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季茹
目的:探讨高频超声对早期诊断类风湿性关节炎(Rheumatoid arthritis,RA)的价值与意义.方法:选取40例RA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每个患者行体格检查及超声检查,共检查28个关节.结果:超声发现的滑膜炎关节数多于体格检查发现的滑膜炎关节数.超声可检测到有微小炎症变化的关节,对检测近端指间关节、掌指关节等这些小关节敏感性高,其中近端指间关节易被侵蚀,其次为腕关节、膝关节、肩关节、肘关节等大关节.结论:高频超声可以检测无临床症状的滑膜炎,临床检查结合超声检查能有助于RA更准确诊断,从而对早期诊断、疾病评估、选择治疗方案提供重要依据.
作者:荣蓉;郑春梅;王薇;曹霞;王晓惠 刊期: 2016年第04期
目的:探讨烫伤合并心衰的抢救及护理对策.方法:选取于2013-08~ 2015-08在我院接受治疗的烫伤合并心衰患者共80例.针对患者的具体病情,给予患者相应的抢救与护理方法,观察抢救及护理的临床效果,并分析其结果.结果:所有患者中,成功抢救的患者共77例(96.3%),死亡的患者共3例(3.7%).其中,在半小时内病情维持稳定的患者共48例(60.0%);在1h内病情基本稳定的患者共23例(28.8%);在48h内还需对病情进行严密观察的患者共6例(7.5%);在72h内处于危重期的患者共3例(3.7%).结论:对烫伤合并心衰的患者进行及时地抢救与护理,能够挽救患者的生命,加快患者的恢复进程,提升患者的生活质量.
作者:李春梅;高凤荣;张雪松 刊期: 2016年第04期
目的:研究高分化PC12细胞的电化学行为.方法:采用单线伏安法研究高分化PC12细胞电化学行为,并通过电化学、高效液相以及黄嘌呤氧化酶催化方法对电化学信号进行归属.结果:高分化PC12细胞的两个电化学信号分别来源于鸟嘌呤和黄嘌呤的混合以及次黄嘌呤和腺嘌呤的混合.结论:采用电化学方法可以检测到高分化PC12细胞来源于嘌呤的电化学信号,对以高分化PC12细胞为模型的生命科学及临床医学上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刘冰;焦宇;王思君;屈天龙;邱丹;朱金玲;李光植 刊期: 2016年第04期
目的:应用气相色谱-质谱(GC-MS)分析出中药丁香挥发油中的化学成分.方法:利用永蒸气蒸馏的方法提取中药丁香挥发油,并结合GC-MS技术对其成分进行检测.结果:中药丁香挥发油中共检测出4种成分,其中主要成分是3-烯丙基-2-甲氧基苯酚,占总成分的69.77%.结论:中药丁香挥发油的主要成分是3-烯丙基-2-甲氧基苯酚.
作者:李升;郭楚君;张燕;张伟娜;王公钊;柴鑫婷;王琳 刊期: 2016年第04期
目的:探究复方丹参滴丸治疗慢性胃炎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我院在2014-02~2015-02确诊为慢性胃炎的患者作为观察对象,将采用复方丹参滴丸来治疗的40例患者作为观察组,采用复方丹参片来治疗的40例患者作为对照组.首先观察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然后再对两组患者在治疗过程中的不良反应进行比较.结果:观察组中,治疗有效的患者有38例,总占比95.0%,对照组中,治疗有效的患者有29例,占72.5%,组间差异对比具有统计学意义(x2=7.4397;P <0.05);观察组中,一共有6例患者出现了不良反应的情况,占15.0%,对照组中,一共有15例患者出现了不良反应的情况,总占比37.5%,组间差异对比具有统计学意义(x2=5.2300;P<0.05).结论:采用复方丹参滴丸来治疗慢性胃炎的疗效非常可观,有效缓解患者病情的同时避免了患者出现不良反应的情况,减少了患者的病痛困扰,具有较高的医学意义,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崔晓丽 刊期: 2016年第04期
目的:统计大出血患者成分血输注前后血常规和凝血常规的变化,推广成分用血.方法:收集38例大出血患者,根据情况进行不同成分血输注,比较输血前后血常规和凝血常规的变化.结果:输血后,血液中的各种成分及时得到补充.结论:成分输血迅速补充血液中丢失的成分,能及时地改善患者的缺血状态.
作者:张显达;王英;赵玉德 刊期: 2016年第04期
目的:了解人群的骨质情况,为骨质疏松的筛查、预防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病例搜索的方式,在足跟部采用韩国OsteoSys超声骨密度仪SONOST3000进行全干式测量.根据WHO的骨质疏松诊断金标准(骨质疏松:T值≤-2.5;骨量减少:-2.5 <T值<-1;骨量正常:T值≥-1)将受试者分为骨质疏松组、骨量减少组和骨量正常组,用SPSS19.0和EXCEL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男、女随着年龄的增长,骨质疏松率都有增高的趋势(P=0.000).总体看年龄在45岁以上,年龄与T值有明显相关性(P=0.000),在35 ~44岁,年龄与T值有一定相关性(P=0.039).女性以55岁为界,界前各组间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742),界后各组测定值较界前明显下降,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结论:年龄和性别都能影响骨质疏松的发生,总体来看,年龄≥ 45岁均出现不同程度的骨质疏松,女性多于男性,女性年龄≥55岁骨质疏松率明显增高,可根据检查结果适当补钙,同时加强体育活动,并给予健康指导.
作者:汪莉莉;杨金妮;张旭峰;夏樱珮;谢晓云 刊期: 2016年第04期
目的:研究RegⅣ和VEGF-C、D2-40在结肠癌组织中的表达,并探讨RegⅣ与淋巴管新生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60例结肠癌和20例正常结肠组织中RegⅣ和VEGF-C表达情况,并用D2-40标记微淋巴管,计数微淋巴管密度(Lymphatic microvessel density,LMVD).结果:RegⅣ和VEGF-C在结肠癌中高表达,与正常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并且两者呈正相关.D2-40表达的LMVD计数在结肠癌组显著增加(P<0.05).结论:结肠癌组织RegⅣ和VEGF-C高表达并呈正相关性,说明两者共同促进了结肠癌的发生和发展,VEGF-C是淋巴管生成的调控因子,结肠癌组织中微淋巴管密度增加,推测RegⅣ可能间接的促进了微淋巴管的形成,促进了结肠癌的转移,为结肠癌的治疗思路提供了参考.
作者:王桂梅;王彩霞;聂美楠;刁为英;郭梦凡;吕淑慧 刊期: 2016年第04期
目的:对本艾滋病确证实验室2007~2015年检测的我市507例HIV抗体待确证样品的WB试验的阳性、阴性、不确定结果分析,了解我市艾滋病流行现状HIV感染者人群分布,分析艾滋病病毒(-HIV)抗体不确定结果的特点提出更加合理的处理方法,对阴性结果分析查找造成筛查假阳性的原因.方法:对初筛阳性血清用双ELISA或ELISA和胶体金试验复检,任一复检试验阳性的血清再用WB试验确证,对确证试验结果不确定者进行随访复检.结果:507例样本经WB确证397份HIV-1抗体阳性,不确定45份,阴性65份.397例确证试验阳性标本经流行病学调查79.8%(317/397)是经男男性行为传播.45例WB不确定样本中要集中在孕产妇占33.3% (15/45)献血员占22.2%(10/45) VCT占20% (9/45),在随访的25例被检测中有3例明确高危行为者随访4复检进展为WB确证阳性,其余均为阴性.在WB结果阴性的65的样本,采用ELISA+胶体金或双ELISA复检73.8% (48/65)结果为一阴一阳,并且ELISA的S/CO值在1~6之间.结论:性接触传播尤其是男男性接触者(MSM)是我市报告HⅣ/AIDS的主要传播途径;不确定样品主要集中在孕妇及献血员及VCT人群多是非特异性免疫反应,在低流行人群尤其孕产妇HIV抗体不确定样本终以阴性转归为主;胶体金和ELISA复检可排除大部分初筛假阳性,但两种复检试验均存在一定的假阳性,初筛实验室应严格进行质量控制选用敏感性和特异性高、质量稳定的试剂.
作者:马永娟;王红;周迪 刊期: 2016年第04期
目的:探讨临产室产妇分娩接受预防性护理的效果.方法:根据2012-12 ~2014-12我院的80例临产室产妇来进行研究分析.将这些产妇分成对照组和研究组,对照组38例产妇接受常规护理,研究组42例产妇接受预防性护理,对两组的分娩期及产后2h内总出血量和产程总时间进行对比分析.结果:对照组产妇的分娩期及产后2h内总出血量是(326.05±38.99)mL,研究组的总出血量是(284.85±37.69)mL,对照组产程总时间(16.36±3.47)h,研究组产程总时间(12.30±1.99)h,两组两项指标对比均有统计学差异性(P<0.05).结论:预防性护理可以让产妇产后出血量减少,产程比较短,能够对产妇分娩产生积极影响.
作者:陈丽 刊期: 2016年第04期
目的:探讨三种不同手术方式治疗不稳定型股骨转子间骨折,并对其疗效进行评价.方法:通过电子病历检索的方式检索出2010-01~2014-12来我院骨科进行手术治疗的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结果: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具有缩短手术时间、降低术中出血量、缩短切口长度、减短骨折愈合时间、减短术后下地时间等特点.结论:人工髋关节置换治疗老龄不稳定型股骨转子间骨折的疗效优于DHS和ALP.
作者:李尧;李长德 刊期: 2016年第04期
目的:探讨结直肠癌术后发生吻合口漏的风险预测、影响因素及预测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993例接受结直肠癌切除术患者的临床资料,使用单变量、多变量回归分析及ROC曲线,建立Logistic回归模型.结果:32例(3.22%)患者术后发生吻合口漏.单变量分析显示术前变量(术前低体重、吸烟、心血管疾病、肺部疾病、低蛋白血症、糖尿病、贫血、白细胞升高,存在两个或两个以上基础疾病)与吻合口漏发生显著相关.血清蛋白水平(≤11g/dL)和血清血红蛋白水平(≤6g/dL)在逻辑回归分析中为显著变量因素.结论:血清蛋白水平低于5.5g/dL和血清血红蛋白水平低于9.4g/dL为显著变量因素,可作为大肠癌术后发生吻合口漏的预测标记.
作者:赵斌;陈福军;刘洋;吉志武 刊期: 2016年第04期
目的:构建电化学微检测系统,在电化学检测中节省细胞样品,提高检测效率.方法:以三电极工作系统为基础,在工作电极上套上微管作为微型反应池,倒置后加入微量待测试溶液,将参比电极和对电极放入溶液中,形成稳定的微反应系统,得到更稳定、更强的电化学信号.结果:仅仅30μL MCF-7细胞即在电化学微检测系统中出现两个氧化峰,分别归因于黄嘌呤/鸟嘌呤和腺嘌呤/次黄嘌呤的氧化还原反应.结论:MCF-7细胞中的嘌呤碱基在电化学微检测系统中具有较好的电化学响应,该电化学法有可能用于细胞内嘌呤的检测.
作者:高寒;武荣国;王书红;张思佳;年丽;邬迪;崔继文 刊期: 2016年第04期
目的:探索不同剂量乌司他丁对大鼠脓毒血症模型生存率的影响.方法:随机将180只大鼠分为3组(n=60),随机用3种不同创伤程度的盲肠穿孔法建立大鼠脓毒血症模型,再随机将每一组别平均分为3组(n=20),分别给予基础治疗、小剂量乌司他丁、大剂量乌司他丁进行治疗,比较不同建模方式组间大鼠机体炎症反应水平以及不同剂量乌司他丁对其生存率的影响.结果:脓毒症越严重,大鼠的各项炎症反应标记物变化越剧烈;脓毒症炎症反应程度相同时,大剂量乌司他丁可以显著改善脓毒症大鼠的生存率(P<0.05).结论:脓毒症的炎症反应标记物水平与其严重程度呈正相关,小剂量没有明显改善大鼠脓毒血症的作用,大剂量乌司他丁能显著改善大鼠脓毒症模型的生存率.
作者:宁晓鹏;范奎新;李根;金艺华;李艳美 刊期: 2016年第04期
目的:研究右美托咪啶对老年颅脑病变患者手术的镇静作用.方法:将我院68例老年颅脑病变患者随机分为34例观察组和34例对照组.给予对照组咪达唑仑和舒芬太尼麻醉,观察组则使用右美托咪啶麻醉,比较两组的镇静效果.结果:观察组不同时间段的平均动脉压和心率比对照组稳定(P<0.05);对照组手术中的平均动脉压和心率比观察组要高,两组差异显著(P<0.05);观察组的镇静效率高于对照组,两组差异显著(P<0.05).结论:在老年颅脑病变患者的手术中,采用右美托咪啶有着良好的镇静效果.
作者:李勇 刊期: 2016年第04期
目的:探究经皮气管切开术操作方法,并就其临床治疗效果及应用注意事项予以分析.方法:选取2013-01~2016-01在佳木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神经外科治的脑出血和颅脑损伤昏迷的患者40例,所选取患者均采用经皮气管切开术和普通气管切开术实施治疗.结果:所选取40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未出现手术失败状况,经皮气管切开组术前准备时间(10±5)min,普通气管切开组术前准备时间为(30±5) min,经皮气管切开组手术时间(7±2)min,普通气管切开组为(20±3)min,经皮气管切开组手术出血量(6±2)mL,普通气管切开组(15±3) mL,经皮气管切开组手术的创伤程度小于普通气管切开组,手术费用上看无显著差别.结论:针对脑出血和颅脑损伤昏迷患者,对其采用经皮气管切开术,不仅手术操作方便简单,且可完成于病区床边,创伤较小,不对气管软骨环造成损伤,手术时间较短,出血量少,术前准备时间短,且后续并发症较少,术后颈部不存在明显性瘢痕,在临床中具有很好应用推广价值.
作者:李英夫;李昀昊;廉晓宇 刊期: 2016年第04期
目的:利用醛固酮受体拮抗剂联合甘草酸二铵干预肝纤维化大鼠并检测血清中透明质酸(hyaluronic acid,HA)和血管紧张素1-7(angiotensin(1-7),Ang(1-7))的变化,探讨联合用药对大鼠肝纤维化进程的影响.方法:40只健康雄性SD大鼠用完全随机的方法,随机分成5组:正常对照组、模型组、螺内酯+甘草酸二铵联合治疗组、甘草酸二铵治疗组、螺内酯治疗组.于20、40、60d分别取血,并于60d处死全部SD大鼠,取肝组织做切片处理,HE染色,镜下观察比较各组大鼠肝脏组织结构变化.采用ELISA法测定各组大鼠大鼠血清HA和Ang(1-7)水平的变化.采用SPSS17.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One-way ANOVA)进行统计分析,多重比较采用LSD-t检验(方差齐),或采用Dunnett-t检验(方差不齐),P<0.05为有统计学意义.结果:与正常对照组比较,20、40、60d各组HA及Ang(1-7)水平均升高(P<0.05),且呈逐渐升高趋势,而与模型组比较,药物治疗组HA水平降低(P<0.05),但Ang(1-7)水平升高(P<0.05),联合治疗组HA水平更低、Ang(1-7)水平更高.甘草酸二铵治疗组和螺内酯治疗组组间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醛固酮受体拮抗剂联合甘草酸二铵对大鼠肝纤维化进程有治疗作用,随肝纤维化进展,血清Ang(1-7)水平升高,且药物治疗后其水平升高更明显,提示Ang(1-7)参与肝纤维化发生发展过程.
作者:刘艳丽;艾迎春 刊期: 2016年第04期
目的:研究2种不同的鼻腔护理方法在鼻内窥镜手术治疗鼻窦炎鼻息肉的疗效.方法:我院经鼻内窥镜治疗的2013-04~ 2014-04共280例鼻息肉鼻窦炎患者,比对2种术后护理鼻腔的方法产生的效果.结果:患鼻息肉鼻窦炎的280例患者出院后生活质量显著提高.结论:通过强调鼻窦炎鼻息肉的术后护理,有利于减少鼻内窥镜手术治疗鼻息肉鼻窦炎的术后不良反应,有助于改善患者的日常生活.
作者:于海莲;杨琳红;沙金霞;程秀华 刊期: 2016年第04期
目的:研究应用Wee1抑制剂PD0166285联合阿霉素对急性白血病细胞的生长抑制.方法:以人急性白血病细胞株HL60、NB4、EOL-1为研究对象,采用四甲基偶氮唑盐比色法(MTT 法)检测PD0166285和阿霉素对细胞的生长抑制作用.结果:单独用药实验结果示,PD0166285或者阿霉素对HL60、NB4、EOL-1均有不同程度的生长抑制作用,并呈明显的浓度一效应关系.联合用药实验结果显示,PD0166285和阿霉素联用后对HL60、EOL-1细胞株的抑制率显著增加,明显高于单一用药,且有显著差异(P<0.05),对NB4细胞株的抑制率也增加,但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相对于单独应用PD0166285或者阿霉素,PD0166285联合阿霉素增强了对急性白血病细胞株HL60、EOL-1的生长抑制作用.
作者:倪蕾;张西凯;侯志凌;杨玉;梁衍峰;于广晴 刊期: 2016年第04期
目的:旨在探讨自发性蛛网膜下出血大鼠模型中,神经组织内水通道蛋白9(AQP9)表达变化,了解自发性蛛网膜下出血这一病理生理过程中AQP9与脑水肿的变化,并试图揭示出其相关性.方法:健康成年雄性大鼠60只,随机分为假手术组、SAH组,建立大鼠自发性蛛网膜下出血模型.分别建模后24h、48h及72h断头、取脑,测脑含水量,并利用RT-PCR技术检测大鼠脑组织在自发性蛛网膜下出血后AQP9的表达.结果:大鼠自发性蛛网膜下出血后,脑含水量增高,AQP9呈现高表达,且于72h内逐渐递增,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自发性蛛网膜下出血后AQP9高表达和脑水肿呈现正相关,二者可能存在相关性,前者或为后者的原因之一,对自发性蛛网膜下出血后脑水肿而言意义重大.
作者:姜广宇;董航;顾志成;李洪滨;张世华;史涛 刊期: 2016年第0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