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32例原发性腹膜后肿瘤临床诊治分析

张国生;王晓俊;王向

关键词:原发性, 腹膜后肿瘤, 肿瘤临床, 术后复发率, 软组织肿瘤, 手术治疗, 手术切除, 全身肿瘤, 高发年龄, 发病率, 诊治, 入口, 平面, 骨盆, 方法, 病人
摘要:原发性腹膜后肿瘤(PRT)是指原发于膈平面至骨盆入口处的非腹膜后器的肿瘤,该病发病率低,仅占全身肿瘤的0.07%~0.20%[1],占全身软组织肿瘤的10%~20%,高发年龄为50~60岁,约60%~85%为恶性,术后复发率高达60%~90%[2],但手术切除仍是有效的根治方法.我院自1985~2005年收治经手术治疗32例病人,现对其诊治情况分析如下.
赣南医学院学报杂志相关文献
  • 加味二仙汤颗粒剂防治去势大鼠骨质疏松症的实验研究

    目的:探讨加味二仙汤对去势大鼠骨质疏松症的防治作用,并揭示其作用机制.方法:成年雌性SD大鼠100只,随机分为五组,分别为正常对照组、病理模型组、雌激素治疗组、加味二仙汤剂治疗组、加味二仙汤颗粒剂治疗组,采取切除双侧卵巢进行骨质疏松症造模,分别给药喂养,在4、13周后每组各取10只大鼠处死,摘取第五腰椎经处理后,分别观察骨组织形态计量变化.结果:给药4、13周后,雌激素治疗组与病理模型组相比骨小梁面积百分比、骨小梁厚度、骨小梁间距均有统计学意义,表现出一定骨保护作用.给药4周、13周后加味二仙汤治疗组与病理模型组相比骨小梁面积百分比、骨小梁厚度、骨小梁间距均有统计学意义,颗粒剂治疗组与汤剂治疗组对比,无显著差异.结论:加味二仙汤能明显改善去势大鼠骨形态计量学指标,其机理是通过刺激成骨细胞生长,抑制破骨细胞活性,并抑制高转换型骨代谢趋势来实现.加味二仙汤颗粒剂防治女性绝经后骨质疏松症具有较高推广价值.

    作者:熊昌盛;吴峰;何凤春;谭敏秀;陈希聪 刊期: 2008年第06期

  • CT介入下突出物内外注射胶原酶治疗非包含型腰椎间盘突出症64例分析

    目的:研究CT介入下突出物内外注射胶原酶治疗非包含型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有效性.方法:64例非包含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在CT介入下行针内针技术经小关节内侧缘穿刺达突出物内外,分别于突出物内外注射胶原酶200~600u、600~1200u.观察患者术后6天、1月、6月疗效及相关并发症,术后6月以上复查CT行突出物缩小程度评定.结果:术后6天、1月、6月优良率分别为56.2%、85.9%、95.3%.突出物缩小程度:重度:73.1%;中度:19.2%;轻度:7.7%.结论:CT介入下突出物内外注射胶原酶治疗非包含型腰椎间盘突出症疗效好,尤其适合突出较大患者,术后影像改变明显,并发症少.

    作者:魏俊;温新院;付敏;刘勇;唐金红 刊期: 2008年第06期

  • 自制软枕预防乳腺癌术后上肢淋巴水肿的临床应用

    目的:应用自制软枕,预防或减少乳腺癌术后患侧上肢淋巴水肿的发生.方法:乳腺癌改良根治术后患者给予自制软枕抬高患侧上肢.结果:(1)病人患侧上胶水肿病例减少.(2)发生水肿者的持续天数明显减少.(3)术后疼痛天数明显减少.结论:使用自制软枕可减少乳腺癌术后患侧上肢淋巴水肿的发生,且可使水肿程度和疼痛程度减轻,患者感觉舒适,具有一定使用价值.

    作者:石远程;仲香兰;刘兴燕;林琳 刊期: 2008年第06期

  • 继发性闭经不孕患者的临床分析

    目的:观察继发性闭经不孕患者的内分泌特征及卵泡发育排卵情况.方法:对62例继发性闭经不孕患者进行电化学发光法测定血清FSH、LH、E2、T、Prl,超声检查卵泡发育情况并监测排卵.结果:62例患者中L,H/FSH≥2者占67.7%,高T占20.97%,卵巢呈多囊卵巢(PCO)占93.55%,按照2003年鹿特丹欧洲生殖联会修订的标准,多囊卵巢综合征(PCOS)占继发性闭经患者的93.55%,无1例排卵.结论:继发性闭经、PCO、排卵障碍为PCOS的主要临床特征,PCOS患者中内分泌异常以LH/FSH/≥2为主,治疗上以降低高LH、高T激素水平,建立正常月经,恢复排卵为首选药物.

    作者:丁小红;刘湘萍;黄小玲 刊期: 2008年第06期

  • 15例毒蕈中毒患者的急救护理体会

    在广大山区农村和乡镇,误食蘑菇中毒的事件比较普遍,城市居民则多食用混杂大干蘑菇而发生中毒,几乎每年都有严重中毒致死报告,曾经被作为多发性食物中毒的原因之一[1].我院急诊科从2007年4月~2008年7月治疗15例毒蕈中毒患者,治愈率达86.6%,取得满意效果,现将护理体会总结如下.

    作者:陈根秀;宋祥金;曾书琴 刊期: 2008年第06期

  • 产前应用地塞米松预防早产儿肺透明膜病分析

    目的:探讨产前使用地塞米松预防早产儿肺透明膜病(HMD)的应用价值.方法:对110例产前使用地塞米松早产儿与50例未使用地塞米松早产儿肺透明膜病的发病率进行对照分析.其中110例产前使用地塞米松早产儿为观察组,50例未使用地塞米松组为对照组.结果:观察组110例肺透明膜病9例(8.18%),对照组50例发病12例(24%),两者比较差异有显著性.结论:新生儿肺透明膜病是新生儿死亡的重要原因,预防HMD降低该病的发病率对降低围产儿死亡率具有重要意义,而产前使用地塞米松可有效降低肺透明膜病的发生.

    作者:周建军;肖一平 刊期: 2008年第06期

  • 颞部发际小切口治疗单纯颧弓M型骨折体会

    颧骨颧弓位于面部突出的部位,是面部骨折的好发区域.颧骨的颞突与颞骨的颧突连接成颧弓,较细窄,常单独发生骨折.由于其位置较深,临床上复位比较困难.复位方法有口内和口外两种径路.

    作者:饶坚;曾素英;李兰英 刊期: 2008年第06期

  • 腰椎间盘镜下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80例临床分析

    目的:研究腰椎间盘镜下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手术操作方法,探讨手术适应症,分析临床效果.方法: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80例,均在腰椎间盘镜下完成突出节段腰椎问盘髓核摘除术.结果:本组80例患者,随访时间6~24个月,疗效评定:优65例,良8例,可4例,差3例.结论:腰椎间盘镜下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是一种损伤小、出血少的微创手术.严格掌握适应症才能取得满意的临床效果.

    作者:陈焕诗;许峰;金伟 刊期: 2008年第06期

  • 腹腔镜手术治疗输卵管间质部妊娠12例临床分析

    异位妊娠是目前妇科腹腔镜手术好的适应症,而输卵管间质部妊娠是异位妊娠中一种,由于输卵管间质部妊娠位置特殊,其早期症状不明显,一旦破裂,出血较多,极易发生失血性休克,危及生命,处理不当很容易造成不良后果.以往输卵管间质部妊娠主要以开腹手术行子宫角切除为主,为探讨腹腔镜手术在治疗输卵管问质部妊娠中的安全性及效果.

    作者:杨素琴;张华;盛铭 刊期: 2008年第06期

  • 早期干预对早产儿智能发育的影响

    本文选择了我院儿童保健门诊进行健康体检的早产儿,采取早期教育干预方法,对早产儿进行了连续两年的随防干预,以探讨早期干预对早产儿智能发育的影响.

    作者:邱文英 刊期: 2008年第06期

  • 胃癌选择性D3清除术的临床探讨

    目的:分析胃癌患者施行选择性D3清除术的必要性.方法:回顾性研究近五年来诊治的各部位胃癌183例,其中行D3清除术122例,D2术33例,D1术2例,姑息性切除14例,未能切除12例.其中行D3清除术者取第二、三站淋巴结作病理学检查,共检获第二、三站淋巴结总数为1 632枚,平均每例检获13.4枚.分析第二、三站淋巴结转移度与胃癌分化程度、浸润深度及与病灶大小的关系.结果:本组122例D3清除术中,低分化-未分化癌62例,中-高分化癌60例,第二、三站淋巴结的转移率分别为67.7%(42/62)和46.7%(28/60),两者比较P<0.01;转移度分别为52.2%(485/930)和47.6%(334/702),转移度有显著性差异(P<0.05).浸润深度不同时淋巴结转移度分别为T1期0(0/26),T2期35.3%(178/504),T3期56.3%(401/712),T4期61.5%(240/390),浸润深度间经多个率的比较,有极显著性差异(P<0.005).病灶大小按<3cm、3~5cm、>5cm分类,其淋巴结转移度分别为54.4%(245/450)、50%(310/620)、47%(264/562),其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胃癌分化程度越低、浸润深度越深,其胃周第二、三站淋巴结转移度越高,而病灶大小与淋巴结转移度的关系不肯定.由于国人胃癌患者就诊时以Ⅱ~Ⅳ期居多,因此,对分化程度低和/或浸润深度深者不管病灶大小,建议行D3淋巴结清除术,而非D2清除术.

    作者:张炜;崔洪尊;金德;嵇振岭 刊期: 2008年第06期

  • 新生儿窒息的抢救

    新生儿窒息是指胎儿因缺氧发生宫内窘迫的症状,是围产期婴儿残废的主要原因,也是分娩后产科的危重急病.窒息可引起呼吸循环系统、中枢神经系统及代谢功能障碍等一毓综合症.

    作者:刘园 刊期: 2008年第06期

  • DSA技术在输卵管造影和再通术中的应用

    目的:探讨DSA技术在选择性输卵管造影(SSG)和通水术(FTR)中的应用及诊治输卵管梗阻方面的安全性、有效性及提高输卵管疏通率,并做出评价.方法:对202例输卵管梗阻性不孕患者进行SSG,梗阻者进行FTR,观察分析造影和通水情况.结果:DSA技术应用于选择性输卵管造影和通水术不但可以代替传统的子宫输卵管碘油造影及通水术,也为子宫输卵管阻塞病变的介入治疗提供了安全、有效的途径.结论:DSA下的子宫输卵管造影和通水术是一项值得推广的技术.

    作者:陈友佳;田云飞;宋于生;邹嵩 刊期: 2008年第06期

  • 2040例暴露后狂犬病预防流行病学调查分析

    目的:通过了解人群暴露后病例的流行特征及处理规程,阐明暴露后预防狂犬病应采取的正确方法.方法:对2040例暴露后狂犬病预防进行回顾性流行病学调查分析.结果:2040例暴露后狂犬病预防回顾性流行病学调查表明,人群年龄分布以10~50岁较多,占65.4%,职业分布以学生、农民居多,占59.9%,时间分布以5~8月份居多,占44.5%;98.3%的病例在48h内即到犬伤门诊求诊;犬类伤害占85.7%,占据主要位置;伤害的部位以下肢为主、Ⅲ度与Ⅱ度伤占绝大多数.结论:加强狂犬病预防的健康教育,实施暴露后的规范处理和在高发疫区暴露前的基础免疫,是预防狂犬病的关键手段.

    作者:薛斌;李媛媛 刊期: 2008年第06期

  • 无柄解剖型人工髋关节置换术的临床应用研究

    目的:探讨无柄解剖型人工髋关节置换术的适应症及效果.方法:通过对17例临床病例3~36个月的治疗观察,进行疗效评价和总结.结果:无柄解剖型人工髋关节置换术术后假体即可达到机械稳定,后期通过骨长人形成生物学稳定;关节功能接近正常生理状态.结论:无柄解剖型人工髋关节置换术作为一种过渡性治疗手段,适用于股骨颈完整的低龄髋关节疾病及创伤患者,且疗效肯定.可大大减小后期翻修难度,保证翻修质量.

    作者:刘午阳;高辉;姬广林;温煦;何澄;赖光松;吴东保 刊期: 2008年第06期

  • 不同分娩方式对宫颈慢性炎症的影响

    1资料和方法1.1对象收集2005年5月~2008年5月在我站进行妇科病普查,生育过一孩的已婚育龄妇女1005例,年龄21~47岁,孕次1~7次.

    作者:郭丽娜 刊期: 2008年第06期

  • 上消化道出血患者的院前急救护理体会

    上消化道出血是院前急救中常见急症之一,典型表现为呕血、柏油样便和低血容量休克.少数病人以心悸、四肢厥冷、晕厥等休克症状为先驱表现,呼救时已多处严重失血的休克状态,病人失血量已达30%~40%,因此,快速而有效的院前急救护理,是挽救患者生命的关键.

    作者:古慧萍;曾俊权 刊期: 2008年第06期

  • 干扰素联合糖皮质激素治疗伴肝炎病毒感染的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26例临床观察

    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diopathic thrombocytopentic purpura)是临床血液学上一种常见的自身免疫性出血性疾病,目前糖皮质激素是治疗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的首选治疗方法.

    作者:李金凤;邓瑜君;肖为;胡飞;罗萍;胡苏;黄燕 刊期: 2008年第06期

  • 乳腺癌非对称准直器四分之一切线野结合电子线照射技术应用研究

    目的:研究比较乳腺癌非对称准直器四分之一野切线照射技术与乳腺癌非对称准直器四分之一切线野结合电子线照射技术优缺点.方法:利用大恒STAR2000三维治疗计划系统在同1例乳腺癌病例中,在同一等中心,同样的照射野,同样的挡铅,分别采用两种胸壁照射技术进行计划设计,剂量计算,比较两者的等剂量曲线、剂量体积分布.结果:两种照射技术模式设计的计划均能满足临床要求,同一截面的等剂量分布略有不同,剂量体积分布非对称准直器四分之一切线野结合电子线照射技术优于非对称准直器四分之一野切线照射技术.结论:与非对称准直器四分之一野切线照射技术相比虽然非对称准直器四分之一切线野结合电子线照射技术在放疗计划设计上复杂一点,需多做一个电子线模,但这种放射技术能在不影响靶区体积照射剂量的情况下适当的减少了正常组织如心、肺等的照射,更好的保护正常组织.

    作者:邱凌平 刊期: 2008年第06期

  • 酒石酸布托啡诺在剖宫产术后硬膜外镇痛的应用

    目的:观察布托啡诺在剖宫产术后病人自控硬膜外镇痛(PCEA)的效果与不良反应并与吗啡相比较.方法:将180例剖宫产病人分为布托啡诺组(A组)与吗啡组(B组),分别行硬膜外镇痛(PCEA),比较两组病人的镇痛效果与不良反应.结果:(1)镇痛效果评分两组无统计学意义(P>0.05);(2)不良反应:A组呕吐、尿潴留、皮肤骚痒明显低于B组,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布托啡诺用于硬膜外镇痛(PCEA)效果好,呕吐、尿潴留、皮肤骚痒等不良反应发生率低,安全性高.

    作者:毕生龙;丁称生;李帆 刊期: 2008年第06期

赣南医学院学报杂志

赣南医学院学报杂志

主管:赣南医学院

主办:赣南医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