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轻度胃肠炎伴良性婴幼儿惊厥58例临床分析

吴惠群

关键词:轻度胃肠炎, 惊厥, 良性, 婴幼儿, 脑电图, 临床特征
摘要:目的:探讨轻度胃肠炎合并良性婴幼儿惊厥的临床特点,为今后的临床诊治工作提供可靠的参考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58例轻度胃肠炎合并良性婴幼儿惊厥患儿临床资料.结果:多数患儿惊厥症状出现在胃肠炎发病后2天;惊厥表现多为强直-阵挛性发作;多数患儿惊厥症状仅出现1次;脑电图发现部分患儿出现痫样放电;经合理治疗后预后效果良好.结论:轻度胃肠炎合并良性婴幼儿惊厥的临床表现存在较为明显的特异性,临床应给予关注,积极展开诊断和治疗,以改善治疗效果.
赣南医学院学报杂志相关文献
  • 16例闭合性十二指肠损伤诊疗回顾性分析

    十二指肠损伤属腹内脏器严重伤,诊治较困难,病死率高达10% ~27.8%[1].并且由于其本身及其毗邻器官在解剖及生理上的特殊性,一旦损伤,术前诊断困难,即使剖腹探查中也易发生漏诊,初次手术探查漏诊高达10%~20%[2].因而对本病应予以高度重视.现回顾性分析2003年1月~2012年1月间,我院共收治闭合性十二指肠损伤16例病例资料,报道如下.

    作者:陈平;郭庆茏 刊期: 2013年第04期

  • 药学干预对Ⅰ类切口围手术期抗菌药物应用的影响

    目的:探讨药学干预对I类切口围术期抗菌药物应用的影响.方法:采用回顾性调查方法,调查本院药学干预前、后Ⅰ类切口围术期抗菌药物使用情况.结果:非干预组、干预组抗菌药物使用率分别为61.2%、30.1%;第Ⅰ、Ⅱ代头孢类药物选用率分别是47.4%、78.9%;术前0.5~2h预防使用率分别是12.7%、86.3%;术后24 h内停药百分率分别是25.5%、87.5%;平均住院天数分别是10.5 d、7.1d;切口感染率分别是0.27%、0.12%;抗菌药物人均费用分别是459.7元、27.7元.结论:药学干预对降低Ⅰ类切口围手术期抗菌药物使用率、规范抗菌药物的选择与给药时机、避免手术后长疗程应用等方面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

    作者:何建平;李慧伟;钟斌 刊期: 2013年第04期

  • 早期干预对中重度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预后的影响

    目的:研究早期干预对中重度缺氧缺血性脑病(HIE)患儿预后的影响.方法:随机选取我院治疗的中重度HIE患儿50例.根据家属自愿选择,将50例患者分为干预组30例,非干预组20例,正常新生儿作为对照组20例.对干预组及非干预组均按照“九五”攻关项目HIE治疗协作组制定的缺氧缺血性脑病治疗方案(试行稿)规范治疗后,干预组在此基础上增加早期干预治疗,非干预组无早期干预治疗.采用Gesell评价神经发育情况,并于18月龄时与正常儿童对照.结果:3月龄时干预组与非干预组Gesell评分(DQ)比较无显著性差异;6、12月龄时干预组各能区DQ高于非干预组;18月龄时干预组与正常组各能区比较无显著性差异;干预组及正常组各能区DQ均较非干预组明显提高.结论:早期干预治疗能够改善HIE患儿预后,减少神经系统后遗症的发生.

    作者:吴桂华;邵银进;曾圆霞 刊期: 2013年第04期

  • 米索前列醇联合利多卡因应用于高危妊娠人工流产的效果观察

    目的:观察米索前列醇联合利多卡因在高危妊娠人工流产中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选择初孕妇或疤痕子宫对象36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180例,观察组术前2h阴道后穹隆放置米索前列醇片0.4 mg,术前2 min宫颈注射2%利多卡因5 mL;对照组术前2 min宫颈注射2%利多卡因5 mL,不使用米索前列醇.两组手术方法相同.结果:观察组术中镇痛效果、宫颈扩张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明显少于对照组(P<0.05);人流综合征发生率为0,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初孕妇或疤痕子宫高危妊娠人工流产术中使用米索前列醇联合利多卡因镇痛效果明显,能显著软化扩张宫颈,降低手术风险,减少并发症的发生,且操作简单、费用低廉,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黄仁英;杨晶珍;叶凤飞;曾祯 刊期: 2013年第04期

  • 盐酸多奈哌齐、银杏叶软胶囊对老年性痴呆症的疗效观察

    随着我国逐渐进入老年社会,老年性痴呆的患者也与日俱增,2030年我国老年性痴呆患者将达到1200万,成为严重的社会问题.我们通过对老年性痴呆患者的干预观察,了解老年性痴呆症的转归.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作者:张广彪;刘仰斌 刊期: 2013年第04期

  • 自制新生儿魔术扣体位约束带及使用体会

    目的:设计并制作对新生儿患儿体位约束的约束带.方法:使用魔术扣体位约束带来减少护理风险,增加人性化护理、减少患儿哭闹与恐惧,防止意外伤害,增加安全舒适感.结果:观察患儿使用魔术扣体位约束带后舒适、安静,未出现约束带脱落,意外伤害等.结论:魔术扣体位约束带设计合理、制作简单、操作方便、固定牢固,对患儿能达到安全有效的约束固定效果.

    作者:幸华兰;丁明娥;李文艳 刊期: 2013年第04期

  • 引流袋悬挂装置的设计与应用

    外科病人手术后经常会放置引流管,有些甚至需要放置多根引流管,妥善固定和放置引流袋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临床传统固定装置有挂钩、别针、绳子等,普遍存在不方便、易脱落、安全性差等缺点,容易发生管道脱落.为解决上述问题,做好管道护理工作,我们设计并制作了一种新型引流袋悬挂装置,临床使用效果良好,现介绍如下.

    作者:陈颖芳;陈秀萍;康举梅;欧阳良美;刘青萍;黄菊如 刊期: 2013年第04期

  • 新癀片外敷氟尿嘧啶所致静脉炎的临床疗效观察

    静脉化疗是治疗恶性肿瘤的重要手段之一.氟尿嘧啶是一种抗代谢药,对多种肿瘤有抑制作用,尤其是对消化道癌疗效较好,常被用于多种化疗方案中.经化疗泵持续泵入氟尿嘧啶可提高临床化疗效果,但静脉炎发生率高,表现为注射部位红、肿、热、痛,既增加患者的痛苦,又影响化疗的正常进行.我院从2012年1月始对化疗泵慢速静脉注射5-氟尿嘧啶进行化疗的患者,选用新癀片(厦门中药厂生产)外用,用白醋调化,在5-氟尿嘧啶输入时在肢体的穿刺部位以上沿着静脉血管外敷,取得良好效果,现报道如下.

    作者:何云凤 刊期: 2013年第04期

  • 丹红联合甘露醇治疗内耳眩晕症疗效观察

    目的:探讨丹红联合甘露醇治疗内耳眩晕症的疗效.方法:治疗组给予丹红注射液+20%甘露醇进行治疗,丹红注射液30 mL加入生理盐水或5%葡萄糖液250 mL静脉滴注,1次/d,2周为1疗程;20%甘露醇注射液250 mL半小时内快速静脉滴注,1次/d,7d为1个疗程.对照组给予丹参注射液+20%甘露醇进行治疗,丹参注射液20mL加入生理盐水或5%葡萄糖液250 mL静脉滴注,1次/d,2周为1疗程均,20%甘露醇注射液250 mL半小时内快速静脉滴注,1次/d,7d为1个疗程.结果:治疗组中显效16例,有效9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96.4%;对照组中显效16例,有效9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96.4%.治疗组和对照组中均无丘疹、皮疹、瘙痒、面部潮红、头晕、心悸、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等并发症.结论:丹红联合甘露醇治疗内耳眩晕症效果明显,有在临床推广的价值.

    作者:冯李长;徐芳;钟善全 刊期: 2013年第04期

  • 小儿在空气加压舱中使用输氧头罩治疗的体会

    在空气加压舱中,通常患者是戴面罩吸氧治疗,但由于小儿哭闹不合作、不愿戴面罩、不会主动吸氧、甚至抓掉面罩等特点,导致小儿戴普通面罩存在佩戴不紧、佩戴困难、面罩密闭不严,使氧气外漏,患儿吸入氧浓度偏低,导致疗效差,使舱内氧浓度过高,存在不安全性.为了让患儿在空气加压舱中安全、舒适、有效的治疗,4年来,我院就小儿在空气加压舱中应用QYTZ-1型输氧头罩吸氧解决了这一难题,取得了很好的效果.现总结如下.

    作者:李金玉;钟江;伍国华;邱洁琪;李立明 刊期: 2013年第04期

  • CT对婴儿迟发性维生素K缺乏性颅内出血的诊断价值

    目的:探讨婴儿迟发性维生素K缺乏性颅内出血的CT表现及并发症.方法:收集我院2011 ~2013年25例明确诊断维生素K缺乏的婴儿头颅CT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25例患儿均有颅内出血,其中蛛网膜下腔出血21例,颅内血肿6例,硬膜下血肿3例;脑室血肿2例.结论:CT检查可以确诊本病,并可确定出血部位与范围,能发现脑梗死等严重并发症,是临床早期诊断、合理治疗、减少病死率与后遗症发生率的重要检查手段.

    作者:彭辉;谢再汉;舒予静;杨毅敏;姚卫兰 刊期: 2013年第04期

  • 晚断脐对早产儿结局的影响研究

    我院从2012年3月开始比较早断脐和晚断脐方法对早产儿结局的影响,现报道如下.1 对象与方法1.1 研究对象 随机抽取选择2012年3月~2013年5月在我院胎龄满28周但不足37周的活产婴儿(排除胎儿宫内窘迫)为研究对象,并签署知情同意书,选择从早产儿肩娩出至使用血管钳钳夹阻断脐带血供的时间≤10 s断脐的50例为对照组,≥120 s断脐的为实验组,两组产妇年龄、孕周及早产儿出生时体重等一般资料经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作者:王戌萍;陈永华;陈桂花;张莹 刊期: 2013年第04期

  • 黄芪多糖穴位离子导入治疗小儿支气管哮喘的临床对照研究

    目的:观察黄芪多糖穴位离子导入治疗小儿支气管哮喘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择符合支气管哮喘诊断标准的患儿100例,随机分为实验组、药物对照组.两组患者在急性发作期均采用支气管哮喘常规治疗,实验组加用黄芪多糖离子导入特点穴位;药物对照组用普米克气雾剂治疗.结果:临床疗效:实验组总有效率90%,对照组总有效率80.00%.经比较,P<0.05,有显著性差异.2组FEV1%比较,P<0.05,有显著性差异.结论:黄芪多糖穴位离子导入对小儿支气管哮喘的临床疗效优于常规药物.黄芪多糖穴位离子导人安全性高,患儿依从性好,适宜于对小儿进行治疗操作.

    作者:罗娟娟;陈小波 刊期: 2013年第04期

  • 腱鞘囊肿的超声诊断研究

    目的:研究腱鞘囊肿位置与关节的关系以及超声声像图特点,探讨超声在此类病变诊断中的诊断价值.方法:67例腱鞘囊肿患者均进行超声检查并经术后病理证实.对其声像图资料综合分析.结果:根据腱鞘囊肿的位置与关节的关系,可分为2型:关节外腱鞘囊肿和关节内腱鞘囊肿.在声像图上,腱鞘囊肿可表现为囊性回声、囊实性混合回声以及实性低回声.结论:超声检查在腱鞘囊肿的诊断中具有重要作用.

    作者:李志海;曾秀芳;周平 刊期: 2013年第04期

  • 奎硫平与锂盐治疗双相情感障碍急性狂躁的对照研究

    目的:比较奎硫平与锂盐治疗双相情感障碍急性狂躁的临床疗效.方法:收集本院双相情感障碍急性狂躁患者58例,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口服碳酸锂治疗,观察组口服奎硫平治疗,疗程为8周,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及其不良反应.结果:治疗8周后,观察组有效率为96.6%,显著高于对照组(82.8%),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前的躁狂量表(BRMS)和临床疗效总评量表病情严重程度(CGI-SI)评分无统计差异(P>0.05),但治疗2周、4周、8周后,均显著下降(P<0.05),观察组在治疗2周、4周后的BRMS和CGI-SI评分下降程度与对照组有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8周后,两组患者在BRMS和CGI-SI评分上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奎硫平治疗双相情感障碍急性狂躁起效快,不良反应少,安全性高,患者耐受程度高,依从性好,值得在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申璎;谢光平 刊期: 2013年第04期

  • 两种20%甘露醇注射液结晶溶解方法的效果观察

    目的:探讨甘露醇结晶溶解的简便方法.方法:选择2011年至2012年两年有结晶的20%甘露醇注射液共278瓶,其中2011年的结晶液132瓶使用煮沸法溶解结晶,2012年的146瓶使用专用的甘露醇加温袋溶解结晶,观察两种结晶溶解法对甘露醇注射液瓶签破损、脱落、瓶体破裂发生情况,比较溶解后甘露醇液体的温度.结果:使用甘露醇加温袋溶解的甘露醇温度适宜,瓶体、瓶签完好,而煮沸溶解的甘露醇瓶签破损、脱落较多,温度较高.两组对比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甘露醇加温袋溶解甘露醇结晶效果好.

    作者:王香香;段美华;马信华;易育萍 刊期: 2013年第04期

  • 贝母生物碱提取分离方法的研究进展

    贝母生物碱具有显著的生理活性,是贝母属植物的有效成分,提取分离是生物碱制备的关键环节.因此,贝母生物碱的提取分离方法备受人们关注.本文综述了贝母生物碱提取分离的传统方法及新技术的应用概况,分析了它们的原理及优缺点,探讨了生物碱提取的发展前景,为贝母生物碱的药理研究提供了参考.

    作者:叶耀辉;贺瑾;应亚宾;张恩慧;马越兴;张文雪 刊期: 2013年第04期

  • 肾脏原发性平滑肌瘤的临床病理分析

    原发于肾脏的平滑肌瘤罕见,约占肾脏肿瘤的0.18%.现将我们在临床工作中遇到的1例肾脏原发性平滑肌瘤结合文献报道如下.1 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患者女,45岁,因体检发现左侧腹膜后占位4天于2010年12月5日入院.体检:体温36.6℃,心率78次/min,呼吸18次/min,血压130/70 mmHg.腹部平坦,腹肌软,全腹未触及明确包块,左上腹稍饱满.心肺检查正常.血常规及生化检查正常.

    作者:肖海;杨晓宁 刊期: 2013年第04期

  • 肿瘤中STAT3、P-STAT3的表达及与EMT关系的研究进展

    上皮细胞间质化(Epithelial mesenchymal transition,EMT)是指具有极性的上皮细胞转化成具有活动能力的间质细胞的过程,在胚胎发生与器官发育、肿瘤形成和转移以及组织纤维化等生理病理过程中均有表现;STAT3是酪氨酸磷酸化激活的STAT家族成员之一,它的异常激活与细胞的恶性转化进程密切相关.研究表明,在肿瘤的发生发展机制中,STAT3可以通过影响EMT现象进而在肿瘤的发生、发展中起到极为关键的作用.本文综合目前的相关研究进展,就STAT3、P-STAT3及EMT在肿瘤侵袭转移中的作用及其分子机制作一综述.

    作者:钟宝元;刘艳秀 刊期: 2013年第04期

  • 全麻下行经皮肾镜取石术患者在麻醉恢复室的护理

    目的:探讨经皮肾镜取石术患者在麻醉苏醒期的护理措施,总结护理经验.方法:回顾2012年1月至12月211例经皮肾镜取石术患者的临床资料,均采用全身麻醉,术后进入恢复室苏醒,同时做好恢复室护理、专科护理和并发症的观察和护理.结果:211例患者顺利拔管,安全度过苏醒期,送回病房,其3例并发出血,5例并发尿外渗.结论:在苏醒期给予经皮肾镜取石术全麻术后患者严密的观察和护理,是手术成功和安全顺利度过麻醉苏醒期的重要保证.

    作者:李军庆 刊期: 2013年第04期

赣南医学院学报杂志

赣南医学院学报杂志

主管:赣南医学院

主办:赣南医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