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香豆素-3-羧酸丹皮酚酯的合成及表征

顾宏霞;柏志伟;何黎琴;吴虹

关键词:香豆素-3-羧酸, 丹皮酚, 合成
摘要:目的:为寻找抗血小板聚集药物,合成香豆素-3-羧酸丹皮酚酯.方法:以水杨醛、丙二酸二乙酯为原料,合成得到香豆素-3-羧酸,再与丹皮酚缩合成酯,得到目标化合物香豆素-3..羧酸丹皮酚酯.结果:设计合成了香豆素-3-羧酸丹皮酚酯,目标物的化学结构经IR,MS,1H-NMR等确证.结论:该合成方法具有工艺简单,产率较高,操作方便等优点.
赣南医学院学报杂志相关文献
  • 口部运动治疗对不随意运动型脑瘫吞咽障碍的疗效观察

    目的:观察口部运动治疗对不随意运动型脑瘫吞咽障碍的疗效.方法:对30例伴有吞咽障碍的不随意运动型脑瘫患儿进行口部运动治疗,观察吞咽进食的变化.结果:患儿治疗后吞咽障碍明显改善,与治疗前比较,P< 0.05.结论:口部运动治疗对不随意运动型脑瘫患儿的吞咽有较好疗效.

    作者:刘志红;吴桂华 刊期: 2017年第02期

  • 品管圈对血液透析中内瘘穿刺处渗血的质量改进

    目的:探讨运用品管圈活动降低血液透析中内瘘穿刺处渗血发生率的效果评价.方法:选择我科2013年1~6月规律血液透析患者68例,设为品管圈活动前;2013年7~12月同组规律透析患者68例,设为品管圈活动后.科室开展以“降低血液透析中穿刺处渗血发生率”为主题的品管圈活动,对活动前渗血发生的原因进行统计分析并制订整个措施.比较活动前后穿刺处渗血发生率.结果:应用品管圈活动后渗血发生率由活动前的25.65%下降到活动后的15.4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运用品管圈质量管理方法能降低血液透析中穿刺处渗血发生率,促进血液透析质量持续改进.

    作者:罗小娟;陈淑娟 刊期: 2017年第02期

  • 超声在肠套叠诊治中的临床应用

    目的:探讨超声在肠套叠诊治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经超声检查,空气灌肠复位或手术证实的26例肠套叠患者临床资料.结果:经超声诊断的26例肠套叠患者中,儿童21例,成人5例;其中继发性肠套叠7例,儿童2例,成人5例.回盲型肠套叠发生率高为60%;经空气灌肠而成功复位的患者有21例,经手 术进行确诊治疗的患者有5例,超声诊断准确率和临床治愈率均为100%.结论:对肠套叠患者进行超声诊断,其超声声像图特异性高,纵切时呈“套筒征”,横切时呈“同心圆征”,对临床诊断肠套叠有重要意义,而且操作方法简便,具有很高的安全性和准确性,应作为其首选的辅助诊断方法.

    作者:黄诗进;罗利萍;丘宝兴 刊期: 2017年第02期

  • 专病一体化护理模式对妊娠期糖尿病患者妊娠结局、焦虑及满意度的影响

    目的:分析专病一体化护理模式对妊娠期糖尿病患者妊娠结局、焦虑及满意度的影响.方法:选取2014年10月~2016年11月88例妊娠期糖尿病患者,根据入院时间顺序分组,各44例.对照组予以常规护理,观察组采取专病一体化护理模式,统计对比两组妊娠结局、焦虑评分及满意度.结果:两组护理前焦虑评分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后观察组焦虑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总满意度95.45%高于对照组47.7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后观察组顺产率77.27%高于对照组56.82%,剖宫产率22.73%低于对照组43.18%,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专病一体化护理模式可有效改善妊娠期糖尿病患者焦虑水平,提高顺产率及满意度.

    作者:田玲;郑丽千 刊期: 2017年第02期

  • 腹腔镜下胆囊切除联合腹膜透析置管术1例

    近年来,随着腹腔镜技术在腹膜透析管置人术中的逐步应用,对于一些尿毒症合并其它疾病需经腹手术治疗的患者可在腹腔镜下行联合手术.现将我们收治的1例尿毒症合并慢性结石性胆囊炎的患者行腹腔镜下联合手术治疗的病例报道如下.

    作者:金月;汪裕伟;王小明 刊期: 2017年第02期

  • 巢蛋白对缺血心肌损伤再修复影响

    目的:探讨巢蛋白对心肌梗死后大鼠缺血心肌再修复的影响.方法:将雄性Sprague-Dawley大鼠30只随机分为对照组、心肌梗死损伤组及心肌梗死损伤修复组,每组各10只;心脏超声检测左室舒张末内径(LVEDD)、左室收缩末内径(LVESD)、左室射血分数(LVEF)、左室缩短分数(FS).HE染色光镜下观察大鼠心肌形态学改变.Western检测心肌细胞巢蛋白、NKX2.5、GATA4表达.结果:心梗损伤组和心梗修复组均可见心肌细胞肥大,心梗损伤组还出现部分心肌细胞坏死,与心梗损伤组相比,心梗修复组大鼠心肌病理形态、左室大小、射血分数明显改善,巢蛋白、NKX2.5、GATA4表达明显增加(P<0.01).结论:心肌发生缺血损伤后巢蛋白的表达会增加,巢蛋白参与了损伤心肌的再修复,对损伤心肌具有修复作用.

    作者:罗时珂;廖祥中;谢东明;张古老;阳贻红;严章林 刊期: 2017年第02期

  • 100例食管癌患者数字化食道吞钡造影检查回顾性分析

    目的:探讨我院近年来食管癌患者数字化食道吞钡造影情况.方法:收集100例数字化食道吞钡造影检查诊断为食管癌的病例,分析食管癌发病年龄、性别、好发部位及病理分型.结果:100例中72%进行性吞咽困难、吞咽梗阻感;发病年龄小41岁,高92岁,平均60.7岁;病灶82%位于食管中、下段,18%发生于食管上段,5%累及喉部和贲门;病理分型78%为鳞状细胞癌主,其次是腺癌,腺棘癌、小细胞未分化癌以及癌肉瘤少见.结论:食管癌发病率逐年升高且趋于年轻化,数字化食道吞钡检查对食管癌的诊断具有一定的实用价值,图像清晰,诊断率比较高,能在早期做出诊断,对食管癌及早治疗起到了一定的临床应用价值.

    作者:谢财华;罗石成;冷桂香 刊期: 2017年第02期

  • 胸外科手术麻醉中双腔支气管导管插管方法的研究

    目的:研究胸外手术麻醉中双腔支气管导管插管方法.方法:在2012年7月~2016年7月收治的行胸外科手术患者中随机抽取82例作为研究对象,全部患者均行气管插管全麻,根据插管方法的不同将患者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的听诊法插管,后采用纤维支气管镜精确定位;观察组患者则在纤维支气管镜引导下进行双腔支气管导管插管,分析两组患者准确定位成功率、定位耗费时间、不同时间点的心率和平均动脉压等指标值.结果:观察组准确定位成功率(95.24%)比对照组高(62.5%),而定位耗时更短(P均<0.05);术中观察组患者的心率、平均动脉压波动小,插管前后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对照组患者心率、平均动脉压波动较大,插管前后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插管结束即刻、插管结束3 min,观察组心率和平均动脉压均低于对照组,2组比较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观察组术中低氧血症发生率与对照组比较,P>0.05;观察组术后气管插管并发症发生率与对照组比较,P>0.05.结论:纤维支气管镜引导下双腔支气管导管插管用于胸外科手术麻醉中效果显著,能快速准确定位,对患者的影响小,有助于保证手术的顺利开展,效果确切,值得推广应用.

    作者:叶波林;喻平;梁佩玲 刊期: 2017年第02期

  • Toll样受体9在肿瘤发生发展及肿瘤治疗中的作用

    Toll样受体9(TLR9)是细胞内主要DNA感受器之一,主要识别病原体源性和损伤细胞来源的CpG-DNA.DC细胞中TLR9的激活可进一步导致CD8+T细胞的激活从而发挥肿瘤抑制作用.然而,TLR9在肿瘤中的作用却很复杂,可能与肿瘤类型和TLR9表达的细胞类型相关.然而直到现在,关于这方面研究仍然缺乏系统的综述.在此,我们从临床意义到基础机制及临床治疗方面总结归纳TLR9在肿瘤发生发展中的复杂作用.

    作者:何良梅;陈亚运;吴源兵;刘仰斌;张自翔;刘志平 刊期: 2017年第02期

  • 转化生长因子-β在糖尿病肾病肾小球硬化中的作用

    糖尿病肾病是糖尿病发展过程中出现的常见而难治的并发症之一.糖尿病肾病的主要病理特征是足细胞损伤、肾小球基底膜增厚、肾小球系膜细胞肥大并大量表达细胞外基质蛋白,这些蛋白分泌到系膜细胞外并沉积在肾小球内导致肾小球硬化,终导致肾脏的纤维化.转化生长因子-β是TGF-β超家族的核心成员,长期以来被看作是肾脏纤维化的一个重要的调节因子,在糖尿病引起的肾小球硬化中,TGF-β信号通路被异常激活,采用TGF-β及TGF-β信号通路的阻断剂可以减轻糖尿病肾病肾小球硬化.本文就TGF-β在糖尿病肾病肾小球硬化中的作用进行综述.

    作者:吴素珍;李加林;吴冰;刘志平 刊期: 2017年第02期

  • 研究白果内酯对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

    目的:观察白果内酯对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采用MCAO方法制备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健康雄性SD大鼠,体重250 ~ 280 g,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MCAO+白果内酯2.5 mg·kg-1组、MCAO+白果内酯5 mg·kg-1组、MCAO+白果内酯10 mg·kg-1组和MCAO+3mg·kg-1依达拉奉组.实验动物于MCAO手术后10 min舌下静脉给不同浓度药物1次,假手术组及模型组于同时间点给予同体积的生理盐水+ DMSO,缺血2h,再灌注24h后,对大鼠行神经功能行为评分;取出前脑做TTC染色,测定脑梗死面积以及脑水肿体积;用western blot法测定脑组织中IL-6、IL-1β以及NF-κB的含量.结果:(1)与模型组相比,各剂量白果内酯治疗后大鼠神经功能评分均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2)各剂量白果内酯治疗后脑梗死体积均缩小;(3)模型组大鼠脑水肿体积升高(P<0.001),各剂量白果内酯组脑水肿体积降低,各剂量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4)模型组大鼠脑组织炎性细胞因子IL-6 (P <0.001)、IL-1β(P <0.01)、NF-KB(P <0.05)的含量升高;各剂量白果内酯组脑组织IL-6(高剂量P<0.01,中剂量P<0.01,低剂量P<0.05)、IL-1β(高剂量P<0.001,中剂量P<0.001,低剂量P<0.001)、NF-KB(高剂量P<0.01、中剂量P<0.01、低剂量P<0.01)含量均降低.结论:白果内酯可能通过脑梗死面积、脑水肿体积,减少脑组织中IL-6、NF-KB以及IL-1β的含量,从而减少脑组织损伤,保护大鼠脑神经功能.

    作者:陈琴;余俊健;钟文敏;曾雪亮;钟星明;曾靖 刊期: 2017年第02期

  • 持续冲洗加自制简易密闭负压引流术在1例腹部严重切口感染患者中的应用

    切口感染是腹部外科常见的并发症之一,目前临床上的处理主要包括全身治疗和伤口的局部处理.全身治疗主要是广谱抗生素的使用,营养的支持,基础疾病的处理;局部处理主要是彻底清除坏死组织,充分引流创面渗液,这是切口能否愈合的关键[1].腹部手术后切口感染处理不好会导致腹腔脏器外露,腹膜炎等并发症.对于一些深部切口感染或者合并腹腔脓肿肠瘘的患者,单纯地敞开切口或者纱布覆盖并不能达到充分引流目的,从而使病程延长、花费增加等[2],甚至危及患者的生命.因此正确地处理切口感染,尽快控制感染,充分引流渗液,促进肉芽组织生长和上皮爬行,可以促进切口愈合良好,从而避免了远期并发症的发生.2016年7月,我院对1例右半结肠癌切除术后发生严重切口感染的患者进行了全面动态的伤口评估,采用保守锐器与机械性彻底清创与自制简易的密闭式负压吸引联合持续输液式冲洗相结合的方法处理伤口,取得较好的效果,现将护理经验报告如下.

    作者:谢志芬;魏清风;郑晓玲 刊期: 2017年第02期

  • TRB3在胃癌前病变筛检中的临床意义

    目的:对胃癌前病变各个阶段及胃癌组织TRB3基因表达进行研究,为疾病的评估提供检测指标.方法:选择胃镜检查患者132例,苏木精-伊红染色病理分型后,对萎缩性胃炎伴肠化生(intestinal metaplasia,IM)者,经阿尔辛蓝(AB)染色、过碘酸-雪夫(PAS)染色和高铁双胺(HID)染色,对肠上皮化生进行分型.免疫组化法(streptavidin-perosidase,SP)染色检测TRB3基因的表达,原位末端标记法(TUNEL)和Caspase-3活性检测胃粘膜细胞凋亡.结果:慢性萎缩性胃炎(chronic atrophic gastritis,CAG)93例、不典型增生(dysplasia,DYS)9例及胃癌(gastric cancer,GC)7例(低分化管状腺癌3例、中分化管状腺癌4例);肠上皮化生分型显示,不完全性小肠化生(incomplete intestinal IM,IIIM) 31例、完全性小肠化生(complete intestinal IM,CIIM) 28例、不完全性结肠化生(incomplete colonic IM,ICIM) 11例、完全性结肠化生(complete colonic IM,CCIM)23例.免疫组化显示NAG(non-atrophic gastritis)、CAG伴IIIM、CIIM、ICIM、CCIM和DYS胃黏膜标本均可见TRB3表达,GC表达特别显著,呈强阳性信号,DYS次之,而NAG标本则表达极弱.TUNEL分析和Caspase-3活性检测提示,随着癌前病变的进展,胃粘膜细胞凋亡增加,而DYS及GC细胞凋亡则减少.结论:TRB3基因在胃癌前病变各个阶段均出现高表达,随着胃癌前病变的进展,TRB3基因呈递增趋势,细胞凋亡逐渐增多.

    作者:高珂;郭宏兴;丁彦青;李继生;陈旭圣 刊期: 2017年第02期

  • 便携式声光输液报警器的研制与应用

    目的:静脉输液是临床上常用的治疗方法,输液过快或过慢都会给病人带来安全风险,需要医疗人员细心监护.本研究旨在设计一种智能化的输液监控装置,来帮助医护人员实时监控病人输液情况.方法:设计装置安装在现有输液器的莫菲氏滴管上,通过红外传感检测,能准确的显示输液的实时速度.并能根据病人病情设定输液速度上下限值,与滴速超过或低于二设定值一定范围进行声光报警,提醒医护人员进行及时 处理.结果:该设计可提高输液的安全性,减轻护理人员的工作量.结论:该设计对临床输液病人的监护有一定的实际意义,值得推广.

    作者:欧阳威;钟冬秀;谢宗越 刊期: 2017年第02期

  • 香豆素-3-羧酸丹皮酚酯的合成及表征

    目的:为寻找抗血小板聚集药物,合成香豆素-3-羧酸丹皮酚酯.方法:以水杨醛、丙二酸二乙酯为原料,合成得到香豆素-3-羧酸,再与丹皮酚缩合成酯,得到目标化合物香豆素-3..羧酸丹皮酚酯.结果:设计合成了香豆素-3-羧酸丹皮酚酯,目标物的化学结构经IR,MS,1H-NMR等确证.结论:该合成方法具有工艺简单,产率较高,操作方便等优点.

    作者:顾宏霞;柏志伟;何黎琴;吴虹 刊期: 2017年第02期

  • X线钼靶摄影乳腺癌钙化与ER、PR及c-erbB-2表达的相关性研究

    目的:探讨乳腺癌钙化灶特点与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c-erbB-2)、孕激素受体(PR)及雌激素受体(ER)的表达水平之间的关系.方法:观察100例乳腺癌患者X线钼靶摄影片中钙化灶的特点,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方法测定癌组织中免疫组化标志物c-erbB-2、PR及ER的表达水平,将二者结果进行对照研究.结果:100例患者中,55例患者无钙化表现,45例患者有沙砾样微小钙化灶表现.45例钙化灶组的c-erbB-2阳性表达明显高于55例无钙化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5.285,P=0.022);45例有钙化组中,钙化沿乳腺导管走行组的PR阳性表达明显低于钙化不沿乳腺导管走行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 =3.910,P=0.048);钙化灶总数目>20个组别的c-erbB-2、PR、ER阳性表达均稍高于钙化灶总数目≤20个组别,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单纯钙化组的ER阳性表达明显低于钙化合并肿块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4.377,P=0.036).结论:乳腺癌钙化灶特点与乳腺癌分子生物学指标(c-erbB-2、PR、ER)之间存在一定相关性,是否有钙化、钙化灶的分布及钙化是否合并肿块存在等可能粗略预测部分生物学指标的表达,为乳腺癌分子生物学行为和疾病的预后判断提供一定依据.

    作者:曹洁莹;熊力;冷桂香;陈卫华 刊期: 2017年第02期

  • 40例胃粘膜及胃癌组织的LPLUNC1表达分析

    目的:探讨LPLUNC1蛋白在胃癌及正常胃粘膜中的表达.方法:免疫组化检测40例胃癌及对应癌旁组织LPLUNC1的表达及其分布特点,分析LPLUNC1在胃癌及对应癌旁组织的表达差异.结果:LPLUNC1表达于胃粘膜上皮和胃底腺,在胃癌中表达明显下调或缺失,LPLUNC1在正常胃粘膜组织中的表达率为92.5% (37/40),且均呈现强阳性表达,胃癌中LPLUNC1的表达率为40% (16/40),表达强度也不一致.结论:LPLUNC1在胃癌组织中表达下调或缺失,而在正常胃粘膜及粘膜腺体中出现表达,豫者在表达率和表达强度上存在显著差异(P<0.001),提示LPLUNC1的表达下调或缺失与胃癌的发生存在一定的关系.

    作者:苏惠;刘金龙;罗芸;杨庆春;朱贤森;李伟松 刊期: 2017年第02期

  • 2010~2014年江西省新干县流行性出血热疫情分析

    目的:分析新干县2010~2014年流行性出血热疫情,为本县实施流行性出血热防治措施提供依据.方法:按《全国流行性出血热防治规划(2002-2005年)》指导方法,对2010~ 2014年全县流行性出血热疫情进行流行病学分析.结果:2010~2014年全县共有64例流行性出血热病例报告,年平均发病率为4.0/10万,男性发病占总发病人数比例明显高于女性,为70.3%;患者以16 ~60岁年龄组多,为95.3%;农民或民工发病占总发病数的62.5%.结论:新干县流行性出血热疫情虽有下降趋势,但控制本县的发生及流行仍是严峻的.

    作者:傅建霞;刘桂华;廖新利 刊期: 2017年第02期

  • 紫杉醇类药物在胃癌术后辅助化疗中的作用:基于随机对照试验的Meta分析

    目的:评价紫杉醇类药物在胃癌术后辅助化疗中的作用.方法:通过MEDLINE、EMBASE等数据库检索国内外已发表和未发表的相关文献.选择治疗组为术后紫杉醇类药物化疗,对照组为非紫杉醇类药物的可切除胃癌的随机对照试验(RCT).由2位评价者分别按上述检索策略收集资料,按纳入标准入选,主要对无病生存期(DFS)和毒副作用进行Meta分析.结果:紫杉醇类辅助化疗方案跟非紫杉醇类的化疗方案对比,可提高胃癌术后的1年DFS率,有边缘性的统计学意义;但不能提高2年和3年的DFS率.在中性粒细胞减少和恶心/呕吐方面,两者是无明显差别的.结论:基于目前随机对照试验的Meta分析,紫杉醇类药物目前不能作为胃癌术后辅助化疗的标准方案.但ⅢB期或某些特别高危的胃癌患者,术后可能需要紫杉醇类药物与铂类、5-FU类药物联合序贯化疗以提高疗效,应该开始大规模的临床试验以解决这一疑问.

    作者:梁汉霖;彭杰文 刊期: 2017年第02期

  • 肾茶总黄酮抗肾癌活性研究

    目的:以传统特色草药肾茶为研究对象,筛选其抗肾癌药效物质基础,并探讨其可能作用方式.为其临床应用和新药开发提供研究基础.方法:采用现代化学分离技术手段,筛选其抗肾癌活性成分;同时结合现代分子生物学、药理学技术手段,采用体外肾癌细胞和体内移植瘤实验法筛选活性成分.结果:肾茶总黄酮具有显著的抑制肾癌细胞生长的作用,其主要作用方式可能是通过调控细胞周期和凋亡,达到抑制生长的作用.结论:中药肾茶具有抗肾癌活性.

    作者:龙贺明;罗艳;程海燕;许明君;王祥财;鄢俊 刊期: 2017年第02期

赣南医学院学报杂志

赣南医学院学报杂志

主管:赣南医学院

主办:赣南医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