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急性心肌梗死的床边护理

田璐;刘淑娟;高秀萍

关键词:急性心肌梗死, 床边护理, 死亡率, 临床护理实践, 心血管内科, 病情变化, 治疗率, 合并症, 急症, 患者, 发病
摘要:急性心肌梗死(AMI)是心血管内科的急症之一,其发病急骤,病情变化复杂,死亡率高。我们在临床护理实践中体会到,做好床边护理是提高治疗率,防止合并症,减少死亡率发生的重要环节。本文就我院8年来收治60例AMI患者的床边护理中的有关问题进行探讨。
黑龙江医学杂志相关文献
  • 服用吡哌酸的副反应

    吡哌酸是我国1980年研制成功,并应用于临床的一种抗生素。对革兰氏阴性杆菌感染疗效显著。尤其对痢疾杆菌疗效更佳。临床应用较广,但其不良反应不被重视。近3年,我们应用吡哌酸治疗肠炎和菌痢,有12例出现不良反应。现报告如下。1 皮疹 本组有4例病人服药后24h出现皮疹。主要为红色丘疹,躯干部多见,有较明显瘙痒感,其中1例有荨麻疹样反应。查体无其它阴性体征,病人自感皮肤瘙痒即停药,停药后48h皮疹消退,无脱屑及色素沉着。2 泌尿系统改变 本组有2例病人出现乳白色尿,似汤状。其中1例伴有尿常规改变,伴有下腹部不适感。镜检WBC、RBC有增多,蛋白(+)均在服药前48h后出现。无性别差异,即往无肾脏病史及白色尿史。即立刻停药,停药后短12h,长24h尿色及常规正常。3 神经系统改变 本组有2例病人以肠炎入院,投给常规量吡哌酸2次/d口服,次日腹泻明显好转,出现头痛、恶心呕吐为胃内容物,即停药查体情况良好,无其它阳性体征改变,停药48h症状消失,以前均无此病史。4 胃肠道反应 本组有4例病人用吡哌酸1d后自感胃部不适,并有灼热感。嗜食、进食后恶心未吐。服药2d后症状加重,即停药后24h症状消失,并有食欲感。

    作者:张秋玲;张维民;贾银慧 刊期: 2000年第08期

  • 腹腔镜手术严重的并发症及对策

    近十年来,腹腔镜的临床应用比较广泛,尤其是普外科、妇科的手术发展很快,但随之而来的是出现了各种各样的并发症,特别是那些引起死亡的并发症,引起了我们的重视。为了使这项新技术更好的应用,我们总结其并发症的原因及对策,报告如下。

    作者:杨玉梅;宋传键;苏宝库;王艳杰 刊期: 2000年第08期

  • 全肠外营养液的配制及护理

    随着经济条件和医疗水平及人们对生命质量要求的提高,肠外营养(Parenteral Nutrition,PN)治疗方法已得到广泛开展。但是,全营养混合液(Total Nutrinent Admixture,TNA)的配制和应用护理方面存在着诸多的技术和使用的问题,应引起工作人员重视。

    作者:董利;朱雪萍;朱凤辉 刊期: 2000年第08期

  • 鱼胆中毒致急性肾功能衰竭18例临床分析

    鱼胆中毒可致肝、肾等多脏器损害,其中引起急性肾功能衰竭较常见。鱼胆中毒诊断较容易,但治疗较棘手。我院自从采用血液透析治疗鱼胆中毒所致急性肾功能衰竭后,死亡率明显下降。现将我院1990~1999年收治食鱼胆中毒致急性肾功能衰竭患者18例,分析如下。

    作者:王秀梅;么晓轶;王莉 刊期: 2000年第08期

  • 奥曲肽治疗老年消化道出血疗效观察

    奥曲肽是一种人工合成的八肽化合物。该药可抑制胃和胰液分泌、降低胃肠道内脏血流量、降低门脉压力、减少炎性介质的释放。广泛用于消化道出血、食管静脉曲张破裂出血、急性胰腺炎治疗。

    作者:金顺善;穆胜友;吕学敏 刊期: 2000年第08期

  • 舌根部肿瘤11例手术的体会

    舌根部肿瘤以恶性肿瘤居多,由于舌根部位置偏后,视野受限,往往给判断肿瘤累及范围及手术操作带来困难。本文介绍舌根肿瘤手术的临床经验。

    作者:唐志坚;许明仙 刊期: 2000年第08期

  • 脑炎误诊1例

    1 病例介绍 患者左利,男性,31岁。病史:病程20d,头痛起病,逐渐加重,同时伴恶心,有呕吐,呕吐物为胃内容物,经保守治疗,头痛不见缓解。入院前5d出现语言不利,左侧肢体活动不灵,呈进行性加重。病程中否认发热,否认癫痫,否认耳疾及拔牙史。查体:意识模糊,T36.7℃,P78次/min,R21次/min,BP13.3/10.6KPa,混合性失语,瞳孔等大,对光反射灵敏,双眼视乳头水肿,左中枢性面瘫,左上肢肌力Ⅲ级,左下肢肌力Ⅳ级,双下肢巴彬斯基征(+),颈强(-),克氏征(-)。血常规:19.5×109/L,S:86.9%,L:13.0%。头部MRI:右侧颞叶占位,混杂密度,界限不清,右侧脑室受压,中线结构左移2.0cm。入院诊断:右侧颞叶胶质瘤,脑疝前期。经术前准备,急诊手术。术中见:右颞叶脑沟浅,脑回宽,脑组织弥漫性肿胀,切开皮质见似鱼肉样肿物,血运较丰富,界限不清。予以大部分切除。术后病理诊断:炎症改变。脑内见格子细胞及巨噬细胞团,有处见小胶质细胞结节,血管周围见淋巴细胞浸润。2 讨论 近年来随着广谱抗生素,肾上腺皮质激素的广泛使用,使脑炎的表现复杂化。该病例误诊的主要原因:1)以颅内压增高的形式起病,病程较短,进展迅速,似颅内恶性肿瘤的特征。2)临床上缺乏炎症的特征如发热及脑膜刺激征等。3)MRI影像改变酷似胶质瘤的特征。 经验教训:脑炎和胶质瘤在临床的治疗原则和预后上有着截然的不同,除非不得已的情况下应给予充分的抗炎治疗后方可手术治疗。否则易引起炎症的扩散。炎症的手术也不宜切除范围过大。恶性肿瘤则应尽可能大范围的切除肿瘤以求术后的长期生存。本病例已有脑疝先兆,应急诊手术,使脑疝危象得以缓解。但在条件允许情况下,应采用术中冰冻病理检查,以防误诊为恶性肿瘤,切除范围过大造成不必要的神经功能缺失。

    作者:付长国 刊期: 2000年第08期

  • 小剂量硝酸甘油滴鼻对高血压冠心病患者围诱导期心血管反应的影响

    1 资料与方法 将原有高血压和冠心病史属ASAⅡ~Ⅲ级的上腹部手术患者60例随机分为A、B两组,各组病例入手术室后,均以安定10mg+芬太尼5μg/kg+依托咪酯5mg/kg+司可林2mg/kg快速诱导插管,术中以氧气+异氟醚持续低流量吸入麻醉维持。诱导前3minA组给予小剂量硝酸甘油滴鼻,B组给予相应毫升数的生理盐水。并分别在给药后1min、4min、7min详细记录收缩压、舒张压、心率及心肌耗氧量。2 结果 各组患者的年龄、性别、体重,术前病情、术式及手术时间、入室血压、心率经比较无统计学差异。但诱导期用药组在滴鼻后2min,收缩压、舒张压、心肌耗氧量都开始下降,心率呈轻度上升趋势,而未用药组的各项生命指征显著增高,诱导前后有显著差异。3 讨论 围诱导期因各种因素的刺激及应激反应极易导致体内释放大量的儿茶酚胺,从而使血压升高,心率增高,心肌耗氧量极剧增高,这对于高血压、冠心病人极为不利,易导致心律失常、心肌供血不全甚至心梗的产生。而硝酸甘油不仅可以使容量血管扩张,降低心脏前负荷,从而降低血压,而且还可以明显舒张较大的心外膜血管及狭窄的冠状血管以及侧支血管,并使冠脉血流重新分布,增加心肌供血。硝酸甘油经粘膜迅速吸收,2~3min出现作用,3~10min达到高峰,可维持15min。

    作者:杨春华;赵晓冬;李艳萍 刊期: 2000年第08期

  • 对106名离休干部疾病因素的调查分析

    为探讨社会环境对老年疾病心理因素与健康的影响,对我院住院病人中106名离休干部的患病情况和相关因素进行了调查,现报告如下。1 调查对象及方法1.1 调查对象 106名离休干部,均为男性,年龄69~79岁。1.2 调查方法 根据门诊就诊,年度体检及住院病历各级医生的诊断结果,统计各种疾病的患病率。抽取冠心病、高血压病、恶性肿瘤3种疾病80例,作为分析的样本。

    作者:张越英;冯涛;宋晨明 刊期: 2000年第08期

  • 原发性高血压患者的左室构型与舒张功能对照研究

    本文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显象技术对原发性高血压患者的左室结构特征与左室舒张功能进行对照研究,了解不同左室构型的舒张功能变化特点,并探讨高血压左室不同构型的关系及相关因素。

    作者:薛竟宜;杜国庆;石峰 刊期: 2000年第08期

  • 牡丹江地区成人MCH与MCHC正常值范围调查

    自1996年我院检验科引进CellDYN-1400+EX血液分析仪以来,发现绝大多数被检标本中MCH、MCHC值均超出全国正常值的上限,从而引起重视。于1997~1999年的3年时间,我们对牡丹江地区健康成人共6580人进行了MCH、MCHC值的调查。

    作者:陈美华;杨景秋;王清明 刊期: 2000年第08期

  • 酯酶双染色在急性髓细胞白血病分型中的应用

    为提高急性髓细胞白血病(AML)分型的正确率,我们应用氯醋酸AS-D和α-丁酸萘酚进行酯酶双染色(双染),对177例AML进行检测。结果报道如下。

    作者:韩树林;张淑英;周虹;曲延章;郭珩 刊期: 2000年第08期

  • 严重胸腹多发伤诊治体会

    近年来,严重胸腹多发伤明显增多,我科自1988-04~1992-06收治严重胸腹多发伤12例。现报道如下。1 临床资料 本组12例中是指胸腹腔脏器明显损伤者。12例中,男11例,女1例。年龄17~42岁。其中20~40岁9例占75%。开放性外伤9例,闭合性3例。12例中均有不同程度的血气胸,并有休克表现,右心房破裂1例,肺挫伤4例,膈肌破裂3例,创伤湿肺3例,左胸破裂1例。12例中共有17个腹内脏器破裂,其中损伤1个脏器9例,2个脏器1例,3个脏器2例,损伤发生率高是肝6例,脾4例,胃3例,十二指肠1例,小肠2例,肾盂1例。2 治疗结果 本组剖胸肺修补术1例,左心房修补1例,开胸探查止血1例,膈肌修补3例,其余6例均采用胸腔闭式引流术。剖腹行脾切除4例,肝修补、膈肌、胃、十二指肠、小肠8例;术后并发症:慢性脓胸1例,尿瘘1例,死亡1例、死于ARDS。3 讨论 严重胸腹多发伤伤势凶险,正确的诊断是救治的前提,大部分伤病人有胸腹部严重创伤史,同时具有胸腹腔多脏器损伤的症状和体征,故采用简单而常用的检查方法而能确诊。胸腹穿刺为简便有效的常规诊断方法,病情允许时摄胸腹片。但多数情况下不允许过多的辅助检查。更值得注意的是在抢救休克的过程中,排除呼吸障碍等因素,维持其通气功能是抢救过程中之关键。这是比失血性休克更为迅速致死的原因之一。对于胸腹多发伤一般均需手术探查,先剖胸或先剖腹,是临床常遇到的迫切问题。我们遵循先处理威胁生命损伤的原则,结合具体情况,心脏大血管应先手术,不需手术的血气胸应先胸腔闭式引流,促使肺膨胀止血,改善通气障碍,再做剖腹手术,对腹腔脏器的损伤进行探查。

    作者:张学忠;洪伟 刊期: 2000年第08期

  • 感染根管一次治疗的临床观察

    本文就我院诊治的感染根管一次治疗进行总结,报告如下。1 病例的选择和适应证 本文共诊治123颗牙齿,其中,有牙髓坏死、慢性根尖炎,还有一部分有瘘管,选择病例中均无急性根尖炎的表现,牙齿松动不超过Ⅱ°以上,无叩痛,前牙采取氧化锌糊剂一次性充填根管,后牙均采取一次性塑化治疗,适应于牙髓坏死,慢性根尖炎或同时伴有瘘管者,单根牙冠折,还有急性牙髓炎非根管感染者无叩痛可在麻醉下一次拔髓。

    作者:王琦;黄璐;李永良 刊期: 2000年第08期

  • 应用米非司酮配伍米索前列醇终止妊娠(16~28W)临床分析

    我院1998~1999年应用米非司酮配伍米索中期终止妊娠60例,效果较好。该药具有简便、有效、安全、痛苦小的优点。报告如下。

    作者:肖巍;刘艳;李冬梅 刊期: 2000年第08期

  • 康宁克通-A局部注射治疗阴茎硬结症疗效观察

    我院1993-04~1999-10应用康宁克通-A局部注射治疗阴茎硬结症20例,取得较好疗效,现报告如下。

    作者:耿波;王洪学;岳远志 刊期: 2000年第08期

  • 股静脉穿刺在血液透析中的应用和护理

    应用股静脉穿刺方法进行透析,简单易行,安全有效,尤其对急性中毒、低血压等引起的少尿或无尿的急性肾功能衰竭,以及终末期肾病导致的严重水钠潴留、高血钾、高氮质血症的病人,应用股静脉穿刺方法,能够争分夺秒地抢救患者的生命。现将我院透析科1995年以来,对167例病人进行股静脉穿刺的临床体会,总结如下。

    作者:王晓云;陈美超;刘平 刊期: 2000年第08期

  • 正清风痛宁注射液透入配合TDP照射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1例

    患者张文,女33岁,于1999-05-23来理疗科就诊。因长期患病,病人一般状态欠佳,周身不适、乏力、食欲不振,双膝关节部位明显红肿热痛。关节略成梭型,由于附近的肌肉痉挛,有明显的萎缩,双手小关节症状亦同上。化验室检查:血沉80mm/h、类风湿因子(+)。诊断:类风湿性关节炎。

    作者:田辉;陈亦新 刊期: 2000年第08期

  • 子宫肌瘤合并后腹膜巨大脂肪瘤1例

    患者:女,46岁,住院号:99-284,因阴道不规则流血3个月于1999-03-24入院。3个月前无明显诱因出现阴道不规则流血,并自觉心悸、呼吸困难、偶有便秘、肛门坠胀感。 T 36.7℃,BP 117/11KPa,P 102次/min,R 26/min,一般状况尚可,面色苍白,呈轻度贫血外貌。呼吸略急,尤为平卧时加重。腹部略饱满,下腹部耻骨上正中有一约2cm切口瘢痕,腹部无压痛及肌紧张,未触及肿物。妇科检查:宫颈一度糜烂,宫体前位,鸭卵大小,无宫颈举痛,活动尚好。实验室检查:RBC:2.2×102/L,WBC:10.2×109/L,Hb:65g/L,BT:“1”,CT:“5”,B超提示:子宫7.2cm×4.6cm×6.8cm,子宫内膜与宫颈后唇可探及3.2cm×3.8cm瘤体结节,在右下腹部可探及约15cm×12cm×6cm的肿块。诊断:子宫肌瘤,后腹膜肿物。在连续硬膜外麻醉下取下腹正中切口手术探查,逐层进入腹腔后,可见子宫约鸭卵大小,宫体软,双侧附件正常,右侧阔韧带可触及巨大软性包块,上至腹部平脐,下至阴道后壁,肿物包膜完整无相连。故行次全子宫切除术,阔韧带肿物切除术,常规关腹。病理诊断:子宫平滑肌瘤,阔韧带脂肪瘤,脂肪瘤有部分粘液变性。

    作者:周淑梅;张学忠 刊期: 2000年第08期

  • 10例老年人无痛性心肌梗死心电图分析

    1 临床资料 收治10例,其中男性7例,女性3例。发病年龄在41~50岁2例,51~60岁3例,61~70岁5例。2 检查结果 梗死部位在前间壁5例、前壁2例、下壁2例、正后壁1例。心电图检查都有Q波,ST段和T段均有异常。3 讨论 无痛性心肌梗死是老年人心肌梗死的重要特征,据国内外报道约占15%~75%。在收治10例无痛性心肌梗死中,41~50岁占20%,51~60岁占30%,61~70岁占50%,表明年龄愈高,无痛性心肌梗死比例越大。 部分老年人心梗不呈现疼痛的原因有:(1)位于心脏上的冠状动脉突然闭塞,心肌尚未接触酸性代谢产物,即已坏死,已经失去了通过植物神经末稍传至大脑感到疼痛的条件;(2)或者是初心肌坏死面积较小,感觉疼痛不明显,坏死面积逐渐扩大,才慢慢出现了疼痛;(3)老年人本身对疼痛反应迟钝,刚发生心肌梗死尚未感到疼痛。 已知有冠心病的人,或年龄大的人,更应及时检查有无心肌梗死,倘若有人突然发现心前区不适、休克和急性心衰,就得将心肌梗死考虑排在首位,以争取时间积极抢救,防止对病人构成严重危害。

    作者:庄文兰;叶莉莉;叶丹红 刊期: 2000年第08期

黑龙江医学杂志

黑龙江医学杂志

主管:黑龙江省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主办:黑龙江省卫生发展研究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