钟俜;赖丽萍;赖庆文
患者,女,44岁,因下腹包块4个月,明显增大伴腹胀不适月余入院,患者既往体健,平素月经规律,16年前行双侧输卵管结扎术,入院查体,体温36.8℃,脉搏80次/分钟,呼吸20次/分钟,血压120/70mmHg,精神一般,体型消瘦,心肺无异常,腹隆,下腹触及一包块,如妊娠8个月子宫大小,无压痛及反跳痛.
作者:黄道兰;温雅兰 刊期: 2008年第02期
目的:观察高血压病患者左室肥厚与脉搏波传导速度(pulse wave velocity PWV)的相关性;方法:人选70例高血压病左室肥厚的患者测定其室间隔厚度(ivs),按其水平分为ivs>1.1cm组和ivs<1.1cm组,并测定两组PWV.结果:ivs>1.1cm组和ivs<1.1cm组比较,前者PWV明显比后者升高,两者达到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高血压左室肥厚与PWV存在相关性.
作者:余木生;杨惠敏 刊期: 2008年第02期
目的:研究选择性门静脉栓塞术(SPVE)在原发性肝癌治疗中的作用.方法:对5例不宜一期手术切除的中晚期肝癌患者先行SPVE,待肝功能恢复≥Child B级后,再行原发性肝癌二期切除术.观察SPVE成功例数、SPVE术后不良反应、栓塞前后肝叶体积变化、肝癌二期切除术病例数、术后肿瘤复发情况等.结果:SPVE共成功3例,其中2例行SPVE,1例行SPVE联合肝动脉栓塞化疗.1例患者SPVE后出现肝区隐痛不适.接受SPVE联合肝动脉栓塞化疗患者的肝功能降至Child C级,护肝治疗4周仍无改善.另2例SPVE成功的病例出现程度不同的肝功能减退,予护肝治疗2~3周后肝功能达Child B级.全部病例均未出现异位栓塞、局部出血、胆漏等并发症.SPVE后,栓塞侧肝叶体积渐缩小,非栓塞侧肝叶体积渐增大.SPVE后第2周时,栓塞侧肝叶体积较栓塞前缩小20.2%~32.8%,非栓塞侧肝叶体积增加28.2%~42.5%.2例SPVE成功的患者施行了肝癌二期切除术,术后恢复良好无并发症.接受肝癌二期切除术的2例患者分别于术后第6、17月出现肝癌肝内复发,术后第8、20月死亡.结论:SPVE较安全,它可扩大肝癌肝切除术的适应症,提高肝癌二期切除术的手术安全性.
作者:王小农;何晓;易坚;廖庚进;刘凤恩 刊期: 2008年第02期
目的:分析探讨超声诊断纵隔子宫早期妊娠的价值.方法:分析纵隔子宫早期妊娠的超声声像图特征性表现.重点观察子宫的位置、轮廓形态、测量体积大小,观察妊娠囊的位置.结果:完全纵隔子宫合并妊娠10例,妊娠囊着床在纵隔右侧宫腔6例,左侧宫腔4例;不完全纵隔子宫合并妊娠6例,妊娠囊着床在纵隔的右侧宫腔4例,左侧宫腔2例.纵切子宫见内膜延续不完整,可见两条内膜回声,不在同一水平线上,自子宫一侧将探头慢慢扫向对侧则先见一宫腔,然后消失再出现一宫腔;横切子宫见宫底横径较宽,妊娠囊偏于一侧宫腔,宫体内中央见条状的衰减分隔带,纵隔子宫的宫腔呈V字形,不全纵隔子宫宫腔呈Y字形.结论:超声检查能够很好显示出纵隔子宫早期妊娠的形态学特征,对纵隔子宫引起的不孕症史、反复流产、不明原因的早产、胎位异常等的诊断和鉴别诊断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谢丽珍;陈卫华;杨建勇;陈晓兰;王春秀;刘琴 刊期: 2008年第02期
目的:探讨应用体外冲击波碎石术急诊治疗输尿管结石嵌顿绞痛的适应症、方法.方法:对我院近3年来共收治的134例输尿管结石嵌顿绞痛病人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经1次ESWL治疗成功者118例(89.5%),经1次ESWL治疗绞痛缓解者122例(94%),绝大多数患者在ESWL治疗开始后均8~12min(冲击350~550次后)即绞痛缓解,并可在B超定位下见结石影粉碎散开或消失.结论:只要熟练掌握体外冲击波碎石术.并在准确定位的情况下,对急性输尿管结石嵌顿伴绞痛患者采取急诊ESWL将得到良好的疗效.
作者:梁荣芳;彭伟雄;王心吉 刊期: 2008年第02期
随着泌尿系(肾、输尿管、膀胱、前列腺)各种手术及外伤机会增加,血尿及膀胱血块越来越常见,我院两年来应用B超诊断膀胱内血块28例,经临床及手术证实,现将其声像图特征分析报告如下.
作者:卢环;凌月蓉;王俊;宋建明;陈燕玲;葛贻珑 刊期: 2008年第02期
我院自1996~2007年施行食管癌手术325例,发生胃排空障碍8例,发生率2.5%,现总结诊治经验报告如下.
作者:陈东方;王新妹 刊期: 2008年第02期
本文从我国目前肝吸虫病的地域分布特点和规律人手,对比了全国各地人体肝吸虫病现状调查,对人体肝吸虫病生活史及其发展趋势在地域分布特点和规律方面进行了综述,分析了我国人体肝吸虫病的流行现状和态势,为制定防治对策提供科学依据.
作者:李坊贞;张文斌 刊期: 2008年第02期
目的:分析火焰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测定生活饮用水中镁的测量不确定度.方法:找出影响不确定度的因素并对其进行分析,评估.结果:对火焰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测定生活饮用水中镁的含量得出了测量不确定度.结论:分析了使用标准曲线法定量这一类型不确定度的计算方法和步骤,在实际工作中有较强的实用价值.
作者:李银保;邓婷;彭湘君;刘霞;余磊 刊期: 2008年第02期
目的:探讨可吸收螺钉在踝部骨折中应用的优越性.方法:将需要手术的26例踝部骨折患者采用可吸收螺钉做内固定材料.结果:经过随访,26例患者均获得满意的手术效果,踝关节活动功能正常.结论:踝部骨折是关节内骨折,需解剖复位及早期功能锻炼,可吸收螺钉是治疗踝部骨折的理想内固定物.
作者:陈序汉 刊期: 2008年第02期
目的:探讨中医辨证分型治疗与中医结合西酞普兰治疗溃疡性结肠炎(UC)伴抑郁症的临床疗效.方法:将49例溃疡性结肠炎伴抑郁症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24例和治疗组25例,对照组予单纯中医辨证分型治疗;治疗组予中医辨证分型加西酞普兰治疗,疗程8周,比较2组疗效.结果:治疗组治愈率36.0%,总有效率92.0%;对照组治愈率20.8%,总有效率66.7%.治疗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中医辨证分型结合西酞普兰治疗溃疡性结肠炎(UC)伴抑郁症的疗效优于中医内科常规辨证分型治疗.
作者:谢有权;罗启年;王春丁;陈巧平;何小燕;李华静 刊期: 2008年第02期
外伤性后尿道狭窄是尿道修复中较棘手的问题,虽然手术方法较多,但术后并发症率及复发率仍较高.2000年1月至2007年12月,我们应用Foley管牵引固定尿道拖入术治疗外伤性后尿道狭窄或闭锁12例,效果满意.
作者:张敬智;曾丽霞;袁媛英;邱国秀 刊期: 2008年第02期
小儿反复下呼吸道感染是指反复发生各种支气管炎、肺炎.婴幼儿每年至少患病3次,3岁以上小儿每年至少患病2次.临床上西医多采用转移因子、胸腺素、卡介素等生物制品类免疫调节剂来预防,但效果往往不是很好.笔者根据有关文献资料.
作者:刘钦福 刊期: 2008年第02期
目的:探讨一种简便、高效、可行的手部皮肤消毒剂,用于护士在集中治疗护理操作时手部皮肤消毒.方法:选择30名临床护士,分别采用肥皂洗手、优氯净擦手、洁芙柔擦手,并进行实验比较,采样本菌落计数.结果:优氯净的消毒效果和洁芙柔的消毒效果都明显优于肥皂洗手(P均0.01),洁芙柔的消毒效果和优氯净的消毒效果比较无明显差异(细菌菌落数分别为1.93±1.34和2.27±2.03)(P<0.05),优氯净消毒合格率为96.7%,洁芙柔为100%.结论:洁芙柔擦拭双手消毒效果强、简便、护肤,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黄月红;钟素兰;谢忠华 刊期: 2008年第02期
目的:为了提高先天性心脏介入手术的成功率,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总结其护理经验.方法:通过对120例先天性心脏病人行充分的术前护理,正确的术中配合,严密的术后病情观察及护理,详细的健康教育及出院指导.结果:120例介入治疗患者效果满意,除1例行外科治疗,其余均痊愈出院.结论:介入治疗是治疗先天性心脏病的有效方法,严格选择适应证和术前充分准备是治疗成功的前提,对先天性心脏病介入手术行全程护理,可提高护理人员的专科业务素质和护理工作成效,对保证介入诊治手术顺利进行,预防和减少并发症发生有重要意义.
作者:赖小芳 刊期: 2008年第02期
目的:探讨气管插管及气管切开术后患者通过抬高床头15°~30°,改变胃管置管的方向,提高一次置管的成功率.方法:160例气管插管及气管切开术后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各80例,对照组按照传统方法置管,实验组置管采用抬高床头15°~30°,当胃管插至12~16cm时旋转胃管180°后直接插入所需长度,比较两组一次置管的成功率.结果:对照组一次置管成功率53.75%,实验组一次置管成功率97.5%,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结论:改良法操作简单方便,可提高置管成功率,减轻患者的痛苦,同时可减少粘膜损伤率和肺部感染.
作者:邱志琛;黄小曼;董仁妹 刊期: 2008年第02期
目的:评价血管内覆膜支架治疗急性主动脉夹层的可行性和疗效.方法:急性主动脉夹层6例,男5例,女1例,平均年龄49.2±9.8岁.经CT增强扫描或磁共振成像确诊.所有患者均为Stanford B型.切开右侧股动脉置入覆膜血管内支架,封堵原发破口.置入后重复造影检查.随访行超声心动图或CT检查.结果:支架置入全部成功,术后即刻造影5例无内漏,1例见少量内漏.降主动脉及腹主动脉真腔均明显扩大,远端降主动脉及分支供血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围手术期无死亡病例及严重并发症发生.术后随访:所有患者降主动脉及腹主动脉真腔扩大,1例有内漏者,无加重.结论:血管内支架治疗急性主动脉夹层具有良好的近期治疗效果,远期疗效有待进一步观察.
作者:严章林;廖伟;钟一鸣;谢东明;廖永玲;阳贻红;王小萍 刊期: 2008年第02期
目的:探讨成分输血在抢救产科DIC中的临床使用.方法:回顾性分析产科DIC病人18例,对其成分输血组进行分析及观察效果.结果:两组输血后血液学指标进行比较,成份输血组效果优于输全血组(P<0.05),有临床价值.结论:成分输血的不良反应少,止血效果迅速,是目前抢救产科DIC的有效手段.
作者:尹琳;喻敏 刊期: 2008年第02期
目的:比较两种方法检测抗ds-DNA抗体的敏感性和特异性.方法:用免疫印迹法(IBT)和快速斑点免疫金渗滤法(DIGFA)同时检测109份活动期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患者血液标本,并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进行确证.结果:IBT法和DIGFA法检测抗ds-DNA的敏感性均为100%,阳性率分别为77.1%、85.3%,特异性分别为92.6%、59.3%.结论:IBT法与DIGFA法敏感性相同,阳性率比DIGFA法低,但特异性明显高于DIGFA法.
作者:李立明;李金玉 刊期: 2008年第02期
目的:改进清洁灌肠方法,提高清洁灌肠的效果.方法:将100例需清洁灌肠患者,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用一次性输液吊瓶清洁灌肠法.对照组采用传统的清洁灌肠方法.结果:观察组灌肠液量较对照组多,外溢少,肠道清洁效果较对照组好.结论:一次性输液吊瓶清洁灌肠法可提高清洁灌肠的效果.
作者:尹银凤;肖建文 刊期: 2008年第0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