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9例药物热临床分析

冯铁娟

关键词:药物热, 药物不良反应, 发热性疾病, 临床资料, 鉴别
摘要:药物热是常见的药物不良反应之一,而且与其它发热性疾病难以鉴别,2003年1月到2005年6月,我科共发生药物热9例.现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分析,探讨药物与发热的关系,以提高对药物热的认识.
黑龙江医药杂志相关文献
  • 9例药物热临床分析

    药物热是常见的药物不良反应之一,而且与其它发热性疾病难以鉴别,2003年1月到2005年6月,我科共发生药物热9例.现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分析,探讨药物与发热的关系,以提高对药物热的认识.

    作者:冯铁娟 刊期: 2006年第06期

  • 5个不同厂家的阿莫西林胶囊体外溶出度考察

    目的:对国内外5个厂家的阿莫西林胶囊进行溶出度考察,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依据.方法:根据中国药典2005版附录ⅩC第一种方法,转速为100r·min-1,温度为(37±0.5)℃.紫外分光光度法测溶出度,波长为272nm.结果:5个厂家的胶囊在5个时间点的累积溶出百分率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实验结果为临床选药提供了参考.

    作者:黄镜娟;苏婧 刊期: 2006年第06期

  • 浅谈中药指纹图谱技术的发展现状

    中药指纹图谱(TCM fingerprinting)研究作为新的中药质量控制的手段,是伴随中国传统医药产业化、现代化和全球化而提出的.它是借助于波谱或色谱技术获得的中药(主要是植物药)次生代谢化学成分的光谱图或色谱图,是一种综合的、可量化的鉴别手段,用于鉴别中药材的真伪.其基本特征是整体性和模糊性,应满足专属性、重现性和实用性的技术要求[1].

    作者:徐胜艳 刊期: 2006年第06期

  • 苦参素胶囊联合大黄庶虫丸抗肝纤维化的疗效观察

    我们采用苦参素胶囊联合大黄庶虫丸治疗慢性乙型肝炎,观察其抗肝纤维化的疗效.1 资料与方法1.1 病例选择 62例均系我院住院及部分门诊慢性病毒性乙型肝炎患者,男40例,女22例,年龄16~55岁,平均41.7岁,病程1~7 年,平均3.4年,其中轻度12例,中度42例,重度8例,诊断符合2000年9月西安中华医学会传染病寄生虫分会、肝病学分会联合修订的<病毒性肝炎防治方案>标准.

    作者:卓维圩;池翔 刊期: 2006年第06期

  • 下颌骨巨大造釉细胞瘤1例

    1 临床资料 患者女,70岁.30年前发现下颌骨近中有一杏仁大小的肿物,当地医院给予口服消炎药,未见明显缩小,以后未再行治疗.2004年3月来我院口腔科就诊,患者否认有传染病及遗传病史,家族中也无肿瘤患者,检查:营养发育良,身材居中,全身浅表淋巴结无肿大,心肺(-)腹部及四肢体检未发现异常.

    作者:王永生;李玉红;盛华 刊期: 2006年第06期

  • 环状混合痔纵切横缝治疗50例体会

    环状痔手术中,采用间隔V形切口外痔切除横缝,解决了肛门狭窄,肛门感觉性失禁;直肠粘膜、肛管皮肤水肿,外翻等后遗症,临床疗效满意,现报告如下:

    作者:陈招武 刊期: 2006年第06期

  • 健胃消食片中齐墩果酸含量的RP-HPLC法测定

    目的:建立用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健胃消食片中齐墩果酸含量的方法.方法:采用Nova-Pak C18(3.9mm×300mm,5μm)柱,流动相为甲醇-水(88∶12),流速为0.8ml/min,紫外检测波长为210nm.结果:齐墩果酸线性范围0.0536~0.4824 μg,相关系数为0.99993,平均回收率为100.3%,相对标准偏差RSD为1.3%(n=5).结论:方法操作简便、准确,重复性好,可作为该制剂的定量分析方法.

    作者:徐娟;易增兴;邹盛勤 刊期: 2006年第06期

  • 参附注射液在恶性肿瘤治疗中的应用研究

    本文就中药制剂参附注射液在恶性肿瘤治疗中的抗肿瘤机制、对肿瘤患者细胞免疫功能及化疗毒副作用的影响作一综述.

    作者:张芹;杨秀芹;王军业 刊期: 2006年第06期

  • 香鳞毛蕨的研究进展

    本文主要是浅谈近年来国内外对香鳞毛蕨的研究进展.主要从生药学研究,化学成分研究,对真菌的抑制作用,擦剂的药效学和软膏剂的药效学几方面进行综合论述.各位学者的研究均表明香鳞毛蕨对多种皮肤病有良好的治疗作用,其应用价值应得到进一步开发.

    作者:李博 刊期: 2006年第06期

  • 盐酸二甲双胍缓释胶囊处方筛选及工艺研究

    目的:研究盐酸二甲双胍缓释胶囊的处方筛选及工艺.方法:以释放度作为判断标准,对包衣材料的种类用量及工艺进行考察,进行处方筛选.结果:素丸以微晶纤维素为空白丸心,聚维酮为粘合剂,采用溶液法上药;包衣液以Eudragit RS100为主料,邻苯二甲酸二乙酯为增塑剂,乙醇为溶剂,利用流化床技术制备缓释胶囊.结论:通过这种方法制得的盐酸二甲双胍缓释胶囊具有较好的缓释效果,有继续开发的价值.

    作者:李强;刘冬梅 刊期: 2006年第06期

  • 冠心胶囊与冠心液对大鼠血液流变性影响的比较研究

    目的:研究药物活血化瘀的作用.方法:通过给大鼠皮下注射肾上腺素,造成大鼠血瘀模型,观察药物抗凝作用.结果:使大鼠血液流变各项指标明显变化.血瘀模型组与空白对照组比较有非常显著差异(P<0.01)说明造模型可靠.冠心胶囊与血瘀模型组比较有非常显著差异(P<0.01).结论:冠心胶囊能够使大鼠血瘀模型血液粘、浓、凝明显改善,比冠心液、复方丹参片活血和解聚作用显著.

    作者:李健英;张淑香;宗鸣 刊期: 2006年第06期

  • 促使母乳喂养成功的护理

    现代医学证实,母乳是母亲给予孩子天然的理想的食物,它含有婴儿出生后4~6个月内生长发育所需的全部营养物质,是增强婴儿免疫力及抵抗力的佳食物.母乳喂养可以减少母亲产后出血,有利于子宫恢复,而且抑制排卵,延长生育时间,减少以后患卵巢癌的机会.

    作者:钱建英;高蔚 刊期: 2006年第06期

  • 加强岗前培训控制医院感染

    我院是三级甲等综合医院,每年新进医护人员约50人.目前医学院校未开展医院感染课程教育,学生对医院感染这个概念很陌生.控制医院感染在医院管理中十分重要,它的发生率是评价医护质量及管理水平的一个重要指标,已引起各国医学界普遍重视.我院感染管理科近几年坚持对新上岗医护人员院感知识培训,控制医院感染收到良好效果,院内感染率控制在4%以下.

    作者:周春芬;李春香;宁建红 刊期: 2006年第06期

  • 壳寡糖与D-氨基葡萄糖盐酸盐体外对小鼠淋巴细胞和腹腔巨噬细胞作用的比较

    目的:观察壳寡糖和D-氨基葡萄糖盐酸盐(GAH)体外对小鼠免疫细胞作用.方法:应用MTT法观察体外壳寡糖和GAH对小鼠脾淋巴细胞细胞增殖的影响,应用巨噬细胞吞噬中性红试验观察壳寡糖和GAH对小鼠腹腔巨噬细胞吞噬功能的影响.结果:GAH浓度在200、100mg·L-1时,能显著促进ConA诱导的小鼠脾细胞增殖,壳寡糖浓度为200,40mg·L-1时,能增强小鼠腹腔巨噬细胞的吞噬能力.结论:结果表明壳寡糖和GHA对免疫细胞的调节作用是通过不同的途径实现的.

    作者:徐海娇;曹秀明;季宇彬;李慧 刊期: 2006年第06期

  • 自发性食管破裂13例分析

    自发性食管破裂是指食管内压突然快速增高而造成食管壁全层破裂,是较少见而凶险的胸部疾患,因发病率低而常延误诊治.我院自1999~2005年共收治自发性食管破裂13例,现报告如下:

    作者:吕文军 刊期: 2006年第06期

  • 小儿输液反应的发生原因及防治措施

    静脉输液是临床较为常见的给药方法,在儿科治疗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然而因输液引起的不良反应也时有发生,给患儿带来很大危害,严重的甚至危及生命.凡在输液过程中出现的由非原发病引起的全身或局部不良反应都统称为输液反应,而在儿科临床中因小儿患者体质比较特殊,输液反应更为常见,因此正确认识小儿输液反应发生的原因并采取合理的防治措施就显得更为重要.

    作者:吕艳莉;甘秀琪;赵红柳;孙禹威;张淑芬;金文成;刘红杰 刊期: 2006年第06期

  • 不同种类黄芪中多糖含量的比较

    目的:本文对不同品种(蒙古黄芪、膜英黄芪)黄芪中多糖成分进行含量测定.方法:运用水提醇沉法提取蒙古黄芪,膜英黄芪,用苯酚-浓硫酸比色法测定多糖含量.结果:以葡萄糖为对照品,苯酚-浓硫酸比色法测定线性关系良好,平均回收率99.50%,RSD1.25%.结论:不同品种,不同产地黄芪根中含有的多糖存在较大差异.

    作者:赵春阳;钦浩;刘洋 刊期: 2006年第06期

  • 喘乐宁和普米克令舒治疗婴幼儿喘息疗效观察

    喘息性疾病是婴幼儿呼吸系统的常见病及多发病,近年有明显增高,现将2003年1月至2005年12月我院儿科的44例患儿,用药物喘乐宁(葛兰素威康)和普米克令舒(阿斯利康制药),以空气压缩泵吸入治疗,效果显著,临床观察效果总结如下.

    作者:张敏 刊期: 2006年第06期

  • 干酪素法测定榛叶中鞣质类成分的研究

    目的:建立稳定的干酪素法测定榛叶鞣质的方法.方法:用干酪素法测定榛叶鞣质.优化条件为:以70%丙酮提取,干酪素用量400mg,1.5%碳酸钠显色后30min测定.结果:优化方法线性关系良好,鞣酸平均回收率为98.45%,RSD=1.60%(n=5).结论:该法可快速、准确的用于榛叶鞣质的含量测定.

    作者:朱慧瑜;金哲雄 刊期: 2006年第06期

  • 刺五加多糖的研究现状及进展

    近年来,国内外对植物多糖的研究越来越深入,逐渐发现多糖不仅具有许多方面的生物活性,而且低毒甚至无毒,成为医学界的热门研究领域.由于相关学科如分子生物学等的相互渗透,对多糖的提取分离及药理作用取得了很大进展.刺五加多糖是从刺五加的根及根茎中提取分离出的一类生物活性多糖,本文通过对刺五加多糖在提取分离、纯化、结构分析及药理作用等几方面的研究发展做一综述,为以后对多糖的更深入研究奠定基础.

    作者:杨书良;王燕;陈宁 刊期: 2006年第06期

黑龙江医药杂志

黑龙江医药杂志

主管:黑龙江省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

主办:黑龙江省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干部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