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欣;孙莹;刘岩丽
目的比较氟芬合剂、羟丁酸钠、异丙酚分别联合氯胺酮在小儿脑室分流术麻醉中的效果.方法 45例ASAⅠ~Ⅱ级的患儿随机分为3组,氟芬合剂组(A组)、羟丁酸钠组(B组)和异丙酚组(C组),3组均复合氯胺酮.观察术中麻醉效果和循环呼吸相关指标及麻醉恢复期睁眼和清醒时间.结果 3组麻醉有效率100%,显效率:A组93%、B组86.7%、C组100%;心率和收缩压:B组高于A、C两组(P<0.05);3组呼吸频率无明显差异(P>0.05);血氧饱和度:A组在诱导后5~10min内出现极显著差异(P<0.01);麻醉恢复期苏醒时间:C组明显短于A、B两组(P<0.01).结论经比较B、C两组均能安全用于小儿脑室分流术静脉麻醉.在稳定循环和术毕清醒时间方面,C组更优于B组.
作者:陈慈学;王谊生;谢春荣 刊期: 2001年第07期
近几年来,在老年病人的药物疗法和康复训练方面所取得的进步,使某些老年病的治疗有了较大的进展.由于老年人的衰老变化和同时患有多种慢性疾病等特点,加之目前老年患者用药频度和剂量都有增加趋势,药物的毒副反应也比中年人有所上升.因此,在老年病人的药物治疗方面,加强合理用药是比较突出的问题.1 老年患者对药物的反应随着年龄增长,老年人的生理功能,较青年人有所下降,各器官的功能随之减退,储备能力下降,用药的安全幅度变窄.由于受胃肠道的吸收功能,心血管系统转运功能,酶系统的活性,肝的分解功能,和肾脏排泄功能等诸多因素的影响,使机体代谢水平下降,药物的吸收运转、分解与排泄速度大为降低,因而药物极易在体内蓄积,同时老年患者对药物的耐受能力降低,即药物域变窄.老年患者对药物的依赖性增大,当它适应了某一药物后突然撤除或改用它药,常会带来不良结果.另外,老年人用药的个体差异之大是其他任何年龄组都不能比拟的.
作者:王丽燕;周华;刘艳梅 刊期: 2001年第07期
采用细菌培养法和尿素酶法分别检测了102例消化道疾病患者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H.pylori)感染情况.标本经输送培养基运送、匀浆后,分别涂布于3种选择性培养基和非选择性培养基上,38℃微需氧环境(85%N2,10%CO2,5%O2)培养.标本同时采用尿素酶法进行检测.结果表明,3种细菌培养法与尿素酶法检测阳性率接近,分别为43.1%,39.2%,43.1%和37.2%;非选择性培养基不适于H.pylori的培养检测.
作者:王成英;王维平;贾淑芝;肖波 刊期: 2001年第07期
我院1996年收治重度脑出血并急性应激性溃疡1例,现报告如下。1病例介绍患者男性,57岁。诊断为脑出血,出血量约100ml。因出血范围大,脑组织高度水肿。消除 水肿后,行左脑半球部分切除术。术后给予留置胃管,但术后第3d患者出现血便,给予止 血药与抗酸药物,患者血压逐渐下降,第7d胃管引流出鲜血,在患者昏迷状态下,急诊开 腹手术。术中胃大弯后壁见4~5个大小不等的粘膜糜烂出血点,行胃后壁部分切除术及残 胃探查,未见出血点,但血压仍未恢复正常,引流仍为新鲜血,于术后24h再次开腹手术 行胃大部分切除术。术后血压恢复正常,胃管引流出血性胃液,通过药物治疗20d左右,引 流液转为正常胃液。
作者:孙庆喜 刊期: 2001年第07期
老年性骨质疏松症是指骨矿成份、骨基质等比例的减少,使骨的结构和功能发生变化,并伴有周身疼痛、体态变形,易发生骨折.绝经期后的妇女,由于异常的骨吸收,骨量的不断下降,而产生骨质疏松症.Morgam指出妇女每10年可丧失原来骨量的10%,而男性为5%~7%,60岁以后妇女年龄每增加5岁,骨折发生率可增加一倍,发病部位一般先由脊柱开始进而影响四肢,我科收集骨质疏松症导致脊柱压缩性骨折180例,现就X线诊断及有关问题做以概要性分析报告.
作者:朱宪军;凌淑兰 刊期: 2001年第07期
小儿惊厥可造成残疾、死亡等严重后果.现将临床急救及护理体会介绍如下.1 惊厥的急救处理措施1.1 针刺疗法取人中、合谷穴,给予强刺激.高热配曲池、十宣等穴,有意识障碍配合百会、涌泉穴等.针刺2~3min内不能止惊时,应迅速选用止惊药物.
作者:姬宏;董福琴;杨丽娟 刊期: 2001年第07期
患者:男,48岁.因发作性胸骨后压榨性疼痛2周,加重1d入院.该患者2周前无诱因出现发作性胸骨后压榨性疼痛,伴胸闷,每次发作持续2~3min,休息后可自行缓解,于2000-12-01晨起自觉心前区不适,未在意,于18∶00突然出现胸闷、气短、剧烈胸痛,急来我院就诊.心电图提示:窦性心律,STⅡ、Ⅲ、avF呈弓背向上抬高达0.2mV,门诊以急性下壁心梗收入CCU病房.入院后给予吸氧、休息、抗凝、扩冠等治疗后疼痛缓解,查体:T:36.0℃,P:80次/min,R:18次/min,BP:17.3/10.7kPa,神清语利,自动体位,未见颈静脉怒张,双肺呼吸音清,心界正常,心率80次/min,律齐,各瓣膜听诊区未闻及病理性杂音,腹软,肝脾未触及,双下肢无浮肿.于入院第2d夜间突然出现抽搐、意识丧失、全身紫绀、二便失禁、心音听不清,血压测不出,呼吸停止,心电监护提示室颤,立即给予胸外心脏按压及人工呼吸,肾上腺素1mg,利多卡因100mg静推,洛贝林及可拉明各1支静推,300J同步直流电除颤后,心电监护提示窦性心律,频发室早,短阵室速,给予利多卡因2mg/min静点,10min后室性早搏消失,恢复自主呼吸,测BP:13.3/8.0kPa,心电图提示急性下壁及正后壁心梗,患者神志不清,处于昏迷状态,给予甘露醇静点.静推速尿及地塞米松各1支,18h后清醒,此后经扩冠、营养脑细胞、补钾、镁、纠正酸中毒、抗感染、抗凝、吸氧等治疗后病情好转,无心绞痛发作,未发生心律失常及心衰,病人心肌酶谱及心电图呈动态变化,病人于1个月后出院.
作者:白灵芝;铁山 刊期: 2001年第07期
本文对吸宫流产、药物流产两种临床应用方法进行对比分析,现报告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选自1999-06~2000-06到我院要求终止早期妊娠的患者400例.年龄20~40岁.身体健康,停经49d之内.本文随机分为两组,每组200例.第1组(药流组):用药前行B超检查证实为宫内妊娠,且无药流应用禁忌证.第2组(吸宫组):采用吸宫术终止妊娠.两组年龄及妊娠时间无差异,具有可比性.1.2 方法第1组口服米非司酮50mg,每12h1次,共2d,服药前后禁食2h,第3d上午来院阴道后穹窿给米索前列醇0.2mg,留院观察6h.如果妊娠物排除不完全则行清宫术.第2组,按手术操作常规行吸宫流产术,术后检查绒毛是否完整.详细记录阴道流血、腹痛情况,及恶心、呕吐等副反应.用药或术后2周及月经复潮时门诊随访.
作者:吴丽芹;朱志洁;秦立波 刊期: 2001年第07期
1 病例介绍患者,男,49岁,农民.因在蹲位劳动中(左髋负重),被后上方倒塌的土墙将髋部砸伤,于2000-07-10入院.入院检查骨科体征:左髋明显肿胀,左下肢较健肢短缩5cm,左下肢是外展外旋畸形.自带X片:因条件不佳只显示左髋后脱位.但临床体征不单是左髋后脱位,因有外旋外展畸形,故我们又重拍X光片.①左股骨头骨折(可见拇指大小游离骨片2块).②左股骨颈颈中骨折(林顿氏角52°).③左髋臼缘骨折并左髋后脱位.
作者:刘忠滨;薛亚洲 刊期: 2001年第07期
笔者自1996年开始对住院的65例颈源性脑供血不足患者,用维脑路通、刺五加治疗,获得了较好的临床疗效,现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65例中,男性29例,女性36例,年龄32~74岁,平均年龄48.5岁.病程1~5年不等,经X光、颈部多普勒确诊,其中,C5~6增生、颈椎横突孔狭窄者47例,余为C4~5~6或C4~5增生狭窄,排除其它疾病,临床表现为眩晕、心慌、出冷汗、共济运动失调等.1.2 治疗方法维脑路通注射液0.4g,刺五加注射液40ml加入5%葡萄糖液350ml,2次/d静点,7d为1个疗程.
作者:韩振岗;安恩发;管艳杰 刊期: 2001年第07期
1 临床资料我科1998~2000年收治急性心肌梗死24例,其中男19例,女5例.年龄60~75岁.其中,急性心肌梗死合并急性脑梗死6例,男4例,女2例,占16%.本组急性心肌梗死符合下列条件:(1)持续性胸痛15min以上;(2)心电图符合急性心肌梗死改变;(3)心肌酶增高.急性脑梗死的诊断标准:①意识丧失或无改变(腔隙梗死);②有脑梗死定位体征或无定位体征(腔隙梗死);③CT扫描证实腔隙梗死.老年急性心肌梗死24例中,合并脑梗死6例,均在急性心肌梗死发病后3~4d内发生急性脑梗死,2例为前壁心肌梗死,3例为广泛前壁心肌梗死,1例为高侧壁心肌梗死.这6例中,2例有原发高血压,血压在24~26.7/12~14.7kPa(180~200/90~110mmHg),合并心衰;2例合并室性心律失常(多发室早);1例曾伴有心房纤颤;2例曾伴有心源性休克.6例脑梗死,4例治疗无效死亡,死亡率为67%.
作者:刘俊娟;杨希武;陈国红 刊期: 2001年第07期
我们自1999年对130例脑梗死病人采用凯时(前列腺E1)进行治疗,与同期住院131例脑梗死病人采用脉栓通治疗进行对照,观察肢体功能障碍恢复情况,现报告如下.1 一般资料凯时治疗组130例,男82例,女48例,年龄46~75岁,平均62.5岁.脉栓通对照组131例,男80例,女51例,年龄45~76岁,平均63.4岁.起病至治疗时间2~72h.2组病人均为住院患者,符合第二届全国脑血管病学术会议制订的诊断标准,均经CT或MRI明确诊断,采用随机入选方法.
作者:安晓霞;曲丽娟;张双梅 刊期: 2001年第07期
整体护理是一门科学,体现了以病人为中心,护士全方位为患者服务.加强护士素质修养的重要性,护理程序在整体护理中的贯彻,实行整体护理,对我院96例子宫肌瘤切除术的病人实行整体护理进行探讨,收到很好的效果.
作者:索春英;吴丽娟 刊期: 2001年第07期
消化性溃疡病是指发生在胃和十二指肠的慢性溃疡,在祖国医学中属胃痛范畴,现有的西医治疗是不令人满意的.笔者应用中西医结合治疗的方法,无论对疼痛和胃粘膜功能恢复都有较好的效果,报告如下.
作者:刘亮;刘岩;范伟 刊期: 2001年第07期
1 病例介绍患者,女,23岁.于1995-08-04入院.该患因急性泌尿系感染而在家中自行静点甲硝唑,不慎将甲硝唑瓶内约100ml白开水误输入静脉中.静点过程中,病人自觉发冷,未处理.静点结束后,发冷加重、头昏、全身乏力,体温38.6℃,此时才发现误输白开水,立即送入我院.入院后查体:T:38.6℃,BP:17/11kPa,P:120次/min.病人神志清醒,面红气促,口唇无发绀,听诊心音略低钝,其他未见明显异常.心电图示,窦性心动过速,电轴正常,ST-T段轻度改变,立即给予抗生素+激素分3组治疗.第1组:5%葡萄糖注射液300ml加白霉素800mg、地塞米松10mg、维生素C 5g静点,病人在静点过程中,呕吐1次少许胃内容物;第2组:0.9%生理盐水300ml加头孢塞肟钠3g、地塞米松5mg,自觉症状较前好转,头昏减轻,无呕吐;第3组:环丙沙星注射液100ml.静点结束后,病人体温降至37.6℃.以后给予先锋Ⅵ5g/d,连用5d,病人自觉症状完全好转,其他未见异常,痊愈出院.
作者:何艳;张丽华 刊期: 2001年第07期
保持病人的生命争取佳预后的恢复,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早期成功的处理.自现场急救开始到伤情基本稳定的整个过程,为胸部外伤的急性期.在此过程中,采取病情观察及时、有效、得当的护理,为临床治疗起到积极而重要的作用.本文针对以下病例,总结护理问题及相应的护理措施.1 临床资料本组20例病人,男18例,女2例.年龄在13~50岁.①胸部伤:肋骨骨折20例,浮动胸壁3例,血气胸20例.②合并伤:其中,合并心脏外伤2例,多发多处肋骨骨折伴创伤性湿肺4例,并创伤性窒息2例.致伤原因:车祸4例,刀伤13例,矿井砸伤2例,牛顶伤1例.
作者:谷淑影;关嫦娥 刊期: 2001年第07期
本文介绍了哈尔滨市第五医院骨科采用ILizarov外固定技术治疗骨感染伴骨不连的经验,并就有关问题进行讨论.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我院1994~2000-05间共收治21例骨感染伴骨不连病例.全部病人均先行扩创术,去除内固定物,然后采用ILizarov外固定技术.同时,创口根据每个病人局部感染轻重,血运好坏的不同,采用不同的处理方法.其中,有12例采用Ⅰ期闭合创口持续冲洗引流,5例采用转移肌皮瓣闭合创面,2例创口单纯Ⅰ期缝合,2例创口开放采用中药换药治疗.全部病例中,2例因感染复发2次手术后治愈,其余1次手术治愈.全部骨不连均在外固定条件下获得治愈.疗程短3个月,长18个月,平均7个月.
作者:王绍祥;王书林;于志国;付仲秋 刊期: 2001年第07期
1998-06~2000-04,本文对20例绝经后因各种原因取宫内节育器(IUD)困难者,应用安定与尼尔雌醇后,再次取IUD获满意效果,现总结如下.
作者:宋玉荣;董淑月 刊期: 2001年第07期
1 病例介绍患者张某,女,47周岁.于2000-01~18来我院就诊.主诉:发现颈部肿块3年余,逐渐增大,近期增长迅速,略有呼吸困难.查体:甲状腺双侧及正中隆起,右侧明显,左侧约为2cm×3cm,右侧约为5cm×5cm,并有多个结节,活动性差,粘连,压迫气管.伴有轻度呼吸困难,29.3/14.7kPa.初诊为结节性甲状腺囊肿伴高血压病,需手术治疗.在术中剥离时意外将上腔动脉剥离破裂.此时血流如注,患者呼吸困难,血压持续下降.
作者:栾菊梅;刘小丹 刊期: 2001年第07期
糖尿病是内科系统常见病,我院1999~2000年采用拜糖平治疗糖尿病,取得较好疗效,现将50例糖尿病患者临床情况及治疗效果作一简要分析.1 临床资料与方法1.1 一般情况50例糖尿病患者中,男性30例,女性20例.年龄大者68岁,年龄小者24岁,平均年龄46岁.其中,非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48例,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2例.
作者:李凤珊;刘红宇 刊期: 2001年第0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