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腹部加压上消化道造影对新生儿肠旋转不良的诊断价值

刘传荣;傅忠

关键词:肠疾病/放射摄影术, 放射摄影术, 腹部
摘要:目的: 探讨上腹部加压上消化道造影对新生儿肠旋转不良的诊断价值.方法: 20例新生儿于上消化道造影时行上腹部加压.经胃管注入造影剂后,将手放于患儿上腹部近剑突下的十二指肠体表部位,向右边及下方轻轻推压持续时间约30秒,对20例新生儿上消化道造影加压前、加压期间及加压后的X线表现进行分析. 结果: 20例行加压上消化道造影时,均显示有十二指肠空肠交界处移至脊柱的右侧,停止加压后,十二指肠空肠交界处位置仍异常,14例表现为十二指肠近端扩张,经手法加压后显示造影剂通过梗阻处的位置异常,2例伴有肠扭转.结论:上腹部按摩加压技术简便安全,能清楚地显示解剖结构,加压与松压后十二指肠空肠交界处位置持续异常的特征性X线表现,对新生儿肠旋转不良的诊断及鉴别诊断具有重要的价值.
赣南医学院学报杂志相关文献
  • 脾脏肿瘤的CT诊断

    脾脏肿瘤临床较少见,其鉴别诊断较困难,而脾脏肿瘤的正确诊断,对其 治疗和预后有重要价值,本文搜集16例经临床和病理证实的脾脏肿瘤的CT扫描资料,探讨其CT表现特征,以提高诊断水平.

    作者:李宗梁 刊期: 2008年第01期

  • 胫骨Pilon骨折治疗体会

    胫骨Pilon骨折是胫骨远端干骺端涉及踝关节的骨折,严重胫骨Pilon骨折是公认的难治骨折之一.我科2003年至2006年共收治胫骨Pilon骨折22例,经随访疗效满意,现报告如下.

    作者:揭军;洪传明 刊期: 2008年第01期

  • 婴儿黄疸的临床回顾性分析研究

    目的:了解和分析婴儿黄疸的常见病因,并探讨婴儿黄疸病因构成和发生规律.方法:对我院90例因黄疸住院的婴儿的临床资料采取回顾性分析的方法.结果:本组病例黄疸多为轻至中度,其中以CMV肝炎居首位(27.8%), 先天性胆管闭锁居第2位(26.7%), 母乳性黄疸为第3位(13.3%),其他病因引起的亦可见.结论:婴儿出现黄疸时,应尽早作临床实验检查,以提高病原菌的检出率,使患儿得到及时有效的治疗,改善预后.

    作者:李云胜 刊期: 2008年第01期

  • 肺炎支原体肺炎90例临床观察

    目的:提高对肺炎支原体肺炎(MP)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2000年1月~2006年12月在我院住院确诊为肺炎支原体肺炎患者90例临床资料. 结果:经阿奇霉素抗感染治疗,90例肺炎支原体肺炎患者,7~14天咳嗽明显减轻或消失;33例发热患者3~7天体温降至正常;7~12天肺外症状消失;胸片显示1~2周内肺部炎症吸收. 结论:肺炎支原体肺炎近年来发病数量逐年增加,其临床表现和X线征象不典型,缺乏特异性,容易延误诊治,因此必须提高对本病的认识.我们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法检测患者血清抗MP-IgM,其时间短,敏感性高,有利于肺炎支原体肺炎的早期诊断.另外,阿奇霉素抗炎治疗肺炎支原体肺炎效果令人满意.

    作者:李平;严济春 刊期: 2008年第01期

  • 大豆异黄酮对压力负荷性大鼠心肌肥厚的影响

    目的:研究大豆异黄酮(soybeanisoflavones,SI)对压力负荷心肌肥厚大鼠心室重构的保护作用及其机制.方法:采用膈下腹主动脉缩窄法制备大鼠心肌肥厚模型.造模后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SI(30、60、120 mg·kg-1)治疗组;4WK后处死大鼠,测量大鼠全心重量指数(HW/BW)和左心室重量指数(LVW/BW即LVI),左心室组织切片HE染色后测心肌纤维直径(MD);分光光度法检测左心室心肌组织中羟脯氨酸(Hyp)、一氧化氮(NO)含量和一氧化氮合酶(NOS)活力;用放免分析法检测血浆和左心室心肌组织中血管紧张素Ⅱ(AngⅡ)含量.结果:模型组大鼠的HW/BW、LVI、MD明显增大;左心室Hyp含量、诱生型NOS(iNOS)活性和血浆及左心室AngⅡ含量明显增高;NO水平和结构性NOS(CNOS)活性显著降低.SI能显著提高心肌组织中的NO含量及CNOS活性,降低心肌组织iNOS活性;明显抑制血浆及心肌组织AngⅡ和胶原的产生;减轻心脏重量参数(HW/BW、LVI)及MD,抑制心肌肥厚.结论:SI对腹主动脉缩窄所致心肌肥厚大鼠心室重构具有一定的保护作用,其机制与升高NO含量、抑制AngⅡ产生有关.

    作者:周茜;吴维;周俐;周青 刊期: 2008年第01期

  • 腹部加压上消化道造影对新生儿肠旋转不良的诊断价值

    目的: 探讨上腹部加压上消化道造影对新生儿肠旋转不良的诊断价值.方法: 20例新生儿于上消化道造影时行上腹部加压.经胃管注入造影剂后,将手放于患儿上腹部近剑突下的十二指肠体表部位,向右边及下方轻轻推压持续时间约30秒,对20例新生儿上消化道造影加压前、加压期间及加压后的X线表现进行分析. 结果: 20例行加压上消化道造影时,均显示有十二指肠空肠交界处移至脊柱的右侧,停止加压后,十二指肠空肠交界处位置仍异常,14例表现为十二指肠近端扩张,经手法加压后显示造影剂通过梗阻处的位置异常,2例伴有肠扭转.结论:上腹部按摩加压技术简便安全,能清楚地显示解剖结构,加压与松压后十二指肠空肠交界处位置持续异常的特征性X线表现,对新生儿肠旋转不良的诊断及鉴别诊断具有重要的价值.

    作者:刘传荣;傅忠 刊期: 2008年第01期

  • 手背远端静脉逆向穿刺的临床观察

    静脉输液是临床治疗疾病的重要手段之一,它是护士必须熟练掌握的基本操作技能.在临床护理工作中许多老年患者,慢性疾病患者因长期反复静脉穿刺输液,血管受到严重损害,给输液造成极大困难.为提高静脉输液成功率,我们在工作中采用近心端向远心端进针的穿刺方法,取得良好效果,现介绍如下.

    作者:黄丽群;钟素兰 刊期: 2008年第01期

  • 新生儿股静脉血样采集方法改良的临床研究

    目的:对新生儿股静脉血样采集方法进行改良.方法:利用改良的股静脉血样采集法和传统血样采集方法分别对208例需血样标本的新生儿进行股静脉血样采集,并记录一次穿刺成功率.结果:试验组一次穿刺成功率(93.4%)明显高于对照组(54.9%)(P<0.01).结论:经过对传统血样采集法的改良,一次穿刺成功率明显提高,在临床上具有良好的推广价值.

    作者:朱建兵;龚牡俐;颜红宇;陈苏桂 刊期: 2008年第01期

  • 四次甲基二砜四胺与癫痫所致精神障碍临床分析

    目的:探讨四次甲基二砜四胺(TETS)所致精神障碍的临床特征,提高临床诊断水平,进而探讨TETS所致精神障碍的发生机制.方法:采用自编临床调查表,对28例TETS中毒所致精神障碍(研究组)和28例癫痫所致精神障碍(对照组)进行临床对照分析. 结果:两组间出现幻听、幻视、感知综合障碍、被害妄想、夸大妄想、情感迟钝、阵发性兴奋和冲动、睡眠障碍、自知力缺乏、脑电图异常等症状发生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均在抽搐减少或抽搐停止后出现精神症状;研究组以急性起病为主,对照组以慢性起病为主,两组间差异有非常显著的统计学意义(P<0.01);恐惧12例和顺行性遗忘13例仅出现在研究组及思维松弛11例仅出现在对照组,两组间差异均有非常显著的统计学意义(P<0.01);研究组误诊5例. 结论:两组病例的主要精神症状表现相同,但在起病形式及部分精神症状表现具有各自的特点;TETS所致精神障碍的发生机制与γ-氨基丁酸(GABA)有关.

    作者:蓝光心;左小云 刊期: 2008年第01期

  • 腹膜外翻预防阑尾切除术后切口感染的疗效观察

    目的:观察腹膜外翻预防阑尾切除术后切口感染的疗效.方法:对90例化脓,坏疽、穿孔性阑尾炎随机分别采用腹膜外翻保护切口污染和常规阑尾切除术后应用抗生素冲洗、切口放置胶片引流、不缝合等措施预防切口感染.结果:采用腹膜外翻手术组无1例切口感染,常规手术组有5例不同程度切口感染.结论:应用腹膜外翻保护切口预防阑尾切除术后切口感染有显著效果,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杨运添;王全胜 刊期: 2008年第01期

  • 乳腺Paget's病的诊断治疗(附25例报道)

    目的:探讨乳腺Paget's病的发病特点及临床表现、诊治方法.方法:对25例经手术和病理证实的乳腺Paget's病患者,从发病特点、临床表现、诊断治疗、预后等方面进行分析.结果: 乳腺Paget's病发病中位年龄为50岁,多数患者以乳头糜烂、乳头溢液为主要临床表现,乳腺癌改良根治术占全部手术的52.0%,1980年1月至1993年6月乳腺Paget's病占同期乳腺癌的1.87%,乳房有皮肤湿疹样改变的病变范围平均6.5cm×4.5cm, 5年生存率为68.8%;1993年7月至2006年12月乳腺Paget's病占同期乳腺癌的1.37%,乳房有皮肤湿疹样改变的病变范围平均4.8cm×3.5cm, 5年生存率为87.5%.结论: 乳腺Paget's病手术以乳腺癌改良根治术为主,近年来占同期乳腺癌的比例呈下降趋势,乳房皮肤湿疹样病变范围减小,5年生存率提高.

    作者:蒙象沛;谢元财 刊期: 2008年第01期

  • 急性等容性血液稀释联合控制性降压在肺癌根治术中的应用

    目的:探讨急性等容性血液稀释(ADH)联合控制性降压(CH)在肺癌根治术中应用的可行性和安全性.方法:选择60例行肺癌根治术病人,随机分成两组对比观察,A组行ADH+CH 于麻醉后手术前从肘正中静脉采血10~12ml/kg,同时快速输入采血量等量的胶体或采血量3倍的晶体,手术开始后用硝普钠0.5~6μg/kg·min行控制性降压,保持平均动脉压65mmHg左右.B组为对照组,采用常规方法.分别记录两组病人血液稀释前(T1)、血液稀释后(T2)、手术开始100min时(T3)、手术结束时(T4)的平均动脉压(MAP)、中心静脉压(CVP)、心率(HR).检测两组病人T1、T2、T3、T4时Hb、Hct、PLT,记录出血量与输血量.结果:出血量两组无明显差别,两组MAP、CVP无明显差别(P>0.05),A组未输异体血.A组Hb、Hct在T2、T3、T4期间与T1相比有显著降低(P<0.05),但在正常范围,B组无明显变化,两组对比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肺癌根治术中采用急性等容性血液稀释(ADH)联合控制性降压(CH)对病人的血流动力学无明显影响,可以提高病人对失血的耐受,可以减少手术输血,是安全可行的.

    作者:钟茂林;叶军明;刘金龙 刊期: 2008年第01期

  • 自拟丁香柿蒂承气汤治疗顽固性呃逆

    笔者自拟丁香柿蒂承气汤治疗顽固性呃逆,经临床多年应用验证,疗效满意,现报告如下.

    作者:黄东云;黄居森 刊期: 2008年第01期

  • 毫针蝶骨电极脑电图在癫痫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目的 :探讨毫针蝶骨电极脑电图在癫痫诊断中的临床应用价值. 方法:对153例临床诊断为癫痫和可疑癫痫的患者于发作间期行常规电极脑电图及毫针蝶骨电极脑电图描记,并对常规电极脑电图与常规加蝶骨电极脑电图的癫痫波检出率进行对比分析.结果:毫针蝶骨电极脑电图检出癫痫样波比常规电极脑电图检出癫痫样波明显提高,经SAS统计软件χ2检验,两者有显著性差异(P<0.01),尤其是复杂部分性发作及强直阵挛发作显著性差异更明显(P<0.01).此外发现:毫针蝶骨电极可对部分颞叶癫痫致痫灶作出准确定位.前颞棘波易使耳极活化导致耳极一侧各导出现高波幅正性尖波.结论:毫针蝶骨电极能对常规头皮电极不易探及的颞叶底部和内侧面的电活动进行较为满意的记录.而这些部位是常见的颞叶致痫灶,癫痫发病率高,因此毫针蝶骨电极可提高癫痫患者癫痫波的检出率,尤其提高复杂部分性发作及强直阵挛发作癫痫波的检出率,从而提高了脑电图对癫痫的诊断率.毫针蝶骨电极简便易操作,安全可靠,值得临床推广和应用,可作为短时间常规脑电图检查使用.

    作者:卢伟;于春华;曾娟华;尹佐林;刘招娣 刊期: 2008年第01期

  • 矫正眼镜对近视屈光不正青少年屈光演变的影响

    目的:探讨近视青少年不同程度的屈光矫正对屈光演变的影响. 方法:对11~12岁中度近视青少年1%托品卡胺快速散瞳验光 , 配镜处方根据第二天复验结果,第1、2、3组依次将单眼视力矫正到1.0、1.2、1.5,每组各20例,一年后同样方法测量其屈光度的变化,共计三年. 结果:各组患者近视屈光度均逐年增加,但第一组的平均每年增加度数明显低于第二组和第三组(P <0.01);第二组和第三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不同程度的屈光矫正对近视青少年屈光度演变过程有影响.过度矫正会加快青少年近视的发展.

    作者:罗宏志;唐鹏钧 刊期: 2008年第01期

  • 泡性中鼻甲并黏液囊肿1例报告

    患者,男,16岁.因反复双侧鼻塞、流脓涕伴头痛四年余,于2007年7月2日收入我科.查体: 生命体征稳定,心肺听诊无异常.双侧下鼻甲无肿大,左侧中鼻道可见少量粘脓性分泌物, 右侧中鼻甲呈球状肥大,表面光滑,粘膜充血,触之较硬,不易出血,麻黄素收缩效果差,其内侧紧压鼻中隔,鼻中隔受压向左偏,嗅裂及中鼻道难以窥及.

    作者:熊义豪;刘琳;刘小平 刊期: 2008年第01期

  • 暴发性胰腺炎早期手术治疗效果观察

    目的 : 探讨暴发性急性胰腺炎(FAP)早期治疗的效果.方法:对收治的FAP25例试用非手术和早期手术疗法进行治疗并观察疗效.结果:单纯非手术治疗3例无存活;非手术疗法结合血液滤过3例存活1例;非手术治疗无效作早期手术9例存活8例;血滤后手术治疗10例存活7例.总体生存率为64%(16/25).结论:FAP早期手术治疗能防止MODS继续发展,采用血滤等综合治疗能为手术和手术后恢复创造条件.

    作者:黄明福;刘建强;朱建光 刊期: 2008年第01期

  • 血液透析、血液灌流治疗小儿毒蕈中毒的护理

    毒蕈中毒是一种毒蛋白,为吲哚衍生物,毒力很强,可累及肾、肝、神经和血液系统等.其中肾脏受累比例较严重,急性肾衰竭发生率为66.5%~79.3% [1].我科自2005年4月至2007年6月治疗18例毒蕈中毒的患儿,取得一定的临床效果,现报告如下.

    作者:肖丽萍;刘筱兰;刘润秀;钟静静;卢和燕;李意华 刊期: 2008年第01期

  • 自发性低颅压综合征(附28例分析)

    自发性低颅压综合征,是以脑脊液减少,颅内压力减低为病理基础,以体位性头痛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组综合征,临床报道不多.我们于1999~2005年收治低颅压综合征28例,现报道如下.

    作者:唐修学;陈彩莲 刊期: 2008年第01期

  • 鼻内镜下等离子射频消融加下鼻甲骨折外移术治疗常年性变应性鼻炎

    目的:探讨治疗常年性变应性鼻炎的方法.方法:等离子射频消融鼻后下神经及筛前神经分布区域粘膜及下鼻甲骨折外移.结果:随访1年,有效率 90.3 %.结论:经鼻内镜下等离子射频消融加下鼻甲骨折外移术治疗常年性变应性鼻炎具有疗效显著,值得推广.

    作者:朱友莲;谢瑞昀 刊期: 2008年第01期

赣南医学院学报杂志

赣南医学院学报杂志

主管:赣南医学院

主办:赣南医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