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静;靳松
20世纪前庭神经鞘瘤(vestibular schwannoma)手术疗效的显著提高伴随着神经外科的整体进展.这段历史是与前庭神经鞘瘤高病死率和高病残率艰难抗争的历史.前庭神经鞘瘤手术的进步与下列进展密切相关:(1)对显微外科解剖的进一步理解.(2)手术显微镜的应用.(3)过去30年神经麻醉、神经生理学的进展,以及手术技术的标准化.本文就前庭神经鞘瘤治疗的历史和在这段时期内所取得的划时代成就进行回顾.
作者:Andrei Koerbel;Alireza Gharabaghi;Sam Safavi-Abbasi;Marcos Tatagiba;Madjid Samii;刘暌;只达石 刊期: 2007年第06期
失语症是脑血管病、颅脑创伤和脑肿瘤等中枢神经系统疾病的常见临床症状.据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NIH)统计,全世界每年约有80000人罹患失语症.急性脑卒中后失语症的发病率高达21%~38%[1].据初步估算,西方发达国家失语症的年发病率和患病率分别为140/10万和180/10万[2].随着我国疾病谱的改变,脑血管病呈现明显前移的趋势,失语症患者也正在快速递增.
作者:罗本燕 刊期: 2007年第06期
我院自2003年8月-2006年9月应用腰大池置管持续引流治疗硬膜下积液、蛛网膜下腔出血、颅内感染、切口脑脊液漏、岩斜区脑脊液漏以及脑脊液鼻漏患者共56例,均获满意临床疗效.临床资料一、一般资料56例患者,男34例,女22例;年龄12~67岁,平均36.90岁.
作者:王少明;邓磊;吕连杰 刊期: 2007年第06期
散发性包涵体肌炎(sporadic inclusion body myositis,sIBM)为一组老年慢性、进行性骨骼肌炎性疾病[1].1971年由Yunis等[2]首先提出,1978年Carpenter等[3]正式确立该病为一独立疾病实体.临床主要表现为进行性四肢无力,以屈指、屈腕及伸膝力弱为显著.病理改变以骨骼肌出现炎性细胞浸润、肌纤维内镶边空泡(RV)和淀粉样物质沉积,以及电子显微镜下观察到管丝样包涵体为特点[4].
作者:郑日亮;袁云 刊期: 2007年第06期
阿尔茨海默病(AD)和血管性痴呆(vascular dementia,VD)是临床常见的老年期痴呆类型.虽然长期以来受到广泛关注,但对其治疗收效甚微,近年逐渐将研究重点转向对其早期阶段的干预治疗.在这一临床需要下,针对阿尔茨海默病和血管性痴呆分别提出了轻度认知障碍(mild cognitive impairment,MCI)和血管性认知障碍(vascular cognitive impairment,VCI)的概念[1,2],力求对患者进行早期识别和干预,以延缓甚至阻止痴呆的发生、发展.
作者:贾建平;周爱红 刊期: 2007年第06期
我院自1996年1月-2006年12月采用含1‰氯霉素的生理盐水鞘内冲洗及万古霉素20mg鞘内注射的方法治疗手术后颅内感染患者18例,效果满意.临床资料一、一般资料18例患者,男10例,女8例;年龄6~72岁,平均39岁.脑肿瘤1例,外侧裂蛛网膜囊肿1例,开放性颅脑创伤8例(脑挫裂伤3例,急性硬膜下血肿伴脑挫裂伤5例),高血压脑出血8例(基底节出血2例,丘脑出血破入脑室6例).
作者:朱守明;蔡可胜;刘学永;董伟 刊期: 2007年第06期
我院自2000年10月-2006年10月采用开颅手术和微创钻孔引流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患者120例,现对这两种手术方法的疗效进行回顾分析.临床资料一、一般资料120例高血压脑出血患者均符合1995年第四届全国脑血管病学术会议制定的脑出血诊断标准[1],并经头部CT检查所证实;入院时均有不同程度的偏瘫及意识障碍.
作者:董伟;于如同;蔡可胜;刘学永;蔡湛 刊期: 2007年第06期
前交通动脉是颅内动脉瘤的好发部位,其患病率约占全部颅内动脉瘤的24.89%~37.11%[1],老年患者可因合并其他疾病而致预后不良.我院自2002年1月-2006年8月共收治经脑血管造影检查证实的≥60岁前交通动脉动脉瘤破裂出血患者82例,占同期收治的前交通动脉动脉瘤患者的47.11%,占同期颅内动脉瘤患者的15.32%.所有患者均于有效防治合并症及并发症的基础上,经外科手术和血管内治疗获得满意效果.
作者:周煜;陈荷红;刘暌 刊期: 2007年第06期
患者男性,72岁.主诉吞咽困难、声音嘶哑、左侧头痛3 d,于2007年3月10日入院.既往无糖尿病、高血压、脑血管病以及心脏病病史.入院后体格检查:体温36.3 ℃,血压130/80mm Hg(17.29/10.64 kPa).神志清楚,声音嘶哑,双侧额纹等深、双侧眼裂等大、双侧鼻唇沟等深.伸舌居中,左软腭低,悬雍垂偏右,左侧咽反射消失;颈项无强直,四肢肌力、肌张力正常;双侧深浅感觉正常,双侧膝腱反射正常,双侧Babinski征阴性;心、肺、腹部无异常.
作者:吕桂润 刊期: 2007年第06期
患者女性,23岁.临床主要表现为耳鸣伴头痛,神经系统检查无明显阳性体征,MRI检查显示脑膜异常强化.病理诊断: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primary central nervous system lymphoma,PCNSL).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一般系指发生于大脑、小脑、脑干、软脑膜、脊髓以及直接侵犯脑神经和眼部的非霍奇金淋巴瘤,其中以发生于脑实质及脑膜的淋巴瘤多见,可称作颅内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
作者:刘卉;刘力;刘梅丽 刊期: 2007年第06期
我院自2000年8月-2006年12月对80例高血压脑出血患者施行血肿穿刺抽吸置管引流术,手术后配合溶栓药物治疗取得满意疗效.临床资料一、一般资料80例高血压脑出血患者,男52例,女28例;年龄41~76岁,平均60.45岁,其中≥60岁52例.既往有高血压病史或高血压家族史者62例.
作者:王兴盘;罗家红;毛贤智;简永 刊期: 2007年第06期
患者男性,31岁.间断性抽搐10余年,因头部外伤入院治疗,经脑组织、肌肉活检以及基因检测明确诊断为线粒体脑肌病伴高乳酸血症和卒中样发作(mitochondrial encephalomyopathy with lactic acidosis and stroke-like ePisodes,MELAS).影像学的特征性改变对临床诊断线粒体脑肌病具有重要辅助作用,其主要改变包括:(1)基底节区、丘脑、苍白球、壳核、尾状核异常钙化.
作者:韩静;靳松 刊期: 2007年第06期
患者男性,33岁.主诉头痛、呕吐5 d,发热1 d,于2007年8月15日入院.患者于入院前5 d突发头痛,以额部及双侧颞部明显,呈持续性胀痛,伴恶心、呕吐,呕吐物为胃内容物,非喷射状;入院前1 d发热,高体温为38.5℃,症状无缓解.患者为乙肝病毒携带者.入院后体格检查:体温38.5℃,精神差,心、肺、腹部无异常.
作者:毛佳;代红源;刘福友 刊期: 2007年第06期
神经心理学是研究高级认知功能或心理活动神经机制的一门学科,它从神经科学的角度研究心理和认知,以脑作为心理活动的神经基础来研究脑与心理活动或认知功能的关系.传统上,它常常通过研究脑损伤患者的高级认知功能缺损,来推断正常状态下其心理活动或功能的神经机制.近年来,神经心理学家已经能够利用各种神经功能成像技术研究损伤脑和正常脑在从事某一特定认知加工时的实时脑区激活,为了解脑结构和功能关系提供了一个更为直接的窗口.
作者:汪凯;周珊珊 刊期: 2007年第06期
帕金森病(PD)为多见于中老年人的慢性神经系统变性疾病,患者不仅有严重的运动功能障碍,而且认知障碍亦十分突出;发展到疾病的中晚期常致痴呆,对患者生存质量有明显影响.一般认为,痴呆常见于老年期帕金森病患者.Mayeux等[1]通过近5年的随访发现,帕金森病患者痴呆的发病率每年为69/1 000.帕金森病患者随着年龄的增加,痴呆的发病率也逐渐升高,到85岁左右痴呆的患病率约为65%.
作者:陈海波 刊期: 2007年第06期
病例介绍患者女性,46岁.因罹患高血压5年,向心性肥胖2年,于2007年4月12日入院.患者5年前因头晕检查发现血压升高(具体不详),服药后可控制在正常值范围100~110/70~80 mm Hg(1 mm Hg=0,133 kPa),近5年来体质量增加15 kg,尤以近2年增加明显,主要以腹部、颈后部、面部为主,四肢变细,并出现脸圆、脸红,皮肤容易起瘀斑等症状及体征,其他无异常.
作者:钟定荣;周炜洵;马文斌 刊期: 2007年第06期
病历摘要患者女性,43岁.主诉左手无力20余天,左侧肢体无力3 d,于2007年3月29日入我院神经科治疗.患者2007年3月4日早铲雪时发现左手手指及左手腕无力,可屈伸,无感觉异常及头晕、头痛等症状.于当地医院就诊,给予针灸、物理治疗12 d,症状无改善,且逐渐出现左手屈伸不能,遂行肌电图检查(结果不详),头部CT检查显示颞顶叶陈旧性条状低密度影(图1).
作者:吴冬燕;金丽日;周祥琴;杨荫昌;陈琳 刊期: 2007年第06期
1994年MacManus等[1]首先报告大鼠全脑缺血后存在神经元凋亡.近10年来,关于脑缺血后细胞凋亡机制的研究取得了巨大进展.已知脑缺血后可有多种基因被诱导表达,这些基因编码的蛋白质产物直接或间接参与了凋亡的调控.天冬氨酸特异性半胱氨酸蛋白酶家族(cysteinyl aspartate specific protease,caspase),是细胞凋亡过程中重要的蛋白酶,细胞凋亡的后实施是通过caspase的激活而实现的[2].
作者:张鸿;刘艳艳;贾春红;马英;宋利春 刊期: 2007年第06期
目的 研究体外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向神经细胞等不同组织细胞多向分化的潜能.方法 从SD大鼠股骨骨髓中获得间充质干细胞,原代培养后1∶2传代,传至第5代后分为普通传代培养组、神经细胞诱导组、成骨细胞诱导组和脂肪细胞诱导组.倒置相差显微镜下观察各组细胞生长情况、形态变化以及矿化结节和脂肪细胞的形成;流式细胞检测第5代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表面抗原CD29、CD44、CD90、CD31、CD34、CD45;免疫组织化学检测普通传代培养组和神经细胞诱导组细胞巢蛋白、微管苘相关蛋白-2、胶质纤维酸性蛋白和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等神经细胞相关蛋白的表达情况.结果 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呈贴壁生长,细胞扩增至第5代时形态趋于一致,呈梭形.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表面抗原CD29(99.83%)、CD44(99.77%)、CD90(99.86%)均呈阳性表达,CD31(0.83%)、CD34(1.78%)、CD45(2.90%)无表达.在体外,普通传代培养细胞仅巢蛋白呈阳性表达;由神经细胞诱导的细胞巢蛋白、微管相关蛋白-2、胶质纤维酸性蛋白和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均呈阳性表达,且形态类似神经细胞;由成骨细胞诱导的细胞质内可见矿化结节形成;由脂肪细胞诱导的细胞质内出现多个猩红色呈簇状的脂肪滴.结论 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易于提取、纯化和扩增,可于体外自发表达神经干细胞标志蛋白,并可通过诱导向神经细胞、成骨细胞及脂肪细胞分化.提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不仅具有多向分化潜能,而且可能具有自发向神经干细胞分化的特性.
作者:邓全军;张建宁;王志涛;李妍妍;康春生;浦佩玉 刊期: 2007年第06期
许多研究表明,亚低温(33~35℃)治疗具有多环节的脑保护作用[1],特别是对脑血管病引发的脑水肿具有明显抑制作用,可为急性脑血管病的治疗争取时机.然而,由于全身低温治疗所需条件高、不良反应多,难以在临床开展.近年来开展的局部亚低温治疗克服了全身低温的诸多缺点,为急性脑血管病找到了新的治疗方法.笔者自2004年10月-2006年9月,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对我院收治的40例脑出血患者应用局部亚低温辅助治疗,结果报告如下.
作者:林春颖 刊期: 2007年第0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