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脓毒症休克患儿ITBVI与中心静脉压关系及治疗分析

李正然;付四毛;梁展图;马力忠;莫庆仪

关键词:脓毒症休克, 患儿, 胸腔内血容量指数, 中心静脉压, 相关
摘要:目的:探讨脓毒症休克患儿胸腔内血容量指数(ITBVI)和中心静脉压(CVP)相关性及其治疗方法.方法:抽取我院儿科重症监护室接诊的脓毒症休克患儿50例进行研究,回顾性分析他们的临床资料,根据2008年脓毒症救治指南实施液体复苏,检测ITBVI与CVP水平,总结不同水平CVP上的ITBVI值,分析二者之间的相关性,采取注射用头孢哌酮钠舒巴坦钠、注射用美罗培南及注射用盐酸万古霉素等治疗.结果:50例患儿复苏后有创平均动脉压(MAP)、心率(HR)、心脏指数(CI)、ITBVI、每搏输出量指数(SI)与复苏前相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CVP在0-8mmHg与>12mmHg时,与ITBVI间无相关性(P>0.05),但CVP为8-12mmHg时,则与ITBVI间有明显正相关(P<0.05);50例患儿治疗后半年生存率为96.00%,仅有2例患儿因病情较重而死亡.结论:脓毒症休克患儿复苏后MAP、HR、CI等均有明显改善,但CVP与ITBVI间并无明显相关性,仅仅CVP处于复苏目标时有正相关,为此不适合作为单独参考指标.
黑龙江医药杂志相关文献
  • 脓毒症休克患儿ITBVI与中心静脉压关系及治疗分析

    目的:探讨脓毒症休克患儿胸腔内血容量指数(ITBVI)和中心静脉压(CVP)相关性及其治疗方法.方法:抽取我院儿科重症监护室接诊的脓毒症休克患儿50例进行研究,回顾性分析他们的临床资料,根据2008年脓毒症救治指南实施液体复苏,检测ITBVI与CVP水平,总结不同水平CVP上的ITBVI值,分析二者之间的相关性,采取注射用头孢哌酮钠舒巴坦钠、注射用美罗培南及注射用盐酸万古霉素等治疗.结果:50例患儿复苏后有创平均动脉压(MAP)、心率(HR)、心脏指数(CI)、ITBVI、每搏输出量指数(SI)与复苏前相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CVP在0-8mmHg与>12mmHg时,与ITBVI间无相关性(P>0.05),但CVP为8-12mmHg时,则与ITBVI间有明显正相关(P<0.05);50例患儿治疗后半年生存率为96.00%,仅有2例患儿因病情较重而死亡.结论:脓毒症休克患儿复苏后MAP、HR、CI等均有明显改善,但CVP与ITBVI间并无明显相关性,仅仅CVP处于复苏目标时有正相关,为此不适合作为单独参考指标.

    作者:李正然;付四毛;梁展图;马力忠;莫庆仪 刊期: 2017年第03期

  • 早期肠内营养对老年胃癌患者术后免疫功能的影响

    目的:探究早期肠内营养对老年胃癌患者术后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2013年1月~2016年6月收治的60例老年胃癌患者,经随机抽签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例.观察组实行肠内营养,对照组实行肠外营养,观察两组患者术后免疫功能的变化.结果:手术后,两组细胞免疫检测结果、体液免疫检测结果、肿瘤标志物检测结果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手术后实行肠内营养治疗,可改善患者的营养情况,提高免疫功能,促使患者及早获得康复.

    作者:王宪中;赵迎威;李冬冬;闫峰;李武 刊期: 2017年第03期

  • Swenson术与Torre术在先天性巨结肠治疗上的对比研究

    目的:探讨Swenson术和Torre术在治疗先天性巨结肠方面的优缺点.方法:将40例先天性巨结肠病人按完全随机方法分成两组并分别行手术治疗:A组(Swenson术,n=20)和B组(Torre术,n=20),针对两组患者在手术中可能出现的输尿管损伤、肠扭转、肠系膜紧张等并发症,或术后早期出现的吻合口瘘、尿潴留等并发症,术后晚期出现的切口疝、污粪、大便失禁、便秘、腹泻、小肠结肠炎、粘连性肠梗阻、复发等并发症进行记录,并分别测量术前、术后1月、术后3月、术后1年时病人的肛管直肠角.结果:两组病人在术中并发症、术后早期并发症、术后晚期并发症和各时间点的肛管直肠角均无显著性差异.结论:两种术式虽然在并发症方面无明显差异,但Torre术手术创伤更小,更体现微创外科的现代理念,值得推广应用.

    作者:张会迎;林忠亮;吴俊伟 刊期: 2017年第03期

  • 探讨穴位贴敷治疗产后子宫复旧与减少出血的临床效果

    目的:观察穴位敷贴治疗产后子宫复旧与减少出血的临床效果.方法:将2015年11月~2016年11月期间于我院就诊的234例产妇分为两组,对照组(n=117)予以常规产科护理,观察组(n=117)在此基础上予以穴位贴敷,比较两组患者的产后恶露量、宫缩情况、子宫大小.结果:产后2天,观察组恶露量明显少于对照组(P<0.05);产后3天,观察组宫缩情况优于对照组(P<0.05);产后5天,观察组子宫前后径、长径、横径均小于对照组(P<0.05),血性恶露的持续时间短于对照组(P<0.05).结论:穴位敷贴治疗对产妇子宫复旧有明显效果,能够在短时间内减少恶露量及持续时间,有助于促进子宫恢复,是切实可行的临床治疗方法.

    作者:陆美华;李丽娟;刘彦 刊期: 2017年第03期

  • ω-3多不饱和脂肪酸治疗56例新生儿感染性肺炎临床疗效观察

    目的:探讨ω-3多不饱和脂肪酸对新生儿感染性肺炎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取2014年5月至2017年1月我院收治的56例新生儿感染性肺炎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其治疗方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28例,对照组患儿予以感染性肺炎常规对症治疗,观察组患儿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予以ω-3多不饱和脂肪酸治疗,治疗结束后比较2组患儿其相关临床症状消失时间、相关临床指标水平及临床疗效,并记录2组患儿治疗过程中其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结果:①2组患儿治疗后其TNF-α、IL-6和CRP水平均较治疗前有所降低,并且观察组降低程度均明显大于对照组(P<0.05);②观察组患儿其临床症状消失时间及住院时间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③观察组患儿其临床总有效率(92.86%)明显高于对照组(69.23%)(P<0.05);④2组患儿不良反应比较(10.71% VS 7.14%)无差异(P>0.05),且无其他严重不良反应的发生.结论:ω-3多不饱和脂肪酸对治疗新生儿感染性肺炎具有显著的临床疗效和一定的安全性.

    作者:钟志远;唐建平;吴艳红 刊期: 2017年第03期

  • 氧驱雾化吸入普米克令舒治疗小儿哮喘急性发作疗效及对肺功能的影响

    目的:探究氧驱雾化吸入普米克令舒用于治疗小儿哮喘急性发作期的效果.方法:在我院于2012年1月-2015年10月间收治的哮喘急性发作期患儿中随机抽取出80例作为本次研究的观察对象,将其随机分入到观察组和对照组中,对照组患儿给予常规对症治疗,观察组患儿在对症治疗的基础上给予氧驱雾化吸入普米克令舒治疗,对比分析两组患儿的治疗总有效率、肺功能指标等.结果:观察组患儿的总有效率为95.0%,比对照组的77.5%显著提高(P<0.05);观察组患儿治疗7天后的FVC、PEF、FEV1指标值高于对照组,且观察组患儿的咳嗽消失时间、哮鸣音消失时间、气促消失时间均比对照组短,P< 0.05.结论:在急性发作期的小儿哮喘治疗中应用氧驱雾化吸入普米克令舒效果确切,有助于促进临床症状的缓解,改善肺功能,提高患儿的生活质量,值得推广应用.

    作者:贺务实;燕旭东;周克英;吴本清 刊期: 2017年第03期

  • 伴行导丝技术在冠状动脉慢性钙化病变中治疗效果及安全性分析

    目的:探讨伴行导丝技术在冠状动脉慢性钙化病变中治疗效果及安全性.方法:选取2015年5月~2016年8月我院收治冠状动脉慢性钙化病变患者70例为研究对象,根据患者介入治疗方式分为研究组(40例)和对照组(30例),研究组进行伴行导丝技术(Buddy wire technique,BWT),对照组进行传统PCI术(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比较两组患者手术疗效及并发症情况.结果:研究组手术成功率(95.00%)显著高于对照组(70.00%),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患者死亡、再发心梗、室颤严重并发症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伴行导丝技术在冠状动脉慢性钙化病变中治疗可显著提高患者手术成功率,降低严重并发症发生率,具有显著治疗效果和较高治疗安全性.

    作者:王晓群;黄燕妮;李绪洪;吴少文;吴伟婷;马剑锋;卢帆 刊期: 2017年第03期

  • 浅析PDCA循环法在呼吸科危重症患者管理中的应用

    目的:探讨PDCA循环法在呼吸科危重症患者管理中应用的效果.方法:在呼吸科入住RICU危重患者中运用PDCA循环法对其进行管理.通过分析2014年入住本院呼吸科RICU治疗的危重患者为对照组,2015年入住本院呼吸科RICU治疗的危重患者为观察组,其治疗过程依照PDCA循环法查找存在问题,并及时改进,定期考核成效.结果:将PDCA循环法应用于呼吸科危重患者治疗管理中,危重患者抢救成功率高于对照组,院内感染率低于对照组.结论:将PDCA循环法应用于呼吸科危重症患者管理具有良好的效果.

    作者:张芳;丁叶霞;丁美娟;蔡礼鸣 刊期: 2017年第03期

  • 集束化护理在预防早产儿呼吸机相关性肺炎中的临床效果分析

    目的:对早产儿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AP)进行预防予以集束化护理干预的临床疗效分析.方法:选择2015年7月-2016年7月本院收治的116例行机械通气患儿资料,按护理方法设对照组与研究组,各58例,前者行常规护理,后者行集束化护理,对比两组相关临床指标及VAP发生率.结果:研究组相关临床指标优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VAP发生率10.34%低于对照组25.86%(P< 0.05).结论:集束化护理对预防早产儿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可改善临床相关指标,降低VAP发生率,具临床应用价值.

    作者:吴莲红 刊期: 2017年第03期

  • 动态心电图在无症状心肌缺血中诊断价值及临床特点

    目的:探讨动态心电图在无症状心肌缺血中诊断价值及临床特点.方法:选取2015年2月~2016年2月我院诊治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患者108例为研究对象,采用12导联动态心电图进行监测,并在监测同时告知受检者应记录完整动态心电图生活日记,统计心肌缺血检出率、有症状心肌缺血检出率、无症状心肌缺血检出率及心肌缺血ST改变发作次数、不同性别不同时间段心肌缺血发生次数.结果:108例冠心病患者检出心肌缺血83例,心肌缺血发生率为76.85%.其中有症状心肌缺血患者16例,占19.28%,无症状心肌缺血患者67例,占80.72%,无症状心肌缺血检出率显著高于有症状心肌缺血检出率,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 0.05)83例心肌缺血患者共检出ST段改变369次,16例有症状心肌缺血患者发生ST段改变52次,占14.09%;67例无症状心肌缺血患者ST段改变次数317次,占85.91%;无症状心肌缺血患者ST段改变检出率显著高于有症状心肌缺血患者,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无症状心肌缺血患者ST段改变317次,其中6:01~12:00时间段发生次数多,占51.10%,其次为18:01~24:00时间段,占33.12%;显著高于12:01~18:00时间段和24:01~06:00时间段,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男性在6:01~12:00时间段发生次数显著多于女性,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动态心电图能提高无症状心肌缺血临床检出率,并对不同性别心肌缺血患者发生时间、特点进行系统性分析.

    作者:苏楚霞;李淳南;陈炀森 刊期: 2017年第03期

  • 标准化护理路径对子宫肌瘤腹腔镜术后患者康复及生活质量的影响

    目的:探讨标准化护理路径对子宫肌瘤腹腔镜术后患者康复及生活质量影响效果.方法:选取2014年2月~2016年2月我院行腹腔镜子宫肌瘤剔除术患者50例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分组表将患者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分别采用标准化护理路径和常规护理,比较两组患者术后肛门排气时间、进食时间、下床活动时间、住院时间及生活质量.结果:研究组患者术后肛门排气时间、进食时间、下床活动时间、住院时间均短于对照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患者术后生理功能、社会职能、健康状况、情感职能评分均高于对照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标准化护理路径在腹腔镜子宫肌瘤剔除术患者中实施可有效促进患者术后康复,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作者:冯少棉 刊期: 2017年第03期

  • 不同手术方式治疗胃癌患者的有效性与术后生活质量探讨

    目的:分析胃癌患者应用不同手术方式对其临床疗效及术后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选取32例2013年1月-2015年12月我院收治的胃癌患者,研究组治疗采用腹腔镜胃癌根治术,对照组应用传统开腹胃癌根治术,比较其手术效果.结果:研究组的住院时间、术中出血量等指标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术后生活质量评分分别为(89.6±6.4)分和(72.8±5.5)分,差异显著(P<0.05).两组术后均无复发和转移,研究组并发症发生率为6.25%,明显低于对照组的43.75% (P<0.05).结论:胃癌患者临床治疗应用腹腔镜胃癌根治术,给患者造成的创伤小,并发症少,术后恢复快,有助于提高患者术后生活质量.

    作者:赖奋飞;佘小琛;刘鹏 刊期: 2017年第03期

  • 胺碘酮治疗60例慢性心衰合并心律失常的疗效与临床指标变化分析

    目的:分析胺碘酮治疗60例慢性心衰合并心律失常的疗效与临床指标变化.方法:抽取我院收治的60例慢性心衰合并心律失常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通过抽取法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30例)采用常规方法治疗,研究组(30例)采用胺碘酮治疗,对比两组患者治疗后的临床效果.结果:研究组的总有效率为96.66%(29/30),对照组的总有效率为83.33%(25/30),经对比,研究组的临床效果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其中治疗后研究组的心率、QT期间(心室激动的总时间)、LVEF等指标明显比对照组显著,数据对比差异(P<0.05).结论:对慢性心衰合并心律失常患者采用胺碘酮治疗,效果明显,在临床上值得广泛推广.

    作者:李明 刊期: 2017年第03期

  • 关于惠州市妇幼专科医院在护理环节质量管理及防范不良事件的分析

    目的:探究惠州市第二妇幼保健院的护理环节管理方式,总结不良事件的预防措施.方法:我院于2015年1月开始实行临床护理质量管理与控制指标监控体系,因此将2013年1月31日至2014年12月31日期间入院治疗的300例患者设置为对照组,行常规护理管理模式;管理体系建立之后2015年1月1日至2017年1月31日期间入院治疗的300例患者设置为观察组,成立PDCA小组对指标进行监控管理.对比两组不良事件发生率,总结发生原因以及改善措施.结果:观察组不良事件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组间数据经过统计学分析,差异有意义(P<0.05);且发生率高的前三项护理不良事件分别为给药错误、输液事件以及分娩意外,事件发生的主要原因包括护理人员的综合素质较差以及护理环节管理质量偏低.结论:对传统护理模式进行改善,通过PDCA循环模式的应用,加强护理环节管理,可有效降低护理不良事件发生率.

    作者:李淑柳;蓝晓燕 刊期: 2017年第03期

  • 探讨临床护理路径在重型颅脑损伤急救阶段中的应用效果观察

    目的:探讨临床护理路径在重型颅脑损伤急救阶段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5年4月至2016年8月收治的50例由于高空坠物或车祸造成的重型颅脑损伤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采用常规急救护理方法,观察组则采用临床护理路径,比较两组患者所需的急救时间,急救费用以及对护理的满意率.结果:经统计比较分析,观察组的急救时间和急救费用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护理满意率也要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临床护理路径可以为患者的抢救争取有利的时间,减少患者的急救费用,减轻患者的经济和心理负担,提高患者对护理的满意度,改善医患关系,值得在临床上推广.

    作者:林五珍;陈剑萍 刊期: 2017年第03期

  • 观察血小板抗体检查对多次输血或输血小板患者的意义

    目的:探讨血小板抗体检查对多次输血或输血小板患者的意义.方法:选取珠海市中心血站从2015年1月至2016年1月100例多次输血或者输注血小板患者(次数>5次),另外选取同期首次输血或者输注血小板患者100例,采用固相凝集法进行检测血小板抗体,比较两组血小板抗体阳性率和不同输注次数的血小板抗体阳性率.结果:(1)观察组血小板抗体阳性率(50%)明显比对照组(20%)要高,数据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5-10次组血小板抗体阳性率明显低于11-15次组,x2=10.011,P=0.002;明显低于16次以上组,x2 =4.992,P=0.025;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11-15次组比16次以上组更低,但是数据比较差异不显著,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小板抗体检查应用于多次输血或输血小板患者中能够有效地降低输注无效率,提高输血的安全程度,值得临床广泛应用.

    作者:刘范成 刊期: 2017年第03期

  • 125I放射性粒子植入治疗肺癌的观察与护理

    目的:探讨CT引导下经皮穿刺放射性粒子125I植入治疗肺癌的临床效果与护理体会.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2016年1月50例中晚期肺癌患者,在CT引导下放射性粒子125I植入治疗疗效及术后并发症护理.结果:患者术后3-6个月随访,完全缓解(CR)8例,部分缓解(PR) 30例,稳定(NC)9例,进展(PD)3例,总有效率76%.术后出现气胸9例,咯血或痰中带血22例,发热5例,无1例粒子移位.结论:中晚期肺癌患者应用CT引导下经皮穿刺125I放射性粒子植入治疗,具有安全性高、创伤小、效果明显的优点,而且通过恰当的护理,可以改善预后,提高生活质量,延长肺癌患者生命.

    作者:祝丹 刊期: 2017年第03期

  • 瑞舒伐他汀联合曲美他嗪治疗急性心肌梗死后心绞痛患者心功能、血脂水平及血液流变学水平的影响

    目的:探讨瑞舒伐他汀联合曲美他嗪治疗急性心肌梗死(AMI)后心绞痛患者心功能、血脂水平及血液流变学水平的影响.方法:将2012年6月至2015年8月于我院心血管科确诊为急性心肌梗死后心绞痛的83例患者纳入研究并随机分组,所以患者依据指南采取常规治疗,对照组41例加用瑞舒伐他汀,治疗组42例则联合瑞舒伐他汀及曲美他嗪.比较两组治疗前后纤维蛋白原(Fib)、血浆粘度、左室射血分数(LVEF)等指标及低密度脂蛋白(LDL-C)、总胆固醇(TC)及甘油三酯(TG)等血脂水平改善情况;比较两组临床疗效差异.结果:治疗后,患者Fib、血浆粘度、TC、LDL-C、TG水平均降低,LVEF则显著升高,但治疗组改善均更显著,且总有效率更高,差异显著,P<0.05.结论:瑞舒伐他汀联合曲美他嗪治疗急性心肌梗死后心绞痛疗效显著,可更好地改善心脏功能及血粘度,值得推广.

    作者:丁友芳;祝锐 刊期: 2017年第03期

  • 腰椎融合术伤口浸润罗哌卡因混合液对术后镇痛的临床观察

    目的:探讨在椎旁肌肉中注射局麻药对腰椎融合术术后镇痛的治疗作用.方法:将82例行单节段后路腰椎融合术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则单纯给予静脉自控镇痛泵镇痛治疗,试验组接受伤口周围椎旁肌肉及皮下注射罗哌卡因及利多卡因混合液.观察两组患者在术后不同时间段的VAS评分,并对两组患者术后48 h内阿片类药物的使用量进行比较;另外比较术后两组患者恶心、呕吐、头晕发生率.结果:试验组患者术后2、8、12、24、48小时的VAS评分和对照组无显著性差异(P>0.05).试验组患者术后48 h内阿片类的总使用量低于对照组(P<0.001).试验组患者术后头晕、恶心、呕吐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01).结论:腰椎后路融合术中伤口周围局部注射罗哌卡因复合液可达到静脉使用镇痛泵一样的镇痛效果,并且显著减少阿片类药物的使用量,并能明显减少术后镇痛所带来的头晕、恶心、呕吐等不良反应.

    作者:鲁尧;林新源;黄瑞玉 刊期: 2017年第03期

  • 外固定支架在GustiloⅢ型胫腓骨开放性骨折分期治疗中的应用研究

    目的:探究临床GustiloⅢ型胫腓骨开放性骨折患者的分期治疗过程中,应用外固定支架治疗,分析其临床治疗效果,为临床骨科治疗奠定基础.方法:自我院2013年5月-2016年5月期间收治的46例GustiloⅢ型胫腓骨开放性骨折患者,对比患者应用不同治疗方案进行治疗,观察临床疗效.结果:予以不同治疗方案后,对试验组患者采用外固定支架治疗后的住院时间及愈合情况显著优于对照组,如创面、骨折愈合时间等,差异显著(P<0.05).对试验组患者采用经外固定支架治疗的AOFAS踝关节功能情况显著优于对照组,如3个月、6个月后,差异显著(P<0.05).对试验组患者采用经外固定支架治疗的并发症情况(8.70%,2/23)显著优于对照组(30.4%,7/23),差异显著(P<0.01).结论:临床GustiloⅢ型胫腓骨开放性骨折患者的分期治疗过程中,经外固定支架治疗可显著改善术后各项指标的功能恢复情况,加速愈合并避免并发症的发生,应广泛推广.

    作者:杨展文 刊期: 2017年第03期

黑龙江医药杂志

黑龙江医药杂志

主管:黑龙江省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

主办:黑龙江省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干部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