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后海马CA1区TASK-1表达及其与星形胶质细胞活化的关系

袁建清;钟善全;刘铮;廖春英

关键词:TASK-1通道, 星形胶质细胞, 海马CA1区, 脑缺血
摘要:目的:观察一种新型双孔钾离子通道亚单元TASK-1在大鼠海马CA1区的表达及其在局灶脑缺血再灌注后的动态变化,探讨TASK-1表达与星形胶质细胞活化的关系.方法:建立大鼠大脑中动脉阻塞(MCAO)再灌注模型,采用免疫荧光组化和激光扫描共聚焦观察大鼠MCAO再灌注后3、7、28 d海马CA1区TASK-1和GFAP表达.结果:成年大鼠海马CA1区可见大量TASK-1和GFAP双标阳性的细胞,MCAO再灌注后3、7、28 d海马CA1区TASK-1和GFAP表达逐步上调,与假手术组比较均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脑缺血再灌注后大鼠海马CA1区TASK-1的表达上调与星形胶质细胞的活化有一定关系.
赣南医学院学报杂志相关文献
  • 金龙胶囊联合GP方案治疗晚期胰腺癌临床观察

    目的:比较金龙胶囊联合GP(吉西他滨+顺铂)与单纯GP方案治疗晚期胰腺癌的疗效,免疫功能及毒副反应的影响.方法:56例ⅢB期和Ⅳ期晚期胰腺癌患者随机分为单纯化疗组(对照组)和化疗联合金龙胶囊组(治疗组)各28例,均采用GP方案化疗.方案为吉西他滨(GEM)(1 000~1 200) mg·m-2第1、8天,DDP (25~30) mg·m-2第2~5天给药,每28天为1周期;治疗组加服金龙胶囊,4粒·次-1,3次·d-1,饭前服用,30天为1周期,连续服用3周期.所有患者至少完成2个周期化疗.2周期后观察患者近期疗效、临床受益反应率、免疫功能及不良反应.结果:治疗组近期疗效42.85%,对照组17.86%,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4);化疗前两组CD4 +/CD8+及NK细胞活性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值分别为0.886、0.977),化疗后治疗组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值分别为0.001、0.002);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无明显差异.结论:金龙胶囊配合GP方案治疗晚期胰腺癌能显著提高患者的免疫功能、近期疗效及生活质量.

    作者:黄作超;曾春生;郭守俊;陈小妹 刊期: 2016年第01期

  • 胃肠术后切口裂开因素分析及中西医结合防治体会

    目的:探讨胃肠手术后切口裂开的相关因素、原因、预防及治疗.方法:对2010年7月~2014年7月我院胃肠外科行胃肠手术后发生切口裂开的23例(裂开组)和随机抽取同期我科相应患者手术后未发生切口裂开的23例(对照组)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糖尿病、体重指数、手术时间三者在两组间有统计学意义(P<0.05),性别、恶性肿瘤、血红蛋包、白蛋白、血糖、切口类型、手术类型、切口长度等两组间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糖尿病、体重指数、手术时间等与胃肠术后切口裂开有密切关系,围手术期应做好相应预防处置.

    作者:郭攸琮;方传发;夏来阳;刘红权;易健中 刊期: 2016年第01期

  • 肾脏原发非霍奇金淋巴瘤伴直肠腺癌一例

    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患者男,63岁,因大便性状改变伴血便3月余,于2014年11月14日入院.患者3月余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大便性状改变,呈黏液样便,伴里急后重感,并伴血便,量少.无恶心、呕吐、头晕等不适.于外院就诊,提示“痔疮”,给予药物治疗,效果不佳,4天前来我院门诊就诊.门诊行肠镜示距肛门5 cm处见一新生物,占据肠腔1/2,周边黏膜呈堤坝状隆起,活检6块送病理.病理结果:腺癌(距肛门5 cm).遂收入我院普外科治疗.入院查体:T 36.3℃,P 80次·min-1,R 20次·min-1,BP146/68 mmHg;全身未扪及肿大淋巴结;肺无阳性体征;腹部平坦,软,腹部未确及包块,全腹无压痛,反跳痛;肾区位置无叩痛;直肠指诊:距肛门5 cm处确及大小约3 cm×3 cm的肿块,肿块质硬,固定,有轻压痛,泌尿系统专科检查未见明显异常.

    作者:肖秋香;刘仰斌 刊期: 2016年第01期

  • 化痰法为指导的白芥子相关药组对肝纤维化大鼠VEGF、bFGF表达的影响

    目的:对白芥子及其药组对实验性肝纤维化大鼠VEGF、bFGF、CoⅣ、LN的影响进行研究.方法:60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模型组、阳性对照组、白芥子组、白芥子+丹参组、白芥子+黄芪组.除空白对照组外,其余各组均采用大鼠背部皮下注射50%CC14 0.1 mL·100 g-1,2次·周-1,连续造模12周.阳性对照组、白芥子组、白芥子+丹参组、白芥子+黄芪组于造模的第7周开始给药,阳性对照组给予秋水仙碱0.4 mg·kg-1,白芥子组、白芥子+丹参组、白芥子+黄芪组的剂量分别为1.0 g·kg-1,共7周.采用放射免疫分析法检测肝组织匀浆CoⅣ、LN,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各组大鼠肝组织VEGF、bFGF蛋白的表达.结果:模型组与正常组比较:CoⅣ、LN显著增高(P<0.01),VEGF、bFGF蛋白的表达显著增高(P<0.05);白芥子组、白芥子+丹参组、白芥子+黄芪组与模型组比较:CoⅣ、LN显著减低(P<0.05),VEGF、bFGF蛋白的表达显著减低(P<0.05).结论:以化痰理论为指导的白芥子及其药物组合对肝纤维化大鼠有一定的防治作用,其机制可能与影响VEGF、bF-GF蛋白的表达有关.

    作者:郑保平;韩立民;林唐唐;韩露;唐杨;刘真;孙小勇;吴斌;刘海华 刊期: 2016年第01期

  • 弹性髓内钉加快股骨干骨折患儿恢复速率的临床研究

    目的:探讨弹性髓内钉对股骨干骨折患儿恢复速率的影响.方法:将100例股骨干骨折患儿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每组50例.对照组接受常规钢板固定治疗,研究组接受弹性髓内钉内固定治疗.对比两组患儿的膝关节功能,术中情况和术后恢复速率.结果:研究组患儿治疗后3个月的膝关节功能优良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患儿手术切口长度、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和手术时间均显著少于对照组(P<0.01).研究组患儿住院时间、完全负重时间和骨折愈合时间显著短于对照组(P<0.01).结论:弹性髓内钉治疗小儿股骨干骨折不仅短期疗效更优,患儿恢复速率也更快.

    作者:李贵坚;刘培倦;沈学豪;王林林 刊期: 2016年第01期

  • T-SPOT.TB在骨与关节结核鉴别诊断中的价值

    目的:探讨结核感染T细胞斑点实验(T-SPOT.TB)在骨与关节结核鉴别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通过收集我院骨科2012年3月至2015年6月收治的骨结核患者及非骨结核的骨质破坏患者,统计T-SPOT.TB结果的灵敏度、特异度、假阳性率、假阴性率,同时统计结核抗体上述指标作为对比参考.结果:在本组病例中T-SPOT.TB试验灵敏度为91.36%,特异度为100%,经统计学处理P<0.05,T-SPOT.TB检测优于结核抗体检查.结论:T-SPOT.TB检测法对肺外结核病诊断特异性高,对于骨与关节结核病的诊断意义重大,不失为一种可靠的检查手段,但目前价格较贵,不建议作为结核病常规筛查,应该应用于疑难病例的鉴别诊断中.

    作者:苗瑞瑞;张文龙;鲍玉成;邱南海;高巍 刊期: 2016年第01期

  • 康复新液联合双料喉风散防治放射性口腔炎的观察

    目的:探讨康复新液联合双料喉风散对鼻咽癌放射性口腔炎的防治效果.方法:68例首次放疗的鼻咽癌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4例.观察组自放疗前1天始用康复新液每日4次含漱3 min后咽下,并予以双料喉风散喷涂口腔黏膜表面;对照组用朵贝氏液每日4次含漱.两组均用到放疗结束.观察两组放射性口腔炎的发生时间、发生率及严重程度.结果:观察组放射性口腔炎平均发生时间(27.57±1.08)h,对照组(18.51±1.28)h,观察组放射性口腔炎总合发生率为58.82%,低于对照组的82.35%;观察组2级以上放射性口腔黏膜损伤发生率为17.65%,低于对照组的44.12%(P均<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康复新液联合双料喉风散能够延迟鼻咽癌放射性口腔炎的出现时间,降低放射性口腔炎的发生率,并减轻其损伤程度.

    作者:张苑榆;许丽媚;彭伟芳 刊期: 2016年第01期

  • 人肺腺癌顺铂耐药细胞A549/CDDP对铂类化疗药的敏感性及耐药基因表达改变的研究

    目的:探讨人肺腺癌细胞系A549/CDDP对铂类化疗药耐药的机制.方法:应用MTT法检测人肺腺癌细胞A549及其顺铂耐药细胞A549/CDDP对铂类化疗药(CDDP、CBD及L-OHP)的敏感性,应用RT-PCR法比较两细胞系多药耐药基因(包括MDR1,ABCG2,MRP1,LRP),DNA-polβ和GST-pi等在mRNA水平的表达差异,筛选出差异基因,用Western blotting法验证该基因在蛋白水平的表达差异.结果:MTT实验发现,与人肺腺癌细胞系A549相比,顺铂耐药细胞A549/CDDP对CDDP的耐药系数(RI)为7.877,而A549/CDDP细胞也对CBD及L-OHP交叉耐药(RI分别为4.486及2.352);RT-PCR发现两细胞系的MDR1,ABCG2,MRP1,LRP及GST-pi等耐药基因在mRNA水平无明显差异,但A549/CDDP细胞中DNA-polβ在mRNA及蛋白表达水平均较A549细胞明显升高.结论:A549/CDDP细胞内DNA-polβ表达升高可能与铂类耐药有关.

    作者:李壮华;贾筠;陈镜塘;徐瑞华 刊期: 2016年第01期

  • 超声漏诊各种病理类型阑尾炎原因分析

    目的:分析超声漏诊急、慢性各种病理类型阑尾炎的原因.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127例阑尾炎超声扫查方法及声像图表现,并与病理结果进行对照,找出超声漏诊的原因.结果:全部病例找出相应的病理分型,超声对单纯性阑尾炎、化脓性阑尾炎、坏疽性阑尾炎、阑尾脓肿与腹膜炎、慢性阑尾炎的漏诊率分别是25% (1/4)、4.8% (4/82)、0% (19/19)、0% (4/4)、5.6% (2/18).并且记录漏诊病例手术所见的阑尾解剖部位.结论:超声对阑尾炎有较高诊断率,但是对各种病理分型阑尾炎漏诊率高低不一,对于阑尾超声检查结果为阴性时,临床医生应结合病史、相关实验室检查等综合判断.

    作者:陈海燕;谢景来;方凤如 刊期: 2016年第01期

  • 小儿鼻骨侧位X线摄影中头部固定带的制作与应用

    目的:设计用于小儿鼻骨侧位X线检查中保持头部侧位的固定带.方法:选取本院鼻骨外伤行鼻骨侧位X线摄影1 ~12岁患儿为研究对象,按时间段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研究组使用新研制的固定带固定小儿头部保持侧位,对照组按常规方法由陪同家属用双手固定小儿头部.比较两组摄影完成率、重复摄影率及陪检家属人数与患儿人数百分比的变化.结果:研究组完成摄影率(100%)高于对照组(85.4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重复摄影率(1.11%)明显低于对照组(14.5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陪检家属人数与患儿人数百分比(83.33%)明显低于对照组(146.7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新研制的固定带设计合理,使用方便,固定效果好,保证检查质量的同时减少了患者及家属不必要的X线辐射.

    作者:陈云华;田青 刊期: 2016年第01期

  • 儿童桡骨小头陈旧性脱位的手术治疗探讨

    目的:探讨儿童桡骨小头陈旧性脱位的手术治疗.方法:对8例陈旧性桡骨小头前脱位患儿均采用尺骨背侧筋膜重建环状韧带手术方式治疗,年龄介于6~12岁,受伤到手术时间介于3个月~3年,平均16个月.结果:8例患儿术后均无感染.术后1~ 12个月内来院复查,7例功能恢复良好;1例23天后再发生脱位,手术失败.1个月后再次手术,二次术后功能恢复良好.结论:采用尺骨背侧筋膜重建环状韧带手术方式,治疗儿童型桡骨小头陈旧性脱位,该方法具有手术简易、并发症发生率低、术后功能恢复,效果好等优点,是一种可推荐的治疗方法.

    作者:赵勇;赖光松 刊期: 2016年第01期

  • 临床护理路径在剖宫产围手术期的应用效果

    目的:探讨临床护理路径(CNP)在剖宫产围手术期的影响效果,旨在提高护理质量.方法:将114例剖宫产产妇按照半随机临床对照试验(quasi-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s)法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57例实施常规模式进行护理;观察组57例采取临床护理路径实施护理服务,并比较两组护理后的应用效果.结果:观察组产妇首次肛门排气时间、首次下床活动时间、住院时间及并发症发生率均明显的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相关知识掌握情况94.74%明显高于对照组84.20% (P <0.05),观察组的护理满意度为98.25%显著高于对照组78.95%(P<0.05).结论:对剖宫产患者实施CNP能够让孕妇早日康复,提高生活质量,缩短住院时间,降低医疗费用,提高患者对相关知识的知晓率及满意度.

    作者:尹月娥;贾玉娥;王慧媛 刊期: 2016年第01期

  • 对社区高血压病患者实施分级管理的护理效果观察

    目的:观察对社区高血压病患者实施分级管理,进行护理干预的效果.方法:选择笔者所在社区2009年12月~2012年12月健康档案中的80例高血压患者,对其实施分级管理、护理干预,并定期进行随防,比较干预前后的效果.结果:社区高血压患者干预后的高血压病知识知晓率、并发症发生率、遵医行为及血压变化情况明显优于干预前,差异显著(P<0.05).结论:在社区高血压病患者护理干预中实施分级管理,可有效提高高血压病患者对疾病的知晓率及遵医行为,并有效降低血压水平,减少并发症发生率.

    作者:李瑞 刊期: 2016年第01期

  • 老年肺癌患者PICC置管并发鲍曼不动杆菌感染的原因及对策

    目的:分析老年肺癌患者经外周静脉穿刺的中心静脉置管(PICC)鲍曼不动杆菌感染的原因并提出相应对策,为临床工作中有效防治导管相关性感染提供参考.方法:对院内发生PICC置管并发鲍曼不动杆菌感染的5例老年肺癌化疗患者行细菌培养,现场调查;根据现场调查结果采取有效的处理措施,同时加强医务人员导管知识及技能培训,建立PICC导管规范化操作流程等.结果:5例血液及导管尖端均培养出鲍曼溶血不动杆菌;3例穿刺处皮肤、4例肝素帽亦有鲍曼不动杆菌生长;治疗室及换药室空气、肥皂表面均检测出细菌超标.经积极治疗后5例均治愈;之后的老年肺癌化疗患者PICC置管20例,均未发生鲍曼不动杆菌感染.结论:病室环境污染、导管维护过程存在漏洞、老年肺癌化疗患者免疫力低下是引发鲍曼不动杆菌感染的主要原因;针对性防护可预防感染的发生.

    作者:邢秋燕;魏清风 刊期: 2016年第01期

  • 主动脉夹层发病危险因素的研究进展

    主动脉夹层(aortic dissection,AD)发病急骤、进展迅速,对人类危害极大.深入了解影响AD发病的危险因素,早期诊断和早期干预,可以改善AD患者的预后.目前AD发病机制尚不完全清楚,本文综述AD发病机制的可能因素.

    作者:熊力;谢东明 刊期: 2016年第01期

  •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治疗大鼠肺纤维化的实验研究

    目的:探讨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对博莱霉素诱导的大鼠肺纤维化模型肺泡炎和肺纤维化的影响及其可能机制.方法:体外分离、培养SD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传至第四代用于实验;60只SD大鼠随机分为阴性对照组(N组)、阳性对照组(P组)、地塞米松治疗组(D组)和间充质干细胞移植治疗组(M组),每组各15只大鼠.P组、D组和M组分别经气管注入博莱霉素制备肺纤维化模型.造模后7、14、21天留取肺组织,HE染色观察肺泡炎和肺纤维化的程度,免疫组化的方法测定肺组织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的表达.结果:博莱霉素造模后,取肺组织行HE染色,病理符合肺纤维;在处理后的7、14和21天,与P组相比,D、M组大鼠出现肺炎和肺纤维化程度明显减轻,同时大鼠肺组织中表达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的阳性细胞数明显减少(P<0.05);而D、M组在第7、14、21天病理结果及转化生长因子表达的比较中,组间差异无显著性.结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对博莱霉素诱导大鼠肺纤维化模型的肺泡炎和肺纤维化程度具有一定的抑制作用,作用机制可能与其降低肺组织转化生长因子(TGF-β1)的表达有关.

    作者:曾省都;张伟;康秀华 刊期: 2016年第01期

  • 甲状腺腔镜手术与开放手术的临床比较分析

    目的:分析对比甲状腺腔镜手术与开放手术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我院行甲状腺切除术的患者72例,根据手术方法将其分为研究组36例(行腔镜手术治疗)及对照组36例(行传统手术治疗).对比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疼痛程度、住院时间及术后并发症情况.结果:研究组术中出血量、术后疼痛程度及住院时间均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手术时间对比无明显差异(P>0.05).研究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8.33%,对照组为11.11% (P >0.05).结论:甲状腺腔镜手术可以显著减少术中出血量,降低术后疼痛阈值,缩短住院时间,手术安全、可靠,不影响美观,适于临床应用.

    作者:郑高平;侯东生;唐玉玲;宋耀明 刊期: 2016年第01期

  • 染料木素磺酸钠对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大鼠ATP酶活性的影响

    目的:观察染料木素磺酸钠(GSS)对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大鼠Na+-K+-ATPase和Ca2+-Mg2+-ATPase活性的影响,研究其对脑缺血时能量代谢的改善作用.方法:采用大鼠大脑中动脉栓塞(MCAO)动物模型,Longa评分方法行神经功能学评分,TTC染色方法测定脑梗死范围,酶活性分析检测技术检测Na+-K+-ATPase和Ca2+-Mg2-ATPase活性.结果:MCAO再灌注模型组大鼠均出现不同程度的神经功能损伤和脑梗死,缺血侧脑组织Na+-K+-ATPase和Ca2+-Mg2+-ATPase活性降低;GSS治疗后,神经功能评分降低,脑梗死体积缩小,脑组织两种ATPase活性均升高.结论:GSS对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具有保护作用,改善脑细胞能量代谢障碍是其机制之一.

    作者:黎晓;谢佳丽;赖丽娟;李玉磊;邱平;李良东;黄志华;黄诚 刊期: 2016年第01期

  • 赣州市男男性行为人群艾滋病认知及其高危性行为现状调查

    目的:了解赣州市男男性行为人群(MSM)艾滋病知识行为态度及感染情况,为本市MSM开展艾滋病知识宣教和高危行为干预工作提供依据.方法:招募同伴教育员,组织大型活动,现场单独答卷,问卷当场收回.结果:本次调查MSM 117例,其中艾滋病相关知识知晓率为101例(86.3%),完全知晓率62例(53.0%).近6个月与同性肛交性行为时坚持使用安全套为52例(占65.0%),与异性性行为时则为15例(42.9%),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04).此次调查117人中检测出HIV抗体阳性10例,检出率为8.55%.结论:赣州市MSM知识知晓率较高,但安全套使用比例低,特别是同异性发生性行为时.MSM HIV感染率高,需引起重视.

    作者:杜刚;杨荣荣;龚雪梅;廖梅珠 刊期: 2016年第01期

  • 不同术式治疗胸椎结核的临床研究

    目的:观察分别采取经胸侧前入路钛网植骨钢板内固定及经后路椎弓根入路钛网植骨椎弓根钉内固定配合病灶清除治疗胸椎结核临床疗效.方法:24例胸椎结核(其中14例合并不同程度截瘫)正规抗结核治疗2周以上,分两组分别行经胸侧前入路钛网植骨钢板内固定及经后路椎弓根入路钛网植骨椎弓根钉内固定配合病灶清除手术,术后继续规范化抗结核治疗1~2年.结果:患者均获得随访12~36月,术后截瘫患者除1例恢复至Frankel D级,其余全部恢复至E级;术后一年随访所有患者植骨融合良好,无植骨块及钛网脱落及移位,无骨不连及假关节等现象,无结核病灶复发、内固定物松动及断裂等严重并发症.结论:在正规抗结核基础上,行经胸侧前入路钛网植骨钢板内固定或经后路椎弓根入路钛网植骨椎弓根钉内固定配合病灶清除两种手术方法治疗胸椎结核均可取得满意效果.

    作者:王力;邱南海 刊期: 2016年第01期

赣南医学院学报杂志

赣南医学院学报杂志

主管:赣南医学院

主办:赣南医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