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国栋;吴国忠;蔡浩榕
目的::探讨综合疗法在输卵管堵塞患者中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选取2014年12月-2016年1月医院诊治的输卵管堵塞患者80例,依据治疗措施分为对照组40例和观察组40例,对照组采用单一药物治疗,观察组实施综合疗法,比较两组患者临床疗效及药物安全性。结果:实验组95%治疗效果理想,高于对照组(85%)(P<0.05);实验组95%对我院治疗总体满意,高于对照组(P<0.05)。实验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7.5%,显著低于对照组的17.5%(P<0.05)。结论:与常规方法治疗相比,输卵管堵塞患者采用综合疗法治疗效果理想,能提高临床疗效,不良反应发生率低,值得推广使用。
作者:李艳红;朱莉姗;程媛 刊期: 2016年第03期
目的:研讨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合用早期高压氧与脑苷肌肽治疗的临床价值。方法:从我院2013年1月至2015年12月选取80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进行分组研究,Ⅰ组40例仅接受脑苷肌肽静注,Ⅱ组40例在上述治疗的同时接受早期高压氧治疗,评估该两种方案的治疗与预后情况。结果:①治疗前,两组的GCS评测结果经软件分析,统计学不成立(P>0.05),治疗后1、2周,Ⅱ组的评测结果相比Ⅰ组均显著改善,统计学成立(P<0.05)。②Ⅱ组的预后良好率占67.5%,显著比Ⅰ组的40.0%提高,统计学成立(P<0.05)。结论:早期合用高压氧与脑苷肌肽对重型颅脑损伤患者进行治疗,对改善患者的神经功能、预后均有不错效果,值得加强推广。
作者:林其炎;张著;刘远来 刊期: 2016年第03期
目的:探讨综合干预措施实施前后抗菌药物作用效果的变化。方法:我院自2015年1月起在全院范围内对抗菌药物的使用实施综合干预措施,随机抽取300名患者的病历表为干预组。同时随机抽取2015年1月前未实施综合干预的300名患者病历表为未干预组。对比分析两组的抗菌药物的作用情况。结果:干预组有181例(60.3%)使用抗菌药物,使用率从1月份的66.7%下降到6月份的59.3%。未干预组有208例(69.3%)使用抗菌药物,使用率从1月份的64.7%上升到6月份的72.7%。两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综合干预措施对抗菌药物的合理使用使药剂科对抗菌药物的使用更加的规范化。
作者:苟桂艳 刊期: 2016年第03期
维生素K2(Menaguinone, MK)是一种脂溶性维生素,具有叶绿醌生物活性的萘醌基团的系列衍生物,共有14种同系物,是人体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维生素之一。MK主要由肠道细菌以及芽孢杆菌合成,同时存在于传统食品纳豆中。MK可以促进凝血酶原与磷酸脂质体结合而发生凝血过程,同时还可以直接参与骨骼代谢,因此在医药方面有重要作用。本文主要分析了MK在凝血与骨骼代谢方面的生理作用及其在微生物体内的生物合成途径,并对纳豆菌(芽孢杆菌)合成维生素K2进行了综述。
作者:范加金;彭延杰;严为留 刊期: 2016年第03期
目的:研究并探讨静脉治疗小组对医院不同层次护士静脉输液规范的作用。方法:于2013年1月~12月未建立静脉治疗小组前,对我院不同层级的200名护理人员进行调查,调查其静脉输液规范的认知情况;于2014年1月开始,在我院建立静脉治疗小组,将参与调查的200名护理人员均纳入研究,于静脉治疗小组建立1年后的2015年1月~12月,对这200名护理人员再次开展静脉输液规范认知情况的调查,并比较静脉治疗小组建立前后不同层次护理人员的静脉输液规范认知得分。结果:与静脉治疗小组建立前相比,静脉治疗小组建立后,不同职称的护理人员其静脉输液规范认知得分均明显提高(P<0.05),不同护龄的护理人员其静脉输液规范认知得分也均明显提高(P<0.05)。结论:在医院护理科室内建立静脉治疗小组,可提高医院不同层次护理人员的静脉输液规范认知程度,有利于促进护理人员静脉输液操作技能的提高。
作者:洪晓丹;朱秋梅;曾丹平 刊期: 2016年第03期
目的:探究腹腔镜胆总管切开取石术与开腹胆总管切开取石术的效果对比。方法:选取50例胆总管结石患者,根据不同的手术方式,将50例患者平均分为两组,每组25例。开腹组采用开腹胆总管切开取石术治疗,腹腔镜组采用腹腔镜胆总管切开取石术治疗。结果:开腹组术后疼痛率48.48%,明显高于腹腔镜组的9.09%(P<0.05);开腹组患者在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肛门排气时间及住院时间,明显高于腹腔镜组(P<0.05);开腹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12.12%,明显高于腹腔镜组3.03%,(P<0.05)。结论:腹腔镜胆总管切开取石术对胆总管结石患者治疗效果,明显优于开腹胆总管切开取石术,其能够将手术时间与病程明显缩短,降低术中出血量,对预后具有明显的改善作用。
作者:廖海华;蔡育志;何嘉琳 刊期: 2016年第03期
目的:建立一种气相色谱法测定注射用盐酸头孢替安碳酸钠中有机溶剂甲醇、丙酮、二氯甲烷的残留量。方法:采用内标法顶空[1]自动进样,在非极性弹性毛细管柱上进行分离,效果良好。结论:方法重现性好,定量准确,便于操作。结果:平均回收率甲醇103.5%—104.6%;;丙酮103.4%—105.1%二氯甲烷96.7%—97.3%变异系数,甲醇2.6%,丙酮2.6%,二氯甲烷2.8%。
作者:尹大志 刊期: 2016年第03期
目的:研究急性非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患者的冠状动脉硬化的特点及其意义。方法:选择2014年6月至2015年6月我院收治的144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其中有观察组72例急性非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患者;对照组72例急性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患者。对比分析两组患者的实验室检查指标,狭窄程度和侧枝循环,临床指标。结果:观察组患者完全闭塞25.00%低于对照组52.77%;狭窄程度大于90%的患者51.39%显著多于对照组22.22%,并且侧枝循环40.28%明显多于对照组23.6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的急发性肺水肿、再次心肌梗死、梗死后心绞痛明显比对照组患者多,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的CtnT、CK-MB心肌损伤标志物, LVEF(左室射血分数)与LVFS(左室短轴缩短率)明显低于对照组,观察组患者的LVEDd(左室舒张末期内径)和LVESd(左室收缩末其内径)大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急性非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患者的冠状动脉硬化特点相对复杂,有较多的严重狭窄病变和多支,并且有着较多的侧枝循环,充分诊断出这些病变的特点,有利于临床的研究。
作者:黄莹;郭媛利 刊期: 2016年第03期
目的:分析锁定钢板在青少年胫骨远端三平面骨折治疗中的应用效果。方法:择取2013年5月-2015年6月至我院进行疾病诊疗的胫骨远端三平面骨折患者60例纳入本次实验研究,依照计算机随机分组法分为每组患者均占据30例的常规组与实验组,分别采取钢板内固定与锁定钢板内固定治疗方案,对比常规组与实验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结果:实验组患者的出血量、手术耗时、下床活动时间与住院时间均明显优于常规组,P<0.05;另外,实验组与常规组骨折患者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6.67%与20.00%,比较数据差异显著,P<0.05。结论:对青少年胫骨远端三平面骨折患者采取锁定钢板治疗的应用效果显著,具有手术耗时短、术中出血量少、术后并发症少等优势,可值得推荐。
作者:阮才政;许传金;杨诚勇 刊期: 2016年第03期
目的:评价补气行气活血润肠法治疗慢传输型便秘的动力学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收集2011年1月至2016年6月我院便秘专科门诊及住院部慢传输型便秘年龄在15-70岁符合纳入标准及排除标准的患者102例,将他们随机分为3组,其中中药汤剂组35例、麻仁丸组34例和西药组33例。结果:中药汤剂组总有效率为:93.92%,麻仁丸组为:55.82%,西药组为:56.35%。3组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补气行气活血润肠法治疗慢传输型便秘具有安全性,有效性。
作者:莫少卫;莫小兵;苏丹;任东林;杨中权;赵英武;林友彬 刊期: 2016年第03期
目的:探讨孤立性肠系膜上动脉夹层(IDSMA)的数字减影血管造影诊断(DSA)及其治疗策略。方法:回顾性分析8例IDSMA患者的临床表现、CTA及DSA表现,分为单纯型和复杂型[1]。单纯型5例(单纯I型3例,单纯II型2例),复杂型3例。结果:3例单纯I型保守治疗;2例单纯II型、2例复杂型行血管腔内自膨式裸支架植入;1例复杂型行外科人工血管移植。8例患者临床症状均缓解,随访15~52个月,腹部增强CT或彩超复查结果提示IDSMA未进展,真腔血流良好,假腔有不同程度缩小,夹层内血栓机化。结论:DSA不但可以确诊IDSMA,同时还可以评价病变的程度、范围、周围侧支循环的代偿情况,对患者的治疗方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治疗策略的制定有赖于临床表现和影像学检查。血管腔内治疗IDSMA具有创伤小、恢复快、疗效显著等优点。
作者:廖立安;曾国斌;曾远标;管玉婷;黄正英 刊期: 2016年第03期
目的:探讨电话随访式延续性护理对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自我护理行为及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选择2012年3月-2015年3月在我院确诊慢性心力衰竭的患者94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7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给予电话随访式延续性护理,为期1年,护理结束后比较两组患者的自我护理行为及生活质量。结果:观察组的自测体重、脉搏、尿量、定期复诊、避免诱发因素、合理饮食以及正确服药等方面的自我护理行为均明显优于对照组;观察组患者的生活质量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电话随访式延续性护理有助于提高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自我护理行为及生活质量,值得推广。
作者:蔡琼兰;陈卓芳;王畅;林家清;罗苏霞 刊期: 2016年第03期
目的:分析广州市从化区居民中结直肠癌患者与糖尿病的危险关系。方法:对广州市从化区居民45岁以上的患者进行筛查,终确诊为结直肠癌99例,并选取正常人群组182例作为对照。采用病例对照的方法分析结直肠癌组和对照组与糖尿病以及糖尿病家族史的关系,对比分析两组患者的糖尿病患病情况、糖尿病家族史是否需与结直肠癌的发生率相关。结果:结直肠癌组与对照组糖尿病患病率比较,其中结直肠癌组99例,诊断为糖尿病的患者28例,占28.3%,对照组182例中诊断为糖尿病的患者27例,占14.8%,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糖尿病患者发生结直肠癌的风险性显著增加(OR值2.26);结直肠癌组中有糖尿病家族史的为16例,占16.2%;正常对照组中,有糖尿病家族史的例数为15例,占8.2%,两组之间比较有显著性差异。有糖尿病家族史同样可以增加罹患结直肠癌的风险(OR值2.15)。结论:糖尿病可以增加了患结直肠癌的风险,对探讨直肠癌病因学以及结直肠癌的一级预防提供一定的参考。
作者:杨志华;李国文;李剑林;李芳健;王斌 刊期: 2016年第03期
目的:探讨分析空心钉内固定治疗不同年龄股骨颈骨折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53例股骨颈骨折患者,根据年龄分为青少年组、中青年组和老年组,均采取空心钉内固定治疗,比较三组患者骨折Garden分型、骨折不愈合率、股骨头坏死发生率及术后Harris评分。结果:青少年组患者Ⅳ骨折率为51.72%,中青年组患者Ⅳ骨折率为48.63%,老年组组患者Ⅳ骨折率为24.49%,青少年组患者与中青年组、老年组患者骨折不愈合率分别为8.62%、9.59%、8.16%,术后12个月Harris评分优良率分别为93.10%、83.56%、71.41%,不同年龄段患者骨折Garden分型,骨折不愈合率,术后12个月Harris评分优良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青年组青少年组患者与中青年组、老年组患者股骨头坏死发生率具有统计学差异(X2=6.739,P=0.009, X2=7.014,P=0.008),中青年组与老年组患者股骨头坏死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0.552,P=0.458)。结论:空心钉内固定治疗不同年龄股骨颈骨折患者创伤较小,恢复较快,是目前临床治疗股骨颈骨折的较好方法,且年龄对患者的Garden分型、骨折不愈合率及临床疗效无显著影响,但是与患者的股骨头坏死情况密切相关,青少年的股骨头坏死情况应引起高度重视。
作者:杨庆;王荣生 刊期: 2016年第03期
目的:探讨经皮肾造瘘+顺行输尿管软镜检查治疗全膀胱切除+回肠代膀胱术后输尿管吻合口狭窄患者的临床价值及安全性。方法:收集我院2011年4月-2014年6月收治的行全膀胱切除术后出现输尿管吻合口狭窄的患者5例,2例先行经皮肾造瘘术,二期行顺行输尿管软镜检查,余3例患者一期行患侧经皮肾造瘘+顺行输尿管软镜检查。结果:5例(9侧)手术均获得成功,随访6月-18月,1例因肿瘤全身多处转移死亡,其余四例定期更换双J管,肾功能保护良好。结论:经皮肾造瘘+顺行输尿管软镜检查是治疗全膀胱切除术+尿流改道术后输尿管吻合口狭窄有效、安全的方法之一,但其长期疗效仍需进一步观察。
作者:丁国栋;吴国忠;蔡浩榕 刊期: 2016年第03期
目的:探讨分析剖宫产后子宫瘢痕早期妊娠的超声诊断价值。方法:选取63例子宫瘢痕早期妊娠患者随机分为经阴道超声组和经腹部超声组,比较两组患者诊断与病理符合率,分析不同分型孕囊的超声诊断特点。结果:经阴道超声检查的患者符合率为100.00%较对照组患者83.87%显著提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63例剖宫产术后子宫瘢痕早期妊娠患者25例(39.68%)瘢痕处孕囊型、23例(36.51%)宫腔下段和瘢痕处共存型、15例(23.81%)包块型。结论:多普勒超声对于剖宫产后子宫瘢痕早期妊娠具有较高的诊断价值,但是经阴道超声较经腹部超声诊断价值更高,因此临床上要将经阴道和经腹部产生诊断联合应用,进一步提高诊断的效率。
作者:黄灼钊 刊期: 2016年第03期
目的:观察针刀结合手法复位和颈托固定治疗颈源性头痛的效果。方法:自2013年03月至2015年08月,采用针刀松解术治疗颈源性头痛患者79例,经1-3次针刀治疗,本文以疼痛强度评估分级为观察指标。结果:随访至少3个月,术后治愈率为82.3%(65/79例),有效率为16.5%(13/79例),无效率为1.2%(1/79例)。结论:针刀结合手法复位和颈托固定治疗可明显缓解颈源性头痛的疼痛,并具有良好的远期疗效。
作者:赖显金;李英博 刊期: 2016年第03期
目的::研究手术室感染危险因素及相应的护理干预对策,为临床提供依据。方法:选取2014年12月-2016年2月医院诊治的571例手术治疗患者资料进行分析,采用医院自拟问卷调查表对患者基本情况进行统计,了解患者手术类型、临床指标、手术时间等资料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分析。结果:单因素结果显示:571例手术患者31例发生感染,感染率为5.42%。手术感染单因素显示:手术室感染率与是否放置引流管、手术类型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室感染率与手术性质、手术地点、有无参观人员、手术时间以及是否接台手术关系密切(P<0.05);非条件Logistic进行多因素结果显示:手术室感染率与手术性质、手术地点、有无参观人员、手术时间以及是否接台手术关系密切(P<0.05)。结论:手术室感染危险因素相对较多,应结合危险因素提出针对性的应对措施,降低感染率。
作者:葛永霞 刊期: 2016年第03期
目的:分析HIV感染者以及AIDS患者使用复方新诺明预防机会性感染的现状以及相关影响因素。方法:收集国内外关于复方新诺明预防机会性感染的相关文献资料,分析复方新诺明预防艾滋病病毒(HIV)感染者、艾滋病(AIDS)病人出现机会性感染的效果以及影响该种药物推广应用的相关因素。结果:不管有没有采取抗病毒治疗,HIV感染者和AIDS病人采用复方新诺明治疗可有效降低患者腹泻、弓形虫病以及肺孢子菌肺炎(PCP)等疾病的发病率,相对危险度(RR)分别是0.5、0.8、0.4,患者病死率也可下降20%-40%左右。复方新诺明预防用药广泛推广的因素主要包括国家政策、医疗实践、患者对于复方新诺明的认识、药物供应、医务人员专业水平以及交通条件等。结论:HIV感染者以及AIDS患者不仅应该采用抗病毒治疗,同时应该采用复方新诺明药物治疗,可有效控制患者病情发展,降低患者死亡率。
作者:何杰雄;王鹏;李静 刊期: 2016年第03期
目的:探讨分析本院抗菌药物不良反应的特点,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有效依据。方法:回顾分析我院2012年1月-2015年期间的抗菌药物不良反应报告256例,对其进行统计评价,总结归纳发生抗菌药物不良反应的规律和特点。结果:256例抗菌药物不良反应的中,患者年龄超过60岁的占大比重;在给药方式方面引发不良反应发生率高的是静脉滴注给药,引起抗菌药物不良反应居首位的是头孢菌素类药物,其次为喹诺酮类。结论:抗菌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与多种原因相关。加强监测抗菌药物不良反应工作,规范抗菌药物的临床合理应用,可减少、避免抗菌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
作者:薛连峰 刊期: 2016年第0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