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多普勒组织成像技术的应用与进展

叶军;陈卫华;肖文胜;任苓;葛贻珑;谢谨捷;游宇光;凌月蓉

关键词:多普勒组织成像技术, 心肌组织速度成像, 心肌组织成像, 心室壁运动, 超声心动图, 心肌显像, 定量分析, 新技术, 无创性
摘要:多普勒组织成像(Doppler Tissue Imaging,DTI)目前主要用于心肌组织成像,又称为多普勒心肌显像(Doppler Myocardial Imaging,DMI)或心肌组织速度成像(Tissue Velocity Imaging,TVI).是近年来发展起来的一种无创性定量分析心室壁运动的超声心动图新技术.
赣南医学院学报杂志相关文献
  • 雄激素补充治疗PADAM观察

    目的:探讨雄激素补充治疗PADAM的作用.方法:36例PADAM患者随机分成两组,20例口服十一酸睾酮,16口服安慰剂,测定血睾酮水平,记录PASAM症状评分.结果:十一酸睾酮组PASAM症状评分总分明显下降,血睾酮水平明显升高.结论:十一酸睾酮治疗PADAM是一种安全、有效的雄激素补充治疗方法.

    作者:曾永光;冯建华;邝世航;方玉林;区向阳 刊期: 2005年第03期

  • 拉米夫定联合苦参素治疗慢性乙型肝炎45例

    目的:评价拉米夫定(LMD)联合苦参素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疗效.方法:将86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随机分成两组,治疗组45例,给予LNMD每天100mg口服1年,联合苦素参注射液600mg静滴,每日2次,用2个月后改苦参素片0.2,每日三次口服4个月.对照组41例单用干扰素α-2b5MU肌注每周3次,疗程1年.主要观察患者治疗前后的临床症状体征、肝功能、病毒复制指标的变化.结果:疗程结束时治疗组临床症状体征的缓解率为88.89%,生化应答率为88.89%,HBeAg阴转率为57.78%,HBV DNA阴转率为88.89%;对照组以上指标分别为47.78%、34.15%、48.78%.两组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拉米夫定联合苦参素治疗慢性乙型肝炎能迅速改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的症状体征,有效抑制HBV DNA的复制,促进HBeAg/抗HBe的转换.

    作者:朱华勇;刘勇;叶小艳 刊期: 2005年第03期

  • 妊娠高血压综合征对母婴的危害

    目的:探讨妊娠高血压综合征对母婴的危害.方法:将124例妊娠高血压综合征行剖宫产病例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妊娠高血压综合征对母亲的危害是多器官,且严重,抢救及时是可逆,对婴儿的危害在体重、窒息方面,也很严重,有许多是不可逆,远期亦有危害.结论:早期、系统、定期的产前检查可及时发现、预防妊娠高血压综合征及并发症,减轻对母婴的危害.

    作者:张玉凤;朝葵;刘书莲 刊期: 2005年第03期

  • 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围手术期护理

    通过108例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患者的护理,认为主要护理经验有术前应充分做好心理护理,讲解麻醉及手术相关知识,减轻患者心理负担;术后密切观察病人的腹部体征、腹腔引流液的性质,及时发现胆漏、腔腔内出血等并发症,及时给予处理是提高手术治愈率,保证病人获得良好预后的关键.

    作者:刘长英 刊期: 2005年第03期

  • 腹股沟巨大复发疝无张力修补术式选择及决策

    目的:探讨腹股沟巨大复发疝无张力修补术的术式选择及决策.方法:选择61例年龄65岁以上年龄组,用疝环充填式无张力修补巨大疝,疝内环口均大于5cm,腹横筋膜缺损萎缩,内口边境不清,无明显内环口界限,行单丝聚丙烯网片无张力修补(Lichtenstein).结果:全组均痊愈,平均住院15d,早5d出院,3例发生术后尿潴留.随访18~24月无复发.结论:无张力疝修补作为腹股沟疝的金标准,具有操作简便省时,创伤小,复发率低,修补符合腹股沟管的正常生理要求及形态特点,尤其适用于后壁薄弱,缺损大,张力疝修补多次复发,并发症多的患者.故术式选择及术中决策在此类患者中显得十分重要,它直接影像患者术后的康复.

    作者:张华林 刊期: 2005年第03期

  • TURP与TUVP联合应用治疗重度前列腺增生症(附35例报告)

    目的:探讨重度前列腺增生症的有效治疗方法.方法:分析35例重度前列腺增生症采用经尿道前列腺电切术与经尿道前列腺电汽化术联合应用的临床资料.结果:35例患者手术成功,手术时间50~120分钟,平均90分钟.术后48小时内拔除尿管,排尿均通畅.随访6~12个月,平均8个月.尿道狭窄1例,暂时性尿失禁2例.结论:经尿道前列腺电切术与经尿道前列腺电汽化术联合应用治疗前列腺增生症兼两者优点,是治疗重度前列腺增生症疗效好、并发症少的有效方法.

    作者:温钦;熊炜 刊期: 2005年第03期

  • MRI动态增强在诊断垂体微腺瘤中的应用

    目的:探讨MRI动态增强在诊断垂体微腺瘤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49例经实验室、影像学及临床诊断为垂体微腺瘤的病例,分析其在平扫、动态增强及延迟扫描的MR信号改变特点.结果:(1)平扫:1例正常(垂体信号及形态未见异常改变)占2.0%;39例垂体柄偏移,占79.6%;36例垂体内有低信号改变,占73.5%,13例呈等信号,占26.5%;34例垂体局限性向上突起,占69.4%.(2)动态增强47例,垂体瘤早期强化延迟,占95.9%,瘤体intensity-flow曲线峰值在70~100s.(3)延迟扫描35例,垂体肿瘤信号稍低于正常垂体组织,14与正常垂体组织基本一致.结论:动态增强,特别是在增强早期对诊断垂体瘤具有较高准确性,平扫+动态增强可作为影像学诊断垂体微腺瘤的常规检查方法.

    作者:陈科;蔡越飞;王青云 刊期: 2005年第03期

  • 超胸顶及颈部食管胃机械吻合的临床应用研究

    目的:总结我院近三年应用吻合器重建消化道的临床经验,探讨食管吻合器在超胸顶及颈部食管重建术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我院近三年食管癌、贲门癌手术病人,采用上海产GF-Ⅰ型吻合器行食管胃吻合128例,其中56例行超胸顶或颈部食管胃吻合消化道重建术,占同期应用吻合器行食管重建术病例的43.75%.结果:全组均顺利地完成了手术治疗,2例术后发生吻合口瘘,4例术后三个月出现中度吻合口狭窄,出现以上并发症者均为胸内食管胃吻合病人,其他病人术后均无严重并发症,127例痊愈出院.结论:应用食管吻合器重建消化道可增加手术安全系数,减少手术并发症.超胸顶或颈部机械吻合方法具有操作简单,创面污染机会少,吻合可靠,手术时间短,病人住院费用减少,对呼吸循环的影响减少,吻合口瘘或狭窄及其他并发症发生率减少等优点,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谢春发;李章红;江柏青;李树林;熊健宪 刊期: 2005年第03期

  • 高乌甲素及利多卡因在人工流产术中的应用(附95例分析)

    目的:探讨高乌甲素及利多卡因在人工流产术中镇痛的可靠性及实用性.方法:观察组95例早期妊娠者(孕70天内)在高乌甲素及利多卡因镇痛下行人工流产术,对照组101例在异丙酚静脉全麻下行人工流产术;比较两组术中镇痛效果、宫颈松驰程度、手术时间、术中出血、人流综合征发生率及手术费用等情况.结果:二组镇痛效果无明显差异(P>0.05),观察组宫颈松驰效果优于对照组(P<0.001),术中出血、手术时间及术中费用均少于对照组(P<0.001),而人流综合征发生率(5.2%)高于异丙酚组.结论:高乌甲素利多卡因用于人工流产术中镇痛效果明显,经济实用,但须注意预防人流综合征的发生,可在有条件的基层医院及计划生育服务站普及应用.

    作者:董兰菊;钟佩红;全玉;徐晓武 刊期: 2005年第03期

  • 异丙酚芬太尼阿托品施行无痛结扎的观察

    目的:观察异丙酚联合芬太尼、阿托品用于输卵管绝育术的镇痛效果,副作用.方法:200例要求做输卵管绝育术者随机分成观察组(异丙酚联合芬太尼、阿托品静脉麻醉)和对照组(1%普鲁卡因局部麻醉),观察两组的镇痛效果,监测观察组呼吸循环系统的变化.结果:观察组镇痛效果显著,有效率达100%,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显著性(P<0.01),对呼吸循环系统有轻度抑制作用.结论:三种药物联合使用可以取长补短,增强麻醉镇痛效果,减少副作用,用于输卵管绝育术可达到无痛结扎的满意效果.

    作者:刘书钥 刊期: 2005年第03期

  • 老年人急性心肌梗死52例临床分析

    目的:讨论老年人急性心肌梗死的临床特点,提高老年人急性心肌梗死的诊治水平.方法:回顾分析52例老年人急性心肌梗死的临床表现及发病特点.结果:52例临床表现各异,46例好转出院,6例死亡,误诊、漏诊6例.结论:老年人急性心肌梗死具有以下特点:①症状不典型及无痛型较多,患急性心肌梗死时常伴有多种疾病,病情相互影响,如警惕性不高极易误诊、漏诊;②并发症多;③死亡率高.早期确诊本病的关键在于提高本病的认识和警惕性.

    作者:袁宾;郭青华 刊期: 2005年第03期

  • 外伤性泪小管断裂吻合术的临床探讨

    目的:探讨外伤性泪小管断裂的手术治疗方法.方法:利用硬膜外麻醉导管作为支撑物手术治疗外伤性泪小管断裂,30例下小管断裂伤均行一期泪小管吻合术,同时插入硬膜外麻醉导管.结果:随访3~6月,30例下泪小管断裂伤均获治愈,并且在麻醉导管留置期间无明显异物刺激感.结论:硬膜外麻醉导管是泪小管断裂吻合术中的一种理想的支撑物.

    作者:张守遐 刊期: 2005年第03期

  • 结肠癌合并肠梗阻38例的手术治疗体会

    目的:探讨结肠癌合并肠梗阻的手术治疗方法及效果.方法:对38例结肠癌合并肠梗阻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对38例中完全性肠梗阻14例,不完全性肠梗阻24例,梗阻时间2~8天.肿瘤位于升结肠7例,横结肠3例,结肠肝曲2例,结肠脾曲3例,降结肠16例,乙状结肠7例,行一期切除吻合术25例,二期手术6例,结肠次切除回结肠吻合术3例,永久性结肠造口2例,肠捷径手术2例.无发生吻合漏,无手术死亡病例.结论:掌握手术时机,术式选择,以及做好术前准备,术中管内的冲洗和术后的治疗是提高手术成功率的关键.

    作者:傅云 刊期: 2005年第03期

  • 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治疗重要进展

    在经济发达国家,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ARMD)是60岁以上病人中心视力永久丧失的首要病因.其中以脉络膜新生血管成为视力丧失的主要原因,因而如何成功地直接抑制新生血管生长,或引起血管内皮死亡而不影响RPE的修复成为治疗ARMD的主要发展方向,然而目前多数治疗效果并不十分理想,本文将目前正在研究的一些治疗ARMD重要进展综述如下.

    作者:蒋贻平;曾祥云;刘万蓉;陈睿云 刊期: 2005年第03期

  • 硅胶囊假体隆乳术的护理

    目的:探讨硅胶囊假体隆乳术的护理要点.方法:回顾性分析及总结56例硅胶囊假体隆乳术的护理方法及其效果.结果:应用硅胶囊假体隆乳术56例,随访2~4年,除1例发生并发症外,其它求诊者隆乳效果逼真,无不良反应.结论:对隆乳术患者实施完善的护理措施能使病人顺利度过手术期,减少并发症,提高成功率.

    作者:魏立繁 刊期: 2005年第03期

  • 儿童阑尾炎手术切口选择和感染的关系

    急性阑尾炎是外科的常见病,居各种急腹症之首,儿童阑尾炎是指2~14岁儿童的所发生的阑尾炎,绝大多数手术后均能治愈,但是由于儿童的一系列特殊性,使得术后并发症与成人不尽相同,尤其是术后的切口感染较成人多见.回顾我院1999年~2004年6月共收治儿童阑尾炎85例,均手术治疗痊愈.笔者发现右下腹直肌切口较传统的麦氏切口感染率低,现报告如下.

    作者:贺亚河;李炎林;李小飞 刊期: 2005年第03期

  • 外固定架联合有限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严重粉碎和开放性胫骨Pilon骨折初步报告

    目的:探讨采用外固定架联合有限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严重粉碎和开放性胫骨Pilon骨折(Ⅲ型)的临床疗效.方法:利用外固定架联合有限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Pilon骨折(Ⅲ型)12例,男8例,女4例;年龄17~56岁,平均37.6岁;从踝关节功能评分和影像学两方面进行疗效评价.结果:全部病例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6个月~2年,骨折愈合时间8~30周,平均13周.按Teeny等踝关节功能评分:优2例,良8例,可1例,差1例;优良率83.3%.结论:采用外固定架联合有限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严重粉碎和开放性胫骨Pilon骨折,能有效减少并发症和恢复良好的踝关节功能.

    作者:肖诗梁;杨怿斌;郭来洲;钱锐 刊期: 2005年第03期

  • 晚发性维生素K缺乏性颅内出血的临床特点、病因及预防

    目的:探讨晚发性维生素K缺乏性颅内出血的临床特点、病因及预防.方法:回顾性分析50例晚发性维生素K缺乏性颅内出血患儿的临床资料.结果:本组患儿50例均获治愈,对于一些危重病人,外科手术治疗效果较好.结论:早期的诊断和治疗对降低病死率和致残率有重要意义,但预防同样关键.

    作者:肖佩;利民 刊期: 2005年第03期

  • 沙眼衣原体及支原体感染的现状研究

    目的:为具体了解沙眼衣原体及支原体的感染情况,从而更好地进行预防、控制,同时为临床治疗提供有效依据.方法:沙眼衣原体采用免疫层析法,支原体采用液体分离培养和鉴定法.结果:7157例沙眼衣原体和6556例支原体的感染人群分别为1154例和2465例,发生率分别为16.1%和37.6%.其中沙眼衣原体男性组的感染发生率(9.67%)高于女性组(6.45%);支原体女性组的感染发生率(22.8%)明显高于男性组.药敏实验敏感率前两位的是:交沙霉素(JOS)敏感949例(中敏39例)占94.9%,耐药51例占5.1%;强力霉素(DOX)敏感860例(中敏18例)占86.0%,耐药140例占14.0%.结论:非淋菌性尿道(宫颈)炎(NGU)的发生率仍处于高危状态;其中支原体感染是NGU预防、控制和治疗的重点对象.临床对支原体感染治疗应首选交沙霉素(JOS)和强力霉素(DOX).此外,在NGU防治工作中还应引起性别重视,采取不同偏侧的防治措施.

    作者:胡咏梅 刊期: 2005年第03期

  • 染色体臂间倒位患者的家系调查

    智力低下是影响我国人口素质的一大问题,在我国约1.02%的儿童为智力低下患儿,其中因染色体病造成的智力低下约占15%~20%.随着我国优生优育工作的深入开展,全社会日益重视遗传性疾病的普查,近年来,因智力低下或生育低智儿来遗传室就诊的病人中,我室发现了3类染色体臂间倒位核型,呈家族倾向,现报道如下.

    作者:刘菲予;吕军华;俞剑飞;刘英予 刊期: 2005年第03期

赣南医学院学报杂志

赣南医学院学报杂志

主管:赣南医学院

主办:赣南医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