I(IGF-I)与胎儿宫内发育迟缓(IUGR)的关系.方法用放射免疫分析法,测定36例IUGR(实验组)和42例正常晚期妊娠妇女(对照组)血清、羊水和脐静脉血清IGF-I的浓度.结果IUGR组孕妇血清IGF-I浓度较对照组明显降低,2者相比差异有显著意义(P<0.01).IUGR组脐静脉血清IGF-I浓度明显低于对照组,2者相比差异有显著意义(P<0.01).结论IGF-I可能与IUGR的发生有关.

    作者:田晓宁;林义家;吴春凤 刊期: 2002年第02期

  • 米非司酮配伍米索前列醇终止10~14周妊娠150例分析

    我院1997-05~2000-05对妊娠10~14周自愿要求流产者应用米非司酮配伍米索前列醇(简称双米)进行药物流产,收到良好效果.现报告如下.

    作者:高慧仙;鲁丽杰 刊期: 2002年第02期

  • 丙种球蛋白治疗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26例疗效分析

    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可以引起皮肤粘膜、甚至内脏出血,严重者可危及生命.我科自1999~2001年共收治44例,其中26例采用丙种球蛋白治疗,疗效甚佳.现报告如下.

    作者:王海霞;刘晓颖;苏贵峰 刊期: 2002年第02期

  • 产时会阴裂伤的预防及护理

    会阴裂伤是产时软产道裂伤中常见的一种损伤,出血较多,也可使盆底组织失去正常的支持功能而造成膀胱膨出、直肠膨出、子宫脱垂等疾病,软产道损伤所致的远期并发症是其中重要的一部分,因此及时正确地诊断处理和预防软产道损伤是围产保健中的重要环节之一.

    作者:刘天皎 刊期: 2002年第02期

  • 主动脉疾病的心动超声检测

    1996年以来~经心动超声诊断5例主动脉疾病,现报告如下.1 资料与方法本文5例,男性4例,女性1例.平均年龄44岁.1例诊断后死亡,1例急诊手术治疗.例1:男24岁,突发剧烈腹痛,左半身偏瘫,身材细高,眼球突出,指趾末端细长,血压11.97/7.98kPa(90/60mmHg),心前区可闻及Ⅲ级舒张期杂音.

    作者:孙凤秀;赵旭海;沈华 刊期: 2002年第02期

  • 小儿特重烧伤自体与双亲皮混合移植

    我科在1988~1998年对8例小儿特重烧伤采用自体、双亲皮相间混合移植,取得了满意效果,报告如下.

    作者:张秀英;姚荔湘;孙姝慧 刊期: 2002年第02期

  • CT对肝外胆道梗阻性疾病的病因诊断

    目的评价CT对肝外胆道梗阻性疾病的病因诊断价值.方法肝外胆道梗阻性疾病231例,全部行肝胆胰CT常规扫描.部分病例分别行增强扫描、薄层动态增强扫描及胆道造影扫描.结果CT正确诊断190例,其中良性105例,恶性85例.结论CT对大部分肝外胆道梗阻性疾病的病因可作出正确诊断,诊断率约82.2%.

    作者:张淑琴;周晶;田莉;魏庆堂 刊期: 2002年第02期

  • 幽门螺杆菌及其治疗

    近年来,幽门螺杆菌与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的关系日益受到临床医师的重视,学术界不少观点认为幽门螺杆菌是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的重要致病原因.本人为了加深临床医师对幽门螺杆菌的认识,综合有关文献从该菌的生物学特征,引起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的机制及其目前药物治疗作一概述.

    作者:隋义;隋影 刊期: 2002年第02期

  • 乳腺癌腋窝淋巴结转移的多因素分析

    目的分析乳腺癌腋窝淋巴结转移的多种因素.方法采用病例对照,对120例乳腺癌患者进行全因素及逐步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多因素分析显示前哨淋巴结转移、肿瘤的大小、肿瘤的部位、癌周浸润、CA15-3等5项指标,进入Logistic回归方程,P值分别为0,0.0053,0.0217,0.0061,0.0225,0.0301.结论前哨淋巴结转移、肿瘤的大小、肿瘤的部位、癌周浸润、CA15-3等为乳腺癌患者的高危因素;了解此因素有助于临床准确判断ALNM状态.

    作者:陶冀;赵庆均;赵福江;闫昌峰;付永清 刊期: 2002年第02期

  • 中药治疗老视眼54例的临床观察

    眼部随年龄增长而出现变化,如眼的调节功能降低,近看时字迹模糊,容易疲劳,即形成所谓的老视眼.本文采用中药治疗54例,报告如下.

    作者:宫继宏 刊期: 2002年第02期

黑龙江医学杂志

黑龙江医学杂志

主管:黑龙江省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主办:黑龙江省卫生发展研究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