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颞肌填塞加持续外引流术治疗外伤性硬膜下积液的临床研究

袁晓兵;杨杰;陈小萍;吴爱萍;李金亮;易宇光;肖锋

关键词:硬膜下积液, 外引流术, 颞肌填塞
摘要:目的:观察颞肌填塞、蛛网膜造瘘加持续外引流术治疗外伤性硬膜下积液的治疗效果,并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对57例进展型、有脑受压或临床症状明显的稳定型外伤性硬膜下积液病人均采用手术治疗,治疗组30例采用颞肌填塞、蛛网膜造瘘加持续硬膜下外引流的手术方法治疗,与32例单纯行持续硬膜下外引流术的对照组进行疗效比较.结果:治疗组20例积液消失,8例明显减少,一个月内积液消失20例.对照组 11例积液消失,8例积液明显减少,8例积液无明显好转,一个月内积液消失11例.治疗组疗效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采用颞肌填塞、蛛网膜造瘘加持续硬膜下外引流术治疗外伤性硬膜下积液患者,效果理想.
赣南医学院学报杂志相关文献
  • 腹腔镜术治疗326例小儿腹股沟斜疝的疗效分析

    目的:比较腹腔镜术与传统手术在治疗小儿腹股沟斜疝的优点及疗效. 方法:326例腹股沟斜疝患儿按抽签方式,分为腹腔镜术治疗组和传统手术组各163例.腹腔镜组术治疗行腹腔内环口疝囊结扎术;传统手术组行腹股沟部切开疝囊高位结扎.结果:2组术程顺利,腹腔镜小儿疝囊高位结扎术组手术时间约为20~40 min平均30 min.无中转手术病例.术中发现并处理对侧隐性内环口未闭36例.近期并发症2 例,161 例痊愈,复发1 例;传统手术组手术时间为25~40 min平均31 min.近期并发症13例,158例痊愈,复发11例.结论:腹腔镜下内环口结扎术治疗小儿斜疝,具有切口小,损伤小,疼痛轻,操作简单,手术安全、疗效可靠,恢复快,术后复发率低,是比较理想的手术方式.

    作者:周小龙;钟应华;李龙;刘树立;侯文英 刊期: 2010年第01期

  • MRI半剂量动态增强诊断垂体微腺瘤的临床研究

    目的: 评价MRI半剂量动态增强诊断垂体微腺瘤的价值.方法:搜集38例经随访证实的垂体微腺瘤病例,均采取磁共振平扫,再行半剂量钆喷酸葡胺(Gd-DTPA)动态增强扫描及延迟的常规增强扫描.结果: 38例垂体微腺瘤中,病灶大小<5 mm 23例,5~10 mm 15例.平扫T1WI可见低信号影20例,无明显异常信号18例,而半剂量动态增强扫描均发现病灶32例,表现为动态早期稍低信号影.结论:MRI半剂量动态增强扫描能够明显提高垂体微腺瘤的检出率,尤其是动态增强早期扫描为敏感.

    作者:陈惠;冷桂香;钟福兴;李荣芳 刊期: 2010年第01期

  • 32例急性心肌梗死溶栓治疗分析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病情危重,治疗的关键是早期再灌注,挽救濒死心肌,防止梗死心肌再扩大.其中常用的再灌注方法就是溶栓治疗.我们2005年以来用静脉溶栓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病人32例,现报告如下.

    作者:肖云芳;肖承年 刊期: 2010年第01期

  • 头位胎膜早破103例临床分析

    目的:探讨胎膜早破对母婴的影响.方法:将103例头位胎膜早破的产妇(观察组)与200例无胎膜早破的产妇(对照组)对比,观察两组早产、母亲产后感染、新生儿窒息、新生儿肺炎情况及分娩方式.结果:两组结果比较差异有显著意义(P<0.05).结论:胎膜早破是导致早产、母儿感染及难产的分娩期并发症.

    作者:汪映华 刊期: 2010年第01期

  • 机采血小板的输注护理

    机采血小板是由单个献血者通过血细胞分离机先进的微电脑控制,采集一个治疗量(≥2.5×1011)的血小板,悬浮在200 mL的血浆中,而红细胞等其它成分在循环采集的过程中还输给献血者的方法.提高机采血小板输注的效果,其输注护理是一个重要环节.因此,临床护理工作者必须掌握正确的输注护理方法,严格执行输注护理操作.

    作者:王晓华;何晓明 刊期: 2010年第01期

  • 固定螺纹管的新型麻醉架的制作

    需行全身麻醉的手术病人当插好气管导管后必须通过螺纹管将气管导管与麻醉机相连接.但由于螺纹管的重力作用往往易造成气管导管弯曲管腔变窄导致病人气道压升高,机体缺氧和二氧化碳储留,严重者甚至造成病人死亡.如何保持气管导管的通畅是我们医务工作者要思考解决的问题.为此我们自制了能固定螺纹管保持气管导管通畅的新型麻醉架,现介绍如下.

    作者:杨琼;郑丽芳 刊期: 2010年第01期

  • 冲击波法治疗腱鞘囊肿30例体会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本组30例腱鞘囊肿患者,其中手腕手掌背侧部囊肿18例,足背部囊肿12例,男19例,女11例,年龄18~50岁,平均39岁,病程短1年,长5年,腱鞘囊肿直径小1 cm,大3.5 cm.

    作者:肖修志 刊期: 2010年第01期

  • 补救性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经静脉溶栓失败后的老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研究

    目的:探讨补救性冠状动脉介入(PCI)治疗经静脉溶栓失败后的老年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65岁急性ST段抬高的急性心肌梗死(STE-AMI)患者26例(B组,≥65岁组),急诊静脉溶栓治疗后若梗死相关动脉(IRA)未能有效开通,即行冠状动脉造影(CAG),若IRA血流未达心肌梗死试验性溶栓TIMI 3级,且仍有较明显胸痛和(或)梗死对应心电图导联ST段抬高,并除外急诊PCI禁忌证,即行IRA的补救性PCI.同时与<65岁的33例(A组,<65岁组)STE-AMI患者进行比较.结果:与A组患者比较,B组患者经静脉溶栓后行CAG显示:溶栓有效开通比例较低,但IRA经PCI治疗的成功比例两组无显著差异,B组PCI术后颅内出血、消化道大出血等主要并发症无明显增加.结论:补救性PCI治疗经静脉溶栓失败后的老年AMI患者具有显著的临床疗效和较高的安全性.

    作者:危小军;谢东阳;廖伟;钟一鸣;谢东明;周爱琴;贺敏 刊期: 2010年第01期

  • 高血压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与血清胆红素、尿酸及高敏C反应蛋白的关系探讨

    目的:探讨高血压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与血清胆红素、尿酸及高敏C反应蛋白的关系,进一步了解动脉粥样硬化的危险因素.方法:对115例高血压患者根据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分为颈动脉正常组(40例),颈动脉内膜增厚组(38例),颈动脉内膜斑块形成组(37例)三组,分别检测各组患者的血清总胆红素(TBIL)、尿酸(UA)及高敏C反应蛋白(hs-CRP).结果:高血压患者不同程度颈动脉粥样硬化分组之间,高敏C反应蛋白、尿酸显著高于颈动脉正常组(P<0.05),血清总胆红素显著低于颈动脉正常组(P<0.05).结论:高尿酸、高敏C反应蛋白、低胆红素血症均是预测动脉的粥样硬化严重程度危险因素.

    作者:陈芬兰;周淑平 刊期: 2010年第01期

  • 重建钢板内固定治疗锁骨骨折的疗效分析

    目的:观察重建钢板内固定治疗锁骨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本组56例锁骨骨折均有明显移位,其中粉碎性骨折39例,单纯横型或斜型骨折17例,全部行手术切开复位加重建钢板内固定术.结果:随访8~18 个月2~4 个月骨折部位全部愈合平均2.6 个月,无畸形愈合、延迟愈合,无钢板、螺钉断裂,按评定标准,其中优51例,良5例,优良率100%,临床效果满意.结论:重建钢板内固定治疗锁骨骨折疗效满意,术中出血少,内固定牢固,利于骨折愈合.

    作者:刘景辉 刊期: 2010年第01期

  • 左卡尼汀治疗难治性心力衰竭83例临床分析

    目的:探讨左卡尼汀治疗难治性心力衰竭的临床疗效.方法:83例难治性心力衰竭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其中对照组在给予地高辛片0.125 mg,2次/日,卡托普利片12.5 mg,2次/日,氨体舒通片20 mg,1次/日,速尿片20 mg,1次/日,多巴胺针40 mg,硝酸甘油针5 mg加入5%葡萄糖注射液250 mL,15~20滴/分,1次/日,必要时给予西地兰针0.2 mg加入50%葡萄糖注射液中静推.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左卡尼汀治疗.两组疗程均为2周.治疗前和治疗后检测两组患者的心率、血压、左室射血分数.治疗后评定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①两组治疗后心率、血压、左室射血分数分别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治疗后心率、血压、左室射血分数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②两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左卡尼汀能够辅助改善治疗难治性心力衰竭患者的心脏功能,临床治疗效果显著,值得临床借鉴.

    作者:邹全林 刊期: 2010年第01期

  • 磁共振T2WI、T2flair、DWI在脑白质疏松症中的应用

    目的:探讨磁共振T2WI、T2flair、DWI序列在脑白质疏松症(leukoaraiosisLA)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收集50例LA,均行T2WI、T2flair、DWI检查,其中6例行MRA检查.结果:T2WI共发现195个LA病灶,T2 flai共发现253个LA病灶,两者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15例LA病灶在DWI上呈稍高信号,其中3例LA病灶内包含脑梗死灶;T2WI发现急性脑梗死2例,DWI发现急性脑梗死5例.结论:T2WI作为基本的MRI扫描序列,能较好显示脑白质疏松症病灶,T2flair序列能提高脑白质疏松的病灶检出率,DWI序列作为补充序列,能准确鉴别急性梗死灶与脑白质疏松症病灶.

    作者:许凡勇;余海;钟福兴 刊期: 2010年第01期

  • 18例残胃癌的临床诊治分析

    目的:探讨残胃癌的临床特点及其诊断和治疗,观察不同手术方式对预后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收治的18例残胃癌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本组病例中,Ⅰ期2例,Ⅱ期4例,Ⅲ期6例,Ⅳ期6例;根治性手术10例(55.6%),姑息性手术6例(33.3%),2例因术前发现肿瘤已广泛转移而未行手术.结论:纤维胃镜检查加病理活检是确诊残胃癌的主要手段.残胃联合脏器切除是治疗残胃癌的主要手术方式,是治疗残胃癌的合理选择及预后的重要因素.

    作者:廖敏;颜剑 刊期: 2010年第01期

  • 26例高级别脑胶质瘤术后残留三维适形放疗的初步结果分析

    颅内肿瘤以胶质瘤常见,约占总数的37%~52%[1],其中超过3/4为恶性胶质瘤也称高级别胶质瘤(high grade glioma,HGG,即WHO分级系统中定义的Ⅲ、Ⅳ级).手术是首选治疗方法,然而有相当一部分颅内HGG因为体积大、位置较深临近重要器官结构以及呈浸润性生长等原因难以切除干净而存在术后残留,这部分病人的死亡率较高,预后极差,术后辅助放疗已成常规.普通二维放疗由于适形度差,缺乏对正常脑组织的保护,肿瘤剂量难以提高,疗效并不理想.三维适形放疗(3D-CRT)能够给予肿瘤区域高剂量的照射,而肿瘤周围的正常脑组织只受到较低剂量的照射.本研究采用三维适形放疗治疗术后残留的26例HGG,现报告如下.

    作者:吴仁瑞;钟琼;肖震宇 刊期: 2010年第01期

  • 带蒂颞肌瓣填塞在复发性慢性硬膜下血肿的应用

    慢性硬膜下血肿 (chronic subdur hematoma, CSDH) 好发于50岁以上老年人, 约占颅内血肿的10%,现无明显特征, 手术效果较好.但研究发现约5%~33%患者术后血肿复发[1],如何预防与减少术后复发成为 CSDH 手术治疗的关键[2].我院从2003年开始,采用带蒂颞肌瓣填塞治疗复发性慢性硬膜下血肿,取得较好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作者:文礼春;肖雯萍;王红梅 刊期: 2010年第01期

  • 记忆合金环抱器治疗四肢长骨骨折17例体会

    目的:探讨记忆合金环抱器在治疗四肢长骨骨折中的效果.方法:采用记忆合金环抱器内固定治疗四肢长骨骨折17例,并进行临床分析.结果:经6~18个月随访,均获骨性愈合,关节功能恢复满意.结论:记忆合金环抱器治疗四肢骨折,能恢复骨折的稳定性、完整性,手术操作简单,功能恢复佳.

    作者:孙海东;李悫 刊期: 2010年第01期

  • 临床标本肺炎链球菌红霉素耐药表型分型研究

    目的:分析186例肺炎链球菌的红霉素耐药率及耐药表型.方法:参照全国临床检验操作规程,所有菌株均采用温州康泰微生物分析鉴定系统BIO-KONT STREP试验条进行鉴定,根据美国国家临床实验室标准委员会(CLSI)标准,采用双纸片法,测定肺炎链球菌红霉素耐药性测试及耐药表型分型测试.结果:分离的186株肺炎链球菌中,有125株肺炎链球菌为红霉素耐药,耐药率为67.2%;红霉素耐药表型分布为:敏感型(S表型)61株,占32.8%;结构性耐药表型(CMLSB表型)19株,占10.2%;诱导MLSB表型(iMLSB表型)43株,占23.1%M表型63株,占33.9%.结论:监测结果显示肺炎链球菌的红霉素耐药率呈逐年上升趋势,耐药表型以M表型为主,占33.9%,与加拿大和美国的分型一致.需加强肺炎链球菌的分离鉴定并准确测定其耐药性,为临床合理应用抗生素提供重要依据.

    作者:黄俊云;刘春棋 刊期: 2010年第01期

  • 中心静脉导管(CVC-R2)相关性感染的原因及对策

    中心静脉置管在临床应用广泛,它即可用于经由静脉的治疗、血液动力学监测,又可用于外周静脉不宜输入的药物和营养,但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性感染也逐渐成为医院感染的主要原因.我科2008年4月独立开科以来共收治病人602例,其中中心静脉置管者 538 例,占住院人数的 91 %.因此中心静脉置管的护理十分重要,现就其相关性感染原因及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作者:刘晓兰;肖莉 刊期: 2010年第01期

  • CT引导下半月神经节射频热凝术治疗三叉神经痛的整体护理配合

    射频热凝术是目前国内外三叉神经痛常规治疗中的常用方法.2007年10月~2008年12月,我们观察收治原发性三叉神经痛患者34例,采取CT引导下半月神经节射频热凝术治疗,并认真做好治疗过程各环节的护理配合和健康宣教,取得了满意疗效,现将整体护理情况报告如下.

    作者:唐金红;伍国华 刊期: 2010年第01期

  • 经皮穿针固定治疗老年患者肱骨近端骨折

    目的:评估经皮穿针固定治疗老年患者肱骨近端骨折临床治疗价值.方法:通过对经皮穿针固定和传统的切开复位内固定两种不同方法治疗52例,分析两种不同治疗方法手术并发症的发生率、住院时间和手术时间、术中输血量以及肩关节功能的恢复情况.结果:经皮穿针固定治疗组术后早期全身并发症发生率较传统的切开复位内固定组低,肩关节功能恢复较传统切开复位内固定组好.经皮穿针固定治疗组的手术时间、术中输血量和平均住院时间较传统的切开复位内固定组明显缩短和减少.结论:经皮穿针固定的大优点在于提高老年患者手术的安全性和减少术后全身性并发症的发生,肩关节功能恢复好,术后康复较快.

    作者:李兴旺;黄家福;王贤芳;黄杰;肖庆华 刊期: 2010年第01期

赣南医学院学报杂志

赣南医学院学报杂志

主管:赣南医学院

主办:赣南医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