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支气管哮喘患儿家长对哮喘的认知程度与哮喘预防控制的相关研究

万方锐;黄娟;吴凡;胡犁丽;胡奔月;郭莉媛

关键词:支气管哮喘, 患儿家长, 认知程度
摘要:目的:探讨已确诊支气管哮喘的患儿家长对该病的认知程度与哮喘预防控制治疗的依从性等的关系,为不同患儿家长采取相应的哮喘防治教育方法和对患儿进行个体化防治措施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对本地区80名被诊断哮喘并进行哮喘预防控制治疗的患儿家长进行认知问卷调查.结果:支气管哮喘患儿家长掌握的本病知识水平与哮喘预防控制治疗的依从性无关,患儿支气管病哮喘控制和患儿家长掌握的本病知识水平有关.结论:提高支气管哮喘患儿家长对哮喘病的认知程度和哮喘预防控制治疗的依从性,可以有效预防控制哮喘的发生.
赣南医学院学报杂志相关文献
  • 基层医院护理科研现状调查分析

    目的:了解基层医院护理人员对护理科研知识的认知与需求.方法:采用自行设计的护理科研知识问卷,对市属三所综合医院共535名护理人员进行调查,发放问卷535份,回收问卷526份,有效问卷518份,有效回收率96.8%.并结合市卫生局、市科技局2010~2011年护理科研立项情况进行分析.结果:三所医院护理人员护理科研知识缺乏,对护理科研步骤、护理科研种类及科研选题知晓率分别为33.7%、38.9%、28.9%,缺乏系统的知识学习及相应的技能培训,参加培训者仅占41.9%.结论:上级护理行政部门应加大对基层医院护理人员科研知识的培训及指导,医院内成立护理科研小组,组织对护理科研知识的学习及技能培训,护理科研课题的指导及评审.

    作者:林菊芳;曾雨清;刘玉莲;吴娟;黎小梅;伍玉清;刘彦玲;刘平珍 刊期: 2013年第03期

  • 人性化护理在视网膜脱离患者围术期的应用

    目的:探讨视网膜脱离患者围术期的人性化护理、评估人性化护理的临床效果.方法:搜集视网膜脱离患者236例,随机分为实验组(155例)和对照组(81例);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实验组实施视网膜脱离手术的围术期人性化护理,评估并比较患者术前睡眠质量、情绪状态以及对护理的满意程度.结果:实验组患者术前睡眠质量及情绪状态均优于对照组(P均<0.05)、满意度高于对照组(P<0.01),实验组患者对护理表示满意者高达96.13%.结论:对视网膜脱离患者围术期实施人性化护理,能够有效改善患者术前睡眠质量及情绪状态、提高患者的满意度.

    作者:黄雄招;虞玲;陈章娣 刊期: 2013年第03期

  • 放射性碘(131Ⅰ)治疗Graves病的临床应用

    甲状腺机能亢进症是指血液循环中甲状腺激素过多,引起以神经、循环、消化等系统兴奋性增高和代谢亢进为主要表现的常见的一种内分泌系统疾病.其病因有多种,不典型病例极易误诊,误诊率可达28%[1].但85%以上为弥漫性毒性甲状腺肿(Graves病),通常所说甲亢的治疗就是指Graves病的治疗.目前公认的Graves病的治疗方法有三种:抗甲状腺药物、放射性碘(131I)和手术治疗,三种治疗方法各有适应证和优缺点,本文旨在阐述放射性碘(131Ⅰ)的治疗.

    作者:李树生;齐毅;邱志斌;于思颖 刊期: 2013年第03期

  • 1052例精神疾病患者住院期间出现冲动行为分析及对策

    精神病患者住院期间由于各种原因而出现冲动行为,是住院精神病患者较常见的症状,危及自身及他人的生命安全,是精神科护理的重要问题,也是发生护患冲突及纠纷的原因之一[1],为了更好的防范这类现象的发生,我们应该首先了解患者为什么会出现冲动行为,从冲动行为的源头入手,这样才能更好的减少此类现象的发生,也才能找到更好的方法来应对此类现象.

    作者:朱琳;刘少华;钟秋园 刊期: 2013年第03期

  • 计数式洗手刷盒的研制与应用

    目的:自制计数式洗手刷盒替代当前使用的普通刷盒,探讨其临床应用的可行性.方法:使用改装后的计数器与洗手刷盒连接,制作成计数式洗手刷盒.比较计数式洗手刷盒与普通洗手刷盒在临床使用中检查洗手用物耗费的时间和细菌检测结果.结果:应用计数式洗手刷盒后检查时间为(1~2)s,工作效率提高,在使用有效期内(24h)保持无菌状态优于普通洗手刷盒.结论:计数式洗手刷盒使用方便、实用,能有效保持无菌状态,且制作简单,可推广使用.

    作者:李小燕;廖宗梅;刘雪梅;李钜潮 刊期: 2013年第03期

  • 96例产后尿潴留的原因分析与护理措施

    目的:探讨产妇出现产后尿潴留的常见原因及有效的护理措施.方法:对我院产科2008年3月至2012年9月期间出现的96例产后尿潴留产妇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本组96例产后尿潴留产妇经给予预防尿潴留、心理护理、诱导排尿、药物治疗、无菌导尿术等多种有效的护理措施后,均康复痊愈,无1例出现并发症.结论:在临床工作中,在产前应做好宣教工作,做好出现产后尿潴留预防措施,对出现产后尿潴留的产妇,应及时采取有效的护理方法,消除尿潴留对产妇的不良影响,帮助产妇身体康复.

    作者:邱海花 刊期: 2013年第03期

  • 原发性肠系膜肿瘤的CT诊断及漏误诊分析

    目的:探讨原发性肠系膜肿瘤的螺旋CT表现,分析漏误诊原因,以提高对肠系膜肿瘤的认识和CT诊断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8例肠系膜肿瘤CT表现.结果:8例研究对象中,其中淋巴管瘤1例,纤维瘤2例,间质瘤2例,淋巴瘤1例,脂肪瘤1例,1例血管瘤.误诊3例,漏诊1例.结论:薄层增强CT扫描并三维重建,结合全消化道钡餐造影,能明显提高肠系膜肿瘤的诊断准确率及漏诊率.

    作者:李先明;周建辉;陈华勇;吴兆生;白阿明 刊期: 2013年第03期

  • 两种手术入路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的疗效比较研究

    目的:观察和比较直接外侧入路和后外侧入路行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的术后临床疗效.方法:收集并随访2009年1月至2012年7月在我院行人工全髋关节置换的218例患者,其中直接外侧入路110例和后外侧入路108例,予以记录其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3月内并发症发生率(脱位、感染、深静脉血栓)、术后3月检测患侧髋关节Harris评分增加量及Trendelenburg试验阳性率,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及术后3月内感染、深静脉血栓发生率差别无统计学意义.后外侧入路组术后3月内脱位发生率高于直接外侧入路,两组术后3月患侧髋关节Trendelenburg试验阳性率及Harris评分相仿.结论:直接外侧入路与后侧入路行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的临床效果并无明显差异,但选择后外侧入路时,应尽量对外旋肌群进行修复,减少术后脱位的发生.

    作者:赖笑雨;钟艳春;赖光松;何澄;高辉 刊期: 2013年第03期

  • 产科病区护士站前移的临床护理效果分析

    目前,随着护理范畴的拓展和细化,护理工作量的增加,传统排班模式也越来越不能适应护理的发展[1].同时,为更好地执行医药卫生制度改革,为患者提供系统、全程、主动、连续性护理服务.我院产科于2010年10月在实施优质护理中实施APN排班模式(A班为7:30~15:30;P班为15:30 ~ 22:00;N班为22:00~次晨8:00)+小组包干责任制护理全面负责患者的治疗、心理护理、病情观察、专科指导及生活护理等.为进一步落实好优质护理,产科于2011年10月在APN+小组包干责任制护理模式基础上推行护士站前移工作模式,于2011年10~11月进行了护士站前移工作临床效果分析,现报告如下.

    作者:郭红霞 刊期: 2013年第03期

  • 人性化护理模式在手术室护理中的临床效果

    近年来手术室护理问题一直得到人们的广泛重视,本文针对60例于我院进行手术的患者实施人性化护理,护理效果较好,介绍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0年6月至2012年6月在手术室中进行手术的患者120例,其中男69例,女51例,年龄22~ 77岁,平均47.9岁.

    作者:冯梅 刊期: 2013年第03期

  • 视频脑电图分析在外伤后癫痫的研究

    颅脑损伤后不仅可引起肢体功能障碍、失语、认知功能障碍等,而且在伤后不同的时期可继发外伤后癫痫(PTE).根据受伤后的时间、年龄、严重程度不同,PTE的发病率为4.4%~53.0%[1],而且主要是是青年和儿童,严重影响了癫痫患者及其家庭的生活质量,给社会也带来沉重的经济负担.笔者通过对脑外伤患者早期行长程视频脑电图监测,分析其脑电图特点,探讨典型癫痫样放电与PTE之间的相关性,分析PTE的易感因素,指导早期对脑外伤患者抗癫痫治疗,减少PTE的发生.

    作者:温薇;曾海兰;杨瑞金 刊期: 2013年第03期

  • 133例输血不良反应的调查和分析

    目的:总结输血不良反应,降低其输血不良反应发生率.提高输血质量,血液有效输注.方法:记录发生输血不良反应情况,对临床输注血液相关制品后报告的输血不良反应反馈单进行统计.结果:输血不良反应发生率为0.4%.其中输注血小板不良反应概率高达0.70%,输血不良反应主要为非溶血性发热反应和过敏反应.结论:根据各种血液成分出现输血不良反应情况采取有效的预防措施有利于降低输血不良反应的发生概率,同时对临床医生加强输血不良反应标准认知程度可大限度地规避输血风险.

    作者:徐静;林燕;曾春云;钟雁玲;温茹春;张春燕 刊期: 2013年第03期

  • 超声造影对脂肪肝低脂灶诊断的应用价值

    目的:探讨实时超声造影技术对脂肪肝中低脂灶诊断价值.方法:对58例脂肪肝患者中肝内65个低脂灶进行超声造影检查,实时观察病灶的增强模式.结果:常规超声44个(67.7%)病灶诊断为低脂灶,呈低回声;超声造影检查63个(96.9%)病灶诊断为低脂灶,表现为动脉期、门脉期及延迟期呈等增强;2个(3.1%)病灶诊断为良性病变,考虑为低脂灶的可能性大,动脉早期呈一过性高增强,动脉期和门脉期呈等增强.常规超声诊断低脂灶符合率为67.7%,超声造影为96.9%.结论:超声造影有助于低脂灶的诊断和鉴别诊断,是除增强CT、MRI以外的可行的诊断方法.

    作者:陈志华;陈海燕 刊期: 2013年第03期

  • 钛质人工听骨在鼓室成形术听力重建中的应用

    目的:探讨鼓室成形术中应用人工听骨获得听力改善的疗效及相关影响因素.方法:对30例施行鼓室成形术听力重建中,接受人工听骨部分或全部赝复物(PORP或TORP)-钛质人工听骨赝复物的患者随访.对随访半年以上的患者回顾性总结,并用SPSS13.0软件统计分析.计算言语频率(0.5、1、2 kHz)平均气导听阈及气骨导差.比较不同中耳病变、人工听骨植入方式及咽鼓管功能对疗效的影响.结果:28耳鼓膜修补后1个月复查均愈合良好,但术后3个月时发现2例钛质人工听骨脱出(其中1例为术中人工听骨表面未置软骨片者).28耳术前平均气导听力(48.4±11.5) dB,术后气导听力平均为(41.4±10.9) dB,与术前相比t=9.378,P<0.01.术前气骨导差5~40 dB,ABgap平均为(28.704±8.156) dB,术后平均为(22.037±7.371) dB,与术前相比较,t=9.211,P<0.01.结论:PORP是一种可在鼓室成形术听力重建中推广的人工听骨.

    作者:陈伟峰;李慧君 刊期: 2013年第03期

  • 氧驱雾化吸入硝酸甘油与肝素对小儿缺氧性肺动脉高压和心肌损害的临床研究

    目的:观察氧驱雾化硝酸甘油与肝素对小儿缺氧性肺动脉高压和心肌损害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将83例缺氧性肺动脉高压和心肌损害小儿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两组患者在积极治疗原发病的基础上,实验组加用氧气雾化吸入硝酸甘油和肝素;对照组不采用雾化吸入.结果:(1)检测肺动脉收缩压和心功能经统计分析,实验组与对照组比较,P<0.05,有显著性差异.(2)在基础状态下,实验组和对照组CK-MB和cTnI均有升高,但实验组cTnI下降更为显著.5天后,实验组两者指标较基础状态明显下降,对照组虽有所下降,但cTnI下降较基础状态差异无显著性.结论:氧驱雾化吸入硝酸甘油与肝素能快速、简便、安全有效的降低小儿缺氧性肺动脉高压并对缺氧性心肌损害起保护作用,保护了患者的重要脏器,为终抢救成功赢得宝贵的时间和机会(特别对于肢体浮肿、静脉通道难以建立者),患儿依从性好,适宜于对小儿进行治疗操作.

    作者:罗娟娟;刘雅琳 刊期: 2013年第03期

  • 胸椎结核前后路联合手术配合

    胸椎结核常继发于肺结核,易引起脊柱不稳、胸椎后凸畸形,脊髓受压等一系列并发症.胸椎结核起病慢,病程长,早期诊断困难,大多数患者出现胸背部疼痛和畸形才就医,并有时伴有神经损伤症状,部分患者出现运动、感觉、大小便障碍时才确诊,故致残率较高.因此,胸椎结合的病灶彻底清除及脊柱稳定性重建在外科治疗中越来越受到重视.我院2007年7月~2012年7月采用前路病灶清除,自体骨椎间隙植骨,后路内固定治疗胸椎结核30例.通过医生的精心治疗以及护理人员的悉心护理,取得满意疗效.现报告如下.

    作者:夏盈;黄玉玲 刊期: 2013年第03期

  • 自制衬垫在下肢皮牵引中的应用

    下肢骨折常实施皮牵引而达到整复和维护复位的目的.医院常用的皮牵引带两侧采用尼仑绳,常使患肢内外踝皮肤割伤,且牵引时足跟紧贴床面而长期受压并发压疮.为防止压疮,常用垫枕抬高患肢及内外踝处夹棉垫保护皮肤,但因垫枕和棉垫与牵引带不固定而常脱落,耗费了护士和家属大量精力.因此设计一个既能维护有效牵引又能防压疮的衬垫在皮牵引时起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作者:方瑞红;张克琴;蔡玉霞 刊期: 2013年第03期

  • 选择性肛周皮肤切除加肛周皮浅神经离断术治疗顽固性肛门瘙痒症临床体会

    肛门瘙痒症是肛肠科和皮肤科医生常见疾病,由于引起瘙痒的原因很多,治疗效果差,复发率高,常令治疗医生头痛.我科自2002至今,对210例顽固性肛门瘙痒症患者采取选择性肛周皮肤切除加皮浅神经离断术,疗效显著,现报告如下.

    作者:李家发;何玉峰;程广康;张雄文;王洪保;郑照亮;肖祥林;林俊锋 刊期: 2013年第03期

  • DC联合CIK在肿瘤免疫治疗中的研究进展

    伴随生物技术的突飞猛进,在恶性肿瘤的治疗中使用免疫治疗手段成为研究的热点,生物免疫治疗日益成为肿瘤治疗的一种新途径,特别是树突状细胞(dendritic cells,DCs)结合细胞因子诱导的杀伤细胞(CIK)对恶性实体瘤展现了优异疗效.本文就DC细胞以及CIK细胞生物学特性和它们于临床抗肿瘤的作用进行综述.

    作者:肖震宇;管海宁 刊期: 2013年第03期

  • 一例婴儿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并发感染的护理

    婴儿急性白血病(infantile acute leukemia,IAL)是指出生后1年内发病的特殊类型白血病,占儿童期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的2.5%~5%;急性非淋巴细胞白血病的6%~14%[1].由于婴儿全身各个系统发育尚不完善,相对其他年龄阶段的患者,患儿感染的发生率更高.一旦发生感染,疾病发展迅猛,患儿死亡率高.随着当代医疗技术的进步和造血干细胞移植技术的成熟,急性白血病患者生存期明显延长,但是,婴儿白血病的预后仍差.婴儿急性白血病在临床上较少见,经文献检索,未见有关婴儿白血病护理的相关报道.2011年12月,我院收治了1例婴儿急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的患者,患儿入院后出现感染,经积极治疗和护理,患儿顺利度过感染关,现将护理工作介绍如下.

    作者:邢秋燕;张洁;魏清风 刊期: 2013年第03期

赣南医学院学报杂志

赣南医学院学报杂志

主管:赣南医学院

主办:赣南医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