硒是人体必需的微量元素,在人体中的含量较低,约为6~21 mg,广泛分布于脂肪组织以外的所有组织,以肝、胰、肾、心脏、脾、牙釉质、指甲、眼球等含量较高,与人体健康密切相关,1973年世界卫生组织确定为人体必需的营养素之一田.目前认为硒与心血管疾病、糖尿病、肿瘤等疾病发生有关.本实验研究不同剂量的有机硒蛋白粉对大鼠血清胆固醇(TC)、高密度脂蛋白(HDL)、低密度脂蛋白(LDL)、甘油三酯(TG)的影响,阐述有机硒对脂代谢的作用,为心血管疾病的防治提供依据.
作者: 刊期: 2009年第04期
拇指多指畸形是小儿骨科常见的手部畸形,治疗目的是改善拇指的外形和功能.多拇指畸形是由拇指多种异常结构所组成:漂浮拇指,拇指发育不良.拇指内收畸形,关节偏斜,拇指伸指力弱和关节不稳定等.由于该畸形有独特的解剖特点,手术方式选择对于将来拇指外形和功能恢复意义重大.本文介绍我院对拇指多指畸形的治疗情况.
作者: 刊期: 2009年第04期
目的:分析不同方式影像引导125I粒子植入治疗非小细胞肺癌的疗效与不良反应.方法:对确诊的晚期非小细胞肺癌155例患者制定放射治疗计划,通过CT和纤维支气管镜(FFB)影像引导植入放射性125I粒子.并行剂量学验证和定期复查随访.结果:CT引导治疗组和FFB引导组的1年生存率和有效率分别为92.2%、80.3%和97.0%、90.6%:CT组患者无放射性肺炎或肺纤维化发生;FFB组患者无早期、晚期放射损伤的发生.结论:放射性粒子植入对支气管肺癌有明显的控制疗效,具有微创的优势.CT引导植入定位准,适形好;FFB引导植入能够较好地解除气道梗阻.
作者: 刊期: 2009年第04期
目的:探讨纵隔镜检查在肺癌诊断中的应用价值和临床经验.方法:对258例初步诊断或疑诊肺癌的患者行纵隔镜淋巴结活检并将标本送病理检查,根据病理报告对疾病作出明确诊断.结果:全部病例中获得明确病理诊断者245例,确诊率95.0%(245/258).术前检查确诊为肺癌并纵隔淋巴结转移的67例患者中,纵隔淋巴结阳性49例.阴性18例,CT检查准确率73.1%(49/67);术前拟诊为恶性肿瘤72例患者中,术后病理确诊为恶性肿瘤41例(其中肺癌24例,纵隔恶性肿瘤17例),良性疾病25例,术后诊断不明6例,术前诊断准确率为56.9%(41/72);术前拟诊为良性疾病119例患者中,术后病理诊断为良性疾病104例(其中结节病74例,纵隔淋巴结结核15例,纵隔淋巴结炎15例),恶性疾病(肺癌)8例,术后诊断不明7例,术前诊断准确率为87.4%(104/119).结论:在肺癌诊断及肺癌术前分期方面,纵隔镜检查是一种准确、安全、可靠的有效方法.
作者: 刊期: 2009年第04期
目的:探讨异丙酚对大鼠肠缺血再灌注后致肾损伤的影响.方法:24只健康清洁Wistar大鼠随机分为3组.每组8只.假手术组(S组)分离肠系膜上动脉(SMA),下腔静脉微量输液泵持续输注0.9%生理盐水10 ml/(kg·h).肠缺血再灌注组(I/R组)阻断SMA 1 h,下腔静脉微量输液泵持续输注O.9%生理盐水10ml/(kg·h].异丙酚组(P组)阻断SMA1 h,再灌注前5 min将持续输注的0.9%生理盐水10 ml/(kg·h)更换为等容异丙酚10 mg/(kg·h).于再灌注2h后下腔静脉取血,测定血尿素氮(BUN)和血肌酐(Bcr);处死大鼠后取双侧肾,右肾皮质部制作组织均浆测定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及丙二醛(MDA)含量,左肾作病理标本.结果:与S组相比,I/R组SOD活性降低,MDA、BUN及Bcr含量升高(P<0.05);与I/R组相比,P组MDA、BUN及Bcr含量降低,SOD活性升高(P<0.05).病理结果显示:光镜下I/R组肾小球及球后毛细血管明显扩张,细胞水肿,球后毛细血管内堆积大量破裂红细胞;P组肾结构接近S组.结论:大鼠肠缺血再灌注后可造成肾损伤,异丙酚对其具有保护作用.
作者: 刊期: 2009年第04期
目的:探讨血清人软骨糖蛋白-39(HC gp-39)在类风湿关节炎(RA)患者中的诊断意义.方法:对40例RA患者,15例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患者及20例健康人,应用夹心酶联免疫吸附法(sandwich-ELISA)检测血清HC gp-39水平.同时测定RA患者类风湿因子(RF)、红细胞沉降率(ESR)和C反应蛋白(CRP)的浓度.并记录RA患者的压痛关节数、肿胀关节数、晨僵时间、双手X线、疾病活动指数28(DAS28).分析它们与HC gp-39的相关性.结果:RA患者组血清HC gp-39的浓度为(31.95±18.54)ng/ml,高于正常对照组(18.93±13.49)ng/ml(P<0.01)和SLE组(20.75±11.26)ng/ml(P<0.05).而后两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5例RA活动期患者血清HC gp-39的水平为(37.92±19.58)ng/ml,15例非活动期患者为(22.00±11.41)ng/ml,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HC gp-39水平与RA患者的压痛关节数、肿胀关节数、ESR、CRP、RF、晨僵时间、DAS28呈正相关(P<0.05),与年龄、性别、病程、X线分期无明显关系(P>0.05).结论:RA患者血清中HC gp-39水平异常增高,提示血清HC gp-39可以作为反映RA病情活动性及诊断的指标之一.
作者: 刊期: 2009年第04期
目的:探讨耐环丙沙星阴沟肠杆菌临床株中是否存在主动泵出机制.方法:用荧光分光光度法测定5株耐环丙沙星阴沟肠杆菌及2株敏感菌细胞内环丙沙星的聚积动力,比较加入能量抑制剂碳酰氰间氯苯腙(CCCP)前后细菌细胞内环丙沙星稳态聚积量的变化.结果:5株耐环丙沙星阴沟肠杆菌临床株和2株敏感株对环丙沙星的摄取均在5 min内达到稳态浓度.耐药菌株细胞内环丙沙星的稳态浓度低于敏感菌株(均P<0.05),加入CCCP后耐环丙沙星菌株细胞内的环丙沙星聚积浓度较未加CCCP时增加12%~46%(均P<0.05),敏感菌株加入CCCP前后环丙沙星聚积浓度无明显变化(均P>0.05).测试菌株对环丙沙星的聚积浓度与MIC值间呈负相关.结论:耐环丙沙星阴沟肠杆菌临床株中可能存在对环丙沙星的主动泵出机制,该机制可能参与了阴沟肠杆菌对环丙沙星的耐药.
作者: 刊期: 2009年第04期
脑血管病是造成人类死亡的三大疾病之一.是成人致残的主要病因,其中以缺血性脑血管病所占比例大.颈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是卒中的高危因素,狭窄程度与卒中的危险程度成正相关.研究显示,60岁人群中0.5%存在颈动脉狭窄.>80岁者有10%存在颈动脉狭窄.近年来,随着血管内技术的发展使颈动脉支架置入术(CAS)在提高疗效的同时,并发症发生率不断下降.作者观察了环湖医院2004年4月~2008年2月间收治的52例有症状颈动脉狭窄的老年患者,经过血管内支架成形术治疗情况.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作者: 刊期: 2009年第04期
手足癣是一种常见多发病.近些年来随保健意识的增强.更多的患者选择到医院就诊.为了了解天津地区手足癣致病真菌的菌种分布趋势,我们对1900名初步诊断手足癣患者进行了病原菌分析.
作者: 刊期: 2009年第04期
目的:观察外周血白细胞(WBC)计数在2型糖尿病患者中的水平及其影响因素.并应用罗格列酮进行干预治疗,探讨罗格列酮的血管保护作用.方法:75例2型糖尿病患者应用罗格列酮4 mg/d治疗,共12周.治疗前、后与55例正常对照组患者比较血糖相关指标、血压、血脂谱、vWF及WBC.结果:治疗前糖尿病组WBC(6.58±1.64)x109高于对照组WBC(5.34±0.95)x109,(P<0.05).治疗后,血糖、糖化血红蛋白(Hb)Alc、稳态模型-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血压、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vWF及WBC计数均下降(P<0.05).以WBC计数中位数(6.4x109)分组进行相关分析,WBC计数与腰同、BMI呈正相关,WBC计数高于中位数组的腰同、BMl、TC、vWF也高于WBC低于中位数组(P<0.05).结论:慢性亚临床炎症可能参与2型糖尿病的发生及发展.罗格列酮除降糖、改善胰岛素抵抗、调脂、降压外,还发挥抗炎、抗内皮细胞损伤的作用.
作者: 刊期: 2009年第04期
牙科恐惧症是病人在牙齿治疗时出现的各种紧张焦虑状态.严重的病例甚至出现牙病患者拒绝治疗或根本不愿就诊的情况.病人对治疗的恐惧、不配合也会影响医生治疗时的情绪,直接干扰治疗计划的实施和治疗效果.患者吸入一种用氧化亚氮(N20)和氧气(O2)混合的气体,可起到很好的镇静作用.氧化亚氮即笑气是一种临床上公认安全的吸入性麻醉剂.它通过抑制患者中枢神经系统兴奋性神经物质的释放和神经冲动的传导及改变离子通道的通透性而产生镇静作用.
作者: 刊期: 2009年第04期
目的:建立影像学、病理学和神经功能评价特征明确、分级合理的海马损伤模型,并对其空间学习能力改变进行评估.方法:实验采用成年雄性Wistar大鼠,参照大鼠脑立体定位图谱对海马结构进行空间定位.借助MODEL01-B液压打击装置对大鼠进行分组打击,并对伤后大鼠行Morris水迷宫测试,评价其定位航行及空间探索能力改变.观察各组间差异,行统计学分析比较.结果:各实验组大鼠均可见程度不同的MR影像特征、病理学特征改变:除轻型打击组外,水迷宫逃避潜伏期及游泳距离均与对照组间存在显著统计学差异,重型打击组死亡率明显高于其它各组.结论:通过对大鼠顶骨开骨窗部位以及打击力度进行合理控制,可建立便于影像学、病理学观测和海马功能评价的不同程度海马损伤模型.
作者: 刊期: 2009年第04期
目的:观察国产重组人脑利钠肽(rh-BNP)联合硝普钠治疗急性心力衰竭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急性心力衰竭住院患者40例,心功能III-Ⅳ级,随机分为试验组(rh-BNP+硝普纳)20例,对照组(硝普纳)20例.分别在给药后0、15、30min和1、2,4、8、12、24h记录呼吸频率、心率、收缩压、舒张压等指标,比较两组参数变化情况.其中试验组10例.对照组10例,分别在与前面相同时间段测量记录治疗前后的肺毛细血管楔压(PCWP)、肺动脉压(PAP).结果:上述指标试验组和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两组无症状低血压发生情况相似,未发现与药物相关的症状性低血压及其他严重不良反应.结论:rh-BNP和硝普纳联合应用治疗急性心力衰竭有着更好的血流动力学效应和临床效果.
作者: 刊期: 2009年第04期
目的:观察不同浓度罗哌卡因连续前路腰丛神经阻滞用于全膝关节置换(TKP)术后镇痛的效果.方法:选择ASA I~II级,择期在全身麻醉下行TKP术的患者45例,随机分为3组:静脉持续芬太尼组(A组),0.2%罗哌卡因组(Bgt)和0.15%罗哌卡因组(C组),每组15例,所有患者均采取静吸复合全身麻醉.A组患者术后持续静脉输注芬太尼镇痛,B组和C组患者分别通过前路腰丛阻滞导管持续输注0.2%罗哌卡因和0.15%罗哌卡因镇痛.3组患者均持续镇痛50 h.记录静息及被动运动时视觉模拟评分(VAS)、肌力分级、镇静程度及副作用发生情况.结果:B组和C组患者术后8、12、24、48 h静息和运动时VAS评分均明显低于A组,P<0.05或P<0.01,B,C组患者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3组患者肌力均良好,无统计学差异.A组患者镇静过度、恶心及镇痛不全发生率均较高.结论:0.15%或O.2%罗哌卡因连续前路腰丛神经阻滞用于全膝关节置换术后镇痛效果良好,对肌力影响小,副作用发生率低.
作者: 刊期: 2009年第04期
目的:探讨淋巴毒素-αAla252Gly多态性以及血清中淋巴毒素-a(LTA)水平在急性冠脉综合征(ACS)发病中的作用.方法:PCR-RFLP方法进行DNA多态性的检测,以分析LTA基因型以及基因频率分布.ELISA测定血清LTA 水平.结果:ACS组中A/A基因型17例(16.04%),MG基因型80例(75.47%),G/G基因型9例(8.49%);健康对照组A/ A基因型38例(47.5%),A/G基因型34例(42.5%),GIG基因型8例(10.00%);ACS组LTA水平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ACS组的u1A基因型与正常对照组的差异有显著性(X2=23.46,P<0.01);L11A基因型与冠状动脉病变严重程度之间差异无显著性(X2=3.64,P>0.05);ACS组的LTA血清浓度与正常对照组的差异有显著性(t=11.55, P<0.01).
作者: 刊期: 2009年第04期
奥沙利铂(oxaliplatin,L-OHP)是三代铂类细胞毒药物,临床用于经氟尿嘧啶(5-Fu)治疗失败后的结、直肠癌转移的患者,可单独或联合5-Fu使用.
作者: 刊期: 2009年第04期
目的:分析比较扩张型心肌病(DCM)与冠心病(CHD)心功能不全患者[缺血性心肌病(ICM)患者与左心室扩大而不伴陈旧性心肌梗死(OMI)的患者]的临床特征.方法:DCM患者67例,ICM患者350例,不合并OMI而左心室显著扩大的CHD患者289例.记录所有患者入院后的基本生命体征、各种合并症、肾功能、血脂、空腹血糖、胰岛素以及超声心动图等.结果:(1)DCM患者的男性比例(82.1%)高而脑血管意外患病率(1.5%)低,且其饮酒率、频发室性早搏、心房纤颤以及二尖瓣返流情况也比较严重.ICM患者糖尿病患病率高(35.7%).不伴OMI的CHD患者的高血压患病率高(76.8%).(2)配伍后各区组患者间比较,不伴OMI的CHD患者的室间隔平均水平明显厚于而射血分数平均水平明显高于DCM和ICM患者.且其左心房直径平均水平明显小于DCM患者.各组患者之间的临床生化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DCM患者、ICM患者与不伴OMI的CHD患者在心脏结构与临床生化方面差异较小,但前两者的左心室收缩功能与预后远差于后者.
作者: 刊期: 2009年第04期
滑膜肉瘤(synovial sarcoma)约占软组织肉瘤的7%~10%,具有高度恶性.近来的研究结果显示滑膜肉瘤并非起源于滑膜,新的WHO组织学分类将其归为组织起源未明的软组织肿瘤.滑膜肉瘤的重要特征是能够向间叶和上皮方向分化.由于上皮样与梭形肿瘤细胞的比例、分布和分化程度存在差异,所以滑膜肉瘤呈现多样性的组织学形态,导致诊断困难.
作者: 刊期: 2009年第04期
目的:应用火棉胶包埋胰十二指肠区,行薄型化水平断层切片,为影像学检查和临床各科诊疗提供形态学依据.方法:选取腹部脏器无明显病变的成人尸体12例,进行胰十二指肠区标本取材,采用火棉胶包埋法做连续水平断层切片,片厚0.5mm.另选健康志愿者10名做上腹部CT薄层扫描,对照研究该区域的结构及毗邻关系.结果:在层厚0.5 mm的连续水平断层切片上,每例平均约有110个有效的观察层面.胰头位于十二指肠降部的左前方.其大前后径为(29.23±1.02)mm,大左右径为(36.60±5.48)mm,钩突大前后径(14.76±2.12)mm,大左右径为(37.89±2.47)mm;胰管在肠系膜上静脉右缘突然转向后,走行在胰头靠后部,主胰管在胰头部管径为(4±2.1)ram;胆总管下段走行在胰十二指肠沟中,后边可有胰腺组织覆盖;十二指肠乳头在十二指肠降部中1/3处占67%.多层螺旋cT水平断层图片可以清楚显示该区域组织器官的毗邻关系,胰头与钩突结构清晰可见,但是胰管和胆管在不扩张的情况下显示欠佳.结论:在水平断面上,十二指肠乳头形态及胰胆管汇合处清晰可见;肠系膜上静脉是区分胰头和胰颈的标志,肠系膜上动脉可作为判断胰头钩突是否增大的标志.该实验可为组织分辨率更高的影像学检查和临床各科诊疗提供实用的解剖学依据.
作者: 刊期: 2009年第04期
糖尿病是由多种病因引起的以慢性高血糖为特征的代谢紊乱.已有的研究结果表明,糖尿病高血糖可以影响单核细胞趋化、粘附作用,促进细胞凋亡.本文在体外培养人单核细胞株(THP-1)的基础上,以高浓度葡萄糖刺激,通过检测细胞表达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iNOS)和IL-1β的情况,探讨高糖状态下免疫细胞功能的变化.
作者: 刊期: 2009年第0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