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慢阻肺伴严重呼衰患者有创机械通气治疗的临床效果分析

黎英;范绍辉;黄杰;苏志勇

关键词:慢阻肺, 严重呼衰, 有创, 机械通气, 生存期
摘要:目的:研究有创通气治疗的时机选择对伴严重呼吸衰竭的慢阻肺患者的影响.方法:选取在我院呼吸科时间段为2016年12月-2018年3月期间,重症病房接受治疗的共96例慢性阻塞性肺炎伴严重呼吸衰竭患者,作为临床资料进行统计分析.将此次收治的96例患者,依照通气时间均分组,>6h为对照组,<6h为观察组.后观察两组患者通气前后的血气指标,生命体征情况,对比组间差异.结果:观察组和对照组的PaCO2分别为(50.23±4.98)、(82.31±7.93),PaCO2/FiO2分别为(96.28±7.23)、(80.37±8.07),血氧分压分别为(90.55±7.22)、(78.29±8.25),统计学差异显著(P<0.05).生命体征指标中,观察组的呼吸频率、心率和舒张压等都比对照组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及早给予伴严重呼吸衰竭慢阻肺患者机械通气治疗,在急救和治疗中效果理想,能为疾病治疗提供宝贵时机,延长生存期,有效改善相关症状.
黑龙江医药杂志相关文献
  • 预防性护理干预对ICU危重病人的影响研究

    目的:分析预防性护理干预对ICU危重患者的影响效果.方法:以我院2016年9月-2017年10月期间接诊的190例患者为例,使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研究组,均95例,其中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而研究组则在常规护理基础上加以预防性护理干预,分析比较两组护理效果.结果:护理后,研究组并发症发生率、病死率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研究组家属护理总满意度高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研究组睡眠质量评分、住院时间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对ICU患者提供预防性护理干预,有助于降低并发症风险,进而减少并发症,降低病死率,促进患者康复进程,减短住院时间,促进患者家属对护理工作的满意,效果显著,值得使用.

    作者:陈昌芹;吴艺;张洪涛 刊期: 2019年第01期

  • 螺旋CT对肠梗阻并发肠缺血的诊断

    目的:探讨肠梗阻并发肠缺血的螺旋CT特征.方法:搜集我院2015年1月-2018年1月手术或CTA(CT血管造影)等方法确诊为肠梗阻并发肠缺血的25例患者资料,回顾性分析其CT影像征象.结果:肠梗阻并发肠缺血的CT特征主要有以下几点:肠壁水肿增厚;肠系膜脂肪间隙积液;腹腔积液;肠壁强化不均匀;肠系膜含气征.结论:螺旋CT在肠梗阻并发肠缺血的诊断上具有特征性表现.

    作者:陈文瑞;陈茂恩;游剑雄;李昌利 刊期: 2019年第01期

  • 铝镁加混悬液联合奥美拉唑治疗胃溃疡合并胃出血48例

    目的:探析铝镁加混悬液联合奥美拉唑治疗胃溃疡合并胃出血的疗效.方法:选取2016年11月-2018年7月我院消化内科接诊的48例胃溃疡合并胃出血患者,采用双盲法将其分为研究组(n=24)和对照组(n=24).两组患者均服用奥美拉唑进行医治,研究组加服铝镁加混悬液,比较疗效及安全性.结果:研究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症状(呕血、便血、腹痛、发热)缓解时间早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副反应发生率低于对照组,但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铝镁加混悬液联合奥美拉唑治疗胃溃疡合并胃出血效果佳、安全性高、见效快,值得临床推荐使用.

    作者:吴家优;何有均;黄奕球 刊期: 2019年第01期

  • hs-cTnT联合CK-MB检测在诊断小儿病毒性心肌炎中的临床价值

    目的:探讨联合检测血清超敏心肌肌钙蛋白T(hs-cTnT)以及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在诊断小儿病毒性心肌炎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择2017年4月至2018年2月在我院小儿科收治的病毒性心肌炎患儿70例为观察组,选择同期我院体检门诊体检测健康儿童70例作为对照组,检测并比较两组患儿血清hs-cTnT、CK-MB的水平以及阳性率,分析病毒性心肌炎患儿血清hs-cTnT水平与CK-MB水平相关性.结果:观察组患儿血清hs-cTnT及CK-MB阳性率分别为88.57% 、81.43%,显著高于对照组患儿的4.29% 、7.14%,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观察组患儿的血清hs-cTnT及CK-MB含量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Spearman分析结果显示,病毒性心肌炎患儿血清hs-cTnT及CK-MB呈明显正相关(r=0.34,P=0.002).结论:联合检测血清hs-cTnT以及CK-MB在诊断小儿病毒性心肌炎患儿中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值得在临床上进行广泛的推广.

    作者:谢博;李瑞;王姗姗;许哲 刊期: 2019年第01期

  • 腹横纹小切口疝气手术治疗疝气患儿的有效性分析

    目的:探究腹横纹小切口疝气手术治疗疝气患儿的有效性.方法:回顾分析本院2015年12月-2016年12月期间收治的36例疝气患儿,随机分为两组,各18例.对照组实施传统切口手术治疗,观察组实施腹横纹小切口疝气手术治疗,术后随访2年,对比两组手术情况、并发症及复发情况差异.结果:观察组患者手术时间、平均出血量、自主活动时间、并发症发生率及复发率数据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腹横纹小切口疝气手术治疗疝气患儿优势明显,患者并发症及复发率较低,临床应用价值高.

    作者:黄军普 刊期: 2019年第01期

  • 探究喹诺酮类药物治疗结核病患者的临床价值及安全性

    目的:探究喹诺酮类药物治疗结核病患者的临床价值及安全性.方法:在2015年6月至2017年8月,选取我院结核病患者200例,均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对照组给予常规抗核药物治疗,观察组给予常规抗核药物及喹诺酮类药物治疗,观察患者临床效果、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观察组患者临床效果比对照组好,P<0.05,不良反应发生率与对照组相比,差异较小,P>0.05.结论:给予结核病患者喹诺酮类药物治疗,能提高临床效果,不良反应少,安全性高,值得借鉴.

    作者:郑淑霞;廖雅萍;郑财剂 刊期: 2019年第01期

  • 早期显微外科治疗高血压脑出血急性期血肿扩大患者的临床疗效

    目的:分析高血压脑出血急性期血肿扩大临床特点,评价早期显微外科治疗的临床效果及预后.方法:收集2015年8月-2016年7月在本院神经内科接受治疗的70高血压脑出血伴急性期血肿扩大患者临床资料,按照1:1的分配比例分成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5例,其中对照组行常规开颅血肿清除手术,治疗组实施早期显微外科手术方案,计算血肿清除率,并评价神经功能、生活活动能力改善情况及手术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治疗组术后平均血肿清除率明显比对照组高,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治疗组患者治疗组神经功能改善率明显比对照组高(P<0.05).治疗组Ⅳ ~ Ⅴ级4例,占比11.43%;对照组Ⅳ ~ Ⅴ级11例,占比31.43%,治疗组显著低于对照组(x2=4.158,P=0.041).结论:高血压脑出血容易诱发急性血肿扩大,早期复查确诊并进行显微外科手术,能较彻底地清除血肿,降低颅内压,保护脑神经功能,提高术后生存质量.

    作者:刘辉;王姣 刊期: 2019年第01期

  • 非侵入式眼表综合分析仪在干眼诊断中的应用

    目的:视屏终端已广泛应用于人们的工作和生活中,临床上对眼表的健康评估和干眼早期诊断有一定的困难,探讨非侵入式眼表综合分析仪诊断干眼的价值.方法:选择2016年1月至2018年3月来我院就诊的疑似干眼患者280例,通过非侵入式眼表综合分析仪测量以下数据:泪间高度、首次泪膜破裂时间、平均泪膜破裂时间、脂质层分析评分和睑板缺失评分.而后进行泪膜破裂时间(BUT)检查和泪液分泌实验Ⅰ(SchimerⅠtest.SIT).应用配对t检验及pearson相关分析法探究干眼相关指标与非侵入式眼表综合分析仪测量结果之间的关系,采用McNemar法比较2种方法的泪膜异常检出率.结果:首次泪膜破裂时间、平均泪膜破裂时间与泪膜破裂时间三者间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睑板腺缺失评分与BUT呈负相关系与SIT相关性分析无统计学意义,280例疑似干眼患者通过非侵入式眼表综合分析仪发现泪膜异常者252例,正常28例,检出率90.00%(252/280),而传统方法发现泪膜异常者205例,正常75例,检出率73.25%(205/280),检出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非侵入性眼表综合分析仪可通过对泪膜进行不同层次的分析,大大提高干眼的检出率,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梁雪英;陈艳花;欧春蓓 刊期: 2019年第01期

  • ERCP术后鼻胆管引流护理探讨

    目的:探讨分析ERCP术后鼻胆管引流护理探讨.方法:选取2016年12月到2017年12月接受治疗的60例行ERCP术患者作为本次研究的观察目标,按住院登记的顺序将前30例患者分为对照组,将后30例患者分为观察组,对照组(实施传统的护理服务,n=30)与观察组(实施鼻胆管特殊护理,n=30),对两组患者并发症、护理满意度进行对比.结果:观察组并发症总发生率低于对照组;观察组总满意度为96.67%,对照组为63.33%,观察组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ERCP术后实施有效的护理干预其效果非常显著,一方面,可以降低患者的并发症;另一方面可以提高患者的护理满意度,该护理模式值得进行推广和应用.

    作者:程洁莲 刊期: 2019年第01期

  • 泮托拉唑联合枸橼酸铋钾治疗胃溃疡的疗效分析

    目的:探讨胃溃疡患者采用泮托拉唑联合枸橼酸铋钾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2017年10月-2018年10月我院收治的胃溃疡患者200例,使用随机数表法将所有患者分为2组,各100例.对照组单独采用枸橼酸铋钾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以泮托拉唑治疗,比较两组用药时长、治疗效果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观察组用药时长、临床症状消失时间及病灶消失时间均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4.00%(4/100),低于对照组的25.00%(25/1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将枸橼酸铋钾与泮托拉唑联合治疗方式用于胃溃疡患者,可有效缩短其溃疡及各相关症状消失时间,同时降低不良反应发生可能性,临床用药安全且可靠.

    作者:郭普 刊期: 2019年第01期

  • 我院中药制剂临床应用情况调查研究

    目的:研究我院中药制剂临床应用情况.方法:随机抽取2014年1月至2018年1月我院中药制剂应用病例1931例,回顾性分析患者中药制剂临床应用情况.结果:1931例应用中药制剂患者的疾病类型涉及科室主要包括骨科(18.95%)、外科(17.71%)、 肝病科(16.11%)、 呼吸科(12.12%)和肾病科(6.32%);其中口服中药制剂使用占比(85.03%),片剂和丸剂合占比(57.90%),显著高于其他剂型(P<0.05);>45岁应用中药制剂患者占比(48.27%),明显高于其他年龄段群体(P<0.05).结论:我院应用中药制剂的主要科室包括骨科、外科、肝病科、呼吸科和肾病科,临床应用广泛,其中口服剂型占比高,>45岁患者中药制剂应用程度高.

    作者:谢锴标;陈震尧 刊期: 2019年第01期

  • 依那普利联合螺内酯治疗老年慢性心力衰竭的临床效果体会

    目的:总结分析依那普利联合螺内酯对老年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病例资料收治时间为2015年1月至2018年4月,研究对象为90例老年慢性心力衰竭患者,所有患者给予基础治疗,将其中采取常规治疗+依那普利+螺内酯治疗策略的45例患者确定为观察组,其余45例为对照组,回顾分析不同方法对应的患者治疗资料.结果:(1)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3.33%,显著高于对照组77.78% 的治疗总有效率(P<0.05),有统计学意义;(2)两组患者治疗前后6min步行距离以及左室射血分数水平均升高,且观察组大于对照组(P<0.05),存在统计学意义;(3)观察组治疗后高敏C反应蛋白、肿瘤坏死因子-α 以及白细胞介素-6低于对照组(P<0.05),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老年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在常规治疗同时采用依那普利联合螺内酯治疗,有助于改善患者炎症因子以及心功能,从而提高患者治疗效果,值得推广应用.

    作者:罗锡坤;李玉梅;谢宗明 刊期: 2019年第01期

  • 低中频电刺激穴位在产后催乳康复中的应用研究

    目的:观察低中频脉冲电流刺激穴位对产妇产后催乳的影响.方法:收集我院2017年6月-2018年6月282例剖宫产及自然分娩产妇,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使用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使用中频电刺激穴位催乳,比较两组产妇产后泌乳量、子宫复旧情况.结果:观察组产后2天及3天泌乳量上升,泌乳充足者比较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2天内及2天后乳涨状况比较对照组均有明显改善,乳涨产妇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2天内子宫复旧状况比较对照组,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使用低中频电刺激穴位辅助对产妇进行催乳,不仅可靠安全,并且有效方便,临床应用及推广价值极高.

    作者:黄翠连 刊期: 2019年第01期

  • 蒙台梭利法应用于老年痴呆患者护理干预的效果分析

    目的:研究蒙台梭利法应用于老年痴呆患者护理干预后的效果.方法:选择90例我院于2016年12月至2017年12月收治的老年痴呆患者,依据随机抽样法分为常规组(n=45,接受常规护理)与蒙台梭利法组(n=45,接受蒙台梭利法护理),针对两组患者评价其护理后的认知能力与不良事件发生情况.结果:蒙台梭利法组干预后MMSE评分显著高于干预前(P<0.05),但常规组护理干预前后差异不显著(P>0.05),护理后组间比较差异显著(P<0.05);护理干预后3个月内,蒙台梭利法组的不良事件发生率为13.33%,低于常规组的33.33%,差异显著(P<0.05).结论:蒙台梭利法应用于老年痴呆患者的护理中,能够改善患者的认知功能,减少不良事件的发生,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邢玉平 刊期: 2019年第01期

  • 自拟汤剂联合开喉剑喷雾剂治疗慢性咽喉炎的临床疗效观察

    目的:观察自拟汤剂联合开喉剑喷雾剂治疗慢性咽喉炎的临床疗效.方法:将90例慢性咽喉炎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2组对照组各30例.治疗组使用自拟汤剂联合开喉剑喷雾剂治疗,对照组分别使用常规西药治疗、开喉剑喷雾剂治疗.治疗后比较3组临床疗效.结果:观察组有效率为90.00%,高于对照组A的70.00% 和对照组B的76.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自拟汤剂联合开喉剑喷雾剂慢性咽喉炎总体疗效优于西药常规消炎治疗和仅使用开喉剑喷雾剂治疗疗效,为治疗慢性咽喉炎较理想方药.

    作者:李文博 刊期: 2019年第01期

  • 甘精胰岛素和阿卡波糖片用于老年糖尿病治疗中的临床效果

    目的:分析甘精胰岛素和阿卡波糖片用于老年糖尿病治疗中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我院于2017年2月至2018年2月收治的老年糖尿病患者100例,按照患者入院顺序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50例,对照组患者接受阿卡波糖片治疗,观察组患者采用甘精胰岛素联合阿卡波糖片治疗,对比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结果: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空腹血糖、餐后2h血糖和糖化血红蛋白等各项指标均显著低于对照组患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治疗显效24例(48.00%),有效23例(46.00%),总有效率为94.00%,对照组患者治疗有效17例(34.00%),有效20例(40.00%),观察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甘精胰岛素联合阿卡波糖片治疗老年糖尿病效果良好,可以有效降低患者血糖,具有重要临床推广意义.

    作者:刘燕霞 刊期: 2019年第01期

  • 冠心病不稳定心绞痛患者PCI术后给予EECP治疗的效果观察

    目的:研究冠心病不稳定心绞痛(UA)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CI)术后给予增强型体外反搏(EECP)治疗的效果.方法:选择医院2018年1月到2018年4月UA患者100例,按随机数表法分为2组.两组患者均进行常规药物治疗,观察组在常规药物治疗基础上采用EECP治疗,两组患者均治疗20天.统计两组患者治疗效果,采用6分钟步行距离(6MWD)实验及西雅图心绞痛量表(SAQ)评估两组患者心绞痛改善情况.结果:与对照组(64.00%)比较,观察组(82.00%)有效率更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6MWD距离、SAQ评分均大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EECP治疗PCI术后UA患者疗效显著.

    作者:郑雪丽;徐庆波;张晓君 刊期: 2019年第01期

  • 尿常规检验与C-反应蛋白对小儿急性阑尾炎的诊断价值比较

    目的:比较分析尿常规检验和C反应蛋白(CRP)检测在小儿急性阑尾炎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我院2017年1月-2017年12月我院收治的疑似急性阑尾炎患儿164例作为本次的研究对象,均进行尿常规检测与CRP检测,比较两组的检测阳性率、检测时间、两种检测方法对不同阑尾炎类型的检出率以及患儿家属对检测结果的满意度.结果:尿常规组检测时间明显低于C反应蛋白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RP组检测阳性率明显高于尿常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于急性单纯性阑尾炎患儿,CRP组检出率显著高于尿常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对急性坏疽穿孔性阑尾炎以及急化脓性阑尾炎的检出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RP组患儿家属对检测结果的满意度显著高于尿常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CRP检测诊断小儿急性阑尾炎的阳性率以及患儿家属满意度均较高,但是存在检测时间较长的缺点.临床上应根据患儿的实际病情选择合理的检测项目.

    作者:王珊珊;张帅 刊期: 2019年第01期

  • 纳洛酮对一氧化碳中毒患者的治疗效果分析

    目的:探讨纳洛酮对一氧化碳中毒患者的治疗效果.方法:选取2016年1月 ~2018年3月我院收治的100例一氧化碳中毒患者,按照随机分组法将其分为对照组(50例)和研究组(50例),对照组患者采取常规方法进行抢救,研究组患者在此基础上加用纳洛酮治疗,并比较不同组患者临床疗效.结果:研究组患者治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而治疗总有效率虽然研究组高于对照组,但差异不显著(P>0.05);研究组患者平均促醒时间以及后遗症发生率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前,两组患者内皮素(ET-1)和一氧化氮(NO)水平比较差异不显著(P>0.05),治疗后研究组患者血浆内皮素(ET-1)含量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而一氧化氮(NO)水平则研究组患者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纳洛酮对一氧化碳中毒患者临床疗效较佳,不仅能有效减少患者清醒时间以及后遗症,同时还能减少ET-1含量和提高NO水平改善患者病理损害.

    作者:李贝 刊期: 2019年第01期

  • 腔隙性脑梗死早期CT和MRI检查的影像学表现及诊断价值比较

    目的:比较腔隙性脑梗死早期CT与MRI表现并探讨在腔隙性脑梗死诊断中的价值,给临床诊断和治疗方案的选择提供参考.方法:对2016年1月至2018年1月我院收治的90例疑似早期腔隙性脑梗死患者分别先后行CT、MRI检查,根据影像学结果进行对比分析,观察并统计两种检查方法检测出的病灶数量、位置、直径大小;记录检查所需要的费用、操作时间.结果:90例患者中,两种检查均以基底节、额叶、内囊等部位检出病灶较多;MRI发现的病灶总数约为CT发现的2.8倍;MRI、CT腔隙性脑梗死病灶检出率分别为97.78% 、78.89%,MRI检出率及病灶数量显著高于CT,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MRI小病灶检出率明显高于CT,大病灶检出率以及检查病灶大小显著低于CT(P<0.05);MRI检查操作时间和费用均显著高于CT检查,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通过比较早期影像学表现,MRI较CT更能清晰准确地发现小病灶,病灶检出率更高,对于早期腔隙性脑梗死的诊断价值更高,结合早期临床体征,可以为临床诊断提供切实可行的影像学资料,但相比于CT检查,需要更长时间,且费用更高,因此医院应根据自身及患者的具体情况,合理选择诊断手段.

    作者:桑国朝;张林 刊期: 2019年第01期

黑龙江医药杂志

黑龙江医药杂志

主管:黑龙江省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

主办:黑龙江省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干部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