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强
解剖学是研究人体形态结构的一门学科,其内容多、范围广,是一门较难掌握的课程.该学科属形态学范畴,实践性、应用性较强,实验教学的成功与否,直接影响教学效果,影响学生的操作技能,独立工作思维能力等的发展.在完善解剖学实验课的同时,我们也遇到过许多困难,部分设施还不完善,学生注重理论课对实验课不够重视,忽视实验课的重要性.数年的教学给我们证实了实验课的成功与否,直接影响教学效果,及培养学生独立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多年以来,我们逐步改善解剖实验教学的规范化,以提高解剖学实验教学的质量,取得良好的效果.
作者:张国华 刊期: 2014年第01期
目的:探讨老年妇女卵巢癌患者的发病及临床特征、诊疗经验.方法:对2012-03~2013-03笔者所在医院诊治的70例老年妇女卵巢癌的患者进行回顾性临床资料分析.结果:70例老年妇女卵巢癌患者中55例接受了手术治疗,15例因术前合并症较多或伴有严重的基础性疾病或晚期无法进行手术治疗,采取化疗、放疗等其它保守治疗方式.手术组的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显著低于化学治疗组患者(P<0.05),化疗的主要并发症为胃肠道不适及骨髓抑制,免疫功能低下等,而放疗的并发症主要是放射性直肠炎及阴道发生粘连等,而手术组则主要出现的术后并发症是切口愈合不良、延期愈合,尿潴留,泌尿系统感染及呼吸性疾病等,对症治疗后痊愈.结论:对于老年卵巢癌患者更宜尽早采用手术为主的治疗,早期预防和治疗是关键,老年卵巢癌术前合并症,术后并发症多.为防止因心肺功能障碍导致的死亡,必须在术前做好心肺功能的评估.若无法进行手术的老年患者,再采用化学或放射治疗.
作者:徐佳佳;吴英杰 刊期: 2014年第01期
目的:介绍一种新型即刻义齿修复方法,并对其用于前牙区临时修复的临床效果进行观察.方法:在临床中,选7例前牙区需临时修复的病例,在拔牙后采用新型即刻义齿修复,观察1~3个月,对修复效果进行临床分析.结果:新型即刻义齿在保证了患者永久修复前正常的工作和社交活动的同时,患者拔牙创、牙周情况预后良好,为患者永久性修复做了良好的过渡.结论:新型即刻义齿的临床应用是可行的,这为即刻义齿的修复提供了一种新的可供选择的修复方法.
作者:席俊明;徐爱辉;武传君;张桂香;席小茜 刊期: 2014年第01期
目的:探讨主动脉夹层患者的护理措施.方法:对我院收治的主动脉夹层患者随机分为干预组(20例)和对照组(20例),干预组实施有效护理干预,对照组实施心内科常规护理措施.结果:干预组死亡率低于对照组,满意度优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差异性(P<0.05).结论:有效的护理干预能显著降低主动脉夹层患者的死亡率,值得推荐.
作者:张朝霞 刊期: 2014年第01期
目的:研究MR弥散加权成像(DWI)腮腺弥散系数(ADC)值在味觉刺激前后的改变.方法:对21例舍格伦综合征患者腮腺分别在静息状态下及酸刺激后行1.5T MR扫描.结果:静息状态下腮腺的ADC值(0.8±0.05)×10-3mm2/s,酸刺激后的初1~2min内腮腺的ADC值升高,之后的3~9min内ADC值降低较明显,之后ADC值缓慢升高,18min达到高峰,之后同静息状态水平.结论:合格伦综合征患者腮腺弥散加权成像ADC值的测量,对评价舍格伦综合征患者腮腺功能有一定价值.
作者:孙洪言;孟凡荣;刘海花 刊期: 2014年第01期
目的:探讨转录因子叉头框蛋白O1 (FOXO1)在成人急性白血病(AL)患者及健康人外周血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应用半定量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测定40例成人AL组及50例对照组外周血中FOXO1的含量,并进行比较.结果:AL组外周血中FOXO1的表达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AL组经标准化疗后完全缓解(CR)者FOXO1的含量低于化疗前(P<0.05),部分缓解和未缓解(PR/NR)者其含量亦降低,但降低不明显,与化疗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FOXO1在CR者中的表达低于PR/NR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成人AL外周血中FOXO1呈高表达,而化疗后完全缓解者呈低表达,可能参与白血病的发生发展.
作者:倪蕾;侯志凌;孙雪茜 刊期: 2014年第01期
目的:探究急性重型颅脑损伤的急诊处理有效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07~2013-07我院急诊科院前处理的急性重型颅脑损伤病人139例,按照患者年龄、性别组成、致伤因素、院前患者临床症状及各项生命体征变化,据意识障碍程度进行格拉斯哥昏迷评分,有无胸腹及四肢脊柱等合并伤,院前处理方法及疗效进行分析.结果:急性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多为年轻男性患者,因交通事故造成的创伤数量占大半部分.院前通过畅通气道、纠正低氧血症、降颅压、控制活动出血、保护颈椎、骨折固定以及抗体克等处理.平稳转运患者至有条件的医院进一步处理,结果是伤情得到明显好转的70例、伤情无明显变化44例,伤情进一步恶化20例、现场或转运途中死亡5例.结论:经过积极有效的院前急诊急救处理,多数病人生命得以延续,为进一步的治疗提供了时间和机会,大大的降低了急性重型颅脑损伤的致死率及伤残率.
作者:乔洪潮;任会菊;赵国青;程利华 刊期: 2014年第01期
目的:研究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冠脉支架植入对早期血清巨噬细胞炎性蛋白1a (MIP-1a)表达的影响.方法:选取急性心肌梗死患者52例,分为冠脉支架植入组(PCI组)及冠脉造影组(CAG组),于PCI术前1h、术后1h及术后24h取静脉血,检测患者血清巨噬细胞炎性蛋白1a的变化.结果:冠脉支架植入组与冠脉造影组术前血清平均浓度分别为(49.88±4.90)和(50.26±4.92),两者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而冠脉支架植入组术后1h及术后24h MIP-1a的血清浓度明显高于冠脉造影组,差别有显著性(P<0.05).冠脉支架组及冠脉造影组的组内比较中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冠脉支架植入术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血清巨噬细胞炎性蛋白1a水平的变化有一定的影响,但程度有限.
作者:高山;吴明;于海波;曲红玉;于爽 刊期: 2014年第01期
目的:研究EZH2和Bmi-1基因在结直肠癌组织中的表达,探讨其与结直肠癌临床病理因素的关系及两者间的联系.方法:收集黑龙江省医院病理科2009~2012年结直肠癌存档蜡块45例,另取正常组织20例,应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结合图像分析软件检测45例结直肠癌、癌旁组织及20例正常对照组织中EZH2和Bmi-1基因的表达及半定量测定,采用SPSS13.0统计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x2检验及Sperman秩检验做相关性分析.结果:EZH2基因和Bmi-1基因在结直肠癌组织中高表达,在癌旁及正常组织中低表达或无表达.差异有显著性(P<0.05).两者的表达与性别、年龄、肿瘤大小未见相关(P>0.05),与转移及浸润密切相关(P<0.05).两者间在组织中表达呈正相关(P<0.05).结论:EZH2基因和Bmi-1基因的表达与结直肠癌的发生发展可能密切相关,在结直肠癌的发生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作者:包合新;李建国;邢桂滨 刊期: 2014年第01期
目的:本实验旨在探讨白藜芦醇在氧化应激、NF-kB活性方面改善STZ致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有效性.方法:以Wistar大鼠腹腔注射STZ诱导糖尿病模型为研究对象,根据组别给予不同剂量Res连续灌胃12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和RT-PCR检测NF-κB的表达及ELISA法检测SOD、GSH-PX活性.结果:白藜芦醇可降低NF-kB在糖尿病大鼠视网膜中的阳性表达,升高SOD、GSH-PX活性,与糖尿病模型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白藜芦醇可能通过影响氧化应激/NF-kB通路改善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发展.
作者:张笃贞;王大丽;杨笑天;王冬兰 刊期: 2014年第01期
目的:探讨趋化因子基质细胞衍生因子-1 (Stromal cell-derived factor-1α,SDF-1)在非小细胞肺癌组织和癌旁组织中的表达情况,并研究其与微血管密度(MVD)在血管生成和临床病理特征方面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42例NSCLC患者癌组织和30例癌旁组织中基质细胞衍生因子1及微血管密度的表达情况.结果:在对照组中,SDF-1的表达率为10%;在NSCLC中,阳性表达率为62.3%,P<0.05,有统计学意义.且有淋巴结转移、TNM分期越高,则SDF-1表达率越高,与性别、病理类型和分化程度无相关性;MVD在NSCLC中计数为36.74±11.708,与TNM分期,分化程度及有无淋巴结转移有相关性,与性别、病理类型无相关性.癌组织中,SDF与MVD正相关.结论:在NSCLC癌组织中,SDF-1和MVD呈现高表达,说明SDF-1可能通过促进肿瘤的血管生成而参与肺癌的浸润转移,是肺癌血管形成的正性因子,为临床有效评估肺癌浸润转移程度及预后提供依据.
作者:阎红娥;王帅;鲍文华;孙云晖;王春玲;刘甡;李爽 刊期: 2014年第01期
目的:探讨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血浆内皮素-1(ET-1)、C-反应蛋白(CRP)含量的变化,以及二者的关系,探讨其在ACS时的应用价值.方法:将入选的ACS患者87例,包括不稳定性心绞痛(UA)30例、急性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STEMI)组27例、急性非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NSTEMI)组25例以及对照组30例.采用酶联免疫法分别检测其ET-1、CRP水平.结果:ET-1、CRP在ACS患者体内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AMI组患者血浆ET-1、CRP水平高于UA组,且ACS患者血浆ET-1、CRP浓度呈显著正相关.结论: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体内ET-1和CRP水平明显升高且与疾病严重程度呈正相关性,提示内皮素-1、CRP参与了ACS的发生发展,进一步证实,ACS的发病过程中存在血管内皮功能异常以及炎症反应的参与.
作者:孔繁和;杨光远;高伟勤;董天崴;赵晓辉;张磊艺;韩晓红;杨建彬 刊期: 2014年第01期
目的:研究针灸对血管性痴呆(vascular dementia,VD)患者事件相关电位P300的改善情况,为其评价VD患者认知障碍程度及针灸临床提供可靠依据.方法:将纳入实验的116例患者随机分配到药物组和针刺组,治疗前后分别进行事件相关电位P300的检测.结果:两组血管性痴呆患者的认知功能改善均有效,针灸组优于药物组;治疗后患者事件相关电位P300的潜伏期缩短(P<0.05),波幅升高(P<0.05).治疗后针灸组和药物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针灸对改善血管性痴呆的功能障碍,提高生活质量具有确切疗效.
作者:潘颖华;葛丹;张继泽;魏春杰;姜尧佳;丛玲;董中国 刊期: 2014年第01期
目的:电化学法研究金雀异黄素对MCF-7的抑制作用.方法:采用双信号电化学法.结果:在10×10-6~120×10-6μM的剂量范围内,随着金雀异黄素剂量的增加,MCF-7的两个电化学信号呈现下降趋势.结论:MCF-7的两个电化学信号均具有金雀异黄素剂量依赖性,说明采用双信号电化学法可以很好地反映金雀异黄素对MCF-7细胞的抑制.
作者:曹海鹏;蔺润先;段春雷;武冬梅;李锦莲 刊期: 2014年第01期
目的:分析心舒宝片治疗冠脉造影提示稳定性斑块患者实际效用,并探讨其可能潜在机制.方法:选择“冠脉造影显示冠脉狭窄介于50%~65%、稳定性斑块,且中医辩证属心血瘀阻证”冠心病患者80例,随机分成两组,对照组采用西药常规治疗;实验组在西药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心舒宝片口服治疗.结果:实验组临床总有效率达92.50%,心电图总有效率达85.50%,均优于对照组.结论:心舒宝片正确中医辩证施治联合规范化西药治疗,能更有效控制解剖分型稳定型心绞痛患者心绞痛症状,减轻心脏急性缺血损伤,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作者:张冬荣;林志典;林庚海;吴怡萍;蔡少杭 刊期: 2014年第01期
目的:探讨米诺环素(minocycline)对大鼠脊髓损伤(SCI)早期的保护作用和机制.方法:108只SD大鼠随机分为3组:对照组(A组=36只)、损伤组(B组=36只)和损伤后米诺环素治疗组(C组=36只),采用改良Allen's打击法致伤B组和C组大鼠T8~T11脊髓,对照组不损伤脊髓.治疗组于术后1h腹腔注射米诺环素(90mg/kg),之后每隔12h给药1次,对照组和损伤组在相同时点腹腔注射相同体积生理盐水.B组和C组于术后2h、6h、12h、24h、48h、72h处死大鼠取损伤段脊髓标本,A组在相应时间点取相应节段脊髓标本,切片后行HE染色组织病理学检查和免疫组织化学检测TNF-α表达.结果:脊髓损伤早期损伤脊髓取材免疫组化镜检后发现A组大鼠脊髓TNF-α呈弱阳性表达;B组和C组伤后2h即有TNF-α表达,12h达到高峰,之后逐渐下降;B组伤后72h TNF-α表达仍较A组高(P<0.05),而C组在伤后72h即恢复到对照组水平(P>0.05),C组各时间点TNF-α表达均较损伤组低(P<0.05).结论:米诺环素可显著降低脊髓损伤早期组织中TNF-α的表达,为其应用于临床治疗急性脊髓损伤提供实验依据.
作者:常刘;解婷茹;王日光 刊期: 2014年第01期
目的:研究葡萄内酯的化学合成方法.方法:以自制的香叶基溴和伞形花内酯为原料,经Williamson反应合成葡萄内酯.结果:结构被确证为葡萄内酯,其收率为36%.结论:此合成方法简单,纯化容易,产品收率较高,适于工业化开发.
作者:冯诗杨;焦淑清;蒋婷婷;杨博文;李岩;尚煜博 刊期: 2014年第01期
目的:①探讨共刺激分子CD30和CD30L介导小鼠实验性过敏性结膜炎(EC)的发生机制;②研究分析共刺激分子CD30和CD30L的表达对实验性过敏性结膜炎(EC)的影响.方法:以RW进行免疫处理,A1、A2、A3组在第0,2,4,6,8天分别向小鼠腹腔内注射正常鼠抗体IgG,抗CD30抗体,抗CD30L抗体,每只小鼠注射剂量均为200μg,在第10天对这些小鼠以RW与磷酸盐缓冲液(PBS)混合液点眼处理,24h后取结膜,脾,和血液进行相关分析.免疫组小鼠免疫后不经任何抗体腹腔注射,在第10天取其脾细胞,并在体外与RW一起培养,然后将此脾细胞过继性转移到同源基因的幼稚型小鼠体内,在第2,4天向小鼠腹腔内分别注射正常鼠抗体IgG,抗CD30抗体,抗CD30L抗体,每只小鼠注射剂量均为200μg,在第4天注射后2h进行RW混合液点眼,24h后取结膜组织进行组织分析及嗜酸性粒细胞测定,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法对诱导组小鼠血液内的IgE进行定量分析,另外,经免疫组化法检测结膜组织中CD4+T细胞的变化情况.结果:A2组小鼠结膜内浸润的嗜酸性粒细胞数比A1组明显增多,有显著性差异(P<0.01);A3组小鼠结膜内浸润的嗜酸性粒细胞数比A1组明显减少,差异有显著性(P<0.05).A2组IgE的水平比A1组升高,但差异不具有显著性,而A3组IgE水平比A1组明显降低,有显著性差异(P<0.01).B2组结膜内浸润的嗜酸性粒细数高于B1、B3组,但不具有显著性差异.D2组小鼠结膜内浸润的嗜酸性粒细胞数明显高于D1组,且有显著性差异(P<0.01).D3与D1组比较,无明显差异.免疫组化(IHC)法结果显示:实验组F1与对照组F2相比,前者小鼠结膜内有大量的CD+T细胞浸润.结论:①共刺激分子CD30通过CD+T细胞的激活发生免疫应答来促进小鼠实验性过敏性结膜交的发生,发展;②共刺激分子CD30L的表达能够抑制小鼠实验性过敏性结膜炎的发生,发展.
作者:周萍萍;王玉清;王冬兰;福岛敦树 刊期: 2014年第01期
目的:研究PDZK1在不同分化程度肾癌中表达,探讨其与肾癌分化程度的相关性.方法:通过免疫组织化学(ABC法)对60例不同分化程度肾癌和20例肾脏良性病变的病理组织检测PDZK1的表达情况,并利用RT-PCR技术对20例新鲜肾癌组织和10例肾脏良性病变组织检测PDZK1的mRNA表达.结果:PDZK1阳性率在肾癌组表达为85.0%,在肾脏良性病变组表达为30% (P<0.05),在肾癌组分级G1、G2、G3阳性表达率分别为61.5%、63.2%和86.7%,组间两两比较(P>0.05).PDZK1的mRNA在肾癌组表达为0.95±0.055,在肾脏良性病变组表达为0.57±0.043 (P<0.05);PDZK1的mRNA在肾癌组分级G1、G2、G3表达分别为0.72±0.044、0.831±0.090和1.00±0.050,组间两两比较(P<0.05).结论:PDZK1在肾癌组织中高表达,随恶性度增高表达呈上升趋势,在肿瘤恶性进展中具有重要的作用.
作者:扈清云;顾志成;张东东;欧叶涛;罗振国;陈乃峰;钟堂武;王培军 刊期: 2014年第01期
目的:利用新生大鼠缺氧缺血性脑损伤(Hypoxic-ischemic brain damage,HIBD)动物模型,检测HIBD脑组织中神经丝蛋白-200 (Neurofilaments Protein-200,NF200)表达的动态变化,观察盐酸法舒地尔(Fasudil Hydrochloride Injection)对大鼠NF200表达的影响及对神经损伤后的保护与修复作用.方法:将新生7d龄Wistar大鼠120只,随机分为假手术组(Sham 组,40只),缺氧缺血作用(HIBD组,40只),法舒地尔治疗组40只,每组再分为6h、12h、24h、72h、7d,5个亚组.Sham组只做左颈总动脉分离.HIBD组,法舒地尔组做左侧颈总动脉永久性结扎及缺氧处理后,分别腹腔注射生理盐水和法舒地尔(10mg/kg).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海马区NF200的表达.结果:Sham组:可见NF200有微量表达,各组间无统计学意义.HIBD组:NF200阳性细胞在造模6h出现表达,12h开始下降,24h降到低,此后逐渐升高.与Sham组NF200阳性细胞数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法舒地尔治疗组各时间点NF200的表达均高于HIBD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HIBD组和法舒地尔组阳性细胞数明显多于Sham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法舒地尔可能通过抑制Rho/Rock通路促进轴突再生和修复进而使NF200的表达增加.
作者:顾镜月;邵巍;孟庆云;穆国军 刊期: 2014年第0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