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建新;张志坚;饶富兰;李传波;刘梅;喻雪;章开容
目的 探讨过渡期护理模式对出院脑梗死患者肢体功能康复进程的影响.方法 70例初发脑梗死后肢体功能障碍出院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5例.试验组患者给予定时电话随访指导、定时家庭访视干预和随时咨询服务的过渡期护理,对照组仅提供出院后电话随访1次和随时咨询服务,总护理时间为4个月.比较2组患者血生化指标、肢体功能康复情况FMA(fugl-meyer assessment),评分及疾病相关知识、饮食知识、服药知识和依从性.结果 出院后4个月,与对照组比较:试验组患者空腹血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三酰甘油及胆固醇明显下降(P<0.05);FMA评分明显增加(P<0.05);疾病相关知识、饮食知识、服药知识和依从性均增加(均P<0.01).结论 过渡期护理模式为出院患者提供了不间断连续性护理服务,满足了患者的健康需求,改善了患者的健康转归,增强了护理工作的价值.
作者:张建新;张志坚;饶富兰;李传波;刘梅;喻雪;章开容 刊期: 2013年第04期
目的 探讨左旋肉碱治疗抗精神病药物急性中毒所致心肌损害的疗效.方法 将68例抗精神病药物急性中毒合并心肌损害的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30例和试验组38例.对照组给予综合治疗,试验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左旋肉碱(2 g,1次·d-1,静脉点滴),疗程10 d.所有病例均在治疗前,治疗后1、5、10 d做床旁心电图及心肌酶谱检测,同时分别记录APACHE Ⅱ评分.比较2组疗效、住院时间及住院费用.结果试验组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未见明显不良反应;2组患者经治疗后CK和CK-MB、APACHE Ⅱ评分均有下降,心律失常好转,试验组较对照组上述改变更显著(P<0.05或P<0.01);试验组患者住院时间较对照组明显缩短(P<0.05).结论 左旋肉碱治疗抗精神病药物中毒所致心肌损害疗效确切.
作者:首云锋;张志坚;徐小华 刊期: 2013年第04期
目的 研究16型人乳头瘤病毒(HPV16) E6、E7蛋白和端粒酶在宫颈上皮内瘤变(CIN)和宫颈癌组织的表达,探讨其与宫颈癌前病变恶性进展间的关系,为寻找预测宫颈癌前病变转归方向的分子指标做一探索.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EnVision二步法检测30例原发性浸润性宫颈癌(ICC组,n=30)、CIN[CINⅠ-Ⅱ组,n=60;CINⅢ(含原位癌)组,n=30]、正常宫颈组织标本(正常组,n=10)中HPV16 E6、E7蛋白和端粒酶的表达.结果 HPV16 E6、E7蛋白和端粒酶在正常组、CINⅠ-Ⅱ组、CINⅢ组和ICC组中的阳性表达均呈逐级增高趋势.HPV16 E6蛋白的表达:ICC组高于正常组,CINⅢ组高于正常组、CINⅠ-Ⅱ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HPV16 E7蛋白的表达:ICC组、CINⅢ组高于正常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端粒酶的表达:ICC组高于CINⅢ组,CINⅢ组高于CINⅠ-Ⅱ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HPV16 E6与HPV16 E7蛋白、HPV16 E6蛋白与端粒酶、HPV16 E7蛋白与端粒酶的表达呈正相关(r=0.272,P<0.05;r=0.279,P<0.05;r=0.376,P<0.01).结论 HPV16 E6、E7蛋白和端粒酶随宫颈病变CIN的升级其阳性表达率、表达强度呈逐渐递增趋势.在宫颈癌变过程中HPV16 E6、E7蛋白和端粒酶的阳性表达均呈正相关.HPV16 E6、E7蛋白和端粒酶作为CIN的预后因子还尚待进一步研究.
作者:罗琼;熊树华;舒宽勇;李景平 刊期: 2013年第04期
目的 探讨颈椎管内神经管原肠囊肿(NC)的诊治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8例颈椎管内NC的临床表现、MRI特点和手术结果.结果 8例均有不同程度的肢体活动障碍,6例伴有神经根痛,1例病程大于2年者,症状发作性出现,可自行缓解.囊肿表现为等或长T1、长T2均匀MRI信号.8例在显微镜下经后外侧入路切除囊肿,5例全切,3例次全切,所有病例术后神经功能恢复良好.结论 颈椎管内NC的确诊有赖于病理及免疫组织化学检查,手术应在保留脊髓功能的前提下尽可能全切囊壁,预后良好.
作者:刘宁;刘宗霖;张志强;程新富 刊期: 2013年第04期
目的 对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测定人血浆中卡马西平(CBZ)血药浓度进行探讨.方法 血清样品经甲醇沉淀后,以甲醇:水=54:46为流动相,流速为1.0 mL·min-1,色谱柱为Agilent HC-C18(4.6 mm×150 mm,5 μm),柱温为30 ℃,紫外检测波长为285 nm.结果该法专属性较好,血浆中杂质不干扰样品峰的测定;CBZ在1.0~40.0 μg·mL-1质量浓度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定量下限为1.0 μg·mL-1;批内、批间精密度RSD均小于15%,准确度RE均小于15%;血浆样品室温放置6 h、-20 ℃冷冻2周反复冻融3次,其处理后样品在自动进样器中放置6 h稳定性均较好;方法学质控测定亦符合相关规定.结论 HPLC灵敏、快速、准确,操作简便、线性范围宽,可用于CBZ的血药浓度监测.
作者:段舟萍;温金华;魏筱华;邹德琴 刊期: 2013年第04期
目的 探讨McKenzie疗法结合物理因子治疗对神经根型颈椎病的疗效.方法 84例神经根型颈椎病的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2例.观察组采用McKenzie疗法结合物理因子治疗,对照组采用颈椎牵引结合物理因子治疗.治疗前、后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评定疼痛程度,并对Mckenzie运动功能缺失程度及临床疗效进行评定.结果 治疗2个疗程后,2组VAS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均P<0.05),观察组较对照组降低更明显(P<0.05).颈椎运动功能缺失程度评定比较:观察组除前突和屈曲,其他方向运动在治疗后均得到明显改善;对照组在伸展,左、右侧屈和左旋转改善较明显.观察组治愈、好转率为85.71%,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3.80%(P<0.05).结论 McKenzie疗法结合物理因子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效果好于颈椎牵引结合物理因子治疗.
作者:李俊;冯珍;赵旻 刊期: 2013年第04期
目的 探讨穿心莲内酯(Andro)在体外对人前列腺癌DU145细胞抗肿瘤的作用及机制.方法倒置显微镜下观察DU145细胞在Andro(浓度为5.0 μmol·L-1)作用24 h前后细胞形态的变化;MTT法检测Andro(浓度为5.0、10、20、40和80 μmol·L-1)作用于体外培养24、48和72 h后DU145细胞的增殖抑制率; AnnexinV-FITC/PI双染后流式细胞术检测Andro(浓度为10、20和40 μmol·L-1)处理24 h后DU145细胞的凋亡率;Western blotting法分析Andro(浓度为10、20、40 μmol·L-1)处理DU145细胞24 h后Bcl-2和Bax基因的表达.结果 Andro(5.0 μmol·L-1)作用24 h后,形态学改变可见细胞间开始失去连接,细胞变圆、体积缩小,数量明显减少;不同浓度Andro组DU145细胞生长受到明显抑制,且呈浓度和时间依赖性;经10、20、40 μmol·L-1 Andro作用24 h后,各组细胞凋亡率分别为(15.19±0.76)%、(29.37±1.75)%和 (38.41±1.31)%,与空白对照组的(3.40± 0.21)%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10、20和40 μmol·L-1 Andro组Bcl-2蛋白的表达强度分别为 0.82±0.13、0.54±0.17、0.36±0.12,Bax蛋白的表达强度分别为0.69±0.06、0.74±0.11、0.93±0.18,随药物浓度增加Bcl-2的表达逐渐降低,而Bax的表达逐渐升高.结论 Andro可以抑制前列腺癌DU145细胞的体外增殖并促进其凋亡,其作用机制可能与下调Bcl-2和上调Bax有关.
作者:潘良朋;曹余光 刊期: 2013年第04期
目的 了解靖安县居民基本身体指标及知晓现况,为评价辖区慢性病综合防控效果提供依据.方法采用分层整群抽样,随机抽取了2 868位常驻居民.自拟调查问卷,用入户询问和体检相结合的方式调查居民基本身体指标及知晓状况.结果 靖安县居民基本身体指标:身高(162.01±7.34)cm,体质量(59.26±11.13)kg,腰围(77.24±8.87)cm,BMI(22.53±3.70)kg·m-2;血压指标:收缩压为(15.41±1.96)kPa,舒张压为(9.79±1.26)kPa;血糖指标:空腹血糖(5.08±0.94)mmol·L-1,餐后血糖(8.43±2.25)mmol·L-1.身高、体质量、腰围、血压、血糖知晓率分别为76.22%、72.70%、70.71%、69.97%、30.51%;超重、肥胖者分别占22.28%、4.46%.结论 靖安县居民对基本身体相关指标及知晓率不高,宜开展普及相关知识的活动、增加体检频率,从而提高健康意识,控制居民体质量,降低超重与肥胖率;提高血压、血糖知晓率,并加强监测,从而控制高血压、糖尿病的发生.
作者:占玉芬;陈伟高;周小军;端翔;吴康祥;钟荣梅 刊期: 2013年第04期
目的 探讨表皮葡萄球菌DNA(S.epidermidis DNA)体内抗宫颈癌U14的作用.方法提取S.epidermidis DNA.于昆明小鼠前臂皮下注射宫颈癌U14细胞(1×107 mL-1)0.1 mL·只-1,共24只.造模7 d后,将荷瘤小鼠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S.epidermidis DNA治疗组(DNA组,n=8)、溶剂对照组(LES组,n=8)、模型对照组(NS组,n=8),并于荷瘤小鼠前臂分别肌内注射S.epidermidis DNA(质量浓度100 μg·mL-1)、DNA溶解液、生理盐水,0.3 mL·次-1,每2天1次,共注射8次.采用MTT法测OD值计算刺激指数,记录荷瘤小鼠的存活时间,测量肿瘤体积,计算S.epidermidis DNA平均抑瘤率.结果 荷瘤小鼠造模成功率为100%.DNA组的荷瘤小鼠脾脏T淋巴细胞的刺激指数(0.603±0.086)较LES组(0.433±0.062)、NS组(0.428±0.056)明显增高(P<0.05);肿瘤大小DNA组[(3.240±0.053)cm2]较LES组[(5.460±0.045)cm2]、NS组[(5.620±0.064)cm2]明显缩小(P<0.05);DNA组的生存时间[(38.250±5.245)d]较LES组[(17.150±3.563)d]、NS组[(16.650±2.187)d]延长(P<0.05);S.epidermidis DNA平均抑瘤率为62.9%.结论 S.epidermidis DNA体内治疗后,荷瘤小鼠脾脏T淋巴细胞增殖功能明显增强,肿瘤大小明显缩小,小鼠平均生存时间明显延长,抑瘤率较高.S.epidermidis DNA具有一定的抗小鼠宫颈癌U14的作用.
作者:陈小英;曾小平;胡有长;辜小汉;傅颖媛 刊期: 2013年第04期
目的 评估了匹多莫德预防尖锐湿疣术后复发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 检索MEDLINE(1966年至2011年11月)、EMBASE(1966年至2012年1月)、Cochrane Library(2012年第3期)和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1978年至2011年12月)等文摘数据库以及Pubmed、ScienceDirect、Ovid、万方医学网等全文数据库中关于尖锐湿疣术后匹多莫德治疗的比较性研究,按预设的标准筛选纳入的研究,评价其研究质量、提取数据进行Meta分析.结果 共9条研究符合纳入标准,涉及罹患尖锐湿疣的病例756例.Meta分析显示匹多莫德治愈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 01);亚组分析显示,匹多莫德治愈率明显优于空白对照及干扰素组(P<0.000 01).各研究均未报道匹多莫德治疗相关的明显不良反应.结论 匹多莫德可有效预防尖锐湿疣术后复发,且安全、使用方便,因此推荐将其作为可选的尖锐湿疣术后的辅助治疗.
作者:兰卫华;王洛夫;靳风烁;张尧;江军 刊期: 2013年第04期
糖尿病肾病是糖尿病主要的微血管并发症,是糖尿病患者主要的死亡原因之一.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IGF-1)通过与IGF-1受体结合发挥生物学作用,在肾系膜细胞产生一氧化氮,增加系膜细胞对葡萄糖的摄入,使肾脏系膜细胞增生和基质堆积,在糖尿病肾病的发生、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同时,IGF-1可与高亲和力IGF结合蛋白(IGF binding proteins,IGFBPs)一起调节细胞的生长和代谢,与糖尿病肾病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
作者:余亚鹏;胡玲 刊期: 2013年第04期
14-3-3ζ属于14-3-3蛋白家族,它主要通过与不同的配体蛋白相互结合,参与多种细胞信号通路的调节,调控包括细胞生长、增殖、迁徙、凋亡在内的多种生物学过程,影响人类疾病的发生和发展.本文就近年来有关14-3-3ζ 在人类疾病发生发展过程中的作用作一简要综述.
作者:万曦娣;王枫;黄欧平 刊期: 2013年第04期
目的 探讨64排螺旋CT检查在小儿气道异物诊断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对41例疑为气道异物患儿行64排螺旋CT检查并获得三维重建图像,包括MPR、VR透明法及CT仿真内镜,并与纤维支气管镜检查结果对照.结果 CT诊断气道异物41例,全部病例均经纤维支气管镜手术证实,术中气道内取出异物39例,黏液2例.其中气管异物3例,左支气管异物20例,右侧支气管异物16例.结论 64排螺旋CT在小儿气道异物诊断中有明显优势和重要临床价值.
作者:吴主强;丁山;章振华 刊期: 2013年第04期
神经病理痛是临床上常见病症,对人身心健康危害较大,其发病机制尚不清楚,目前无有效的治疗手段,加之慢性神经病理痛持续时间长,其研究成为疼痛领域的热点和重点.三磷酸腺苷(ATP)是一种重要的疼痛信号物质,ATP可作用于P2X受体产生效应.应用神经病理痛动物模型,观察到P2X受体在神经病理痛的痛觉形成、传导和调节中有着重要作用,有望成为神经病理痛治疗的新作用位点.本文主要综述P2X受体在介导神经病理痛方面的研究进展.
作者:赵浩;余庆;刘曾旭 刊期: 2013年第04期
目的 评价在无痛人流术中进行麻醉前深呼吸指导对全身麻醉药物引起的呼吸抑制所致缺氧的预防效果.方法 60例择期行无痛人流术的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深呼吸组和平静呼吸组2组,每组30例.深呼吸组在麻醉前嘱患者做8次深呼吸,平静呼吸组在麻醉前嘱患者平静呼吸.麻醉方法均为静脉推注丙泊酚及舒芬太尼全凭静脉麻醉,观察术中呼吸抑制的发生及SpO2变化情况.结果 深呼吸组和平静呼吸组发生呼吸抑制的例数分别为14例(46%)和16例(53%),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深呼吸组有2例(6%)患者SpO2值低于95%,平静呼吸组有12例(40%)低于95%,予以人工辅助呼吸,深呼吸组缺氧发生率明显低于平静呼吸组(P<0.05).结论 实施无痛人流术时进行麻醉前深呼吸指导能增加患者的氧储备,可改善呼吸抑制所致的缺氧情况.
作者:叶惠珍;傅志海;吴雅松;崔晓;熊贤俊 刊期: 2013年第04期
目的 探讨中枢神经系统血管母细胞瘤的发病机制、临床特点及治疗方法.方法 回顾性分析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总医院自1995年2月至2011年12月收治的35例血管母细胞瘤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术后随访9个月~11年,平均3.7年.本组35例患者术后有6例复发(占17.1%),其中4例行二次手术,2例给予伽玛刀放疗.所有病例完全和部分缓解29例(占82.9%),好转3例(占8.6%),稳定2例(占5.7%),进展1例(占2.8%).结论 显微外科手术切除加伽玛刀辅助放疗,目前仍然是治疗血管母细胞瘤的有效方法.
作者:黄永安;程钢戈;张宝国;董连强;周岩;张晖;舒成 刊期: 2013年第04期
目的 尝试扩增长片段FMNL2基因.方法 采用巢式PCR或和降落PCR相结合的方法进行了FMNL2基因编码区全长及FMNL2-NT、-CT的扩增.结果 高效、特异地扩增出FMNL2基因编码区全长及FMNL2-NT、-CT片段.结论巢式PCR或和降落PCR相结合,提高了目的 基因的扩增效率和扩增产物的特异性.
作者:曾元凤;肖移生;梁莉;丁彦青 刊期: 2013年第04期
目的 观察和评价盐酸帕洛诺司琼对下腹部手术后恶心、呕吐的预防效果和安全性.方法 选择择期行下腹部手术并术后接受静脉镇痛患者5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帕洛诺司琼组(P组)和托烷司琼组(T组),每组25例.手术结束前30 min,P组患者缓慢静脉注射盐酸帕洛诺司琼0.25 mg,T组患者缓慢静脉注射托烷司琼5 mg.观察记录2组患者术后24、48 h的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及恶心、呕吐的程度,计算恶心、呕吐有效控制率.同时记录患者腹胀、头痛等不良反应.结果 2组术后24 h及48 h的VA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P组术后24 h的恶心及呕吐有效控制率分别为84.0%和88.0%,T组分别为76.0%和80.0%,2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P组患者术后48 h的恶心及呕吐有效控制率均为92.0%,T组分别为64.0%和60.0% P组恶心、呕吐有效控制率明显优于T组(P<0.05).P组有2例(8%)轻微头痛,T组有1例(4%)轻微头痛,2组不良反应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帕洛诺司琼预防下腹部手术后静脉镇痛所致的恶心、呕吐的效果,24 h内与托烷司琼相当,但术后48 h预防恶心呕吐的效果明显优于托烷司琼,且安全性好.
作者:许培阳;吴志云 刊期: 2013年第04期
目的 探讨在左侧双腔支气管导管管径与患者左主支气管内径一定匹配的前提下,导管进入左主支气管遇到阻力后,直接将导管回退一段特定距离,使导管准确定位的可行性.方法 将100例需采用左侧双腔支气管导管行肺隔离术的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A组和B组,每组50例.2组患者术前均行CT测量左主支气管内径,选择相应型号导管.A组采用回退法定位,B组采用常规的听诊法定位.用纤维支气管镜检查2组定位情况,并调整导管至佳位置.分别记录导管以回退法、听诊法、经FOB调整至佳位置后的置管深度,观察2组患者定位满意率和错位率、定位所需时间、气道黏膜损伤发生率的情况.结果 A组导管定位满意率明显高于B组(P<0.01)、错位率明显低于B组(P<0.01)、导管定位深度与佳位置的距离明显小于B组(P<0.01)、定位所需时间明显短于B组(P<0.01)、气道黏膜损伤发生率明显低于B组(P<0.05).结论 回退法用于左侧双腔支气管导管定位,与听诊法比较,准确性较高,定位时间短,气道黏膜损伤率较低,有临床使用价值.
作者:王玉;赵为禄 刊期: 2013年第04期
目的 探讨反取皮植皮术治疗大面积皮肤撕脱伤的临床疗效.方法 对19例(上肢1例,下肢18例)大面积皮肤撕脱伤患者将撕脱皮肤取下,用鼓式取皮机加工成中厚层皮片.中厚层皮片加工好后,原位缝合在创面上,并用厚纱布、棉垫加压包扎或负压封闭引流术(VSD)敷料持续负压吸引.结果 19例患者中,优12例,良4例,差3例.15例患者获得随访,随访时间1~36个月,皮肤颜色接近正常,弹性基本良好,伤肢外形尚满意;皮肤感觉差3例,功能差1例,有束带感1例.结论 反取皮植皮术治疗大面积皮肤撕脱伤效果满意.同时,也能为二次手术打下良好基础.彻底清创、止血、处理好皮瓣是提高植皮成活率、降低感染率及坏死率的关键.
作者:傅建军;杨保良;邹鸿星 刊期: 2013年第04期