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肺孤立结节病灶的CT增强研究

丁庆国

关键词:结节病灶, 增强扫描, 对比剂, 肺孤立结节, 肺穿刺活检, 注射速度, 圆形, 影像资料, 伪影, 邻近血管, 薄层扫描, 病理证实, 病灶内, 直径, 脂肪, 医疗, 收集, 年龄, 临床, 检查
摘要:作者自1989年8月~1997年6月间,收集七家医疗研究机构的临床影像资料完整、并经病理证实为肺孤立结节的共356例,男175例,女181例,年龄21~89岁,平均64.3岁.均先作CT薄层扫描,该组结节均为实性,呈圆形或类圆形,直径5~40mm,病灶内不含脂肪及钙化成分,无邻近血管伪影及骨伪影,且在一个月内未作肺穿刺活检等检查.增强扫描对比剂剂量为420mg/kg,注射速度2ml/s.在注射对比剂后1min开始,每间隔1min扫描一次,共四次.
国际医学放射学杂志相关文献
  • 以汗腺功能衡量放射改变

    皮肤电导与皮肤表面及内部液体中各种离子的浓度有关,因此可用作照射后汗腺功能的无创性检查方法.作者介绍一种记录皮肤电导的系统以衡量放疗后汗腺功能的改变.检查时使用两个监测器,同时得出胸壁双侧对称部位的读数,以不受照射侧作为对照.每个监测器各有5个金属电极,在一矽橡胶片下各间隔20mm,同时提供一侧4个相邻区的测量结果.

    作者:唐启信 刊期: 2001年第01期

  • 心肌梗塞的磁共振成像

    随着近年来MRI技术的发展,应用空间分辨力和时间分辨力高的MRI技术评价缺血性心脏病的心肌状态成为可能,本文综述了MRI评价心肌梗塞的现状和作用.讨论了心肌梗塞的病理、评价心肌状态的MRI技术、不同MR技术中信号强度变化的病理生理意义.随着MRI技术和对比剂的进一步发展,MRI在诊断缺血性心脏病方面将发挥更大作用.

    作者:江利;孔祥泉 刊期: 2001年第01期

  • MRI在心血管系统的应用进展

    MRI属于无创伤、无射线技术,在所有影像学方法中,其软组织对比佳、提供的信息量大.因此,MRI除应用于中枢神经系统外,还对心血管疾病取得良好的诊断效果,但是由于MRI设备和检查费用较昂贵,尚未获得普及应用,加之心脏扫描技术复杂,与其它部位相比检查时间较长,使其临床应用受到一定程度的限制.近年来,MRI技术迅猛发展,大大扩展了MR在心血管系统的应用范围,提高了其诊断效用,展现出巨大的发展潜力.

    作者:李坤成 刊期: 2001年第01期

  • 颅外颈动脉狭窄影像学研究进展

    本文综述了颈动脉狭窄的影像学研究进展,着重介绍了动态增强磁共振血管成像(DCEMRA)、CT血管成像(CTA)、CT仿真内窥镜(CTVE)在颈动脉狭窄检查中的应用.

    作者:鲁晓燕;张挽时;徐家兴 刊期: 2001年第01期

  • 客观评价MRCP诊断胆系结石的价值

    随着非损伤性磁共振胆胰管成像(MRCP)在临床上广泛地开展和应用,以及成像技术的不断改进,对胆胰系疾病的影像学诊断越来越受到重视,尤其是对胆系结石的诊断更有价值.本文综述了MRCP的成像原理和技术,胆系结石在MRCP上的表现,与超声(US)、CT和逆行胆胰管造影(ERCP)或经皮肝穿刺胆管造影(PTC)对比研究的统计学分析,以及MRCP诊断上的误区.

    作者:周连高;陈克敏 刊期: 2001年第01期

  • 软骨肿瘤:快速增强的磁共振成像

    典型的软骨肿瘤在X线片上是容易诊断的.但是鉴别良性和低度恶性的软骨肿瘤,特别是低度恶性的软骨肉瘤和内生软骨瘤,不论是临床上,还是对放射-组织学来说,都是困难的.作者对8例内生软骨瘤、11例外生骨疣和18例软骨肉瘤,共37例软骨肿瘤做了快速对比增强的MRI.把在自旋回波成像上动脉增强后10s之内肿瘤的强化定为早期强化;10s~2min之内肿瘤的强化为延迟强化;而5min之后才显示的强化为后期强化.强化的过程用三种时间、信号强度曲线描绘出来.

    作者:吕飚 刊期: 2001年第01期

  • 肺炎支原体肺炎的胸片和CT特点

    肺炎支原体肺炎占社区获得性肺炎的1%,胸片表现缺乏特异性.作者对28例肺炎支原体肺炎的胸片和高分辨CT(HRCT)的特点进行了研究.

    作者:任少华 刊期: 2001年第01期

  • 胎中胎的CT表现:2例报告

    胎中胎是一种继发于双羊膜单绒毛膜妊娠中的畸形,表现为在正常发育胎儿的腹内包含着另一个有脊柱的胎儿.由Meckel于18世纪晚期首先描述,本病甚为罕见,迄今文献报告仅79例.作者报告2例.第1例为16岁男性,发现脐周围缓慢生长硬质肿块7年.腹部平片见上腹部有巨大的内有钙化的软组织肿块.超声为一巨大低回声,不均匀,有钙化的腹内肿块.

    作者:薛敏娜 刊期: 2001年第01期

  • 螺旋CT在骨骼肌肉创伤中的应用

    本文综述了螺旋CT评估骨骼肌肉创伤的优势、检查技术及其在骨骼肌肉(包括肩关节、胸锁关节、腕关节、肘关节、膝关节、骨盆、脊柱及软组织)创伤中的新应用研究.结果表明,具有快速容积扫描的螺旋CT及其MPR和3D重建在评估复杂的解剖结构和/或复杂损伤中具有其他影像检查手段无可比拟的优越性.还展望了螺旋CT的新研究成果--多层(螺旋)CT在骨骼肌肉创伤中的应用前景.

    作者:林曰增;张雪林 刊期: 2001年第01期

  • 螺旋CT对小肠正常强化的评价

    螺旋CT增强技术适于对小肠的评价,以获得更好的肠系膜血管影像.这有助于小肠病变的早期诊断及其活动性的评价.水作为中性口服对比剂可避免阳性对比剂,如稀释的钡剂、碘溶液对细微的粘膜异常或肠壁强化的细小变化的影响以及对CTA 3D后处理的干扰.

    作者:闫旭 刊期: 2001年第01期

  • 血管生长抑制剂TNP-470对肿瘤生长及转移的影响

    血管生长抑制剂主要通过抑制肿瘤的新生血管从而抑制肿瘤的生长和转移,TNP-470是近年来文献报道多的血管生长抑制剂之一,本文主要介绍了TNP-470对肿瘤生长和转移抑制作用的实验研究及TNP-470与介入治疗联合的应用研究.

    作者:马明平;胡道予;胡国栋 刊期: 2001年第01期

  • 复杂的附件肿块的MRI多变量分析

    为评价MRI发现复杂的附件肿块及描述其特征的准确性,评价对比剂钆-DTPA的作用及观察者的影响,作者对174例病人连续实行术前盆腔MRI检查,年龄18~83岁,其中128例实施外科手术,术中发现187个肿块.MRI检查与手术间隔时间少于1个月的病人90例,间隔1~2个月的病例38例.组织病理学检查发现96个肿块是恶性.由两名放射科医生在明确肿块病理性质之前独立阅片,其中一位间隔6个月后再次阅片.MRI对肿块预测的价值由多变量logistic回归分析来决定.钆-DTPA增强的价值由receiver运行/特性曲线分析来测定,观察者组间和组内变量应用加权k统计来完成.

    作者:吴月兵;万洁 刊期: 2001年第01期

  • 肺孤立结节病灶的CT增强研究

    作者自1989年8月~1997年6月间,收集七家医疗研究机构的临床影像资料完整、并经病理证实为肺孤立结节的共356例,男175例,女181例,年龄21~89岁,平均64.3岁.均先作CT薄层扫描,该组结节均为实性,呈圆形或类圆形,直径5~40mm,病灶内不含脂肪及钙化成分,无邻近血管伪影及骨伪影,且在一个月内未作肺穿刺活检等检查.增强扫描对比剂剂量为420mg/kg,注射速度2ml/s.在注射对比剂后1min开始,每间隔1min扫描一次,共四次.

    作者:丁庆国 刊期: 2001年第01期

  • 现代影像学技术在moyamoya病诊断中的意义

    本文概述了moyamoya病的流行病学、临床表现及影像学诊断标准,回顾了脑血管造影、CT、MRI及MRA、SPECT和PET在moyamoya病诊断过程中的表现以及近年来的发展,进一步阐明了不同的影像学技术在诊断moyamoya病的地位和作用.

    作者:顾建河;陶晓峰;肖湘生;施增儒 刊期: 2001年第01期

  • 接近实时的CT透视:计算机自动扫描技术在非血管介入性操作中的应用

    常规透视和超声的实时引导为各种介入性操作实施提供了便利,但对许多内脏靶目标却难以实现.CT导向提供了很好的空间分辨率,但CT引导的活检及引流术耗时又不方便.作者对GE HiSpeedAdvantage CT机的计算机自动扫描(CAST)Smart-prep功能参数进行了改良,实现了接受实时的CT透视.首先行常规横断面扫描定位对病人皮肤做标记,在扫描架激光灯下,以及对标记部位的系列CAST扫描中置入活检针,每隔15~30s对规定的层面扫描一次.

    作者:李国英 刊期: 2001年第01期

  • 使用口服胆囊对比剂的螺旋CT胆管成像

    目前尚无口服对比剂作螺旋CT胆管成像的报道,也无对单独使用碘番酸这种广泛应用的胆管对比剂使胆管显影即螺旋CT胆管成像的能力的评价.作者对有与无胆囊的病例使用碘番酸行螺旋CT胆管成像进行了可行性研究.

    作者:全冠民 刊期: 2001年第01期

  • 400万像素CCD-DR系统与常规X线摄影系统在胃癌诊断方面的比较

    作者将1997年1月1日~2月28日来医院应诊,并被怀疑有胃癌的225例分成两组,一组112例,采用常规X线摄影系统检查,另一组为113例采用CCD-DR系统检查.使用400万像素CCD-DR(基于电荷耦合装置的数字X线摄影)系统,由X线发生装置、影像增强器、透视电视摄像机、图像处理器、监视器、激光打印机和一个CCD单元等组成.该系统每秒钟所获得的影像矩阵为2029×2044,每帧影像都将被自动处理,并经数个包括γ校正在内的计算机算法完善.

    作者:张永顺;杜昱平 刊期: 2001年第01期

  • 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的MRI所见

    作者对确诊原醛症(Conn综合征)的20例病人作了回顾性研究,男7例,女13例,年龄14~67岁.用标准的生物化学检查作出原醛的诊断.后确诊腺瘤(APA)和双侧肾上腺增生(BAH)各10例,前者经手术和组织学证实,后者根据静脉血、临床资料及治疗后随访确诊.用1.5T MRI机,相控阵线圈行横断面成像,层厚5~7mm,间隔1mm,自旋回波T1WI和快速自旋回波T2WI.化学位移成像17例(7例为APA),视野32~35cm,T1WI用TR/TE=400~600/14~16,T2WI用5 000~6 500/95~120.矩阵256×192~256,两次或三次激励.

    作者:于满 刊期: 2001年第01期

  • 创伤性肩锁关节分离后锁骨远段骨质溶解的MF表现

    肩锁关节分离是一种常见损伤,常见的损伤机制是直接冲撞肩带,根据肩锁及喙锁韧带的损伤程度分型.锁骨远段骨质溶解特点为锁骨外侧段的进行性骨质吸收,常发生于肩部损伤后的数月或数年,少数可早至2周.MRI尚未广泛用于该症的评价.作者研究并描述了8例外伤性肩锁关节分离后同侧锁骨远段骨质溶解的MR征象.病人有顽固性疼痛,平均年龄25岁,均为男性.

    作者:苗翠莲 刊期: 2001年第01期

  • 先天髋关节发育异常的超声学检查

    儿童先天髋关节发育异常是一种常见病,一般临床发现较晚.超声学检查具有无创性、操作简单、诊断率高、便于随访等特点,现在已成为髋关节发育检查的首选方法.本文就超声学检查方法与诊断标准作一综述.

    作者:周颖;姚健;孙鼎元 刊期: 2001年第01期

国际医学放射学杂志

国际医学放射学杂志

主管:天津市卫生局

主办:天津市医学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