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红霉素对佐剂性关节炎大鼠血清中TNF-α、IL-10及IL-17细胞因子水平表达的影响

孙晓鹏;万德珩

关键词:红霉素, 佐剂性关节炎, TNF-α, IL-10, IL-17
摘要:目的:研究红霉素对佐剂性关节炎大鼠血清中TNF-α、IL- 10、IL- 17水平的影响,探讨红霉素的干预效果.方法:将Wistar雌性大鼠45只分为3组:对照组予以0.9%氯化钠注射液0.1mL于大鼠足跖部,模型组及治疗组予以0.1%弗氏完全佐剂0.1mL注射于大鼠足跖部,第6、12天予以加强免疫.治疗组造模14天后予腹腔注射红霉素注射液50mg/kg每日一次,连续10天;对照组及模型组给予等量0.9%氯化钠注射液.于造模30d后处死大鼠,采集血清,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测TNF-α、IL-10、IL-17浓度.结论:红霉素可降低大鼠血清中TNF-α、IL-17的水平,升高IL- 10的水平,对佐剂性关节炎有治疗作用.
黑龙江医药科学杂志相关文献
  • 分子参数对5-氟尿嘧啶-N-琥珀酰壳聚糖纳米粒理化性质的影响

    目的:考察5-氟尿嘧啶-N-琥珀酰壳聚糖纳米粒(5-FU-Suc-Chi/NPs)理化性质影响因素.方法:采用乳化溶剂挥发法制备5-FU-Suc-Chi/NPs并考察其理化性质的影响因素.结果:5-FU-Suc-Chi/NPs的粒径、Zeta电位、包封率及载药量的大小与N-琥珀酰壳聚糖的取代度(DS)和分子量(Mw)有关.结论:N-琥珀酰壳聚糖的分子参数是影响5-FU-Suc-Chi/NPs理化性质的重要因素.

    作者:颜承云;谷继伟;程岩;于莲;苏瑾;孙维彤;陈大为 刊期: 2012年第01期

  • 浅议医学论文标题的撰写

    医学论文的标题对于全文来讲是高度的概括,能准确地反映该文章的主题思想及中心内容,因此,论文标题应做到揭示主题要准确,表达题意要简明,选择字词要精炼,这样才能使读者一目了然.

    作者:王英敏 刊期: 2012年第01期

  • 对甲苯磺酸催化合成苯甲酸薄荷酯

    目的:用对甲苯磺酸做催化剂,苯甲酸和薄荷醇作为原料合成苯甲酸薄荷酯的反应条件进行研究.方法:考察反应时间、醇酸比、催化剂用量因素对合成苯甲酸薄荷酯的影响,得到合成酯的适宜条件.结果:佳的反应条件:反应时间为8.0h,醇酸摩尔比为1.0∶1.4,催化剂用量为反应物料总量的3%.以述条件下,苯甲酸薄荷酯产率可高达80.0%.结论:对甲苯磺酸为合成苯甲酸薄荷酯的良好催化剂,具有较高实际应用价值,酯收率较高,实验的合成工艺简单.

    作者:张安宇;宋铁兵;赵艳;韩永龙;张晓友;石瑛;王鹏 刊期: 2012年第01期

  • 46例脑膜瘤病人的围手术期护理

    目的:加强脑膜瘤病人围手术期护理,提高手术成功率,促进术后康复.方法:总结和分析46例脑膜瘤病人的护理要点.结果:46例脑膜瘤病人中,40例痊愈出院,6例好转出院.结论:脑膜瘤术后加强生命指征的观察,及早发现并发症并采取积极护理措施,大大减少病死率及致残率,提高病人的生存质量.

    作者:马珍;王献梅;王江 刊期: 2012年第01期

  • 褪黑素对新生鼠缺氧缺血性脑损伤表达NF-κB的影响

    目的:探讨褪黑素(melatonin,MT)对新生大鼠缺氧缺血性脑损伤的神经保护作用及作用机制.方法:新生健康7日龄Wistar大鼠120只,随机分为3组:假手术组(40只)、缺氧缺血模型组(40只)、MT治疗组(40只),参照经典方法建立新生大鼠缺氧缺血性脑损伤(HIBD)模型,MT治疗组于模型制作完成后立刻注射MT10mg/kg1次于腹腔内,脑损伤组则于腹腔内注射等量的0.9%氯化钠注射液.各组分别于手术后6、24、48、72 h取脑组织切片,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核因子-κB(NF-κB)的表达.结果:与假手术组相比,缺氧缺血组NF-κB表达随时间的变化增加显著(P<0.01).与缺氧缺血组相比较,MT治疗组NF-κB表达在12,24,48h三个时间点中下降显著(P<0.01).结论:MT对HIBD后海马区神经细胞具有保护作用,其作用机制可能与抑制NF-κB在海马区的持续活化有关.

    作者:顾镜月;安亮;梅梅;杨松 刊期: 2012年第01期

  • 膝骨关节炎患者关节液中IL-18、MMP-3表达水平及二者相关性研究

    骨性关节炎(Osteoarthritis OA)目前己成为常见的关节疾病之一,其中以膝关节骨性关节炎(knee osteoarthritis,KOA)发病高.由于人群预期寿命的延长和生活质量的提高,在本世纪内膝骨关节炎的发病率明显增高,尤其是在肥胖的老年人群.但KOA的病因至今尚未研究明确.研究表明,多种细胞因子和生长因子都参与KOA的致病过程,其发生机制主要是抗炎与促炎因子的失衡,从而导致关节软骨的破坏和滑膜的炎症反应,其病理特征主要是关节软骨变性和丢失及关节边缘和软骨下骨骨质再生.

    作者:王博;孙庆治;葛洪原;李金良 刊期: 2012年第01期

  • 48例颈椎病X线平片诊断与CT影像诊断对比分析

    目的:通过对比分析X线平片与CT影像对颈椎病的诊断,比较X线平片与CT影像对颈椎病诊断价值.方法:48例经临床确诊资料保存完整的颈椎病,对其X线平片和CT影像的表现进行比较分析.X线平片采用颈椎正侧位片、左右斜位片(45°角);CT扫描层厚2~5mm、层间距2~5mm、普通或螺旋扫描.结果:X线平片组,颈椎生理弯曲改变25例占52.08%、韧带 钙化9例占18.75%;椎间隙狭窄18例占37.5%;椎体边缘骨质增生40例占83.33%;椎间孔变窄29例占60.42%;钩椎关节可见退变15例占31.25%.CT扫描组,椎体边缘骨质增生41例85.42%;椎管狭窄变形,椎间盘突出脊髓受压、变形34例占70.83%;钩椎关节骨质增生退变14倒29.17%;椎间孔狭窄神经根受压移位33例占68.75%;韧带钙化骨化7例14.58%.结论:X线平片是颈椎病诊断主要方法,CT影像可为颈椎病诊断提供更为精确的依据.

    作者:王天阔;宋立疆 刊期: 2012年第01期

  • 不同麻醉方法对胸科手术患者中心静脉血氧饱和度的影响

    目的:观察不同麻醉方法对胸科手术患者中心静脉血氧饱和度( ScVO2)的影响.方法:择期行胸科手术患者20例,ASAⅠ~Ⅱ级.其中男12例,女8例,年龄55~75岁,均为食道癌和肺癌患者.将20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每组10例,分别给予全麻复合硬膜外麻醉(A组)和全身麻醉(B组).A组在全麻诱导前行硬膜外穿刺,间隙选择T5~6或T6~7,局麻药选用1.5%的利多卡因,确定硬膜外麻醉有效后再行全麻诱导.两组患者全麻诱导均采用静注依托咪酯0.2~0.3mg/kg、芬太尼3~4μg/kg、顺式阿曲库铵0.15mg/kg,诱导成功后插入双腔导管,维持采用吸入1%~3%七氟烷,泵入瑞芬太尼并间断静注顺式阿曲库铵.A组持续泵入1.5%利多卡因5~6mL/h直至手术结束.B组单纯用全麻.记录两组病例术前、术中和手术结束时血流动力学、SaO2和ScVO2.结果:B组患者在手术中的ScVO2比手术前有明显的降低(P<0.05),且组间比较,A组患者较B组也有显著的下降,但SaO2在组间和组内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硬膜外阻滞复合全麻可以显著提高胸科手术患者中心静脉血氧饱和度,降低氧的消耗.

    作者:朱煊 刊期: 2012年第01期

  • PBL教学模式在超声诊断教学中的应用

    目的:探讨以问题为导向的教学方法(PBL)在超声诊断临床实习中的应用.方法:将我院本科临床实习学生平均分为传统教学组和PBL教学模式组,通过问卷调查表评价两组学生对PBL教学的满意度.结果:PBL教学组综合测试成绩明显高于传统教学组,学生对PBL教学模式总体评价较高.结论:PBL教学模式在使学生充分掌握教学大纲要求的理论知识基础上,又能培养学习者自主学习和独立分析解决问题的临床综合能力.

    作者:卢晓潇;卢晓蕾;潘宁;李丹;徐鹏 刊期: 2012年第01期

  • MG与人类端粒DNA G-四链体相互作用的研究

    目的:研究MG对人类端粒DNA G-四链体的稳定作用,为发展新型抗癌药物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紫外光谱法和荧光光谱法研究MG与端粒DNA G-四链体的相互作用.结果:MG与杂化型端粒DNA G-四连体有很好的亲和性.结论:MG作为平面共轭的小分子配体与端粒DNA G-四链体良好的结合能力可以为修饰和设计更加优良的端粒DNA G-四链体配体提供依据.

    作者:高丹丹;何勇;栾芳;李秀玲;武冬梅;李锦莲 刊期: 2012年第01期

  • 芪苈强心胶囊辅治心肌梗死后心力衰竭疗效观察

    目的:观察芪苈强心胶囊辅助治疗心肌梗死后心力衰竭的临床疗效.方法:将心肌梗死后心力衰竭28例随机分为两组,各14例.对照组给予正规抗心力衰竭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芪苈强心胶囊治疗,疗程3个月,观察两组治疗前后心功能改善状况.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85.7%明显高于对照组的64.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芪苈强心胶囊联合用药能明显改善心肌梗死后心力衰竭的心功能,值得临床应用.

    作者:崔万福;韩坤梅 刊期: 2012年第01期

  • 大庆市2008~2010年抽验药品质量现状及分析

    目的:分析大庆市近年来抽验药品的质量情况,为药监部门对药品监管及抽验工作提供参考依据.方法:以检验报告书为依据,对2008~2010年我中心抽验的药品质量现状及不合格情况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大庆药品质量情况基本良好,存在质量问题较多的主要为中成药和中药饮片.结论:通过总结归纳分析存在的共性问题,为监管部门监管及涉药单位改进工作提出对策及建议.

    作者:白秀梅;苏晓丽;岳素雪 刊期: 2012年第01期

  • 杜冷丁镇痛在宫腔镜手术中的应用体会

    宫腔镜手术是治疗宫内占位性病变的手术.自2005-10~2010-10我院行宫腔镜手术520例,随即分为静脉注射杜冷丁240例(实验组),另外280例为对照组(静脉麻醉230例,腰硬联合麻醉50例),观察术中患者疼痛程度,是否能耐受手术.通过临床观察证实,杜冷丁镇痛在宫腔镜手术中应用,取得良好效果,报道如下.

    作者:王淑贤;司玉霞;原德新 刊期: 2012年第01期

  • 骨盆骨折病人围手术期的的观察与护理

    目的:探讨骨盆骨折病人围手术期的护理方式及护理效果,为指导术后病人的早期功能锻炼提供可借鉴的临床护理经验.方法:回顾并分析我科近三年以来收治的36例骨盆骨折病人病例资料,对每份病例资料进行分析.结果:所有骨盆骨折病例围手术期病情稳定,术后切口愈合良好,无感染及严重并发症,术后随访6~12个月,疗效满意.结论:对骨盆骨折病人实施科学合理的围手术期护理对术后早期功能锻炼具有重要的作用.

    作者:宫秀芹;宋丽娜;陈平 刊期: 2012年第01期

  • 血清PSA、fPSA/tPSA在前列腺癌诊断中的临床意义

    目的:研究血清PSA (prostate- specific antigen,前列腺特异性抗原)、fPSA/tPSA (free- PSA/total-PSA,游离前列腺特异性抗原与总前列腺特异性抗原比值)在前列腺癌诊断中的临床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26例前列腺增生患者和18例前列腺癌患者血清PSA、fPSA/tPSA值,并用统计学方法计算出PSA、fPSA/tPSA值在前列腺增生和前列腺癌患者中的差异.结果:前列腺增生和前列腺癌患者PSA、fPSA/tPSA值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当PSA介于4- 10ng/mL时,两组患者的PSA水平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fPSA/tPSA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前列腺癌患者血清PSA明显升高,fPSA/tPSA显著降低,当血清PSA介于4- 10ng/mL时,PSA对前列腺癌诊断无意义,但fPSA/tPSA有一定价值.

    作者:罗振国;王超;陶然;侯雪飞 刊期: 2012年第01期

  • 双黄连口服液中绿原酸稳定性方法研究

    目的:本文介绍了根据绿原酸的性质和双黄连口服液制剂特点,通过改进工艺达到增强双黄连口服液中绿原酸稳定性的目的.方法:①采用调节pH值、加入抗氧剂、pH稳定剂的方法,改进了双黄连口服液工艺,抑制绿原酸的氧化和水解.②通过加速稳定性实验,考察改进工艺后双黄连口服液绿原酸的稳定性.结果:与原工艺相比,改进工艺方法后,双黄连口服液中绿原酸的稳定性明显增强,产品质量更加稳定.结论:采用调节pH值、加入抗氧剂、pH值稳定剂的方法,抑制绿原酸的氧化和水解,应用于双黄连口服液工艺是可行的,增强了绿原酸稳定性,使产品质量更加稳定可靠.

    作者:乔洪民 刊期: 2012年第01期

  • 佳木斯市卫生系统医务人员病故原因的调查分析

    作为医院的医务工作者,每天为解除患者的病痛而忙碌,同时也极易忽视自己的健康,本文记录了二十年内,佳木斯市医疗卫生系统病故的医务人员,并对病故原因进行了详细分析.其中,因心脑血管疾病和肿瘤引起的占总数的99%,分别排在第一、二位,并且男性多于女性.而疾病多由生理性衰退、传染病、病理性衰退等因素引起.如果我们讲究卫生,讲究良好的、文明的、健康的生活方式,就会减少生病几率,做好自己的保健工作,延年益寿.

    作者:宁雪松;宁士尚 刊期: 2012年第01期

  • 三甲氧苄嗪低温保护液肺动脉灌注对肺血管内皮细胞凋亡的作用

    目的:观察三甲氧苄嗪低温保护液肺动脉灌注对肺血管内皮细胞凋亡的作用.方法:建立体外循环动物模型,通过免疫组织化学(S-P)法观察肺组织Bcl-2基因表达、流式细胞术检测肺血管内皮细胞凋亡率以及进行肺组织光镜、电镜观察.结果:实验组肺血管内皮细胞凋亡率明显低于对照组,二者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实验组肺组织Bcl-2蛋白表达阳性率明显高于对照组,二者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实验组肺组织光镜及电镜改变轻微,而对照组肺泡内以及间质水肿明显,肺血管内皮完整性破坏.结论:三甲氧苄嗪对肺血管内皮细胞凋亡有明显的抑制作用.

    作者:邹志田;张标;朱晓峰 刊期: 2012年第01期

  • 大黄素电化学性质的研究

    目的:研究了大黄素的电化学性质以及大黄素与牛血清白蛋白(BSA)相互作用的电化学行为.方法:采用循环伏安法和差分脉冲伏安法对大黄素进行电化学行为的研究,并在不同pH值下进行线形扫描实验;同时应用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对大黄素与牛血清白蛋白的结合情况进行了研究.结果:大黄素在-0.522V处出现一个明显的还原峰;大黄素与牛血清白蛋白结合生成了一种非电活性的超分子化合物,并对结合反应的机理进行了探讨.结论:大黄素的还原峰电流与扫描速率呈简单线性关系.大黄素与牛血清白蛋白结合形成非电活性的超分子化合物导致大黄素氧化还原峰电流降低,峰电位基本不变,峰电流的下降值同所加入的BSA浓度在一定范围内呈线性关系.

    作者:祝红兵;张楠楠;范宝俭 刊期: 2012年第01期

  • 通过免疫组化方法研究MTA1与Bcl-2在肺腺癌的表达与关系

    目的:研究肿瘤转移相关基因1(metastasis associated 1,MTA1)和Bcl-2基因在肺腺癌组织中及癌旁正常肺组织中的表达水平,探讨两者在肺腺癌侵袭、转移中的作用及两者在肺腺癌的进展中是否存在相关性,为丰富肺腺癌发生、发展机制提供理论基础,并且为诊断肺腺癌是否已经发生提供新的思路,从而判断预后,为治疗方案的选择提供依据.方法:用免疫组化的的方法检测60例肺腺癌标本及30例癌旁正常肺组织中Bcl-2和MTA1蛋白的表达水平.结果:肺腺癌癌灶组织中Bcl-2中的表达率65.0%,明显高于癌旁正常肺组织阳性率16.7%,两者比较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cl-2蛋白的表达与肺腺癌的临床分期、分化程度及癌灶转移范围密切相关(P<0.05);MTA1蛋白在肺腺癌组织中的表达率71.7%,明显高于癌旁正常肺组织阳性率16.7%,两者比较差异性有统计学意义(P<0.01);MTA1蛋白的表达与肺腺癌的发生发展及临床分期密切相关(P<0.05);且两者随病情的进展表达呈加强趋势和正相关表达.

    作者:张标;朱晓峰;刘丽;尤雷 刊期: 2012年第01期

黑龙江医药科学杂志

黑龙江医药科学杂志

主管:黑龙江省教育厅

主办:佳木斯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