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小儿脑室分流术静脉复合麻醉用药效果的比较

陈慈学;王谊生;谢春荣

关键词:羟丁酸钠, 异丙酚, 氯胺酮, 静脉复合麻醉, 小儿脑室分流术
摘要:目的比较氟芬合剂、羟丁酸钠、异丙酚分别联合氯胺酮在小儿脑室分流术麻醉中的效果.方法 45例ASAⅠ~Ⅱ级的患儿随机分为3组,氟芬合剂组(A组)、羟丁酸钠组(B组)和异丙酚组(C组),3组均复合氯胺酮.观察术中麻醉效果和循环呼吸相关指标及麻醉恢复期睁眼和清醒时间.结果 3组麻醉有效率100%,显效率:A组93%、B组86.7%、C组100%;心率和收缩压:B组高于A、C两组(P<0.05);3组呼吸频率无明显差异(P>0.05);血氧饱和度:A组在诱导后5~10min内出现极显著差异(P<0.01);麻醉恢复期苏醒时间:C组明显短于A、B两组(P<0.01).结论经比较B、C两组均能安全用于小儿脑室分流术静脉麻醉.在稳定循环和术毕清醒时间方面,C组更优于B组.
黑龙江医学杂志相关文献
  • CT诊断纵隔脂肪瘤1例

    1 病例摘要患者:女,52岁.前胸闷、背酸、略感呼吸困难1年余.X线表现:正位片,左心膈角闭塞,左膈面不清,病变外侧缘不清.X线诊断:左心膈角心包脂肪垫.CT表现:左心膈角处,心脏前可见低密度影,CT值为-52Hu~-127Hu,边缘清楚,与心包界线清晰.CT诊断:纵隔脂肪瘤(图1、2).手术:行纵隔病变切除术.术中见大量脂肪组织,质软,其内未见其它组织.病理诊断:纵隔脂肪瘤.

    作者:高英祥;汪洪艳;任宝峰;卢山 刊期: 2001年第07期

  • 经颅多普勒脑血流测定高血压频谱图的临床分析

    本文对30例经颅多普勒脑血流测定高血压频谱图,均能反映不同程度的某一动脉硬化表现,重者多有流速缓慢,轻者多伴有流速增快.高血压促进动脉硬化,脑动脉硬化更易发生脑出血、脑梗死及栓塞形成,故动态观察高血压病人的脑血管病理生理改变,对防治脑血管病变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作者:张春阳;李运寿;赵玉莹 刊期: 2001年第07期

  • 浅谈老年患者的合理用药

    近几年来,在老年病人的药物疗法和康复训练方面所取得的进步,使某些老年病的治疗有了较大的进展.由于老年人的衰老变化和同时患有多种慢性疾病等特点,加之目前老年患者用药频度和剂量都有增加趋势,药物的毒副反应也比中年人有所上升.因此,在老年病人的药物治疗方面,加强合理用药是比较突出的问题.1 老年患者对药物的反应随着年龄增长,老年人的生理功能,较青年人有所下降,各器官的功能随之减退,储备能力下降,用药的安全幅度变窄.由于受胃肠道的吸收功能,心血管系统转运功能,酶系统的活性,肝的分解功能,和肾脏排泄功能等诸多因素的影响,使机体代谢水平下降,药物的吸收运转、分解与排泄速度大为降低,因而药物极易在体内蓄积,同时老年患者对药物的耐受能力降低,即药物域变窄.老年患者对药物的依赖性增大,当它适应了某一药物后突然撤除或改用它药,常会带来不良结果.另外,老年人用药的个体差异之大是其他任何年龄组都不能比拟的.

    作者:王丽燕;周华;刘艳梅 刊期: 2001年第07期

  • 临床应用抗生素应注意的问题

    抗生素是抗感染治疗的重要药物,临床应用极为广泛和普遍.正确、合理地应用能迅速控制炎症,治愈疾病,应用不当或滥用,则延误病情,甚至危害健康和生命.为使抗生素在治疗中充分发挥作用,减少不良反应,防止药源性疾病,减少细菌耐药性的发生等,我们认为在临床应用抗生素时应注意以下问题.

    作者:于春明;杨承慧;唐政坤 刊期: 2001年第07期

  • 肿胀技术在脂肪抽吸术中的应用

    我科1998-01~1999-09采用肿胀技术对21例腰腹部局限性脂肪堆积者行脂肪抽吸术,达到了形体塑造的目的,现将应用体会,总结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本组21例均为女性,年龄28~56岁.均为腰腹部局限性脂肪堆积,而四肢无明显肥胖者.术前测腹部围度:上腹围77~89cm,脐围75~92cm,下腹围90.5~106cm,术后3个月测上腹围减少3~7cm,脐围减小4~9cm,下腹围减少3~8cm,术后个别患者出现程度不同的皮肤瘀斑及凹凸不平现象,未见明显的血肿及血清肿,未发生皮肤坏死,脂肪栓塞等严重并发症.

    作者:孟杰;张义民 刊期: 2001年第07期

  • 食管气管联合导管在心肺复苏中的应用

    我院急救中心自2000-03~12应用食管、气管联合导管(ETC)进行心肺复苏,并与插入普通气管导管(ETT)比较,结果应用食管、气管联合导管插入直接顺利,为病人实施有效通气时间比普通气管插管至少提前30s,为进一步的心肺复苏成功赢得了时机.1 资料与方法急救中心2000-03~12应用气管插管实行心肺复苏共计89例,其中女性36例,男性53例,年龄26~84岁,随机分2组:A组,经口盲探置入ETC57例;B组,明视法置入ETT32例.

    作者:郭秀玲;温春娟;郭贵 刊期: 2001年第07期

  • 小儿发笑性癫痫1例报告

    患儿,男,4岁.于1999-10以阵发性发笑6个月就诊.就诊前6个月始,患儿常常无任何诱因突然阵阵高声大笑,伴双眼发直,呼叫不应,有时伴尿失禁,每次发作持续约2~3min,自行缓解,发作后无嗜睡,很快恢复正常,一般每周发作1~2次,就诊前2周发作频繁,6~7次/d,在当地就诊未明确诊断,病后未经任何治疗.患儿为第1胎足月儿,母孕期因前置胎盘在分娩时大出血,患儿出生时无窒息,生长发育同正常同龄儿.体检:一般状态好,心、肺、腹部正常,神经系统无异常,脑电图(EEG)未发现异常,AEEG(24h动态EEG)清醒状态下未发现异常.临床发作时及睡眠中显示双侧全部导联阵发性棘慢波(2次),诊断为发笑性癫痫.头部磁共振成像未见异常,给予卡马西平治疗,75mg,2次/d早晚口服12mg/(kg*d)-1.用药后发笑次数减少,程度减轻,尿失禁消失,继续治疗中.

    作者:王春梅;张玉芹 刊期: 2001年第07期

  • 药物致敏与重症药疹的分析

    为分析重症药疹和致敏药种类间的关系,本文对1984年后国内公开发表的114例重症药疹进行分析.1 资料选择本文收集1984年以来全国公开发表的杂志中个例报道的重症药疹114例.为了保证资料的准确性,凡外用药、复方药、药疹临床分析、某药的药疹资料均未列入.

    作者:毕伟丽;郑建华 刊期: 2001年第07期

  • 配合性血小板输注疗效观察

    本文应用简易致敏红细胞血小板血清学技术(SEPSA)对50例反复多次输注浓缩血小板(PC)体内产生血小板抗体患者与献血者的血小板进行交叉配型试验,选择反应阴性者做为供者输注,取得良好效果,并与54例体内已有血小板抗体产生,但继续随机输注PC进行对比,二者有显著差异.

    作者:王红;郭树俭;李晖;刘颖 刊期: 2001年第07期

  • 不缝合腹膜剖宫产术式的临床观察

    目的探讨不缝合腹膜剖宫产术式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剖宫产不缝合腹膜80例产妇作为观察组,与同期分娩按传统方法缝合腹膜产妇80例作为对照组,观察两组术后病率、肠功能恢复及切口愈合情况.结果观察组术后病6例,对照组15例,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观察组术后肛门排气时间为20.5±5.33h,对照组为36.67±6.17h,两组比较,差别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0.01);腹部切口愈合两组无差异.结论不缝合腹膜剖宫产术式安全、有效、并发症少,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作者:陈玉环 刊期: 2001年第07期

  • 维脑路通刺五加治疗颈源性脑供血不足(附65例疗效分析)

    笔者自1996年开始对住院的65例颈源性脑供血不足患者,用维脑路通、刺五加治疗,获得了较好的临床疗效,现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65例中,男性29例,女性36例,年龄32~74岁,平均年龄48.5岁.病程1~5年不等,经X光、颈部多普勒确诊,其中,C5~6增生、颈椎横突孔狭窄者47例,余为C4~5~6或C4~5增生狭窄,排除其它疾病,临床表现为眩晕、心慌、出冷汗、共济运动失调等.1.2 治疗方法维脑路通注射液0.4g,刺五加注射液40ml加入5%葡萄糖液350ml,2次/d静点,7d为1个疗程.

    作者:韩振岗;安恩发;管艳杰 刊期: 2001年第07期

  • 阿昔洛韦治疗单纯疱疹病毒性脑炎23例疗效观察

    单纯疱疹病毒性脑炎是由DNA疱疹病毒感染所引起,本文应用阿昔洛韦治疗该病取得了较好的临床效果,现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本组共选经HSV抗原测定,配合脑CT[1],脑脊液生化及细胞学检查和结合临床表现确诊为HSE患者23例住院治疗者,其中,男性14例,女性9例.年龄18~46岁.伴意识障碍者8例,伴精神症状16例,伴癫痫发作7例,伴口唇皮肤粘膜疱疹5例.

    作者:吴晓学;李光伟;何文芬 刊期: 2001年第07期

  • 瑞氏综合征并高血糖1例护理

    瑞氏综合征是儿科少见的神经系统疾患之一,其病理特点是急性脑水肿和内脏脂肪变性,发生一系列代谢紊乱,造成糖元合成障碍和氧化代谢紊乱,而易发生低血糖,而此病人则出现高血糖,经过抢救和精心护理,病人转危为安,现将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作者:任芳丽;刘英姬;田晶 刊期: 2001年第07期

  • 宝光妇乐治疗IUD出血副反应的观察

    目的观察宝光妇乐对宫内放置节育器后出血副反应的治疗效果.方法于月经出血的第1d开始服药,每次2包,2次/d,连服10d为1个疗程,连续治疗3个疗程.结果在治疗和治疗后的各90d内,患者出血量和出血天数明显减少,出血间隔明显延长,且疗效持久,可接受性好.

    作者:麻丽萍;边翠英;詹景华 刊期: 2001年第07期

  • 小鼠皮肤癌微血管分布的研究

    目的本研究应用树脂胶灌注、血管铸型法对小鼠鳞状上皮癌的立体铸型、血管进行扫描电子显微镜的观察.材料和方法采用C57小鼠皮下注射鳞状上皮细胞癌7×105个细胞数注射于小鼠腹部皮下.10d后采用电子显微镜观察肿瘤生长为4mm×4mm×4mm~15mm×15mm×15mm.结果小鼠鳞状上皮癌微血管生长特点是走行紊乱,粗细不等,癌表面的血管呈直线或环行,深部的血管大量坏死、破裂、脱落、其中还有许多新生的尖而细的血管.结论血管铸型法是一种简单易行,有价值的血管形态学观察研究方法.

    作者:周大明;赵彦辉;周建美 刊期: 2001年第07期

  • 重症胸部创伤急性期的观察及护理体会

    保持病人的生命争取佳预后的恢复,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早期成功的处理.自现场急救开始到伤情基本稳定的整个过程,为胸部外伤的急性期.在此过程中,采取病情观察及时、有效、得当的护理,为临床治疗起到积极而重要的作用.本文针对以下病例,总结护理问题及相应的护理措施.1 临床资料本组20例病人,男18例,女2例.年龄在13~50岁.①胸部伤:肋骨骨折20例,浮动胸壁3例,血气胸20例.②合并伤:其中,合并心脏外伤2例,多发多处肋骨骨折伴创伤性湿肺4例,并创伤性窒息2例.致伤原因:车祸4例,刀伤13例,矿井砸伤2例,牛顶伤1例.

    作者:谷淑影;关嫦娥 刊期: 2001年第07期

  • 制备和培养多细胞肿瘤球体的简易方法

    目的通过实验找出一种更加简便、快捷的制备MTS的方法.材料和方法利用本实验室的2个肺腺癌细胞系AGZY和Anip,通过转瓶琼脂培养法(即在培养瓶底部涂上1~2mm厚的琼脂层,使之凝固后接种一定浓度的细胞悬液,置于37℃、50r/min的恒温摇床上旋转培养)进行MTS的制备和培养.结果经过12~14h后,即可见许多较小的细胞集聚体形成,以后集聚体外层细胞不断分裂增生,逐渐形成大小较一致、形态较规则的球体,即MTS.MTS逐渐增大,约12d后生长进入平台期,约15d后MTS表层细胞有脱落,后MTS崩解.结论本实验能够诱导贴壁性很强的细胞(AGZY和Anip)形成MTS,并且可以通过控制接种的细胞浓度来制备一定数量的MTS;形成的MTS大小较一致,形态较规则.重要的是本实验操作简单,观察方便,设备要求不高,更便于普通实验室开展工作.

    作者:高峰;王吾如 刊期: 2001年第07期

  • 急性白血病患者血清可溶性白细胞介素-2受体水平及临床意义

    用双抗体夹心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30例急性白血病患者血清可溶性白细胞介素-2受体(SIL-2R)水平.结果急性白血病均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且和病情的严重程度密切相关,是判定预后的一个有用的指标.

    作者:辛晓敏;宋晓红;关秀茹 刊期: 2001年第07期

  • 颅脑损伤后急性肺水肿的治疗

    目的探讨了降低颅脑损伤合并急性肺水肿死亡率及致残率的方法.方法用综合治疗的方法消除颅脑损伤后血液中儿茶酚胺浓度增高等对机体的影响,以降低其死亡率.结果我院于1995~2000年共收治5例颅脑损伤后急性肺水肿病人,使用本方法治疗后,死亡2例,存活3例.结论用综合方法治疗颅脑损伤后合并急性肺水肿效果满意.

    作者:赵洪波;程化坤;青松文 刊期: 2001年第07期

  • 绝经期后骨质疏松症及脊柱压缩性骨折(附180例疗效分析)

    老年性骨质疏松症是指骨矿成份、骨基质等比例的减少,使骨的结构和功能发生变化,并伴有周身疼痛、体态变形,易发生骨折.绝经期后的妇女,由于异常的骨吸收,骨量的不断下降,而产生骨质疏松症.Morgam指出妇女每10年可丧失原来骨量的10%,而男性为5%~7%,60岁以后妇女年龄每增加5岁,骨折发生率可增加一倍,发病部位一般先由脊柱开始进而影响四肢,我科收集骨质疏松症导致脊柱压缩性骨折180例,现就X线诊断及有关问题做以概要性分析报告.

    作者:朱宪军;凌淑兰 刊期: 2001年第07期

黑龙江医学杂志

黑龙江医学杂志

主管:黑龙江省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主办:黑龙江省卫生发展研究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