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孝鱼
目的:研究RegⅣ和VEGF-C、D2-40在结肠癌组织中的表达,并探讨RegⅣ与淋巴管新生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60例结肠癌和20例正常结肠组织中RegⅣ和VEGF-C表达情况,并用D2-40标记微淋巴管,计数微淋巴管密度(Lymphatic microvessel density,LMVD).结果:RegⅣ和VEGF-C在结肠癌中高表达,与正常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并且两者呈正相关.D2-40表达的LMVD计数在结肠癌组显著增加(P<0.05).结论:结肠癌组织RegⅣ和VEGF-C高表达并呈正相关性,说明两者共同促进了结肠癌的发生和发展,VEGF-C是淋巴管生成的调控因子,结肠癌组织中微淋巴管密度增加,推测RegⅣ可能间接的促进了微淋巴管的形成,促进了结肠癌的转移,为结肠癌的治疗思路提供了参考.
作者:王桂梅;王彩霞;聂美楠;刁为英;郭梦凡;吕淑慧 刊期: 2016年第04期
目的:对比分析AIDS(艾滋病)患者新型隐球菌墨汁染色法,抗原凝聚法和培养法.方法:回顾分析我院2012-04~2015-06收治的培养出新型隐球菌的63例AIDS患者资料,观察采用墨汁染色法和抗原凝聚法检查63例患者新型隐球菌的阳性率.结果:采用抗原凝聚法检验63例患者的阳性率为85.7%,高于墨汁染色法的73.01%,两种检测方法的新型隐球菌阳性检出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1.694,P>0.05).结论:墨汁染色法和抗原凝聚法用于检测AIDS患者新型隐球菌的检测,均可获得良好应用效果.
作者:熊倩妤;杨俊;屠大朋 刊期: 2016年第04期
目的:分析吉西他滨联合紫杉醇治疗晚期膀胱癌的生存情况.方法:选择87例晚期膀胱癌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n=49)和对照组(n=38),分别给予吉西他滨联合紫杉醇和吉西他滨联合顺铂化疗.观察两组患者近期疗效、生存情况及毒性反应.结果:观察组RR、DCR分别为59.18%和83.67%,对照组为47.37%和76.32%,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中位无进展生存时间和中位生存时间均明显长于对照组患者(P<0.05);观察组患者化疗期间毒性反应发生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患者(P<0.05).结论:吉西他滨联合紫杉醇可显著延长晚期膀胱癌患者生存时间,降低化疗毒性反应发生率,患者耐受性较好,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钟天仕 刊期: 2016年第04期
目的:通过应用氟比洛芬酯,观察其对全髋置换患者的术后镇痛效果及对TXA2、GPⅡb/Ⅲa表达的影响.方法:选择择期进行全髋关节置换手术的患者40例,随机分为氟比洛芬酯组(A组)和地佐辛组(B组),每组各20例.两组患者全麻诱导相同,患者入室开放静脉通道,监测血压(BP)、ECG、心率(HR)、脉搏血氧饱和度(SPO2),分别于手术结束前30min缓慢静注氟比洛芬酯注射液(A组)50 mg和地佐辛注射液(B组)5 mg.术毕即刻连接PCA泵.分别于四个时间点麻醉诱导前(T)、手术结束时(T2)、手术结束后12h(T3)24h(T4)采集外周血3mL,应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ELISA)双抗体夹心法进行测定,选取血清.测定各时间点GPⅡb/Ⅲa、和TXA2的含量,并采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和镇静评分(Ramsay)对两种药物术后镇痛效果进行对比.采有10cm的视觉模拟量表(VAS)进行疼痛评价,0为无痛,1~3为轻度疼痛,4~6为中度疼痛,7~10为重度疼痛,10为强烈疼痛.结果:两组患者疼痛评分均无统计学意义.A组(氟比洛芬酯组)与B组(地佐辛组)TXA2、GPⅡb/Ⅲa的表达在T3和T4时刻B组的表达显著高于A组.结论:(1)氟比洛芬酯可以有效缓解全髋置换术患者术后疼痛.(2)氟比洛芬酯可以抑制血小板活化、黏附和聚集,减少深静脉血栓的形成.
作者:马达;王东伟;杨波;董文明 刊期: 2016年第04期
目的:探讨和总结胸外伤致多发肋骨骨折应用镍钛合金抓握式接骨板行内固定术治疗的围术期护理.方法:通过对125例患者术前进行全面评估,给予心理护理、呼吸功能锻炼和疼痛的护理;术后密切观察生命指征变化、给予呼吸道护理及并发症的预防和康复指导.结果:本组患者术后胸廓畸形均得到纠正,疼痛明显减轻,呼吸困难改善.结论:对镍钛合金抓握式接骨板治疗重度胸外伤致多发肋骨骨折的患者做好围术期护理,可保证手术顺利进行,促使患者早期康复.
作者:马宝红;李雨泽;宋文玲 刊期: 2016年第04期
目的:分析研究黑龙江省东部三江地区不同年龄段宫颈癌患者临床与病理特点,为宫颈癌的合理防治方案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佳木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妇产科2012-01 ~2015-12收治120例宫颈癌患者为研究对象,按发病年龄将其分为青年组(<40岁,共32例)和中老年(≥40岁,共88例),其中青年组年龄平均(34.3±3.2)岁;中老年组年龄平均(58.7±4.5)岁.对两组患者临床与病理资料进行比较和统计学分析.结果:青年组患者占总所有患者比例的为26.7%,青年组患者接触性出血(56.3%)、白带异常(21.9%)、宫颈糜烂(37.5%)、溃疡(46.9%)较中老年组患者发生率(分别为:34.1%、18.2%、18.2%、34.1%)明显增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中老年组患者肿瘤直径4cm以上所占比例、临床分期均明显高于青年组(P<0.05);青年组腺癌发生率、癌浸润深度、恶性程度均高于中老年组(P<0.05).结论:三江地区宫颈癌患者呈现年轻化趋势,宫颈癌患者的临床症状及病理特点随年龄段的不同而存在差异,青年组患腺癌的发生率比中老年组比例高,分化程度较中老年组低,肌层浸润发生率较中老年组高.
作者:李娜;邢天容;冯晓娜;张丹凤;何宏;吴英杰 刊期: 2016年第04期
目的:优化原花青素羟丙基-β-环糊精包合物的佳制备工艺.方法:以包合率为指标,采用正交试验方法,对包合物的制备工艺进行优化.结果:确定佳制备工艺投料质量比(原花青素和羟丙基-β-环糊精的质量比1:4)、羟丙基-β -环糊精质量分数30%、包合温度20C、包合时间2.5h.结论:用溶液搅拌法对原花青素进行包合方法可行,包合率为24.5%.
作者:李守君;刘丽;方丹;王东艳;张玲;彭玉生 刊期: 2016年第04期
目的:检测骨桥蛋白(OPN)和P53蛋白在鼻内翻乳头状瘤(NIP)中的阳性表达的情况,研讨OPN、P53与NIP的有关机制及相互作用.方法:收集病理科46例NIP组织、18例鼻鳞癌(NSCC)组织切片,及30例正常下鼻甲组织作为对照,通过免疫组织化学方法(IHC-P)检测组织中OPN和p53的表达.结果:(1)NSCC组织中OPN的表达水平为88.9%,高于鼻内翻乳头状瘤组织69.5%及正常下鼻甲组织10.0%,(2)p53在不同组织中的表达水平依次为94.4%,78.2%,13.3%,(3)两者在NIP中阳性表达成正相关性.结论:OPN和P53在正常下鼻甲、NIP、NSCC组织中阳性表达率依次升高,呈正相关性.二者在NIP组织中同时呈阳性表达率较高,与NIP的发生发展存在较高的相关性.
作者:于洋洋;张爱华;于海江;杨琳红;于海莲 刊期: 2016年第04期
目的:探讨IL-8、NF-κB在不同级别的人脑胶质瘤组织中的表达情况,探索IL-8、NF-κB在人脑胶质瘤发生发展中的作用.方法:采用免疫组化检测IL-8和NF-κB在15例正常脑组织中和66例不同级别的脑胶质瘤中的的表达情况.结果:IL-8、NF-κB在人脑胶质瘤中明显表达.结论:IL-8和NF-κB与人脑胶质瘤的恶性程度有关,随着胶质瘤的恶性程度增高,其表达水平也增高.
作者:刘文广;张忠民;顾志成 刊期: 2016年第04期
目的:研究马齿苋对大鼠肝脏的保护作用.方法:取标准雄性大鼠60只,随机分为6组:即①正常对照组②大鼠高脂乳剂组③脂肪肝模型+马齿苋高剂量组④高脂乳剂+马齿苋低剂量组⑤高脂乳剂+马齿苋中剂量组⑥高脂乳剂+马齿苋高剂量组.试验结束腹主动脉采血,测定血清甘油三酯(TG)、胆固醇(TC)、谷草转氨酶(AST)、谷丙转氨酶(ALT)、丙二醛(MDA)含量及超氧化合物歧化酶(SOD)活力.结果:①与正常对照组比较,高脂乳剂组TG、TC、AST、ALT、MDA水平升高(P<0.01),SOD活性降低(P<0.01);②与正常对照组比较,脂肪肝模型+马齿苋高剂量组TG、TG、AST、ALT、MDA、SOD水平相当,无统计学差异(P>0.05);③与高脂乳剂组比较,马齿苋中、高剂量组TG、TC、AST、ALT 、MDA水平降低(P<0.01),SOD活性升高(P<0.01);④马齿苋中剂量组和正常对照组相比各项指标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马齿苋具有治疗脂肪肝和预防脂肪肝的作用.
作者:仇艳玲;卢丽莉;赵飞;尚涛 刊期: 2016年第04期
目的:观察益生菌对溃疡性结肠炎大鼠肠组织中Claudin-1及TLR4的影响.方法:将SD大鼠32只随机分为对照组、模型组、美沙拉嗪组、联合治疗组.对照组自由饮水7d,模型组及其他各组给予自由饮用5%的葡聚糖硫酸钠溶液(DSS)7d以制备UC模型.后各组给予相应干预措施,7d后处死各组大鼠,HE染色观察结肠组织改变,应用免疫组化的方法观察各组大鼠肠组织中Claudin-1及TLR4的表达情况.结果:美沙拉嗪组TLR4的阳性细胞表达率低于模型组,而Claudin-1表达则高于模型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联合治疗组Claudin-1及TLR4的阳性细胞表达率与美沙拉嗪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意义(P<0.05).结论:美沙拉嗪联合益生菌有抑制TLR4的表达和促进Claudin-1表达的作用,较单独应用美沙拉嗪效果更佳.
作者:许海英;颜玉;姜威;陈刚 刊期: 2016年第04期
目的:研究不同光量子数蓝光长期间断照射对豚鼠视网膜组织超微结构的影响.方法:将42只普通级英国短毛三色健康雄性豚鼠随即分成A、B、C、D、E、F组,给予不同强度的蓝光照射,光量子数分别为3.0、4.5、6.0、7.5、9.0、12.0μmol·m-2·s-1,20周后对各组豚鼠视网膜组织损伤情况进行电镜检测.结果:各组豚鼠视网膜组织均出现一定程度的超微结构改变,光感受器细胞变性、凋亡速度加快,如萎缩、变薄、溶解、断裂、凝固、空泡增多等,但并未发现某一组的损伤明显重于其他组的情况,也未观察到对蓝光吸收强的视网膜光感受器细胞损伤程度明显高于其他层面的情况.结论:光量子数低于12μmol·m-2·s-1的蓝光长期间断照射对豚鼠的眼部发育是相对安全的,所造成的轻微损伤可能与幼龄豚鼠视网膜发育不健全有关.
作者:徐志刚;吕淑慧;杨笑天;张涤;王玉清 刊期: 2016年第04期
目的:通过社区人群调查了解糖尿病危险因素知晓率,并采取有效的健康教育措施预防糖尿病.方法:采用问卷调查和查阅健康档案资料,了解淮安市清河区钵池山社区居民糖尿病危险因素知晓率.结果:社区居民对糖尿病的基本知识,饮食、运动疗法预防糖尿病有一定的了解,但对控制血糖、并发症、低血糖处理等知晓率较低.结论:糖尿病患者对糖尿病的相关知识重视度不够,同时应加强对糖尿病患者管理及健康教育,以降低高危人群糖尿病发病率,控制病人病情,减少其并发症,提高患者的生命质量,降低诊疗费用.
作者:王季茹 刊期: 2016年第04期
目的:统计大出血患者成分血输注前后血常规和凝血常规的变化,推广成分用血.方法:收集38例大出血患者,根据情况进行不同成分血输注,比较输血前后血常规和凝血常规的变化.结果:输血后,血液中的各种成分及时得到补充.结论:成分输血迅速补充血液中丢失的成分,能及时地改善患者的缺血状态.
作者:张显达;王英;赵玉德 刊期: 2016年第04期
目的:探究经皮气管切开术操作方法,并就其临床治疗效果及应用注意事项予以分析.方法:选取2013-01~2016-01在佳木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神经外科治的脑出血和颅脑损伤昏迷的患者40例,所选取患者均采用经皮气管切开术和普通气管切开术实施治疗.结果:所选取40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未出现手术失败状况,经皮气管切开组术前准备时间(10±5)min,普通气管切开组术前准备时间为(30±5) min,经皮气管切开组手术时间(7±2)min,普通气管切开组为(20±3)min,经皮气管切开组手术出血量(6±2)mL,普通气管切开组(15±3) mL,经皮气管切开组手术的创伤程度小于普通气管切开组,手术费用上看无显著差别.结论:针对脑出血和颅脑损伤昏迷患者,对其采用经皮气管切开术,不仅手术操作方便简单,且可完成于病区床边,创伤较小,不对气管软骨环造成损伤,手术时间较短,出血量少,术前准备时间短,且后续并发症较少,术后颈部不存在明显性瘢痕,在临床中具有很好应用推广价值.
作者:李英夫;李昀昊;廉晓宇 刊期: 2016年第04期
目的:分析和探讨新型髌骨内固定系统治疗髌骨骨折的可行性及效果.方法:选择从2012-12~2014-12在本院进行治疗的髌骨骨折患者50例,随机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25例,观察组行新型髌骨内固定系统治疗,对照组行AO改良张力带固定治疗.在手术结束后就可以指导患者进行功能练习,评估并比较两组患者手术治疗的效果.结果:观察组患者的术中出血量明显比对照组少,术后首次锻炼时间明显比对照组短,两组相比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观察组患者21例为优,4例为良,优良率为100%,对照组17例为优,5例为良,3例为差,优良率为88%,观察组优良率明显高于对照组,且两组相比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结论:新型髌骨内固定系统应用于髌骨骨折的临床治疗中能够对骨折部位进行牢靠的固定,膝关节锻练时间早,且骨折恢复优良率高等优点,在髌骨骨折的治疗中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
作者:谢友军 刊期: 2016年第04期
目的:探讨家庭式护理健康指导对老年慢性肺心病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选取于2014-08~2015-08在我院接受治疗的老年慢性肺心病患者共50例,对其进行家庭护理.观察护理前后患者的生活质量变化.结果:护理后总有效率为98.0%,高于护理前,组间比较有差异(P<0.05).结论:家庭护理指导老年慢性肺心病患者可以从生理及心理上对患者的身体进行改善,保障患者家庭疗养的质量.
作者:闫琳娜;何晓杰;孙丹丹;宋宇光;张晓雪 刊期: 2016年第04期
目的:研究应用Wee1抑制剂PD0166285联合阿霉素对急性白血病细胞的生长抑制.方法:以人急性白血病细胞株HL60、NB4、EOL-1为研究对象,采用四甲基偶氮唑盐比色法(MTT 法)检测PD0166285和阿霉素对细胞的生长抑制作用.结果:单独用药实验结果示,PD0166285或者阿霉素对HL60、NB4、EOL-1均有不同程度的生长抑制作用,并呈明显的浓度一效应关系.联合用药实验结果显示,PD0166285和阿霉素联用后对HL60、EOL-1细胞株的抑制率显著增加,明显高于单一用药,且有显著差异(P<0.05),对NB4细胞株的抑制率也增加,但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相对于单独应用PD0166285或者阿霉素,PD0166285联合阿霉素增强了对急性白血病细胞株HL60、EOL-1的生长抑制作用.
作者:倪蕾;张西凯;侯志凌;杨玉;梁衍峰;于广晴 刊期: 2016年第04期
目的:研究右美托咪啶对老年颅脑病变患者手术的镇静作用.方法:将我院68例老年颅脑病变患者随机分为34例观察组和34例对照组.给予对照组咪达唑仑和舒芬太尼麻醉,观察组则使用右美托咪啶麻醉,比较两组的镇静效果.结果:观察组不同时间段的平均动脉压和心率比对照组稳定(P<0.05);对照组手术中的平均动脉压和心率比观察组要高,两组差异显著(P<0.05);观察组的镇静效率高于对照组,两组差异显著(P<0.05).结论:在老年颅脑病变患者的手术中,采用右美托咪啶有着良好的镇静效果.
作者:李勇 刊期: 2016年第04期
目的:通过对LGR5、Nodal蛋白在乳腺正常组织、乳腺原位癌、浸润癌中表达水平的研究,探讨LGR5、Nodal蛋白在乳腺癌发生发展过程中的作用,并且通过研究LGR5、Nodal蛋白与血管生成相关因子CD34在乳腺浸润癌中的关系,进一步探讨两因子在乳腺癌血管生成事件中的作用.方法:应用免疫组化法检测LGR5、Nodal蛋白在30例正常乳腺组织、24例乳腺原位癌、66例浸润癌中的表达水平,并且检测在66例乳腺浸润癌中LGR5、Nodal蛋白与CD34的表达水平,分析LGR5、Nodal蛋白在乳腺癌发展过程中的作用以及与乳腺癌血管生成之间的关系.结果:LGR5、Nodal在乳腺癌中呈高表达,明显高于原位癌、正常乳腺组织组(P<0.01).LGR5、Nodal的表达水平均与患者年龄无显著相关性(P>0.05);与肿瘤大小、淋巴结转移和TNM分期显著相关(P<0.01);LGR5、Nodal分别与CD34、MVD之间存在相关性(P<0.01),且阳性发生率一致,说明LGR5、Nodal蛋白均与乳腺癌血管生成呈正相关.结论:LGR5、Nodal在乳腺癌发生发展中起重要作用,且可能促进了乳腺癌血管的生成.另外,在乳腺癌中LGR5、Nodal之间存在正相关系.
作者:侯艳妮;李义强;周昱;王博;胡少军 刊期: 2016年第0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