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仰斌
目的:观察强的松龙加利多卡因尿道灌注治疗尿道狭窄的疗效.方法:83例尿道狭窄分为前尿道狭窄45例,后尿道狭窄38例,均行强的松龙加利多卡因尿道灌注治疗.结果:前尿道狭窄组的大尿流率及残余尿改善明显(P<0.01),后尿道狭窄组改善不明显(P>0.05).结论:强的松龙加利多卡因尿道灌注对于前尿道狭窄有较好疗效.
作者:刘旭晨;李黔 刊期: 2005年第04期
目的:探讨药物治疗对高血压患者脑血流动力学变化的影响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选择100例未行药物治疗或血压控制不满意的临床原发性高血压病,并经颅多普勒(TCD)检查有明显脑血流动力学改变的患者;所有患者规范化药物治疗(降压、抗血小板聚集、调脂等),一年后,经TCD检测每位患者大脑中(MCA)、前(ACA)、后动脉(PCA)、椎动脉(VA)、基底动脉(BA)的平均血流速度(Vm)、收缩期血流速度(Vs)和舒张期血流速度(Vd),血管搏动指数(PI),频谱形态及血流音频信号等参数,并对药物治疗前、后各参数比较分析.结果:药物治疗后MCA、ACA、VA、BA的平均血流速度与治疗前相比明显降低,MCA、ACA、BA的收缩峰速度与治疗前相比明显降低, MCA、ACA、VA、BA的舒张末期血流速度与治疗前相比明显降低;TCD显示:本组患者脑血管痉挛基本缓解,脑供血不足及脑动脉硬化也有明显改善.结论:规范化药物治疗能明显改善高血压患者脑血流动力学,对防治、延缓高血压病人脑血管病变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作者:钟一鸣;赖丽萍;谢东明;危小军 刊期: 2005年第04期
我科自1999年~2004年用0.3%氧氟沙星滴耳液对确诊为急、慢性化脓性中耳炎150例患者进行临床治疗,并随机选择150例此病患者,按常用疗法治疗,以资对照.发现0.3%氧氟沙星滴耳液鼓室加压注药治疗急、慢性化脓性中耳炎具有见效快、安全、使用方便、价廉等特点.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作者:李冬莲;蓝玉清 刊期: 2005年第04期
本文运用调查、访谈和数据统计等研究方法,对医学生入学动机、学习动力与未来志向进行调查分析,为掌握在校学生的具体情况,从而有针对性地进行教育,提出相应对策.
作者:张剑;钱沿;甘雅芬;王斯坤;俞轶钧;罗小林;彭磊 刊期: 2005年第04期
目的:探讨关于创伤性癫痫行之有效的治疗方案.方法:选择30例创伤性癫痫病例随机分为2组,常规治疗组(A组),对照组(B组).对照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结合脑循环治疗仪治疗及高压氧治疗,并与常规治疗组进行疗效对比分析.结论:创伤性癫痫患者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结合脑循环治疗仪治疗及高压氧治疗较单纯常规治疗疗效有显著提高.讨论:脑循环治疗仪治疗结合高压氧治疗能明显改善脑部微循环、提高受损脑组织的供血及供氧,减轻脑水肿、脑组织坏死、脑软化及瘢痕形成.能有效地预防和治疗早期创伤性癫痫,在临床上值得推广.
作者:黄振林;黄争春;谢吉 刊期: 2005年第04期
素质教育的内容丰富多彩,实施素质教育的途径也多种多样.英语专业英美文化教学对学生素质的培养和锻炼具有不可替代的明显的作用.
作者:邓建辉;郭厚文;崔洪 刊期: 2005年第04期
目的:探讨异丙酚伍用芬太尼、氯胺酮用于无痛人流手术效果及副作用情况.方法:异丙酚1.5mg/kg+芬太尼1μg/kg+氯胺酮0.4mg/kg分别用于人流镇痛各50例,监测镇痛效果,HR、RR、BP、SPO 2、出血量、副作用等.结果:两组无痛率相近,用药前后HR、RR、BP、SPO 2平稳、出血量相近,均无人流综合症发生.结论:两种复方用药用于无痛人流术均较理想,异丙酚+芬太尼组较异丙酚+氯胺酮组更为安全.
作者:何玉宁 刊期: 2005年第04期
组织胚胎学是一门医学基础课程,主要以显微镜观察组织切片来研究人体的结构和功能,护理本科专业的课堂教学问卷调查肯定了笔者多年来的教学实践,作为教师只有不断地学习业务知识,提高自身职业道德修养,融洽师生关系,应用类比、对比、启发性等各种教学方法,才能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出新世纪高素质的医学人才.
作者:陈同强;郭丹 刊期: 2005年第04期
随着脑血管疾病发病率的上升,TCD检测对颅外缺血性病变的早期诊断已成为一种非常重要的筛查手段,并可为颈动脉粥样硬化性病变治疗方法的选择提供客观的血流动力学依据.近几年来,通过TCD筛查高度提示颈动脉狭窄的病人越来越多,由于缺乏足够认识往往没有深入追踪下去.本文将一典型TCD高度提示颈动脉狭窄,经临床确诊病例报告如下.
作者:饶艳艳 刊期: 2005年第04期
学报编辑,是信息资源的生产者也是信息资源的利用者,编辑信息素质中基本的结构就是对信息的提取与处理能力.医学学报编辑要充分、高效地利用好医学信息资源,针对医学新技术的发展,要收集、整理、综合、分析新信息,这对组稿、编辑加工是十分有利的.编辑如何高效利用信息资源,本文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在七个方面进行了探讨.
作者:刘仰斌 刊期: 2005年第04期
我院自2000年1月至2003年12月共收治急性有机磷农药中毒277例,其中发生呼吸心跳骤停29例,占住院数10.5%;抢救成功12例,占41.4%.现进行回顾性分析,以利提高抢救成功率.
作者:马华安;李秋香 刊期: 2005年第04期
目的:观察异丙酚联合氯胺酮阿托品在人工流产术中的镇痛效果.方法:选择要求做人工流产且无禁忌症者10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异丙酚联合氯胺酮阿托品静脉麻醉)和对照组(异丙酚阿托品静脉麻醉),观察两组的镇痛效果、循环呼吸系统的变化和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镇痛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循环呼吸系统变化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对照组的并发症多于观察组.结论:异丙酚联合氯胺酮阿托品静脉麻醉用于人工流产术,能增强麻醉镇痛效果,减少副作用,是一种比较理想的无痛人流方法.
作者:刘书钥 刊期: 2005年第04期
农药在农村广泛被应用,因保管可使用不当,导致时有中毒,影响人们的健康,给家庭和社会带来危害和损失.本文分析1997~1999年3年间我院内科收治75例农药中毒,以期减少农药中毒发生.
作者:宋青兰;马华安 刊期: 2005年第04期
临床上,血液透析的病人,血透穿刺是护理上较重要且技术要求高的任务之一,血透穿刺所应用的穿刺针是16号的不锈钢内瘘穿刺针,由于针梗粗,内瘘处皮肤经反复穿刺,易形成疤痕组织,降低皮肤的弹性,穿刺点易发生出血、渗血,污染盖被,破坏了无菌穿刺环境,易造成感染.另外,直接穿刺动脉或股静脉时,由于盖被压迫或牵拉,易造成穿刺针偏移或脱落,导致病人血流量不足影响透析效果或造成再出血的危险.针对以上缺陷,我科自行设计了一种血透穿刺部位保护支架,使盖被与穿刺肢体隔开,于1995年应用我院血透病人,10年中经过近万人的使用,效果理想,避免了上述现象的发生,现介绍如下.
作者:刘筱兰;黄小云;刘润秀;黎梦;卢和燕 刊期: 2005年第04期
网状纤维很细,常分支连接成网,其分布广泛,淋巴结内较多且粗.我们在制作教学片时发现,它在一定条件下,可发出较强荧光,经查网状纤维行荧光染色末见描述,现报道如下.
作者:钟瑞冲;肖海;兰海英 刊期: 2005年第04期
目的:观察白假丝酵母菌标准菌株(CCCMC1a、ATCC 14053)与临床分离菌株(C1-1、C1-2、 C1-3 、C1-4)于不同条件下荚膜层的厚度变化.方法:(1)将实验菌种沙保氏琼脂36小时培养物用生理盐水配成约含1×109个/ml的菌悬液,家兔耳缘静脉注射,1ml/只,同时用BALB/c小鼠腹腔注射,0.5ml/只;待实验动物发病后解剖动物,分别取家兔肾组织印片及小鼠腹腔液涂片进行Hiss荚膜染色镜检,用显微测微计测量荚膜层的厚度,各菌株随机计数40个酵母细胞的荚膜层的厚度值,取各菌株荚膜层厚度的均值进行比较. (2)实验菌株沙保氏液体培养物与同一菌株的抗血清作荚膜肿胀实验及血清交叉实验,Hiss荚膜染色镜检.荚膜层厚度的测量与计算方法同前.结果:(1)标准菌株与临床分离菌株在家兔及小白鼠体内均可形成荚膜,荚膜层的厚度可因不同菌种(株)和不同环境而有差异(均值在0.25~0.58μm不等;P<0.01或<0.05),边界明显.(2)用全菌抗血清作荚膜肿胀实验,可见菌细胞的荚膜明显加宽,且菌株之间可出现交叉阳性.结论:白假丝酵母菌的荚膜厚度可因不同菌种(株)和不同环境而有差异;荚膜肿胀实验显示各菌株除与相应抗血清作用出现荚膜肿胀实验阳性外菌株之间还可出现血清交叉阳性.
作者:马廉兰;钟有添;刘志春;王小丽;谢水祥;曾祥凤;李坊贞;张文平 刊期: 2005年第04期
目的:探讨精神病患者拒食行为的分布、原因、改善时间及应采取的护理对策.方法:对2003年1月~12月在我院住院期间有拒食行为的56例精神病患者从精神症状,缺乏自知力强迫住院有抵触情绪等临床特征方面进行分析.结果:发生拒食行为者中,女性多于男性;精神症状中被害、幻听是拒食行为的首位原因,其次为缺乏自知力强迫住院有抵触情绪等.结论:针对精神病患者拒食的不同原因采取不同的护理对策.
作者:陈丽华;兰师萍;张建英 刊期: 2005年第04期
柏拉图(Plato,公元前427-前347),雅典人,是古希腊著名的思想家和哲学家,客观唯心主义的创始人,曾受教于苏格拉底门下,为苏格拉底的得意门生[1].他出生于一个奴隶主贵族家庭.从小热爱祖国,热爱哲学,痛恨当时的雅典贵族政治堕落为寡头政治,认为国家应当努力培植下一代年轻人.
作者:张文 刊期: 2005年第04期
我们根据医院的实际,从2002年12月至2004年12月,应用微创方法,在CT导向下以简单的方法,极小的创伤,对18例外伤性硬膜外血肿进行定位锥孔,置管溶解抽吸治疗,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
作者:冯开明;温小华;涂勇 刊期: 2005年第04期
挖掘医学微生物学教学中的德育素材,在微生物学教学中渗透世界观教育、爱国主义教育、职业道德教育、科学道德教育、劳动教育及社会公德教育,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
作者:张文平;马廉兰 刊期: 2005年第0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